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庭總編:
您好!《鐵軍》雜志每期到后,筆者盡管是老人,也總要看看,了解情況,汲取營養(yǎng)。你們雜志能辦到這樣,實屬不易,因而應感謝您和編輯部的同志。
2015年《鐵軍》第8期第10頁提到“先遣支隊”,多少年前我也是這樣講、這樣寫的??墒牵?938年4月24日,毛澤東復項英原電中是講“先派支隊”,并非“先遣支隊”(見《新四軍·文獻》(一)第215頁)。前幾年,我在處理文稿和參與建南京軍區(qū)軍史館時,就碰到有“先遣隊”和“先遣支隊”兩種提法,便查閱了1938年4月24日后一年左右的有關文電,進行了認真考證。結果是:
葉挺當時在致三戰(zhàn)區(qū)的電報中,涉及先遣隊的有3處(見《新四軍·參考資料》二),均稱“先遣隊”。
項英當時給中央、軍委或向部隊發(fā)出的文電中,提及的有10處(見軍事科學院編纂的《項英軍事文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出版),均稱“先遣隊”。
陳毅在《茅山一年》和寫《新四軍英烈志序》,提及的有2處,均稱“先遣隊”。
《賴傳珠日記》(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提及的有9處,均稱“先遣隊”。
粟裕一年后在《先遣隊的回憶》(見《新四軍·文獻》(一)第255-262頁)一文中,標題講“先遣隊”,文中稱“先遣支隊”7處,稱“先遣隊”的只有1處。提法為何不同?情況不明。
筆者認為,從新四軍編組的情況看,國民黨方面卡得嚴,1937年12月27日項英代表中共方面去同國民黨方面談成編4個支隊,毛澤東28日批復同意編4個支隊,不可能僅過4個月又增加新的“支隊”番號。既然新四軍當時的領導人和當事人(葉、項、陳、賴)均稱“先遣隊”,史料是可靠的,因而應稱“先遣隊”為好。
出現(xiàn)“先遣隊”和“先遣支隊”提法的不同,很可能與編《新四軍·文獻》(一)時對短電報加標題有關。我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當過三野政治部機要秘書,知道戰(zhàn)爭年代黨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發(fā)的短電報均無標題,因而很有可能在編文獻時將原電的“先派支隊”錯為“先遣支隊”,寫成《毛澤東同意先遣支隊去溧水一帶偵察致項英電》,由于加上“毛澤東同意”,就使先遣支隊有了合法的光環(huán)。因而出現(xiàn)這個差錯,可能與編《新四軍·文獻》(一)有直接的關系。本著實事求是和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建議研究會對此再作考證、加以處理為宜。
如有不當,請批評指正!
王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