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少年“幫派化”不是孤立現象】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西部底層孩子們階層再生產發(fā)生的日常機制及策略干預研究》深入中國西部一個偏遠村落的一個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展開了為期兩個半月的田野工作,微觀揭秘鄉(xiāng)村底層孩子們所不為外知的日?!敖薄?聯系到近年來少年暴力事件的頻頻發(fā)生,其低齡化和手段的殘忍程度令人發(fā)指,底層少年“幫派化”難以讓人將之歸咎為一種偶然現象。
摘自新京報文章,學生“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其實在每個人的“學生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過。因為拉幫結派本質就是尋求一個共同體,免于外部傷害的過程。隨著鄉(xiāng)村留守現象的普遍化與農村教育的弱勢,一些孩子不得不去尋求一種外在的保護體系和歸屬感。
如何確保底層少年的成長盡量不受到鄉(xiāng)村頹勢的影響,靠政府的單方面介入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具體到寄宿制學校的建設上,它原本是為了免除留守兒童受到外部傷害的一種應對之策,但從田野調查來看,外部傷害似乎被阻隔,而內部引發(fā)的幫派問題又隨之而起。這種條件下,社會組織的加入是一種必要的選擇。
此前有調查顯示,在幫助鄉(xiāng)村留守兒童的活動中,社會組織總體來說沒有發(fā)揮專長,也沒有持續(xù)性、長期性活動。且社會各界對鄉(xiāng)村兒童的幫扶重點是救貧濟困,鮮有涉及心理或情感上的支持。
鄉(xiāng)村底層少年的問題,最終將反饋到整個社會層面,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將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精氣神”。對于這個群體的關注,源自學者的田野調查其實也僅僅是為外界打開了一扇窗。鄉(xiāng)村底層少年幫派化問題,不應該被孤立看待。解決農村的種種問題,需要呼喚起人們對底層的更多關注與幫扶。
【“書香城市”需要更多讀書會】
“花知季”讀書會是華漕鎮(zhèn)2002年成立的讀書會,在會長鄭蘭芳帶領下,以書會友,堅持讀書不懈,大家看新書、談體會、寫了幾百萬字心得。讓閱讀成為市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需要大力褒獎和扶持各級讀書會,通過各種力量助推全民閱讀氛圍。
“敏讀會”成立于2012年,由閔行區(qū)圖書館牽頭組織。三年半以來,累計舉辦61場活動講座,遍及文學藝術、歷史、經濟學等領域。從單一的讀書品鑒,延展到經典導讀、朗誦會和鑒賞活動,同時運用博客和微信平臺打造線上線下全方位的“敏讀會”,受到各層次讀者的廣泛好評,榮獲上海全民閱讀案例一等獎和悅讀青春特色讀書會,成為全市有名的公益讀書會。
思南讀書會,這個由上海作家協會、新聞出版局和黃浦區(qū)共同創(chuàng)辦,并由著名作家領銜的高品質讀書會,每逢周末吸引申城愛好讀書的市民,從全市各個地方趕來參加免費開放的常態(tài)化讀書活動,成為滬上讀書活動的一個知名品牌。
這三個讀書會僅是上海眾多讀書會的剪影和標桿。建設“書香城市”,需要更多像“花知季”“敏讀會”和“思南讀書會”這樣的讀書組織引導和惠及普通市民,創(chuàng)造多樣的讀書形式,在書中尋找心靈的共鳴,收獲閱讀的快樂。
【用“陽光思維”關心青少年的成長】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會議8月25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老干部、老戰(zhàn)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要弘揚“五老”精神,尊重“五老”,愛護“五老”,學習“五老”,重視發(fā)揮“五老”作用,堅持服務青少年的正確方向,推動關心下一代事業(yè)更好發(fā)展。
光明網作者郭文婧發(fā)表文章,老同志的政治、經驗、威望、時空和親情等,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必需的營養(yǎng),也是老同志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獨特優(yōu)勢。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代溝的存在,傳統的“我說你聽、我做你看、我打你通”的方式,在現實中越來越不奏效。
當代青少年一代,是“網絡原住民”。因此,關心下一代的工作,方法也需要適應網絡時代的變化。近期,“陽光跟帖”恰恰為新時期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陽光跟帖”不僅僅是一項網絡活動,更是一種方法論?!瓣柟狻睆娬{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從看得見的感性入手,在光線的照射下,一點點迸射出理性的光輝;“跟帖”強調“跟”,以青少年生活的時空境遇為基礎,時間上同一時間呈現,空間上扁平化呈現,形式上平等呈現?!拔謇稀痹诰W絡上關心“你”,講述“我”,共同聚焦,然后發(fā)生“化學反應”;在網絡空間如此,在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也必須針對青少年的特點,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中去。
要圍繞青少年正在做的事情,俯下身來,以一個學習者、參與者的姿態(tài)來“跟帖”,呈現自己的“一家之言”。在捍衛(wèi)青少年合法權益,解決青少年的實際困難中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在各種有聲有色的活動中,積極參與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支持和幫助青少年進步成才。無論如何,時代變了,關心下一代工作,也應該以“陽光跟帖”的方法論為指導,走到青少年中間去。
【“論語熱”僅是一個開始】
得益于“國學熱”的社會大背景,古籍出版也迎來了喜人局面。由此可知,“國學熱”已走過啟蒙階段,傳統文化正在從價值回歸向繼承弘揚的深層次發(fā)展。“論語熱”只是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一個開始。
光明網蔡闖撰文, “論語熱”折射出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社會現實?!皞}廩實而知禮節(jié)”,緊隨經濟發(fā)展的腳步,一定是文化的深層次需求。以《論語》為例,近年來更多讀者趨向于購買專業(yè)性更強,與原著更為接近的版本,而那些“心得”“雞湯”式的讀物已大幅降溫。不少非本專業(yè)的讀者,也喜歡捧一本繁體字豎排的版本靜心研讀,樂此不疲。由此可知,“國學熱”已走過啟蒙階段,傳統文化正在從價值回歸向繼承弘揚的深層次發(fā)展。
這種形勢給專業(yè)人員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做出恰當的、符合社會需求、具有時代特色的選擇與解讀,用與時俱進的心態(tài)和方法對待傳統文化的發(fā)掘與傳播。真正的傳統文化研究者、傳播者決不會滿足于做古籍的復印機,更不能投機為醇醨的稀釋者,而要致力于“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今天的生活服務,為社會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