匡惜惜 匡競
【摘要】20世紀中國兩次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都是從中國的農村開始的。中國農民向非農產業(yè)轉移,農村經濟的土地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由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所引發(fā)的中國鄉(xiāng)村改革,被譽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在社會經濟變革的背景下,農民的形象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反映了中國近十年間城鄉(xiāng)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巨大歷史性變遷,體現了農民對走向土地以外世界的強烈愿望和艱難過程。農民表現出傳統(tǒng)觀念與現代思想的碰撞,追求物質精神雙重富裕的形象。
【關鍵詞】社會變遷;經濟現代化;農民形象
在社會經濟變革的背景下,農民的形象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農民”這兩個字意味著最基本、單純的生存形態(tài),這其中包含著農民的生存實踐。在80年代農村離土現象初步萌發(fā),農民開始由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從世世代代安土重遷到逐漸離土離鄉(xiāng),這一時期農民土地觀念開始轉變,渴望擺脫世世代代“食土而居”的生活方式。《平凡的世界》時間跨度從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反映了中國近十年間城鄉(xiāng)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巨大歷史性變遷,在這期間,農民的形象也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
一、傳統(tǒng)觀念與現代思想的碰撞
以整個社會經濟的變遷、思想的轉型為背景,《平凡的世界》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描寫農民對走向土地以外世界的強烈愿望和艱難過程。
農村青年中揚棄了傳統(tǒng)意識和道德標準,又對生活采取現實主義態(tài)度的較為典型的形象是孫少安,在他身上更多地保留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精神和文化觀念。他作為農民有自身思想觀念的局限性,他沒有接受潤葉的感情,主要是“門當戶對”的封建觀念。無論是改革開放前作為隊長的鋒芒初現,還是改革開放后開磚窯的致富之路,都是他用自己的汗水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世代不變的土地無形中限制了農民精神世界的擴展,作為農村變革的最新覺醒者,盡管他沒有選擇離開土地,但是他已經掙脫了土地的羈絆。他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開起了工廠,引進了機器他在富裕起來之后,想到很多鄉(xiāng)親還很貧窮,決意帶領他們一起致富。孫少安作為農民企業(yè)家的改革氣魄與頑強毅力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正表明了他并非安于現狀的老式農民,而是萌發(fā)了對于新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其中蘊涵著對于人格解放和現代文明生活的渴望。盡管這是一種朦朧的意識,但是他將推動孫少安的人格不斷向前發(fā)展,隨著時代的節(jié)奏,補充新鮮血液和盎然活力。
二、追求物質精神雙重富裕
我們不曾體會,在經濟落后,物資匱乏的年代,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少平一家,為了修一個能遮風擋雨的新窯,而對著那一片片田地時,內心有多少期待,糧食的收成,決定了一家人的幸福,糧食的事,卻是天說了算,而他們早已習慣了天不肯多給的同情。不停地等,不停地盼,一次次充滿期待地看著那一片一望無際的田地,不斷地毫無保留得付出只為了離貧窮遠一點。孫氏兄弟不甘為命運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發(fā)掘自己被禁錮的價值,自強不息的命運主旋律。
幾千年來,中國農民一直在溫飽線上下掙扎,他們一旦解決了衣食溫飽問題,很容易走向生活的極致:或者蓋房置田炫耀自己的家產,或者吃喝逍遙揮霍自己的血汗。在《平凡的世界》中,80年代當農民剛剛解決了生活問題,手中有了一點余錢。孫少安請建筑師重建雙水村學校,孫少安和劉玉升的不宣而戰(zhàn)的較量,不是簡單的爭斗雙水村“精神領袖”的地位,也體現了在于中國鄉(xiāng)村發(fā)展的新形式。“我們一定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遠的生活意義”。表現出80年代的農民追求走物質和精神雙重富裕的道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中國社會經濟變遷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民離開農業(yè)生產和土地,從事非農產業(yè)活動,這便是新時期中國農村經濟最突出的表現。作為農業(yè)大國的主體農民,他們在現代化過程中進入城市的行動選擇及心路歷程,是具有兩千年的歷史農耕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化,農民在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無奈情緒是很突出的,可見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受到的限制以及經濟轉型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農民如何在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進程中分享文明進步的成果,這是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重要課題,也是農村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