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日本人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第29卷——海南島篇》述論
張興吉
(海南師范大學 研究生處,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關于日本人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是戰(zhàn)后由日本大藏省管理局組織編寫的一部有關日本人在二戰(zhàn)前、特別是二戰(zhàn)中在世界各地活動(主要是殖民活動)的叢書資料,其所具有的資料價值得到學界的肯定。鑒于此書的成書背景、流傳過程以及其指導思想、資料價值,目前國內學界還沒有細致的介紹,文章力求通過對其中的《海南島篇》進行分析,在上述幾個方面做一些工作。
關鍵詞:日本人;海外活動;海南島
收稿日期:2014-11-25
作者簡介:張興吉(1964-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海南師范大學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和海南歷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K265文獻標識碼:A
收集整理和介紹海南島的研究資料, 是目前海南歷史文化研究中一項基礎而重要的任務。近代之后外國學者研究海南島的著作,包括英文、日文、法文、德文等外文資料,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也極為廣泛,在這中間又以日本人收集、整理的海南島資料為數眾多,特點突出。相對于其他資料而言,利用上較為便利,因而很早就引起海南島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內各類研究海南島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日文資料,比如陳植先生的《海南島新志》就是其中的典型。若干年前,筆者得到日本友人小島稔先生的幫助,得到一部珍貴的日文海南島資料,即《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通卷29卷——海南島篇》(《關于日本人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第29卷——海南島篇》,以下行文及注釋中簡稱之為《海南島篇》)的復印件,筆者據此書的資料,并參考其他中文、日文的文獻,曾出版了《日本侵占海南島罪行研究》一書。筆者使用這些資料的體會是:《海南島篇》在資料上的確有相當的價值,當然其中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因而筆者在此把這部書的形成過程及特點作一簡要的介紹,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海南島篇》所屬叢書的印制與發(fā)行
筆者查閱相關資料,證實《海南島篇》是屬于日本戰(zhàn)后由大藏省管理局組織編寫的一部叢書資料——《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關于日本人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中的一部分。此叢書總計36冊,35卷,內容包括了日本人在世界各地的活動,其中對所在地區(qū)的情況也有簡要的說明。其具體目錄如下:第1卷~10卷為朝鮮篇;第11~17卷為臺灣篇;第18、19卷為庫頁島篇;第21、22卷為南洋群島篇;第23~25卷為滿洲篇;第26卷為北支篇;第27、28卷為中南支。①筆者按:二戰(zhàn)前日語中的“北支、中支、南支”,即“北支那、中支那、南支那”的簡稱,今日一般分別譯為“華北、華中、華南”。此處為保持原書名稱的原貌,故未加改動篇;第29卷為海南島篇;第30~34卷為南方篇;第35卷為歐美篇。其中相當多的卷上有“注意保密”、“極秘”的字樣。由此可見,此叢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著作出版物,而應當是日本官方檔案、文書性質的文件。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所謂《日本人在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這本書,實際上是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在日本以外特別是在占領地區(qū)經濟侵略活動的資料匯集。
那么日本人為什么在戰(zhàn)后急于編寫這樣一部叢書呢?其目的何在?此書的第一冊為總目錄,其中寫道:
戰(zhàn)后的日本,國家、個人面臨著眾多必須迅速解決,急于收拾的工作。長期處于一種一旦著手工作,連想想看的勇氣也沒有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從去年開始,其中工作之一,就是埋頭于日本及日本人在國外財產的調查。從接觸的企業(yè)范圍的調查開始。這是一項困難的工作,但它在對聯(lián)合國賠償問題上是有必要的,在可能的時期有關系到對國家的個人補償問題,預想會伴隨著各種困難的問題??傊?,日本及日本人的海外事業(yè)在最后階段是處于怎樣的狀態(tài),是對其評價的相關基礎的調查。
正是出于這樣一種需要,日本官方組織人力編寫了這套叢書資料,其目的性是極為明確的。為日本政府在未來和聯(lián)合國及其他戰(zhàn)勝國或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的外交談判,或者說是討價還價中準備基礎資料?;诖朔N目的,在原資料上,多印有“機密”、“極秘”等字樣,可見日本官方對此書的處理心態(tài)。
由于上述的重要性,當年日本官方投入許多人力、物力,用數年完成。在編寫完成后,作為政府的文件,1947年只印刷了200部,分別保存在日本的各主要政府機關。此后此書才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日本的民間舊書店,而后再流入日本的藏書機構。據日本學者的調查,日本著名的圖書館及藏書機構收藏到此叢書的并不多,著名的圖書館,如日本國會圖書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室、亞洲經濟研究所圖書資料室、法政大學圖書館、一橋大學圖書館、慶應大學圖書館都沒有收藏。而收藏到此叢書的圖書館,僅有東洋文庫、東京大學經濟研究所、東京大學圖書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等,也沒有全本,收藏數量多少不一,即使是收藏數量最多的東京大學圖書館,尚且缺一冊,即缺第31冊(《南方篇》之二)*參見《關于日本人在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刊行促進會事務局編輯、發(fā)行的《暫時停止影印出版〈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的處理執(zhí)行事件的資料集》,(東京)同事務局1974年1月版,第66頁。。由此可見,此書的流傳面,或因某種限制的原因,極為狹窄。
雖然此書中包含著許多的日本官方的觀點,但不能否認,其中也包含著大量日本人戰(zhàn)前及戰(zhàn)時日本本土以外及占領地活動的有價值的資料。因而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日本學界為了更廣泛地使用這部著作,提出準備公開影印出版此叢書,卻遭到日本官方的激烈反對,顯然日本官方并不希望此書在日本社會乃至于國際社會中流傳,舉出多種理由,阻撓此書的公開出版。其公開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強調此叢書擁有著作權,不是政府的文件,也就是特別強調其著作權屬于日本大藏省,并非政府文件。以此將不同意轉讓著作權為由,以阻止其公開出版,進而阻止其全面流入民間,為此日本大藏省不惜與打算出版此叢書的出版社對簿公堂。日本官方的這些行為導致了日本民間學術團體對日本官方的極大反感,他們組成社會團體通過日本的媒體以及學界呼吁解禁,并支持出版社針對日本大藏省的法律進行訴訟。但此次爭端的最后結果,還是以民間方面的敗訴而結束。
1985年此叢書在韓國,由漢城高麗書林影印出版,限印150部,數量也不大。而日本國內出版此叢書,即小林英夫監(jiān)修《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歴史的調査》,則是到了2002年才由ゆまに書房出版。由此艱難的出版歷程,也可以得知日本官方的某種態(tài)度。
此書完整地講述了戰(zhàn)前日本人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在二戰(zhàn)中日本占領地的活動,主要是經濟活動的情況,的確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國內外學界因此也在不斷地進一步研究及利用此書的資料。
二、《海南島篇》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筆者所見《海南島篇》之復印件,其封面上題“極秘”、“通卷第29冊”。表明其特有的政府文書的性質。筆者雖經多方查證,也沒有找到《海南島篇》作者的信息情況,但此書作者在正文中,說他曾在海南島生活過數年,可見,其能擔任此書的編寫工作,當與此點有關。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此書的主要內容。在結構上,此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包括島史概說、自然的特性及其產業(yè)狀況、日軍占領后實施的政策、(日本占領)對中國(海南島)的影響。此為該書的大綱部分。
第二部分是對海南島的簡介,即“第一部日本軍隊占領前的海南島狀況”,共七章,分為自然條件、居民、資源和農業(yè)狀態(tài)、貿易的構造、財政金融機構、社會文化、日本人及其事業(yè)。集中地反映了在抗戰(zhàn)之前日本人對海南島的調查與研究的成果。
第三部分是該書的核心內容,即“日軍占領后邦人*這里使用日文詞“邦人”,類似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國人”的概念,不過,二戰(zhàn)結束前的日語中“邦人”一詞,有時也包括當時日本占領下的朝鮮、中國臺灣地區(qū)等地的人。企業(yè)的發(fā)展狀況”,共八章。就資料而言,全面反映日本人在海南島所謂“經濟開發(fā)”活動的資料,以此書最為全面。日本人在海南的各個領域,而且各個部門都有一定的統(tǒng)計數據。這和其他的記載日本人在海南島活動的日文資料,如《石碌鐵山開發(fā)志》相比,雖然在細致的方面不及后者,但其所涉及的廣度是后者無法比擬的。
第四部分是該書的要旨,即結論(關于在海南島的日本占領區(qū)行政及產業(yè)開發(fā)對中國民眾的影響)。主要是對日本人在海南島活動做全面的總結。當然,其結論是出于為其活動辯解的目的。在本文的后面還要加以說明。
其次,我們說明一下此書的特點。此書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全面介紹日本人侵占海南島時期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突出表現在該書的第三部分中,八章的內容對日本人在海南島的“經濟開發(fā)”的各個方面作了詳細介紹。在這個方面,我們從下面所開列的此書的內容中也可以看出:第一章、南支運輸基地海南島的占領;第二章、占領地區(qū)行政的開始;第三章、日本計劃經濟的擴張;第四章、在海南島的日本企業(yè)的計劃和實績;第五章、商業(yè)及金融機構;第六章、通信事業(yè);第七章、交通運輸事業(yè);第八章、社會公益事業(yè)。
第二個特點是該書包含一些民國時期海南社會中,不為人注意的資料而且較之其他資料更為詳細。民國時期,??谑械某鞘谢M程加速,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比如娼妓的存在,是社會公共衛(wèi)生的極大障礙,而此方面,資料一直比較缺乏。《海南島篇》記載:“花柳病的染病率在一九四三年是90.4%的高發(fā)率,而在一九四五年六月則降到了15.0%的低水平?!庇秩纾骸笆袃人倲?8處,其中10處耗費工程費約三萬日元,改造成了壓水式水井。”
日本侵占海南島時期,許多日本企業(yè)也同時進入,而且多數為某一類的壟斷企業(yè)。在陸路運輸方面,是臺灣拓殖海南產業(yè)株式會社,這家會社與日軍占領同時進入海南,壟斷日本占領區(qū)的陸上交通事業(yè)。關于這個企業(yè)在海南的經營及職員來源?!逗D蠉u篇》有表如下:
類別日本人中國人臺灣人朝鮮人計事務類1831123技術類1817882125(含司機)其他—372—39合計3357913184
從中,我們注意到來自中國臺灣的技術職員、工人占總人數的半數。這個數字也為我們研究此時期臺灣勞工在海南島的活動,提供了直接的資料。
第三個特點是有一些資料是不多見的資料。根據戰(zhàn)后學者的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二戰(zhàn)時期,日本軍隊曾將盟軍的戰(zhàn)俘集中在海南島,從事強制勞動,只是我們找不到直接的數據說明其人數及勞動情況。但在《海南島篇》中有一個“西部虐疾防治地區(qū)原蟲帶有者統(tǒng)計表”,其中赫然有澳洲人、荷蘭人、印度人的字樣。這些人應當是在二戰(zhàn)時期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場俘虜的盟軍戰(zhàn)俘,而我們比較同書的“東部虐疾防治地區(qū)原蟲帶有者統(tǒng)計表”中,除了只有一點印度人之外,沒有其他的外國人??梢娺@些戰(zhàn)俘集中在海南島的西部,其勞動地點大致應在石碌鐵礦。“西部虐疾防治地區(qū)原蟲帶有者統(tǒng)計表”所顯示的下列數字則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其他史料不容易體現的日軍強制戰(zhàn)俘勞動的真實情況。
年度人種別驗血人數病菌攜帶者百分比摘要1942年澳洲人荷蘭人印度人700705304547166.436.6753.331943年澳洲人荷蘭人印度人44704200120180190174.034.5214.171944年澳洲人荷蘭人印度人45764255119162178153.544.1812.611945年澳洲人荷蘭人印度人76577227326544.108.5514.80
從上表可以看出,1942年之后,人數迅速增加,到1944年達到最高,可以認為這是和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場所進行的戰(zhàn)役不斷擴大有關。
三、《海南島篇》的缺陷和所要掩飾的問題
此書編輯的時候,正值日本剛剛戰(zhàn)敗,日本國內政治局勢動蕩,經濟面臨危機的局面,倉促編輯而成,加上編輯此書的本意就有明確的指向性,必然在編輯中會有各種缺陷。
此書編寫的目的決定了其編寫的缺陷。在編纂體例上,此書比較混亂。此書由四部分組成,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內容極少,幾乎就是一篇綱要。而第二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介紹日軍侵入海南島之前的海南島社會情況,但因為此書的作者的興趣點不在此處,因而此部分資料非常單一,價值不高;同時,此書作者的出發(fā)點在于開拓日軍的侵略,所以此部分僅列舉種種海南島經濟文化落后的“事實”,目的是為后來的海南島“開發(fā)”行為作鋪墊,而不是對當時海南島社會情況的真實介紹。
同時,記載形式單一,只有統(tǒng)計數字的表格,也沒有“開發(fā)”的過程以及具體的步驟。這與此書的編撰目的有關,編撰目的決定了此書的記述形式。整個篇幅,幾乎都沒有講述日本人進行所謂“開發(fā)”的過程,只是開列單項“業(yè)績”的表格,目的是什么,明眼人是很容易看出來的。
此外,其中的筆誤、疏漏很多。資料方面,關于海南島本身的描述,主要引用日本戰(zhàn)前編寫的海南島調查資料,如大量使用了1939年版臺灣總督府編《海南島》一書的資料,而沒有使用研究水平更高、數量更多、日本人在侵占海南島時期所研究、撰寫的著作,故而導致此書中許多的數據不準確,或錯誤。例如海南島的面積,1940年代海南島面積已經有比較準確的數字,而此書中依舊認為海南島的面積大于臺灣。如記載??凇皢⒚麟姛艄?,一九二六年在??谑猩堂竦膮f(xié)助下設立”,這個記載有誤,據陳銘樞總纂的《海南島志》,啟明電燈公司設立當為民國三年(1914年)。
本書的立意,即以使日本減少戰(zhàn)爭賠償為出發(fā)點,故此書必然要掩飾相當多的敏感問題。
首先,日本人在此書中所記載的日人在海南島的活動情況,多以戰(zhàn)爭結束時的情況為主,這樣就和在戰(zhàn)時的情況有極大的出入,不能反映整個日本人在海南島活動的全過程,其數據也就極不可信。就一般的情況而言,因在戰(zhàn)爭結束,日本投降之前,日本的軍事危機下的戰(zhàn)時經濟已經處于全面的崩潰之中,表現在日本人在其占領地的經濟活動,已經是全面的萎縮,因而這時的數據,比較其高潮時期的數據,有極大的差別,所以在使用這些數據時,應加以特別的注意。
這種情況在此書中在各方面都有反映。如農業(yè)方面,日軍侵占海南期間,日本會社在海南島所占有的土地面積,據《海南島篇》第91~101頁所載“日本各會社在終戰(zhàn)時的事業(yè)概要表”,記載共有農場65處,面積1546.2町步。此表所載并非日人農場的全部,據《海南島新志》的記載,日本油脂株式會社在海南島各地共有農場12處,此外,日本會社參與在農業(yè)方面的開發(fā)者為29家,而非22家,應當說上表所開列的只是日本農業(yè)會社經營的農場中比較大的部分?!逗D蠉u篇》“水利設施施行概要”中也記載:日本會社在65個地點建設有水利設施,受益面積達39400英畝[1],以此計算,則有16081.63町步。1546.2町步由于是日本投降前的統(tǒng)計數字,明顯地比日本農業(yè)會社鼎盛時期的數字少許多,如只和一般記載中的16623.46町步相比較,出入亦在10倍以上。
其他如石碌鐵礦各類設備的數據,《海南島篇》比較簡略,而且不準確;而應參考《海南島石碌鐵山開發(fā)志》[2]170。同樣的情況在此書第二部分的各章節(jié),普遍存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因而在使用此書的這些部分時,應仔細核對其他資料。
其次,誠如上面已經提到的,日本人著作此書的目的,是為了日本政府在未來和聯(lián)合國及其他戰(zhàn)勝國或受日本侵略的國家進行外交談判,或者說是在關于戰(zhàn)爭賠償問題上討價還價,而進行基礎資料準備工作。并不是真心地回顧日本人在海南島活動的歷史,因而日人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意無意地回避一些歷史的真相,或者制造一些假象。
淡化軍事占領的事實,掩蓋日本對海南島的領土野心?!逗D蠉u篇》第三部“結論”中有這樣的話:“其在占領期間的行政方針在形式上是遵循近衛(wèi)聲明的所謂‘承認宗主權,無領土野心’的路線。由此作為日本方面和本土和平地區(qū)同樣地設置領事館,完全表明近衛(wèi)聲明的宗旨,在占領行政的執(zhí)行上由陸海外三省的派出代表機構組成的三省會議逐一協(xié)議確定其方針。而且這種態(tài)度從1939年堅持到1945年終戰(zhàn)為止?!?/p>
但事實上是并非如此。在日軍侵入海南島二個月后,為協(xié)調日本在海南島各種勢力的利益關系,1939年4月21日日本陸軍省、海軍省、外務省三個日本中央機構共同制訂了《海南島政務暫行處理綱要》,可以認為這是日本對海南島政策的核心文件。文件中說:“目前海南島的政治機構應視為地方政治組織進行指導,和將來建立的西南地方政權沒有直接聯(lián)系?!盵3]
上述文件所謂“地方政治組織”的提法,已能明白地看出日本人的真實意圖。即首先是如何把海南島變?yōu)橐粋€獨立區(qū)域,然后再在日本人認為合適的時候,把海南島從中國的政區(qū)中分裂出去。筆者認為這才是日本人占領海南島政策的核心及目標。在當時欲把海南島置于日本人控制之下,進而占而有之的想法,在日本人中極為普遍?!赌涎蟮乩泶笙怠ずD蠉u》中載道:“本島在占領前,屬于廣東省的行政區(qū)域,昭和14年(1939年)7月14日瓊崖臨時政府成立,從此該政府政務委員會在日本當局指導的基礎上行使全面的行政職能,預想在將來使之不歸屬于國民政府,以半獨立的保護領地的形式,和日本保持緊密的政治、經濟關系。”[4]吉川兼光在《海南島建設論》中提到的觀點也是上述意見的反映,他在論及日本“海南島建設的方向”時說:海南島的建設“首先要確立統(tǒng)一主體,即在行政部門方面,接收現有的瓊崖自治委員會(臨時政府),策劃行政機關的整理統(tǒng)一。在生產開發(fā)部門方面,整理現有的開發(fā)事業(yè)會社,使之形成新的一元化的海南島產業(yè)開發(fā)營團,并一手承擔島內開發(fā)。在兩者之中加入軍事當局,也可以說形成三位一體的最高機構。當然此時的中心是軍方,三個長官也可暫定由軍方兼任,亦可考慮實行總督制?!盵5]所謂“總督制”,也就是日本當時在其侵占的朝鮮、臺灣所實行的制度,日本人對海南島的野心已昭然若揭。
此書在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對海南島軍事占領的同時,有意地把日本軍方的活動和所謂“日本民間公司”的活動分割開來,造成一個假象,即似乎日本人在海南島的活動是完全的民間行為,從資金的來源、使用、調配,到實施地域的土地的占有以及企業(yè)的管理、雇傭關系,是單純的民間行為,以掩飾其為日本軍事活動的真正目的。例如,在這部書中,日本人對所謂“海南島開發(fā)”中使用的資金來源,一直諱莫如深,實際上是有意的掩飾,以造成在海南島活動的日本企業(yè)的資金來源是各個企業(yè)自己調配資金的假象。但據戰(zhàn)后日文資料的介紹,在抗戰(zhàn)期間,日本在華企業(yè)的資金完全是在日本軍方的控制之下,即所謂的“統(tǒng)制經濟”的金融政策。
昭和十二年,繼續(xù)頒布了以確保進口軍需物資和限制不急需非必要物品的進口為目的的《進出口物品等臨時措施法》,為完備軍需工業(yè)等戰(zhàn)時體制,實現國家管理重要的工廠和事業(yè)場所的目的,基于《軍需工業(yè)動員法》制定“工廠、事業(yè)場所管理令”等,開始直接的物資控制。同時,制定了“臨時軍事費用特別會計法”,由此,為了巨額的軍事費用的調配,開始發(fā)行軍事公債。進而,與之并行者,為了將民間資金使用到軍事目的的項目上,公布、實施臨時資金調整法,依據這個法律,(日本銀行)事務局成為接受、審查民間的申請的機關。對于時局產業(yè)順暢地保證其資金供給,反之,對于不必要非急需的產業(yè)的借貸資金以及自有資金的調配、使用,進行廣泛的限制,因此,幾乎無視中央銀行的資金調配功能和利息功能,從資金方面直接加以控制 。[6]
據日文資料載:日本“昭和14年春天的第74屆特別議會再次修改《臨時資金調整法》,個人及團體用自用資金購買設備,也要經過‘官方的’允許”。我們注意到在這篇資料中,也不得不說:由此“雖然大型企業(yè)可以通過《資金調整法》確實地保證事業(yè)資金的調配,毋庸置疑,中小企業(yè)卻由《資金調整法》加深了調配資金的難度。換言之,中小企業(yè)的時局產業(yè),伴隨著事變的長期化,其信用日益趨向枯竭”。[7]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1942年日本人為支持石碌鐵礦的“開發(fā)”,計劃建立東方水力發(fā)電站。但此時日本國內制造業(yè)面臨著嚴重的物資匱乏,在一般產業(yè)中已嚴禁使用鐵、銅等重要金屬,而且水輪機、發(fā)電機的制造不僅難度很大,而且時間長;在日本海軍的壓力下,日本方面強行征用了原準備使用于日本國內常愿寺川水力發(fā)電站的水輪機、發(fā)電機及其他設備,轉用于海南島的東方水力發(fā)電站工程[2]177,由此建設速度得以順利完成。
努力淡化侵略戰(zhàn)爭的事實,回避諸多侵占時期的掠奪政策和活動,突出的是軍票問題?!逗D蠉u篇》中說:
自日軍占領海南島之后,由于日本軍隊及民間開發(fā)會社的支付及日本商社方面和島民進行買賣的資金也完全使用軍票,在島內,一九四二年以后幾乎見不到中國方面發(fā)行的貨幣的蹤影,除一部分山區(qū)的共匪部落之外,一般都不流通。由此,戰(zhàn)爭結束時海南島民眾放手用軍票購入日本人方面的私有物資,呈現了所說的熱烈地搶用新的中國紙幣的新現象。這種現象的結果,日本方面在過去數年間在島內放出的軍票幾乎全部短時間得到了回收,避免了本來可能遺留給中國民眾的損害,呈現了一個好的結局。
這完全是謊言,如日本投降后,日本軍票迅速貶值,直至海南島的居民開始拒絕使用軍票,在1946年4月日本人員全部撤離海南島之前,殘留在海南等待遣返的日本軍人、平民和海南島當地居民之間的物資交換,基本上是以物物交換的形式。[8]
夸大對占領地區(qū)的所謂“經濟貢獻”,回避掠奪資源及奴役當地人們的事實,特別是掩飾日本在海南島企業(yè)和海南島當地居民的關系。如雇工問題,努力表現是一種“正?!钡墓蛡蜿P系。但事實上卻非如此。日本企業(yè)對當地雇工的虐待,在軍事占領下,完全是一種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
借助當地人之口,對日人的“海南島開發(fā)”的成就以及日人對海南島社會的貢獻,進行直接的歌頌。《海南島篇》有以下的話:
在戰(zhàn)爭結束的第二年,大量的日本人逐漸要離開,(日本人)要回到日本的情況已經明朗之時,島民們對日本人由衷地希望:“即使回到日本生活也很困難,不如就留在島內,從事至今為止(海南)島的建設吧!”歷經時日,在離開的日子越發(fā)臨近時,他們熱心地說:“和平會議結束后,請再來海南島繼續(xù)從事至今為止的工作吧,我們用現在同樣的心情等著你們?!彼麄兊哪樕狭髀吨话埠凸陋殹6牭竭@些話的日本人,也只把這些話看作是單純的客套,是送給日本人的送別的話而已,并沒有相信過吧。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在戰(zhàn)爭結束后,對從日本方面接收的工廠、礦山、農場等中一直工作著的日本技術人員全盤留用,考慮在接收后擔當經營活動,但其后依從中央的命令,決定將日本人全部送還。此時當地(政府)機構很不情愿地同意了送還(日本人)的決定,這些事實也證明在海南島建設中日本人有怎樣的貢獻,其維持經營需要日本的技術的事實。
在無形中忽略占領者和被占領者的事實,或者以少數與日本人關系密切的當地人的所謂言詞,來推斷全體海南島居民對于日本人的看法,以造成一種虛假的情況。
最后本書的編者還對日本人在海南的活動進行了直接的歌頌,還體現在全篇的末尾:
要之關于產業(yè)方面,在海南島從無到有創(chuàng)造的這些設施,作為戰(zhàn)敗的日本的贈禮而遺留下來?,F在對他們如何保管這些被接收財產(附錄參照表),應當怎樣地經營,據說正處于專心研究中。大凡戰(zhàn)爭結束從海南島撤離的日本人中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官方及民眾對那些在戰(zhàn)爭中不顧身家性命而建設的這些大設施,對由此推動了海南島產業(yè)、文化的提高的日本方面軍民,從內心存有感激之情。它(日本人)雖因戰(zhàn)敗的結果,失掉了一切,但仍感到滿足的事物之一。如此美好的情景在其他地域是不多見的吧!
綜上所述,《海南島篇》是一部內容豐富而編者立意隱諱的著作,對這樣一部特殊時期,出于特殊的目的,并由特殊人群編輯的著作,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了解日本人在海南島的“開發(fā)”活動,而且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戰(zhàn)后日本社會,特別是日本官方對于戰(zhàn)爭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日本大藏省管理局.海南島篇[M].漢城:高麗書林,1985:104.
[2] 河野司.海南島石碌鐵山開發(fā)志[M].東京:日本石碌鐵山開發(fā)志刊行會,1974.
[3] 日本防衛(wèi)廳防衛(wèi)研究所戰(zhàn)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zhàn):第2卷[M].東京:日本朝云新聞社,1976:341.
[4] 飯本信之,佐藤弘.南洋地理大系第二卷海南島、フィリッピン、內南洋[M].東京:日本鉆石出版社,1942:65.
[5] 吉田兼光.海南島建設論[M].東京:大阪屋號書店,1942:343.
[6] 色部義明.銀行生活五十年の出會ぃ私の步んだ金融史[M].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82:31.
[7] 大阪每日/東京日日新聞社.新統(tǒng)制經濟讀本[M].東京:一元社,1940:123-124.
[8] 第三震洋特別攻擊隊[M].東京:日本三二震洋會,1985:267-270.
(責任編輯:袁宇)
OnAHistoricalSurveyofJapaneseActivitiesAbroad—HainanIsland(Vol.29)
ZHANG Xing-ji
(OfficeofGraduateAffairs,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Compil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n Japan, A Historical Survey of Japanese Activities Abroad is a series on the overseas activities (mainly colonial ones) of Japanese before and esp. during World War II, whose academic valu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scholars. However, given the shortage of its detailed introduc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China—its background, its process of circulation in history, its guiding ideology as well as its academic valu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ound on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by making a sample analysis of The Section on Hainan Island.
Key words: Japanese; overseas activities; Hainan 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