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勇
(湖北省洪湖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湖北 洪湖 433200)
近年來,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愈加明顯,老年下肢骨病患者的發(fā)病率也隨之增加[1]。目前,臨床上對老年下肢骨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由于老年人身體的機能處于逐漸衰退的狀態(tài),故使用合適的麻醉藥物對其進行麻醉,對減輕其痛苦、提高其手術的成功率均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院對近期內(nèi)進行下肢手術的88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下肢手術的88例老年患者。在這88例患者中,有男性45例,女性43例。這些患者的最小年齡為58歲,最大年齡為83歲,平均年齡為70.7±10.2歲。他們的體重為45~68kg,身高為152~176㎝。其中,進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有24例,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有14例,進行股骨粗隆間骨折內(nèi)固定術的患者有50例。按照入院時編號的不同將這88例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有44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下肢手術治療。為A組患者使用濃度為0.25%的輕比重布比卡因實施單側腰部麻醉,為B患者使用濃度為0.375%的輕比重布比卡因實施單側腰部麻醉。進行麻醉的方法為:①術前,讓患者禁食禁水。②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用0.1g的苯巴比妥鈉+0.5㎎的阿托品對其進行肌肉注射。③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同時對其進行血壓、血氧、心電圖和呼吸等常規(guī)監(jiān)測。④以中等速度為患者滴入林格氏液,同時對其進行面罩吸氧。⑤將腰麻穿刺針以斜面向上的方向對患者進行硬膜外穿刺。⑥對A組患者進行麻醉的方法為:將2ml濃度為0.25%的輕比重布比卡因注入到患者的蛛網(wǎng)膜內(nèi)。濃度為0.25%的輕比重布比卡因的配制方法為:將2ml 濃度為0.75%布比卡因加入到4ml的滅菌注射用水中進行稀釋。對B組患者進行麻醉的方法為:將2ml濃度為0.375%的輕比重布比卡因注入到患者的蛛網(wǎng)膜內(nèi)。濃度為0.375%的輕比重布比卡因的配制方法為:將2ml濃度為0.75%的布比卡因加入到2ml的滅菌注射用水中進行稀釋。⑦為患者注入適量的滅菌注射用水后退出腰穿針,然后將導管置于其硬膜外,并讓其保持側臥位20~30min。⑧每隔5min采用針刺法對患者雙下肢的感覺阻滯平面進行一次測試,并通過讓其上抬下肢的動作來確認其麻醉是否起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麻醉起效的時間、麻醉平面固定的時間、麻醉有效鎮(zhèn)痛的時間和達到麻醉最高阻滯平面(阻滯平面達到進行手術時需要的最高范圍,即>T6)的人數(shù),并統(tǒng)計患者低血壓的發(fā)生率和術后并發(fā)癥(術后并發(fā)癥包括:惡心、嘔吐、頭暈等)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16.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較 兩組患者麻醉藥物起效的時間和麻醉平面固定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麻醉后有效鎮(zhèn)痛的時間明顯長于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中達到麻醉最高阻滯平面的人數(shù)明顯高多于A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較(±s)
達到最高阻滯平面的人數(shù)(n)A組26.87±3.3215.87±3.13105.26±16.623 B組25.97±3.0215.69±2.27155.54±13.017 t1.330.3115.80--P>0.05>0.05<0.05<0.05組別麻醉起效的時間(s)麻醉平面固定的時間(min)麻醉有效鎮(zhèn)痛的時間(min)
2.2 兩組患者低血壓發(fā)生率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B組患者低血壓的發(fā)生率和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低血壓發(fā)生率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n(%)]
由于老年患者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較差,故需盡可能地降低對其血管網(wǎng)進行阻滯的范圍,以維持其體內(nèi)循環(huán)的穩(wěn)定性[2]。因此,對進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不宜實施硬膜外阻滯麻醉。鄧軍等人[3]的研究表明,由于老年患者的椎間孔已處于閉塞狀態(tài),其椎管內(nèi)的空間狹窄,故使用少量的局麻藥即可使其出現(xiàn)麻醉平面異常廣泛的情況。因此,對進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使用大劑量的麻醉藥物進行麻醉,極易導致其發(fā)生藥物中毒反應。王玉秀等人[4]的研究表明,對進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使用小劑量的輕比重布比卡因實施單側腰部麻醉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可有效地控制其麻醉平面,并可減少對其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干擾,降低其藥物中毒反應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對進行下肢手術的老年患者使用濃度為0.375%的輕比重布比卡因實施單側腰部麻醉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可明顯延長其麻醉后有效鎮(zhèn)痛的時間,提高患者中達到麻醉最高阻滯平面的比率。
[1]黃丹勇,李揚,雷亞紅,等.輕比重布比卡因單側腰麻在老年下肢手術中的應用[J].海南醫(yī)學,2010,21(05):55-56.
[2]何珊,楊學權.輕比重布比卡因單側腰麻在老年患者髖部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9):172-174.
[3]鄧軍,廖增定,馮熙穎.輕比重布比卡因復合舒芬太尼單側腰麻在老年人下肢手術的應用[J].右江醫(yī)學,2012,40(06):848-849.
[4]王玉秀,宗林,倪洋林,等.小劑量輕比重布比卡因單側腰麻在老年患者髖關節(jié)手術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09):91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