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2015年年末,中央決策層三天內兩次提及打擊非法集資,先是在12月21日公布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提出,“堅決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隨后在1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堅決依法依規(guī)嚴厲打擊金融欺詐、非法集資等行為”。
而就在這兩天之間的22日,昆明政府通報稱,經前期大量調查,判明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涉嫌違法犯罪問題,公安機關已依法立案偵查。
在更早之前的2015年12月16日,各有關地方公安機關已對“e租寶”網絡金融平臺及其關聯公司涉嫌犯罪問題依法立案偵查,對相關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強制措施,對涉案資產實施了查封、凍結、扣押。
在2015年4月28日舉行的防范打擊非法集資法律政策宣傳座談會上,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楊玉柱用“爆發(fā)式增長”來形容當前的非法集資形勢。據統(tǒng)計,2014年,我國非法集資類案件的數量、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同比增長都在2倍左右,達到歷史峰值。
雖然官方仍未公布2015年非法集資案件的數據,但“非法集資”四個字在新聞里出現的頻率并不低。而從泛亞到e租寶,這些外界分析可能涉嫌非法集資的案件如若坐實,那2015年全年涉嫌非法集資的案件,無論從金額、波及人數到輻射范圍,比起2014年的情況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非法集資案件已經不僅局限在直接吸收公眾資金和投資理財陷阱方面,其實從2014年起,打著“互聯網金融”的幌子,以私募基金、P2P、股權眾籌之名新增的非法集資行為開始增多。
非法集資由“線下”進階至“線上”
2015年11月,翼龍貸剛剛砸下近3.7億元,成為央視黃金時段廣告標王,新年伊始便被媒體指其旗下產品翼存寶采用先吸儲后放貸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盡管翼龍貸隨即發(fā)表聲明稱不存在非法吸儲和資金池行為,但是已經有投資人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接下來會考慮將投資資金撤出。
投資人的謹慎并非沒有道理。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頻頻曝出非法集資事件的當下,該投資人表示,一段時間內不會考慮投資互聯網金融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創(chuàng)新與風險治理研究中心籌建負責人楊東曾表示,目前有很多號稱是P2P、眾籌的公司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在前端吸收資金,但其資金流向卻并不透明,抑或將資金輾轉流入關聯公司賬戶中,進行自融,實際在做非法集資。
周知理財CEO周勇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指出,真正的互聯網金融實際上是很有發(fā)展前景的,它解決了交易成本、信息對稱等問題。但是目前市場上魚龍混雜,在缺乏透明度的情況下,一些公司存在突破非法集資監(jiān)管紅線、設立資金池甚至進行龐氏騙局的行為,普通投資者無法進行鑒別?;ヂ摼W金融被迫淪為非法集資的“創(chuàng)新外衣”。
“互聯網金融一直在強調準入門檻低,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優(yōu)勢,同時也會給很多不法之徒留下鉆空子的空當?!?一位銀行業(y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很多公司只是包裝了P2P、股權眾籌的概念,事實上換湯不換藥。隨便建一個網站、搞一套軟件,看起來像是高科技,事實上的融資推銷還是靠地推。宣傳方式也很單一,項目風險投資者是永遠聽不到的,聽到的只有回報率有多高多好。其實如果了解的人一看,很多所謂的P2P平臺前身都是貸款公司、融資公司。”
非法集資的誘餌:“黃金三要素”
周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無論是泛亞抑或e租寶,牽涉人數之多、涉及范圍之廣、金額之多都要比一般性的非法集資行為嚴重,其原因主要是披上互聯網金融外衣后,能夠迅速利用互聯網技術突破地域限制,演變成全國性事件。
以泛亞案為例,據《中國經濟周刊》此前報道,泛亞通過打造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出售的“日金寶”從2015年4月爆發(fā)兌付危機以來,共牽涉到22萬戶投資者,涉及資金超過400億元,投資者陸續(xù)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聚集維權。
上文提到的銀行業(yè)人士向記者表示,以往上萬元的投資門檻被拉低到幾千元甚至數百元,無形之中就擴大了覆蓋人群,這也是為何2015年泛亞事件會迅速輻射至22萬戶的原因之一。
“剛性兌付+高回報率+背書”,這三要素被業(yè)內稱為非法集資行為吸引投資者的“黃金三要素”。
“剛性兌付是我國金融市場的主流行為,但是剛性兌付本身就存在風險?!敝苡赂嬖V《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大量的投資者聽到剛性兌付后就會自動選擇性忽略投資風險。再加上被估高的預期收益率,往往比較容易做出沖動投資?!?/p>
據了解,目前已爆出的涉嫌非法集資案件中,預期收益率主要集中在12%~18%,少數會宣稱可以達到20%~30%。周勇表示,超過12%的借貸產品已經屬于高風險投資,如果收益超過15%,投資者就必須認真權衡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了。
除去上述兩點外,《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得知,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非法集資活動與以往的非法集資行為一個明顯差別是,將傳統(tǒng)的“口碑效應”打造成廣告效應。
2015年12月12日,《貨幣戰(zhàn)爭》作者宋鴻兵因曾經為泛亞演講而在山西太原遭遇部分泛亞投資者的圍攻。就在宋鴻兵被圍攻后不久,一份曾為泛亞“站臺”的人員名單迅速在網上流傳開來,其中不乏一些公眾人物。
“在傳統(tǒng)的非法集資案件中,比較容易出現的是利用熟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詐騙,主要還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但是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跨領域、跨空間進行宣傳時,公眾人物背書或者政府站臺對于這些理財投資平臺的宣傳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便y監(jiān)會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P2P成為非法集資重災區(qū),監(jiān)管細則仍需細化
說起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非法集資案件,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P2P行業(yè)。甚至有人將P2P戲稱為“騙到跑”。
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楊玉柱曾表示,非法集資案件“有一些是以P2P為名行集資詐騙之實;有一些是從傳統(tǒng)民間借貸、資金掮客演化而來,以開展P2P業(yè)務為噱頭,主要從事線下資金中介業(yè)務,開展大量不規(guī)范的借貸、集資業(yè)務,極易碰觸非法集資底線?!?/p>
據統(tǒng)計,2014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涉嫌非法集資發(fā)案數、涉案金額、參與集資人數分別是2013年的11倍、16倍和39倍。而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2015年問題平臺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15.7萬人,涉及貸款余額為82.7億元。
據網貸之家統(tǒng)計,截至2015年12月底,網貸行業(yè)正常運營平臺為2595家,環(huán)比下降了0.65%。P2P正常運營平臺近兩年來首現負增長。同時,12月新增問題平臺106家,相比11月增加了27家,問題平臺發(fā)生率上升了3.92%。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計問題平臺達到1263家。周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非法集資行為有著多種存在形態(tài),但由于目前P2P是國內最主要的互聯網金融形態(tài),在這一領域爆發(fā)的非法集資行為也就相對比較集中地顯現。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P2P產品是先募集資金再匹配債權。如果不知道借款人是誰,則容易形成資金池?!币晃粯I(yè)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該人士補充道,P2P平臺的出借人和借款人應該進行匹配,這才是P2P借貸合規(guī)的模式,而且P2P平臺主要做的是信息撮合業(yè)務,資金賬戶直接從出借人到借款人賬戶,如果通過中間賬戶,則有可能形成資金池。比如如果通過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有沉淀資金,會形成資金池。如果通過平臺賬戶,則在平臺賬戶中形成資金池。
在周勇看來,P2P平臺另一個風險在于由于借款人和出借人信息披露不夠,容易出現自融現象?!耙徊糠峙苈返腜2P平臺就是因為用自融的資金投資失敗引發(fā)資金鏈斷裂,而自融就涉嫌非法吸收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或者集資詐騙。”
2015年12月底,由銀監(jiān)會牽頭制定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出臺,對P2P行業(yè)實行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明確其不能從事的12項行為。
《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P2P今后將禁止通過自融的行為進行流動性管理。這一規(guī)定在原文中被列為12條禁止行為的首條,即“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從事或者接受委托從事利用本機構互聯網平臺為自身或具有關聯關系的借款人融資”。
周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此次《征求意見稿》中對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對于抑制非法集資會起到積極作用?!墩髑笠庖姼濉芬笃脚_需披露借款人的借款用途、風險評估、還款能力等基本融資信息,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自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會幫助投資者更加理性地作出判斷。”
零壹財經CEO柏亮則表示,要落實對信息披露的要求,還需要出臺信息披露標準,對項目信息披露到什么程度、包含哪些條目、揭示哪些風險,是否需要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出具意見等。如果未來不出臺信息披露標準,這一條可能會難以做實。
《征求意見稿》同時指出,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jiān)管部門承擔轄內網貸機構的具體監(jiān)管職能,包括備案管理、規(guī)范引導、風險防范和處置等。
對此業(yè)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指出,P2P平臺的具體監(jiān)管仍是由地方金融監(jiān)管局負責,雖然明確了監(jiān)管主體,但是具體到地方金融監(jiān)管部門的監(jiān)管細則上,未來仍需要出臺進一步的條例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