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用加味玉屏風緩釋微丸的制備工藝研究
尚磊,孟妍,梁立,梁運霞,崔曉彪,李紅梅
(黑龍江職業(yè)學院150080)
摘要:對豬用加味玉屏風緩釋微丸進行制備工藝的研究。采用擠出滾圓法制備加味玉屏風微丸,以微丸的累積溶出度作為評價指標對制備工藝進行優(yōu)化。按照最佳工藝制得的加味玉屏風微丸外形美觀,圓整度良好,大小均勻,累積溶出度均達到94%以上;最佳制備工藝穩(wěn)定可行,可用于豬用加味玉屏風緩釋微丸的制備。
關鍵詞:豬用加味玉屏風;緩釋微丸;制備工藝;擠出滾圓法
豬用加味玉屏風緩釋微丸是以經方玉屏風散為基礎,加入蒲公英等藥材而研制成的新型復方緩釋微丸制劑。本研究是在對豬用加味玉屏風緩釋微丸的提取工藝進行優(yōu)選后,進一步探討其成型工藝。
1儀器與材料
AGB5型十萬分之一電子天平(METTLER TOLEVO公司),Waters 600-2487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產),Millennium32數據處理系統(tǒng) (美國產),Altech2000型蒸發(fā)光散射檢測器(美國產),電熱恒溫水浴鍋(天津泰斯特有限公司), DHG一9030A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S-450型擠出滾圓機(深圳市信宜特科技有限公司),RCZ- 6B3型藥物溶出儀(上海黃海藥檢儀器有限公司)。
黃芪甲苷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材(世一堂飲片有限公司),乙腈、甲醇為色譜純,水為重蒸餾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方法與結果
分別稱取加味玉屏風提取物和微晶纖維素( MCC) 等原輔料,粉碎、過100目篩,混勻,加入適當潤濕劑制成軟材。經擠出機篩板( 孔徑1 mm) 擠成光滑致密的條狀物,置于滾圓機中,直至顆粒滾制成丸。取出微丸,適度干燥,篩分,即得。
通過多次預試驗,確定影響擠出滾圓工藝的主要因素分別為擠出頻率、滾圓頻率和滾圓時間,對三者進行考察,每個因素取3個水平,選用L9(34)正交設計表安排實驗,以60min的累積溶出度為評價指標,對微丸的工藝條件進行優(yōu)化,確定最佳制備工藝。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擠出滾圓工藝因素與水平
2.3.1色譜條件
色譜柱: Diamonsil C18 色譜柱(4.6mm×200mm,5μm);柱溫: 室溫;流動相: 乙腈-水(32∶68),流速:1.0mL/min;ELSD參數:漂移管溫度:94℃,載氣: 氮氣,流速為2.0L/min。理論板數按黃芪甲苷峰計算應不低于4000。
2.3.2對照品溶液的配制
取黃芪甲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5mg的溶液,即得。
2.3.3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0,200,400,800μL,置1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取以上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按上述條件進行測定,以進樣量為橫坐標,以峰面積為縱坐標,繪制標準曲線。求得回歸方程為:Y=1.0619X+1.624,r=0.9994,結果表明:在1.16~9.28μg黃芪甲苷進樣量與峰面積呈良好線性關系。
2.3.4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按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附錄XC溶出度測定法中第二法操作[1]。以900mL脫氣蒸餾水為溶出介質,溫度為( 37± 0.5)℃,轉速為75r/min,取自制的加味玉屏風緩釋微丸,分別投入6個溶出杯內,在第5、10、15、30、45、60 min 時分別進行取樣,每次取10 mL溶出液(同時補液10mL),置于分液漏斗中。
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溶液振搖提取4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試液充分洗滌2次,每次20mL,正丁醇液用旋轉蒸發(fā)儀80℃蒸干,殘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轉移至2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備用。
2.3.5供試品含量測定
分別精密量取各供試品溶液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根據標準曲線計算供試品中黃芪甲苷的含量。結果見表2。
表2 制備工藝正交試驗結果
由表2的分析結果可看出: 三因素對成丸影響的大小順序為B>A>C,從正交試驗結果看,最優(yōu)組合為A1B3C1,即擠出頻率為30Hz,滾圓頻率為40Hz,滾圓時間為8min。
按最佳制備工藝條件制備3批微丸,照上述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和供試品含量測定的方法對3批樣品的溶出度進行測定,結果微丸中黃芪甲苷的含量在60min內的累積溶出度均達到94%以上,且按優(yōu)化所得工藝制備的微丸大小均勻、硬度適宜、圓整度較好、收率較高。
3討論
微丸的制備國內外常見的方法較多,但擠出滾圓制丸技術是在國際制劑工業(yè)中較為廣泛應用的制丸方法之一。用該技術制備西藥微丸已比較成熟,但用于中藥微丸的制備報道較少。本研究嘗試用該技術制備中藥緩釋微丸,試驗證明該方法簡便、可行,但目前還存在著載藥量低等技術障礙,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 2010年版二部.北京: 中華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0:附錄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