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瑩
內(nèi)外合治軟下疳二例
蘇瑩
軟下疳;解毒濃縮液;琥珀珍珠散;拔毒生肌膏;內(nèi)外合治
1.1病例1患者,男,28歲?;颊?個月前不潔性接觸后,自感小便灼熱刺痛,尿頻急,陰莖紅腫痛,龜頭部出現(xiàn)丘疹樣紅點,繼而紅腫化膿潰破,陣發(fā)性劇痛,流出黃白液體、質(zhì)黏稠、穢臭;2周后發(fā)現(xiàn)左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疼痛,繼而化膿破潰。經(jīng)某醫(yī)院細菌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杜克雷嗜血桿菌”,診斷為“軟下疳”。內(nèi)服外用多種抗生素效果不佳,口干苦、納差、心煩、眠差、大便干、溲赤,陰莖腫脹痛甚。
檢查:患者痛苦面容,面色晦暗;龜頭部冠狀溝左側可見2 cm×3 cm潰瘍,四周紅腫,有少許膿性分泌物,左腹股溝腫塊成串珠樣,一處2 cm×2 cm潰瘍流膿;舌暗紅苔黃,脈弦數(shù)。
1.1.1 初診治療辨證診斷為濕毒下注,火郁結腫引起的軟下疳。治療當清熱祛濕,瀉火消腫。
內(nèi)治處方:大黃15 g(后下)、黃芩15 g、龍膽葉15 g、蓄10 g、土茯苓30 g、赤芍15 g、車前子15 g、枝花頭18 g、生地30 g、知母15 g,上藥加水煎取15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溫服,1劑/d。另囑:如每天大便3次以上,大黃可不后下而與藥同煎。
外治法:用解毒濃縮液浸泡患處,2~3次/d,浸泡后撒上琥珀珍珠散于患處。解毒濃縮液組成:蒲公英30 g、川足4條、金銀花30 g、水牛角60 g、貓爪草30 g、甘草18 g、紫花地丁60 g、赤芍18 g、田基黃60 g、大黃30 g、穿山甲30 g,制作法:用500 mL清水將上藥煎至200 mL,然后用尼泊金3 g溶于藥液中,裝瓶,每瓶30 mL。功效:清熱解毒,化瘀散結。用法:外用涂洗患處,亦可用消毒棉花濕敷患處。琥珀珍珠散組成:琥珀末、珍珠末、青黛末,制作法:上三味藥拌勻裝瓶。功能:清熱收斂解毒。用法:撒于患處。
1.1.2 復診治療服上藥7劑和外治后,生殖器及左腹股溝淋巴結腫痛減輕,流水減少;心煩、口干苦等癥亦有所減輕,納佳,眠尚可,大便2~3次/d,小便黃,舌脈如上。
上方去大黃,加八月扎30 g,蒲公英18 g,金銀花15 g。外治法同上。
1.1.3 三診治療服上藥14劑和外治后,腫痛好轉,潰瘍未斂已無膿水滲出;飲食、睡眠可,覺乏力、口干,二便調(diào),舌淡紅苔白,脈弦細。
內(nèi)治處方:黃芪30 g、薏苡仁30 g、蒲公英30 g、牡丹皮12 g、蓄10 g、土茯苓30 g、云苓30 g、木通15 g、生地18 g,上藥加水煎取15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溫服,1劑/d。
外治法:用解毒濃縮液清洗患處,洗后用拔毒生肌膏調(diào)敷患處,助潰瘍生肌斂口,2次/d。拔毒生肌膏組成:地龍30 g、黃柏30 g、白蠟30 g、防風30 g、白斂15 g、白及12 g、老松香20 g、白芷12 g、黃丹18 g、血蝎12 g、乳香12 g、沒藥12 g、黃連10 g、梅片6 g、麻油300 g。制作法:先將白斂、白及、白芷、黃柏、黃連等七味藥入麻油內(nèi)浸3 d,置銅勺內(nèi)文火煎微枯,細絹濾凈去渣,復入銅勺內(nèi)煎滾,入老松香、血蝎、乳香、沒藥化盡,次入白蠟,微火化開,再將梅片、黃丹徐徐調(diào)入,和勻成膏。
功效:托毒生肌,祛腐收斂。經(jīng)上法內(nèi)外治療15 d后,癥狀完全消失,唯在陰莖留有瘢痕。
1.2 病例2患者,女,30歲?;颊?個月前不潔性接觸后,小便灼熱刺痛,陰部皮膚刺痛感,繼而發(fā)現(xiàn)外陰出現(xiàn)一個小的紅色丘疹,2 d后變?yōu)槟摪?,破潰后有灰色黏稠液體滲出,時有滲血、劇痛,潰瘍面逐漸擴大,右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疼痛、破潰、流膿。經(jīng)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軟下疳”。曾用多種抗生素治療,仍外陰瘙癢疼痛,右腹股溝淋巴結腫痛,右腳跛行,口燥唇干,面色晦暗,口干苦,溲赤,大便干。
檢查:患者痛苦面容,舌紅絳、苔黃粗,脈弦緊;陰唇系帶、陰蒂、會陰破滯損爛,形成表淺潰瘍,邊緣不齊,周圍皮膚黏膜充血腫脹,有少量黃白分泌物,味臭;右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成串,可見2 cm×3 cm潰瘍,有膿液滲出。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13×109/L,中性0.8,淋巴0.18,單核0.02。
1.2.1 初診治療辨證診斷為濕熱下注,厥陰瘀毒引起的軟下疳。治療當清熱除濕,解毒散結。
內(nèi)治處方:大黃15 g(后下)、梔子12 g、歸尾12 g、黃柏12 g、土茯苓30 g、石上柏30 g、半枝蓮30 g、川紅花12 g、紅條紫草15 g、龍膽草12 g,上藥加水煎取15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溫服,1劑/d。
外治法:用解毒濃縮液每次1瓶加熱水500 mL熏洗患處,熏洗后用琥珀珍珠散輕撒患處后,再用拔毒生肌膏外敷于琥珀珍珠散上。
1.2.2 復診治療服上藥7劑和外治后,大便1~2次/d,癥狀明顯減輕,潰瘍面見干燥,飲食、睡眠可,舌暗紅苔黃,脈弦。按上方去大黃,加丹參30 g,其余治療同上。
1.2.3 三診治療服上藥14劑和外治后,癥狀基本好轉,覺乏力,潰瘍面無膿水滲出、無痛無癢,舌紅苔白,脈弦細數(shù)。
內(nèi)治處方:黃芪30 g、當歸12 g、丹參30 g、川紅花12 g、沙參30 g、土茯苓30 g、薏苡仁30 g、生地18 g,上藥加水煎取15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溫服,1劑/d。
外治法:用解毒濃縮液清洗患處,外敷拔毒生肌膏調(diào),每天換藥1次。
1.2.4 四診治療服上藥14劑和外治后,潰瘍面已愈,無明顯不適,復查一切均正常。
吸取病例1經(jīng)驗,繼服上方7劑,以減輕疤痕形成。
軟下疳是一種性傳播性潰瘍性疾病[1]。由杜克雷嗜血桿菌引起,特點是生殖器發(fā)生一個或多個潰瘍,常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橫痃),有局部炎癥、明顯疼痛和化膿[2]。
中醫(yī)學對性交傳染疾病很早已有豐富臨床驗證記載。如《霉瘡秘錄》揭示梅毒和梅毒預防,并采用砷劑(雄黃、金鼎砒等)和汞劑(輕粉、朱砂等)來防治梅毒。在清代有許多類似軟下疳的文獻記載,如《瘍科心得》、《外科大成》對男女性交感染所致的陰部或陰莖生瘡,統(tǒng)稱疳瘡。又分出下疳、蛀疳、袖口疳、蠟燭疳、楊梅疳等9種,是據(jù)部位不同病名的異稱。中醫(yī)學又稱軟下疳為鉆精瘡。《外科心法》云:“一由娼家婦人陰器瘀精濁氣未凈,男女交媾,以致淫精傳染”所致。本文介紹的兩例,都是感染濕毒而成軟下疳,生于前陰。《黃帝內(nèi)經(jīng)》云:“前陰者宗筋之所,主督經(jīng)脈絡,循陰器篡間?!庇衷疲骸澳I開竅于二陰,是瘡生于此,毒犯肝督腎三經(jīng)也?!睗穸緝?nèi)蘊,白濁滯留而為腫,火毒內(nèi)攻,初起必先溲溺淋漓澀痛,次流黃濁敗醬,日久陽物(陰器)漸損而成潰瘍、疼痛。這兩例由于未能及時控制,火毒循經(jīng)而入,故并發(fā)一側急性淋巴結周圍炎(中醫(yī)亦稱橫痃),化膿破潰形成潰瘍。由于患者下肢行路時潰瘍面一開一合,故又稱魚口。本病由濕火毒邪引起,治當瀉火解毒、清利濕熱,可選用大黃、黃柏、黃芩、土茯苓、紅條紫草、石上柏、半枝蓮、龍膽葉、梔子等藥,并可選用牡丹皮、赤芍、生地、知母等涼血清熱養(yǎng)陰。同時局部處理也必不可少,解毒液、琥珀珍珠散具有殺菌解毒消腫功能,配合拔毒生肌膏以提膿生肌,對感染軟下疳潰瘍尤為靈驗。因火毒內(nèi)結、血行不暢,致火毒挾瘀,更加重了腫痛。因此,口服藥中可適當加用活血藥同用以散瘀消腫解凝,尤其對女性患者,更應注意養(yǎng)血活血。不論男女,軟下疳愈后必留瘢痕,因此,治療后期除益氣養(yǎng)陰、生肌斂皰外,均應注意運用活血祛瘀藥如丹參、紅花、桃仁、澤蘭、五靈脂等,以減輕疤痕形成,幫助康復。
軟下疳主要發(fā)生于亞熱帶地區(qū),在我國并不常見。但隨著性病發(fā)病率的升高,其發(fā)病率也會隨之上升,所以應當予以重視[3]。
[1]趙靜媛,袁紅,方翠艷,等.軟下疳疾病的臨床治療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4,14(7):81,90.
[2]邵長庚,龔匡隆.軟下疳診斷和處理的探討[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8,31(3):135-137.
[3]湯東霞.軟下疳的診斷和治療[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3,13(33):18.
2016-05-19)
1005-619X(2016)10-1116-02
10.13517/j.cnki.ccm.2016.10.048
116013沈陽軍區(qū)大連療養(yǎng)院桃源療養(yǎng)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