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也有“酸”“堿”之分?沒錯。在醫(yī)學上,完全可以用測量酸堿的pH值來測量人體的體液。pH值是指被測量的溶液中氫離子濃度的數(shù)值,一般在0~14之間。當pH值為7時,說明這種溶液為中性,小于7時為酸性,大于7時為堿性。人體在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下,血液的pH值精確保持在7.35~7.45之間,為弱堿性。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這個pH值就是人體的最佳酸堿度。
但近年來,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由于飲食習慣的關系,很多人的身體正在變“酸”。而且據(jù)說,如果人體內的酸性物質與鈣、鎂等堿性物質結合為鹽類,就可導致骨質疏松。而這些鹽類堆積在人的血管里,就可能堵塞毛細血管,使血液循環(huán)不暢,導致糖尿病和腎炎。而如果酸性鹽類堆積在關節(jié)或器官內,還會引起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jié)炎、痛風等疾病。
天啊,這也太可怕了!那么,為什么人的身體會變“酸”呢?很多人自然第一時間想到了我們吃的東西。很快,就有人將凡是在人體內分解后,會產生酸性物質的食物都列了出來,有肉類、雞蛋、大米、面粉、油脂、糖類……
咦,那酸奶和水果呢?它們不也是酸的嗎?呵呵,有趣的是,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都是堿性食物!看來,這個“酸”指的并不是味道的酸,而指的是消化之后變成的營養(yǎng)物質。舉個例子,每天我們吃進去的糖、脂肪和蛋白質經過體內的代謝,產生出的物質之一,就是二氧化碳。它與我們喝掉的水一結合,就會生成碳酸,這才是人體真正會吸收的酸性物質。
那……我們是不是連大米飯、饅頭都不能吃了呢?當然不行!其實,人體有很強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能夠自動維持體內酸堿度的平衡。無論我們吃掉的是酸性食物還是堿性食物,到了胃里之后,都會被含有強酸的胃液混合,變成酸性的消化物;然后來到腸道里,再被堿性的膽汁、胰液、腸液中和。而小腸會根據(jù)人體的需要,自動調節(jié)自己吸收酸堿物質的量。
而當血液帶著人體代謝后的產物經過腎臟時,腎臟就會像一個泵一樣,將酸性物質集中到尿液里,排出體外,并回收堿性物質,同時,它還能不斷控制和調整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的比例,以保持人體的“酸”“堿”度適中。
實際,在這些器官沒有出毛病的情況下,一般的人身體的“酸”“堿”度肯定是正常的。不管你吃的是什么,它們都會自我調節(jié)。只有當它們出了問題,無法再好好工作的情況下,人體才會受到“太酸”或者“太堿”的威脅。舉個例子,如果腎臟得了病,那么人體內的酸性物質就無法排出,人就會出現(xiàn)“酸中毒”。而如果人的胃分泌的胃酸不夠,或者我們吃完飯后喝了太多的水,沖淡了胃酸,那么就會妨礙消化食物。再有就是人的皮膚,只有在弱酸性的狀態(tài)下,才可以殺死沾到我們身上的細菌,增加抵抗力。如果你總是用堿性很大的肥皂去擦洗,反而會破壞這種酸性,容易得上皮膚疾病。
所以,“酸”和“堿”都是人體的自然平衡的狀態(tài)。像網上說的,“酸”就一定不好,“堿”就一定好,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如果為了變“堿”就只吃堿性食物,那就更糟糕啦!因為所謂的酸性食物里含有的蛋白質、脂肪、糖類都是維持人體機能所必需的營養(yǎng)。沒有它們的話,人就會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反而損害健康。
現(xiàn)在大家明白了嗎?不挑食,保持營養(yǎng)的充足和平衡,對自己的身體最重要。至于“酸”還是“堿”嘛,就交給你的身體器官們自己去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