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語儀式性演講的漢譯研究: 文本類型理論視角

      2016-01-16 05:44:36鄧文婷,張凌

      張凌,博士,副教授,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哲學語言學。

      英語儀式性演講的漢譯研究: 文本類型理論視角

      鄧文婷,張凌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外語系,陜西 楊凌712100)

      摘要:根據(jù)演講的目的,可以將演講分為知識性演講、說服性演講、儀式性演講等幾類。儀式性演講在各類特殊場合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國際交流日趨頻繁,儀式性演講的翻譯也顯得至關重要,理應引起重視。儀式性演講作為一種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特殊文本,對其翻譯應有特殊的方法,這正是文本類型理論的內(nèi)涵所在。擬以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為指導,結合實例,從音韻修辭、語義修辭和結構修辭三個層面探討儀式性演講的漢譯,希望為演講英語的漢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儀式性演講漢譯;文本類型理論;音韻修辭;語義修辭;結構修辭

      作者簡介:鄧文婷,碩士,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文章編號:1672-6758(2015)01-0079-4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Speech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informative speech, persuasive speech, ritual speech etc. based on their purposes. With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special occasions, is becoming so important that it should have drawn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Special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to translate the ritual speech, which is a special text type combining both practicability and artistry, corresponding to the essence of Reiss’s Text Typology. Based on Text Typ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from perspectives of phonological,semantic and structural rhetorical devices with specific examples,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E-C translation of speeches.

      一引言

      公眾演講作為一種人性化的交流工具,是演講者向聽眾傳遞信息、表情達意及感染聽眾的有效媒介。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演講分為不同的類型。無論哪種形式的演講,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按照演講的目的,薛念文主編的《演講藝術論》一書將演講分為信息型演講、說服型演講、特殊場合演講等幾類;Rudolph F. Verderber等人在《演講的藝術》一書中將演講分為知識性演講、說服性演講和儀式性演講。這兩種分類方法只是名稱上的差異,其實質并無不同,本文采用后者的說法。

      日趨頻繁的國際交流和跨文化交際對公眾演講的翻譯提出了客觀要求。儀式性演講是公眾演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涵蓋范圍很廣泛,包括歡迎辭、提名演講、授予致辭、獲獎感言、頌詞、祝酒辭、追悼詞等,其翻譯應當引起翻譯實踐者及翻譯理論者的重視。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儀式性演講的研究較少,且視角極為狹窄,重點集中于對諾貝爾獎頒獎詞及答謝致辭的文體特點及語言風格的分析,(趙茜,2009;秦永麗,2013)對“感動中國”頒獎詞語言特點、態(tài)度意義的探討。(李琛,2009;潘紅彬,2011)有關儀式性演講翻譯的研究實屬稀少,且未以具體理論作支撐,略顯主觀化。(如張繼礦,2004)

      儀式性演講是演講者在特定的社交場合,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情感、進行人際溝通的形式,其語言具有藝術和美學效果,是一種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特殊文本,譯者在翻譯時有必要考慮其文本類型,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儀式性演講以傳達演講者情感為重點,根據(jù)文本類型理論,這類演講屬于表情型文本,翻譯時要注重其美學效果的傳遞。本文擬以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為指導,從美學修辭的三個層次入手——音韻修辭、語義修辭、結構修辭,探討儀式性演講的漢譯,希望能啟發(fā)譯者從更為全面的角度體會和解讀儀式性演講的審美價值,更加忠實、有效地向目標語接受者傳達原文美學效果,以提高禮儀類演講漢譯的質量。

      二表情型文本及其美學效果

      德國學者賴斯(Reiss)借鑒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布勒(Karl Bühler)對語言功能的分類——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功能、表達(expression)功能和感染(appeal)功能,將文本分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ype)、表情型文本(expressive type)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ype)。賴斯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中指出,“在正常情況下,文本類型決定譯者的翻譯方法;文本類型是影響譯者選擇適當翻譯方法的首要因素”。(Reiss,2004:17)也就是說,不同的文本類型應當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

      賴斯把文本類型、語言功能和翻譯目的聯(lián)系起來,并根據(jù)各文本類型的語言特點和文本焦點確定了不同的翻譯方法,表情型文本如下表所示。

      TexttypeExpressiveLanguagefunctionExpressingsender’sattitudeLanguagedimensionAestheticTextfocusForm-focusedTTshouldTransmitaestheticformTranslationmethod“identifying”method,adoptperspectiveofSTauthor

      圖表(轉引自Jeremy Munday:2010)

      表情型文本指側重于表情達意,而非陳述或說明事實的文本,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手段和獨特的風格來達到一種美學效果。(Reiss 2004:34)儀式性演講正是以表達演講者的情感為側重點,屬于典型的表情型文本。根據(jù)文本類型理論,表情型文本的翻譯應當傳達出原文的美學及藝術形式。(Munday,2010:75)

      根據(jù)圖表,表情型文本的語言特點是“審美的”,以“側重形式”為文本焦點,以“表達其形式”為譯文目的,翻譯時應仿效原文表達形式,忠實于原作。 表情型文本的作者有意無意間運用各種形式要素,以創(chuàng)造特殊的美學效果。(Reiss,2004:31)賴斯認為,文本中的音調和句法特點都是重要的形式要素,能夠構成藝術形式。(Reiss 2004:32)譯者必須關注這些形式要素,并將其美學效果傳達給目的語讀者。

      翻譯表情型文本時,最重要的是要產(chǎn)生相似的美學效果,譯者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新形式來達到對等。因此,表情型文本的譯者不能只照搬(采用)原文本的形式,而是要對其進行充分的理解,并在其啟發(fā)下,在目的語中尋求類似的形式,以使譯文接受者產(chǎn)生同原文接受者相似的反應。因此,表情型文本是以源語為導向的文本。(Reiss 2004:33)在翻譯此類文本之前,譯者首先應該作為原文本的特殊讀者,從多個角度欣賞和解讀原文本的美學效果。在此基礎上,譯者再轉變?yōu)槭茉谋竞驮髡咧萍s的特殊作者,向目的語接受者傳達這種美學效果。

      修辭手段是語言創(chuàng)造美學效果、提高藝術感染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凡藝術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樣作為社會人的英漢語使用者,他們對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現(xiàn)象都會有類似的理解和感受,但由于社會文化背景、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異,使得英漢語兩種語言中修辭手段的運用和理解既有同也有異。對于那些可以在目的語中找到相同表達方式、且同樣為目的語接受者所理解的修辭手段,譯者自然可以將其遷移到譯文中,保留原文本形式;但對于那些目的語中不存在、或是直譯會引起目的語接受者誤解的修辭手段,譯者則應對其進行轉換,在目的語中找到類似的表達方式,重構原文本的美學效果。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fā)凡》一書中提出“積極修辭”的概念,指出其“經(jīng)常崇重所謂音樂的、繪畫的要素,對于語辭的聲音、形體本身,也有強烈的愛好”。(陳望道,2006:47)李和慶、黃皓指出,陳提出的“積極修辭”即為現(xiàn)代修辭學研究領域中的“美學修辭”或“修辭格”。根據(jù)修辭格的特征,美學修辭可分為三個層次:音韻修辭(旨在表現(xiàn)語言的音美)、語義修辭(側重營造詞語的意美)和結構修辭(著重呈現(xiàn)句式結構的形美)。(李和慶, 黃皓 2012:91)本文認為,對禮儀類演講美學和藝術效果的解讀和傳達可以從音韻修辭、語義修辭和結構修辭三方面入手。

      三儀式性演講美學效果的傳遞

      1.音韻修辭層面美學效果的傳遞。

      音韻,即和諧的聲調、韻律,是語言音樂性的體現(xiàn)。音韻能給人帶來聽覺上的滿足和美的享受,也有助于說話人情感的抒發(fā)。音韻修辭是利用詞語的語音特點來創(chuàng)造一定語言效果的修辭手法,旨在表現(xiàn)語言的音美。因此,譯者在翻譯禮儀類演講等藝術性語言時,應該給予原文本音韻必要的關注,以把握其美學效果。由于英漢語兩者語音存在顯著差異,要完全復寫出原文本所體現(xiàn)的音韻美并不現(xiàn)實,但是,譯者可以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目的語的音韻特點,重構原作的音韻美。

      (1)原文:Gratitude to the rescue teams, aid workers, governments and NGO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at rallied to our side, determined to help Haiti to recover and , in time, to “build back better”.

      (Remarks to the Memorial Ceremony in Honor of Those Killed in the Haiti Earthquake 潘基文)

      譯文:我們感激各國救援隊、救援人員、政府以及無國界組織對我們的支持,他們決心幫助海地盡快恢復原貌,并將“重建更美好的海地”。

      本句摘自2010年3月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紀念海地地震犧牲人員追悼會上的演講,“build back better”原本出自海地發(fā)生地震后,克林頓發(fā)表的演說,潘基文秘書長引用于此。原文運用了頭韻,很有節(jié)奏感,不僅提高了語言的表達力,而且給聽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而譯文只是用簡樸的白話文譯出了內(nèi)容,忽略了原文頭韻創(chuàng)造的美學效果。從文本類型理論來看,該譯文沒有傳達出原文的美學及藝術效果,故無法與原文對等。本文建議,將該句譯作“重建更美/美好家園”,盡管由于英漢語之間的語音差異限制,無法采用與原文一致的修辭手法——頭韻 ,但同樣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且詞數(shù)與原文相同,簡潔明了,相比原譯而言,更符合原文的美學效果及目標語接受者的表達習慣。

      (2)原文:To the contrary, they were awed and inspired.

      (Speech at the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Summit Forum 潘基文)

      譯文:相反,他們備感敬畏,備受鼓舞。

      原文中“awed and inspired”運用了尾韻,由于英漢語語音之間的差異,譯者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相同手段傳達這種美學效果,于是采取其他手段重構原文的音韻美:運用兩個首字相同、結構一致的四字格詞語——副詞+動詞+名詞,形式工整,可以看做是對喪失原文尾韻的一種補償措施。該譯文不僅準確傳達出原文的內(nèi)容,而且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樂感強烈,符合漢語使用者的審美情趣,生動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美學效果。這種翻譯方法正是賴斯在其《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提出的“通過創(chuàng)造新形式來達到對等”。

      2.語義修辭層面美學效果的傳遞。

      語義修辭格主要是通過語義的聯(lián)想和語言的變化等特點創(chuàng)造出來的修辭手法,它的作用機制是借助讀者對詞語語義的聯(lián)想,在其腦海中引起特定的意象,如在漢語言文化中,“狐貍”會使人聯(lián)想到“狡猾”,“羊”象征“溫順”,“老鼠”代表“膽小”,“紅色”體現(xiàn)“喜慶”。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語義修辭格。英語中基本的語義修辭格有simile、metaphor、personification、zeugma、pun、transferred epithet、hyperbole等,漢語中與之對應的修辭格分別是明喻、暗喻、擬人、拈連、雙關、移就、夸張。由于語義的聯(lián)想離不開民族文化和思維習慣的烙印,因此,不同語言使用者對同一詞語的語義聯(lián)想可能有所不同,這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應當引起重視。

      (1)原文:And you all have graciously invited me into your living rooms, into your kitchens and into your lives.

      (Announcement of the End of The Oprah Winfrey Show Oprah Winfrey)

      譯文:你們都親切地邀請我到你們的臥室,你們的廚房和你們的生活中。

      原句出自美國脫口秀明星奧普拉·溫弗瑞獲得鮑勃·霍普人道主義獎的獲獎感言。這句話運用了軛式搭配法。軛式搭配法是將原本適用于某事物的詞語(多是動詞或形容詞)拈連到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這一修辭手法通過運用新視角使句子顯得新穎別致、生動形象,體現(xiàn)出獨特而耐人尋味的表達效果。漢語中也存在類似的手法——拈連,其本質與英語中的軛式搭配是相同的。如 “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①紫藤蘿瀑布在眼前流過是正常搭配,但不會真的在“心上”流過,但由于“流”這個動作同時作用于“眼前”和“心上”,就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反而顯得渾然天成。由此可見,英語中的軛式搭配在漢語中也很常見,是漢語使用者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原文將普遍使用的“invite sb. into …”順勢與“l(fā)ife”搭配起來,不但不顯得牽強,反而很巧妙、生動,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譯文亦采用了與原文相同的手法,充分傳達出原文的美學效果,且容易被目標語讀者所接受。

      (2)原文:It is through this lens of history that we should view the conflicts of today, and so give us hope for tomorrow.

      (The Queen’s Christmas Broadcast 2011 Queen Elizabeth Ⅱ)

      譯文:我們應通過歷史的鏡頭去觀察今日之紛爭,獲取明日之希望。

      原句運用了暗喻的手法,將歷史喻為“鏡頭,鏡片”。這一比喻在漢語使用者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早在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時,唐太宗李世民就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譯者很自然地將這一比喻遷移到譯文中,既保留了原文形式和美學效果,又絲毫不露翻譯的痕跡。另外,譯者將“conflicts of today”和“hope for tomorrow”分別譯作“今日之紛爭”和“明日之希望”,與原文形式對等,同樣工整、精煉、簡潔。 美中不足的是,原句是一個典型的強調句,而譯文并未體現(xiàn)出來。如果再將以上譯文回譯成英語,“We should view the conflicts of today through this lens of history, and so give us hope for tomorrow”則很恰當。本文建議,該句應該稍作修改,加上“正是”一詞,即 “我們正是應該透過歷史的鏡頭去觀察今日之紛爭,獲取明日之希望”,以體現(xiàn)原文的強調意味。

      3.結構修辭層面美學效果的傳遞。

      結構修辭格是通過句子的特殊結構和形式來加強語言效果的一種修辭手段,通常是為了均衡句子布局或突出重點,以實現(xiàn)句子的平衡,或者抒發(fā)強烈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結構修辭格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展現(xiàn)語言的形式美。英語常用的結構修辭格包括antithesis、parallelism、repetition、rhetoric question等,漢語中對應的修辭格分別是對偶、排比、反復、設問。與音韻修辭格和語義修辭格不同,結構修辭格的翻譯很少面臨語言、文化和思維的鴻溝,因而翻譯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1)原文:These truths challenge each other, recoil from each other, reflect each other, ignore each other, tease each other, and are blind to each other.

      (Art, Truth and Politics Harold Pinter)

      譯文:這些真相互相挑釁又互相排斥,互相映照又互相忽略,互相取笑又互相忽視。

      原文是英國劇作家及劇場導演哈羅德·品特于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發(fā)表的獲獎感言。這句話兼具排比和擬人兩種修辭手法。排比增強了原文的語勢和表達效果,顯得頗有文采,頗有氣勢,且富有節(jié)奏感;擬人賦予這些真相以人的動作和情感,使人讀起來既親切又生動。由于直譯不會造成目的語接受者誤解,譯者將原文的形式和修辭手法直接遷移到譯文中,排比如三個“互相……又互相……”,既工整又有節(jié)奏,擬人如“挑釁”“忽略”等,同樣生動形象,將原文本的美學效果傳達給了目的語聽眾和讀者。

      (2)原文:Forgiveness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Christian faith. It can heal broken families, it can restore friendships and it can reconcile divided communities.

      (The Queen’s Christmas Broadcast 2011 Queen Elizabeth Ⅱ)

      譯文:寬恕是基督教的信仰核心。寬恕能使家庭破鏡重圓,寬恕能讓朋友重歸于好,寬恕能讓分裂再度團結。

      原文是英聯(lián)邦女王以“家庭”和“寬恕”為主題的圣誕致辭,運用了三個“it can …”構成排比句,氣勢充沛,節(jié)奏和諧,感情洋溢,不僅能喚起聽眾和讀者的強烈情感,還能激起其審美共鳴。譯文同樣運用了排比的手法,且在每一句句尾都使用了四字格詞語,將原文本美學效果與目的語接受者審美情趣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符合目的語接受者對語言形式美的期待和追求,給其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愉悅。

      (3)原文:I wish everyone could share their life with as good a friend, as passionate a lover, as close a partner, and as beautiful a woman, as I have been able to with the mate of my soul, Rita Wilsom.

      (Let’s go to the movies Thomas Hanks)

      譯文: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們的摯友兼愛人兼伴侶兼美女一起分享此生,正如我和我的靈魂伴侶麗塔·威爾遜一樣。

      原文出自美國電影演員湯姆·漢克斯在第三十屆美國電影學會終身成就獎頒獎儀式上做的演講。原句連用了四個 “as + 形容詞 + 冠詞 +名詞(+ as)”表示比較,譯文將其濃縮為四個名詞,并用“兼”連接起來,與原文工整、緊湊的風格相得益彰。另外,譯者將good friend和beautiful woman分別譯為“摯友”“美女”,忠實地傳達了原文內(nèi)容,但把passionate lover和close partner譯為“愛人”和“伴侶”則丟失了部分信息。內(nèi)容必須完全一致,是信息型文本的典型特征,但在表情型文本中,這一點要次于對形式相似及美學效果對等的要求。(Reiss,2004:35)此處,譯者為實現(xiàn)一定的美學效果造成部分信息的走失,可以說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4)原文:I do not know the dignity of their birth, but I do know the glory of their death.

      (Duty, Honor, Country Douglas MacArthur)

      譯文:我不知道他們生得是否高貴,可我知道他們死得光榮。

      本句摘自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將軍接受西爾維納斯·塞耶榮譽勛章時發(fā)表的演講。原文運用了對偶手法,birth和death構成尾韻,且“but I do know”中的“do”起強調作用。筆者認為,譯文加上“必定”二字效果更佳,即“我不知道他們生得是否高貴,可我知道他們死得必定光榮”,一方面,“必定”一詞可以體現(xiàn)出原文的強調意味;另一方面,逗號前后字數(shù)一致,對偶更明顯,讀起來也更朗朗上口。

      四結語

      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及跨文化交際促使儀式性演講的翻譯成為翻譯領域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然而,目前學者對這一內(nèi)容的研究明顯不足。作為一種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特殊文本,儀式性演講的翻譯應考慮其文本特點。本文在文本類型理論的指導下,從音韻修辭、語義修辭和結構修辭三個層面探討了儀式性演講漢譯中美學效果的傳遞,希望一方面能對翻譯實踐者的翻譯活動有所啟發(fā),另一方面為演講的翻譯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注釋

      ①“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一句出自當代作家馮鐘璞的《紫藤蘿瀑布》。

      ②為方便讀者,圖表引用時稍作修改,刪去與本文無關的部分,只保留相關內(nèi)容。

      ③本文例句均選自《經(jīng)典名人演講全集》.王宗寬、劉立軍、韓大偉,主編.中國宇航出版社,2012。

      參考文獻

      [1]薛念文.演講藝術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曲思維,劉新智.演講的藝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趙茜.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的文體分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9.

      [4]秦永麗. 賽珍珠諾貝爾晚宴答謝辭的文體分析[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13(3).

      [5]李琛. 淺析“感動中國”頒獎詞的語言特點[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7).

      [6]潘紅彬. 漢語頒獎詞的態(tài)度意義分析——以“感動中國”頒獎詞為例[D].河南大學,2011.

      [7]張繼礦. 威廉·??思{《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譯文探討[J]. 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3).

      [8]Reis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10]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11]李和慶,黃皓.英語筆譯:文化·修辭·文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A Study of E-C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a Text Typology Approach

      Deng Wenting, Zhang L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

      Key words:E-C translation of the ritual speech; Text Typology; 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structural rhetorical devices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奉新县| 唐河县| 临沧市| 永宁县| 蓬安县| 周至县| 大冶市| 中方县| 开阳县| 察隅县| 绩溪县| 金堂县| 赤水市| 大冶市| 清徐县| 大同县| 冷水江市| 乌鲁木齐市| 冕宁县| 唐山市| 沐川县| 深泽县| 东明县| 溧水县| 元朗区| 铁岭县| 彭州市| 栾城县| 高雄市| 新竹县| 大余县| 奎屯市| 边坝县| 茌平县| 叙永县| 普定县| 花垣县| 卢氏县| 浑源县| 文水县|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