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文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
《意見》就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及如何組織實施提出了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要圍繞健全制度體系、拓展職業(yè)發(fā)展通道、完善評價標準、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形成以能力和業(yè)績?yōu)閷?、以社會和業(yè)內認可為核心、覆蓋各類中小學教師的評價機制,建立與事業(yè)單位崗位聘用制度相銜接的職稱制度。
改革體系:統(tǒng)一為初、中、高三級
過去的中小學教師職稱體系,實行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分別評定制度。原則上,小學教師能評上的最高職稱為“小高”(小學高級),而“小高”在職稱體系中只算中級;中學教師能評上的最高職稱為“中高”(中學高級),“中高”在職稱體系中相當于“副高”。如此,二者的職稱就算到頂了。
此番改革,將撤銷原中學和小學教師相互獨立的職稱(職務)制度體系?!兑庖姟分赋觯⒔y(tǒng)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初級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原中學教師職務系列與小學教師職務系列統(tǒng)一并入新設置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系列。
改革后的中小學教師職稱體系,被稱為“中小學教師也可以評教授了”。根據《意見》的精神,只要符合相關的條件要求,中小學教師就可以參評正高級職稱,顯得更為科學、合理、公平。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新的職稱制度設置了中小學教師正高級職稱,使中小學教師首次擁有和教授、研究員同樣的職業(yè)發(fā)展空間,提升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yè)地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學教師“船到碼頭車到站”的職業(yè)倦怠現象,激發(fā)了他們干事業(yè)的正能量,調動了中小學教師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積極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這樣的改革,在調動中小學教師積極性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高層次優(yōu)秀人才投身基礎教育事業(yè)。據統(tǒng)計,僅山東和吉林兩省在改革擴大試點過程中,就吸引了3 562名碩士學歷以上優(yōu)秀人才投身基礎教育工作。
完善標準:注重師德與業(yè)績,淡化論文與學歷
過去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因過分注重論文、學歷而飽受詬病,之所以會長期延續(xù)這樣的做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褚宏啟指出,從評價的角度來說,容易評的東西往往就會被強化,不容易評的東西往往會被輕視,就像評價學生一樣,評價考試分數很簡單,就容易被看重,而藝術素養(yǎng)、品德發(fā)展等不容易評價,就容易被忽視。在教師職稱評價上,科研成果發(fā)表的刊物等級、數量容易被評價,于是就把科研論文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
過分注重論文、學歷的結果,就是極大地挫傷了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且教學成績突出但沒有過多時間參與科研工作的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不利于引導中小學?;貧w教書育人的本質。為此,《意見》指出,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技術水平評價標準,要適應實施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充分體現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特點,著眼于中小學教師隊伍長遠發(fā)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要充分考慮教書育人工作的專業(yè)性、實踐性、長期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注重師德素養(yǎng),注重教育教學工作業(yè)績,注重教育教學方法,注重教育教學一線實踐經歷,切實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歷的傾向,引導教師立德樹人,愛崗敬業(yè),積極進取,不斷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過去的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基本是“一刀切”原則,忽視偏遠地區(qū)和農村地區(qū)的實際,導致大量農村教師在職稱評定方面遭遇了很大的不公。為此,《意見》特別指出,制定中小學教師具體評價標準,要綜合考慮鄉(xiāng)村小學和教學點的實際,對農村教師給予適當傾斜,吸引優(yōu)秀教師在邊遠貧困地區(qū)鄉(xiāng)村小學和教學點任教。
創(chuàng)新評價: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
參評者把材料遞交上去后,誰來評、如何評,評價過程是否公開透明、公正公平等,是職稱評定的敏感環(huán)節(jié),也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事實上,在當前的職稱評定流程中,行政主導的分量依然過重,導致其間存在大量難以把控的空間。
為此,《意見》指出,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yè)內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同行專家評審制度。各省要加強對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完善評委會的組織管理辦法,擴大評委會組成人員的范圍,注重遴選高水平的教育教學專家和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健全評委會工作程序和評審規(guī)則,建立評審專家責任制。
在評價形式方面,《意見》提出,可采取說課講課、面試答辯、專家評議等多種評價方式,對中小學教師的業(yè)績、能力進行有效評價,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增強同行專家評審的公信力。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褚宏啟指出,在對中小學教師進行職稱評價時,至少在初審階段應該下放到學校,讓學校有發(fā)言權,而不是直接交給教育行政部門和不了解教師實際教學情況的專家。要把那些有評價能力、業(yè)務能力較強、有公正心的人推選出來擔任評委,確保自下而上推選出來的人是信得過的。
評聘結合: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目前國內多數中小學校,因職稱設崗比例有限,容易出現多人排隊等名額的現象。對此,《意見》明確提出,中小學教師崗位出現空缺,教師可以跨校評聘。
此番改革,致力于實現職稱制度與事業(yè)單位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銜接,并突出了學校在用人上的主體作用?!兑庖姟诽岢?,按照深化事業(yè)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全面實行中小學教師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發(fā)揮學校在用人上的主體作用,實現中小學教師職務聘任和崗位聘用的統(tǒng)一。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加強聘后管理,在崗位聘用中實現人員能上能下。
《意見》明確指出,在鄉(xiāng)村學校任教(含城鎮(zhèn)學校教師交流、支教)3年以上、經考核表現突出并符合具體評價標準條件的教師,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評聘。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這樣的制度設計,暢通了不同學段學校教師和相同學段不同學校教師的流動渠道,有利于推動中小學教師合理流動,促進中小學教師資源優(yōu)化、均衡配置。
對于各校高級、中級、初級崗位之間的結構比例問題,以及高級、中級、初級崗位內部各等級的結構比例該如何設定的問題,《意見》要求根據新的中小學教師職稱等級體系,按照國家關于中小學崗位設置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其中,正高級教師數量國家實行總量控制。
(綜合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意見》出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