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梅
場景1
剛滿月的甜甜似乎有超強感知能力,只要媽媽一離開身邊,就會很快從熟睡中醒來……
場景2
妞妞媽有些頭疼,希望趕緊把妞妞哄睡,然后自己也休息一下,可3個月大的妞妞今天比平時更難以入睡,在媽媽懷中來回扭動著,似乎很不舒服……
場景3
小豆媽和小豆爸有些不愉快,但因不想在孩子面前爭吵,雙方都選擇暫時壓制自己的不愉快,一起陪2歲的小豆玩兒他心愛的積木,可是小豆的表現(xiàn)卻不像平時那么高興,為積木沒有擺好而大發(fā)脾氣,哭了好久……
為人父母者一定對這些場景再熟悉不過,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當我們越是著急,希望可以盡快安撫好孩子時,孩子越是煩躁不容易安靜平和,那么我們來看看,是什么樣的一種心理機制在起作用。
說到這里,我們先來看一個詞:焦慮。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nèi)心不安或無根據(jù)的恐懼。預(yù)期即將面臨不良處境的一種緊張情緒。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精神緊張、擔憂、不安全感或發(fā)作性驚恐狀態(tài),運動性不安、小動作增多、坐臥不寧或激動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表現(xiàn),口干、胸悶、心悸、出冷汗、雙手震顫、厭食、便秘等。
弗洛伊德最早從心理學角度重視并探討焦慮的問題。他認為焦慮對自我來說是一種信號,其真實的意義就是提醒即將有危險來臨。自我只要察覺真實的或潛在的危險便會引起焦慮。在焦慮產(chǎn)生之后又會動員防御機制來斗爭或躲避。
現(xiàn)在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小嬰兒自身是帶著焦慮情緒的。想象一下剛出生的小嬰兒,如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他們從溫暖舒適的子宮中降臨到世間,溫度、噪聲、光線都會使之感到不適與不可控,所以帶著最基本的無力與失控感,伴隨著對能否生存下去的恐懼,焦慮也應(yīng)運而生。自己不能走動,甚至不能看清周遭環(huán)境的小家伙,會對自己的身體體驗極其敏感,幾乎時刻處于焦慮之中。這個時候他們需要有人來照顧,讓其放松下來。
而作為母嬰共同體的另一端,母親本身不可避免地也會有焦慮。焦慮可能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的其他事件,更多情況下,成為母親本身會是一種焦慮來源。特別是剛生產(chǎn)不久的新手媽媽,自覺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也許做了很多知識上的準備,但是卻一點實踐經(jīng)驗也沒有,更糟糕的情況是:她們準備的那些知識在很多時候會加重她們的焦慮。
更為復(fù)雜的是,焦慮的情緒會在母嬰之間傳遞震蕩。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和一個輕松愉悅的人在一起,我們很容易就放松下來,而與一個極度緊張的人在一起,我們也會變得莫名焦慮,看到其他人處于深切的悲傷中,我們也很難高興起來……而這種情緒的連接與相互感染,在母嬰之間會更加密切。曾經(jīng)有報告顯示,某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因身體原因與母親分別在醫(yī)院的不同病房接受治療,心電監(jiān)護的結(jié)果提示,母親與孩子的心跳、血壓等數(shù)據(jù)的變化趨勢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似乎存在著一種心電感應(yīng)的現(xiàn)象。這更加證明了母嬰之間有著比常人更為敏感的交流通道。
我們看到,母親和小嬰兒各自帶著焦慮在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母親作為成年人已經(jīng)擁有了相對固定的人格結(jié)構(gòu)和對自己焦慮的應(yīng)對機制;而小嬰兒卻還在適應(yīng)與學習中,會把母親的焦慮情緒與自己的表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然后試圖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與情緒,去避免母親焦慮情緒的出現(xiàn)。這樣的過程從小嬰兒剛出生開始,在整個成長期都起著作用,孩子就這樣在適應(yīng)母親、父親及其他重要他人的焦慮中形成了特定的人格。
舉些例子,我見過一個很是好斗的女漢子,勇敢、進取、好爭斗、永遠不服輸,溫柔與她毫不沾邊。原來在文革中因她家的成分不好,經(jīng)常被欺負,媽媽每天愁眉不展。于是每當有其他孩子說她家是走資派時,她都會沖上去與對方廝打,并憑著一股不要命的勁頭,總能獲勝。而對于她來說最大的獎賞就是回家后,媽媽聽她說這一切時吐出一口惡氣的舒暢表情。我也見過一個30多歲的男人,還要媽媽給他包辦一切生活瑣事,包括出門時給他系鞋帶。因為不如此的話,媽媽就會很擔心他,爸爸也會發(fā)很大的脾氣,而為了避免爸爸媽媽的焦慮,他變成了一個毫無主見、軟弱的“乖寶寶”……
首先,我們要盡量加深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壞情緒一旦被覺察,就會變得溫順很多,同時也給了我們進一步去處理的可能。
這里給大家一個小方法:剛開始時,我們可以用一些強制的辦法,提醒自己覺察當下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在一進家門的地方和床頭柜上放一張記錄自己情緒分值的表格,0是最差,10是最好,提醒自己在一進家門時和睡覺前給自己的情緒打個分數(shù)。久而久之,我們關(guān)注自己當下情緒的能力就會提高,即使沒有這些外在的提醒也會敏感地覺察到自己此時此地的情緒。
其次,我們要對自己成為母親這件事有足夠的寬容,我們要相信平凡的人都可以成為足夠好的母親,母親和寶寶之間的愛會給我們以指引,偶爾的小失誤就是生活的正常組成部分,不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再次,當我們面對憤怒與焦慮的孩子,要相信,這些情緒是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有的經(jīng)歷,我們不必太過恐慌,只要給孩子溫暖和安慰,它們終將過去,并且,我們面對情緒的方式,最終會成為孩子學習的材料。
最后,當我們真的面對生活的困難,情緒糟糕時,要對自己和孩子都誠實,不用惡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此刻不開心,但不是因為你,媽媽自己可以解決。
編輯/張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