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平
【專題闡釋】
對課內(nèi)文言文應(yīng)有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復習,如將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等加以整理,把文言文的文學常識列一個表格;這樣更方便復習。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體會課文的主旨,做更深入的思考,并且能有獨特的個人情感體驗,古為今用;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其哲理。
對課外文言文應(yīng)該按照課內(nèi)文言文的閱讀要求進行模擬訓練;對課外文言文中的意蘊比較豐富的句子,要能用自己的話進行表達,或是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翻譯;對課外文言文的內(nèi)容,要能按要求進行分析,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認真積累,反復訓練,持之以恒,能力就會不知不覺提高了。總之,課外文言能力從課內(nèi)遷移中得來,課外文言能力從反復訓練中得來,課外文言能力從積累延伸中得來。
【應(yīng)對方法】
文言文閱讀的復習,首先要掌握閱讀方法。許多考生往往不認真讀文章,而只是到文中去尋找答案。文章沒有讀懂,想正確回答問題是不可能的。做文言文閱讀題可以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通讀全文,整體感知。通讀必須完成以下五個任務(wù):了解記敘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記之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簡析所記之事涉及什么人,他們之間有沒有主次之分,關(guān)系如何;查看記敘中作者有沒有議論,議論什么;留心敘事方法上有什么特點。如果文言語段是議論性的文字,就要找出表明論點的句子,再找到證明支撐論點的論據(jù),最后看看是用什么方法證明論點的。
第二步,品讀細節(jié),把握人物。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內(nèi)容后,要想進一步體會文章主旨,自然離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則要關(guān)注人物描寫,尤其是一些細節(jié)描寫往往能傳達出人物的品質(zhì)和內(nèi)心。要注意品讀這些細節(jié),如: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關(guān)注神態(tài)的變化,注意動作的指向等,從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圖。由此,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便順理成章了。
第三步,精讀文章,對癥下藥。深入到文章內(nèi)部,利用文章本身的語境、命題的題目、文章中的原話、注解及文章的主旨來解答相關(guān)試題,對癥下藥。
1.詞語解釋題。解題時,應(yīng)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檢驗,經(jīng)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yīng)該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意譯。首先直譯,在草稿上把關(guān)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然后意譯,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
3.篩選信息題。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能夠?qū)ξ恼碌膬?nèi)容進行分析和歸類,從而體現(xiàn)出對文章理解的程度。涉及提取的信息內(nèi)容是:表現(xiàn)人物行為舉止的信息;體現(xiàn)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張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展現(xiàn)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篩選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礎(chǔ)上的,可以促進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達到讀懂讀通所有材料的目的。
4.歸納概括題。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判斷,要求答出某個論點的根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某種發(fā)展導致的結(jié)果等。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高了的綜合能力。具體內(nèi)容有:某個論點的依據(jù);某種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某件事發(fā)生的原因及結(jié)果;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5.觀點態(tài)度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可從文體特點人手:記敘性文體,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往往會融在所敘述的人物和事件中,也有少數(shù)文章在開頭或結(jié)尾有簡要的議論,概括時就應(yīng)抓住這些特點。議論性文體,作者的觀點就是文章的論點。同時注意兩點:一是概括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包含的幾個方面都要顧及,不要以偏概全,丟三落四;二是概括的準確性、恰當性,不夸大,不縮小,不絕對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強化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wù)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眳峭踉唬骸吧圃眨 蹦肆T其兵。
(選自《說苑》)
1.解釋黑體詞。
(1)吳王欲伐荊( )
(2)乃罷其兵( )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2)此三者皆務(wù)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3.文中少孺子是怎樣勸說吳王的?從中你獲得了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唐雎說信陵君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愿君之忘之也?!毙帕昃唬骸盁o忌謹受教?!?/p>
(選自《戰(zhàn)國策》)
1.下面黑體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保全)
B.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恩德)
C.卒然見趙王,臣愿君之忘之也(通“猝”,突然,倉促)
D.無忌謹受教(謹慎)
2.下列各項句子中的黑體詞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
B.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C.人之有德于我也/吾之有德于人也
D.唐雎謂信陵君曰/信陵君曰:“何謂也?”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2)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蘇世長諷諫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臺仆射蘇世長,以漢南歸順。高祖責其后服,世長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萬夫斂手。豈有獵鹿之后,忿同獵之徒,問爭肉之罪也!”高祖與之有舊,遂笑而釋之。
后從獵于高陵,是日大獲,陳禽于旌門。高祖顧謂群臣曰:“今日畋①,樂乎?”世長對曰:“陛下廢萬機,事畋獵,不滿十旬,未為大樂。”高祖色變,既而笑曰:“狂態(tài)發(fā)耶?”對曰:“為臣私計則狂,為陛下國計則忠矣?!?/p>
嘗設(shè)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煬帝之所作耶?何雕麗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諫似直,其心實詐。豈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須詭疑是煬帝?”對曰:“臣實不知。但見傾宮鹿臺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節(jié)用之所為也。若是陛下所造。誠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當陪侍,見陛下宅宇,才蔽風霜。當此時,亦以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數(shù)歸有道,而陛下得之,實謂懲其奢淫,不忘儉約;今于隋宮之內(nèi),又加雕飾,欲撥其亂,寧可得乎③?
(選自《唐語林》)
[注釋]①畋(tián):打獵。②傾宮鹿臺:高聳的宮殿和樓臺。鹿臺:紂王所修的臺。這里指披香殿的臺。③欲撥其亂,寧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辦得到?
1.下列句子中,黑體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高祖責其后服(降服) B.萬夫斂手(收)
C.陛下廢萬機(廢除) D.誠非所宜(應(yīng)當)
2.下列句子中黑體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A.遂笑而釋之/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B.今因隋之侈/無案牘之勞形
C.實謂懲其奢淫/既克,公問其故
D.今于隋宮之內(nèi)/駢死于槽櫪之間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為臣私計則狂,為陛下國計則忠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第二段蘇世長的兩句話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樣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