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紅
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以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有如下領悟:
一、強化解題的主觀因素
影響學生解題的主觀因素有應用知識的心理準備,動機水平,對相應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程度,智力活動水平,氣質和性格等。這些主觀因素隨著學生的年齡的再的增大,會自然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fā)展,也會在外界的影響下提高發(fā)展速度和水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條件,強化和促進這一發(fā)展。例題講解和作業(yè)布置,要由單一的、直接提供適合于解決問題線索的、涉及比較熟悉領域的題目,過渡到比較復雜的、多步驟的題目,最后到有干擾解決問題線索的、具有隱含條件、臨界條件的題目。過渡的早遲,要本著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跟得上的原則。
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教學生解題像教人走路一樣,要由扶著走、牽著走到引著走,最終實現自己走。因此,習題課教學要力避教師念題、講題、做題的獨角戲方式,要充分利用習題課易激起學生濃厚興趣的優(yōu)勢,盡可能多設問、質疑、啟發(fā)、引導,讓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設問方式應改“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為“是什么”、“為什么”、“怎樣辦”。持之以恒,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三、教會學生思維方法
要通過解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他們勤于思考的習慣,造就他們善于思考的本領,引導他們去發(fā)現問題,推動他們的思維品質趨向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靈活性、敏捷性、創(chuàng)造性。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思維方法尤為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解題思維的基本方法。分析法指在解題的基礎上,由未知到已知。根據題目的要求聯(lián)系能包容所求量的規(guī)律、公式分析;若出現新的未知量,再聯(lián)系能包容新未知量的規(guī)律、公式分析,以此類推,直至與已知條件全部吻合。綜合法是指在審題的基礎上進行過程分析,由已知條件著手,經過一系列中間量求出所求量。分析法為綜合法提供線索,綜合法是答題的實施,教師要先教給學生分析法,并花大量時間對學生加強訓練,在學生能力足夠時,再交給學生綜合法并訓練之。
四、幫助學生歸納解題規(guī)律
解題的規(guī)律已為教師熟知,而且還通過媒介不斷探索和傳授給學生,學生在日常作業(yè)、練習和各類考題理解和應用。學生掌握并應用解題規(guī)律的過程就是提高解題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通過例題講解,幫助學生綜合、概括出解決同類問題的規(guī)律,逐步變教師所知為學生所得。
五、促使學生提高解題速度
解題速度是解題能力的體現,以破題思維、運算、書寫共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教師要將提高解題速度融入于日常的教學中,可做到工作是:告誡學生要有提高速度的潛意識;鑒于在有心理壓力和嚴肅緊張的氣氛中人的思維和動作會自然加快,要經常創(chuàng)設這樣的氣氛讓學生適應,如設問后限時回答,定時練習,模擬考試等;教會學生規(guī)范化解題,縮短書寫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養(yǎng)成快而準的解題習慣。
六、為學生配置恰當的練習
教師為學生配置作業(yè),一是要注意“量”,過少不足以達到訓練的目的,過多則增加學生負擔;二是增強目的性,課堂上歸納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要配合題目讓學生“依樣畫葫蘆”;三是控制難度,教材上一讀就會的題不一定都做,利用半期和期末復習,高考前復習有層次的增加難度;四是靈活度,要配置少量靈活題供優(yōu)等生選做,使各種程度的學生同時“吃飽”。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只有在師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