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旭
經(jīng)濟學家茅于軾到首都機場接一位外國朋友,打了一輛出租車。他讓司機稍等他一會兒,他把朋友接出來后再乘這輛出租車。司機答應了。等他從機場接朋友返回來,乘上車時,他發(fā)現(xiàn)出租車司機在計費環(huán)節(jié)動了手腳:他沒有按照往返機場行程計費,而是按照單程的標準來計算費用的,這樣他就會多出60多元錢。
茅于軾發(fā)現(xiàn)了司機的小伎倆,這時候有三種處理方式供他選擇應對:第一,向出租車司機主管單位投訴,這個司機不但要退回多收的費用,還將受到處罰。這一條也是消費者維護自身利益最有效的途徑;第二,裝迷糊,給錢了事,自認倒霉。這是“老好人”奉行的“吃虧常在,破帽常戴”的自我麻醉思想,是一種消極面對商業(yè)欺詐行為自我明哲保身的做法;第三,要義正詞嚴地指出司機的伎倆,按照應付的價錢付費。
朋友得知這件事,建議用第一種方式解決這件事。但出人意料的是,茅于軾采用的是第三種方式,而且非常巧妙委婉。只見茅于軾掏出一百元錢遞給司機,并鄭重地說:“我給你二百元錢,我花費了九十二元,應該找我一百零八元?!彼緳C很驚訝地盯著他,說:“我只收到了你的一張一百元錢的鈔票,怎么能說是二百元呢?”茅于軾笑著說:“這雖然是一張百元鈔票,價值是二百啊。正面寫著一百,背面也寫著一百,合計二百沒有錯啊!”司機被他搞得哭笑不得:哪有這樣去算錢數(shù)額的,平生第一次遇到。
見司機發(fā)愣。茅于軾說:“明明是機場往返車程費用,你卻收取我的單程計費,這與我給你一百元錢按照二百元錢計算有什么區(qū)別呢?”此言一出,司機當時不知所措,羞愧難當。須臾,司機主動道歉外,還退回了多收的費用,并向茅于軾承諾,下次再也不會走這條“歪財路”了。
事后,朋友不解地問他:“你為何選擇這種寬容的方式對待司機呢?”茅于軾聽后立即糾正:“我并沒有寬容他,那樣的話,叫縱容,他不僅不知道悔改,還會繼續(xù)用這種方式欺騙別人,惡性循環(huán)。如果以怨報怨,直接去投訴,讓他受到處罰,那樣會傷害我們之間的感情。我指出他的錯誤,有原則的寬恕,這是最好的方式,能讓他知錯、認錯、改錯,這才是我的真正目的。”
后來,國外的朋友在日記中寫道:“寬恕是在原則土壤內(nèi)盛開的花朵,馨香彌漫著一個人的涵養(yǎng)與魅力,浸潤著人類和諧美滿的空間……”
(選自《山東青年》2015年第4期)
讀后一得
茅于軾對于出租司機的欺騙行為,既沒有投訴使矛盾激化,又堅持了原則使司機受到教育,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由此可見,寬恕是為了能讓錯誤得到改正,但不等于放棄原則,寬恕并不是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