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春霞
在老北京琉璃廠一帶曾有刻圖章的小店,老師傅一般都會自己制印泥。后來,一些比較便宜和便捷的印泥面市后,許多人就不再親自做印泥了。所以,想在北京看到即使是最粗糙的制印泥過程也是非常 不容易的。
去上??从∧?,當然并不只是想了解一下制印泥的過程,更主要的還是想知道什么樣的印泥才是好印泥,以及做出一款好印泥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我提前約了上海的李耘萍老師,她與上海西泠印泥和魯庵印泥都有傳承關系。李耘萍與潛泉印泥創(chuàng)始人吳隱相差近80歲,吳隱去世20年后她才出生。他們在生命中沒有交集,但因為印泥這個媒介,使他們一脈相承。
吳隱與孫錦:從“鈐記印泥”到“潛泉印泥”
潛泉印泥的源頭是吳隱和他夫人孫錦。
吳隱(1867年至1922年)和孫錦是晚清海上金石界的名人,夫婦二人善書法、篆刻,精碑版,尤擅拓印譜。在鈐印拓制《集古印存》的過程中,他們深感市場上的印泥存在諸多不足,如泥團不夠細膩、印文不夠厚實、立體感較差,有的非但不能有神地傳達篆刻家的奇妙刀法,甚至連清晰準確也做不到。為了能高質量地完成這本集文彭、程邃、黃易、鄧石如、陳豫鐘、陳鴻壽、趙之謙、吳昌碩等明清大家96方印作的《集古印存》,夫婦二人同心協力,開始自己搜集材料,試制符合要求的自用印泥。
在探索好印泥制作方法的過程中,孫錦有特殊貢獻。她深知上好的原材料是好印泥的必備品,因此在選料和加工方法上盡量做到精益求精。
油料是上乘印泥的關鍵。首先他們排除了動物油脂,因其存放時間長了必腐臭不堪。在植物油中,不干性的蓖麻油是他們考慮的首選,但蓖麻油的問題是粘度不夠且堆砌感不強。它雖能使朱砂平鋪于紙面,但毫無厚度可言。如何才能使印文凸出紙面,而有別于其他印泥,成為他們當時最大的課題。他們嘗試從古法中尋找答案,找來一味又一味中藥材,日曬、煎熬、熏烤,可所得油脂皆無法令人滿意。也許是時間所限,吳隱最終還是放棄了蓖麻油加中草藥的嘗試,而改為半干性的菜籽油,所制印泥的厚度和粘度都超過了預期想像。吳隱夫婦又在艾絨、朱砂等材料上不斷嘗試,終于做出了比較滿意的印泥。
吳隱夫婦將做出來的第一款印泥命名為“鈐記印泥”。因為當時他們制印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鈐拓印譜,而不是為書畫蓋圖章。在此之后,又發(fā)展出“天字”、“地字”、“元字”印泥等。據考證,“天”、“地”、“元”分別對應不同等級的朱砂原料,即“鏡面朱砂”、“箭頭朱砂”和“豆瓣朱砂”,用以明確告知朱砂的等級,以“天字”為最佳,“元字”為最廉價。1963年,李耘萍進上海西泠印社學藝時,還使用過印有“鈐記”、“天字”、“地字”、“元字”等字樣的舊印稿紙,與現今尚流傳世間“潛泉印泥”的“箭鏃”、“美麗”、“鏡面”等品種并列而印。一系列印泥面世后,吳氏夫婦除自用于《集古印存》和其他各類手拓印譜外,也贈與金石篆刻好友使用。
后來,吳隱創(chuàng)立了“中國印學社”,將自產印泥更名為“純華印泥”,正式向社會各界推介銷售。現在李耘萍那里仍存有當時以“中國印學社”名義印制的“純華印泥”宣傳手冊和復印件。
1904年,吳隱與葉為銘、丁輔之、王福庵在杭州西湖孤山的吳、丁私宅籌建“西泠印社”。 同年,在吳昌碩、丁輔之等人的獎掖與支持下,吳隱返回上海創(chuàng)立“上海西泠印社”。上海西泠印社正式對外營業(yè)后,吳隱即將所售印泥更名為“潛泉印泥”,并分甲、乙、丙、丁四種供西泠印社社員和書畫篆刻愛好者使用。
吳昌碩對吳氏印泥贊賞有佳,他早年曾托付孫錦為其制作一款有別于市場上其他顏色的印泥,以更適合其印風。孫錦選用特殊的輔料滲入朱砂,形成蒼勁沉穩(wěn)的獨特顏色,名曰“美麗朱砂印泥”。吳昌碩很滿意這款印泥,遂用該泥制成《缶廬印集》。而“美麗朱砂印泥”漸漸成為“潛泉印泥”的主要品種之一,且流傳至今。
吳振平與丁卓英:新品輩出
1922年吳隱病逝,夫人孫錦也癱瘓在床,吳氏印泥面臨著挑選繼承人的問題。吳隱第三子錦生,自幼性格內向,聰明文靜,后過繼給丁輔之為繼子。根據丁氏字輩排名,改名為“瓏”字,字振平。吳振平遂得到丁、吳兩家的真?zhèn)鳌?/p>
吳振平成年后娶杭州水陸寺巷丁氏卓英(原籍浙江寧波鎮(zhèn)海丁家山岙橫梩人)為妻。這位丁卓英就是李耘萍的姑外婆。夫婦兩人很快就將“潛泉印泥”的原料配比、制作工藝悉數掌握??墒?,要繼承發(fā)展“潛泉印泥”,光熟悉配方和制作方法并不夠,關鍵還要不斷革新。
在“潛泉印泥”的新一輪研制過程中,有兩個人起了重要作用。一位是丁卓英的堂兄,他不僅從資金上給予支持,還常常提供最好的印泥原料給“潛泉印泥”。另一位是丁卓英的娘家侄兒,他是當時聲望顯赫的“華源化工廠”老板,從技術和原材料上給予夫婦二人極大的幫助。
在諸多有利條件的共同作用下,1934年6月,吳振平、丁卓英夫婦開辦了“上海西泠印社‘潛泉印泥發(fā)行所”,至此“潛泉印泥”正式傳入第二代。
在第二代傳人手中,“潛泉印泥”新品輩出,如“特制珍品朱砂印泥”、“精制上品朱磦印泥”、“箭鏃朱砂印泥”、“美麗朱砂印泥”、“鏡面朱砂印泥”以及價廉物美的“光明朱砂印泥”、“純黑印泥”、“寶藍印泥”等。
1938年上海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前線,許多企業(yè)被迫關門歇業(yè),但上海西泠印社依舊苦苦支撐。由于業(yè)務大量減少,吳振平索性將社務管理全部交給妻子,自己將時間和精力轉到古典音樂和民族樂器上。
新中國成立后至1956年,丁卓英作為上海西泠印社的私方代理人,積極配合國家進行對私改造。由于此時上海西泠印社只剩下印泥制作業(yè)務,所以按照“行業(yè)劃分,社區(qū)領導”的原則,由沈渭源、陳理珍夫婦經營的“大吉路國畫顏料廠”和由顧竹齋老先生經營的“新中國印泥廠”也并入上海西泠印社。
上海西泠印社逐漸銷量上升了、生產擴大了、產品增多了,而隨著沈渭源、陳理珍、顧竹齋先后退休,人員青黃不接的現象愈發(fā)嚴重。于是,上級領導決定由文教公司接管上海西泠印社。文教公司又安排企業(yè)接受上海美術顏料廠的領導,并指派一位財務(應定富同志)和一位門市部銷售、采購兼產品包裝工人(楊建法同志)到上海西泠印社工作。吳振平和丁卓英在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經營后,隨著年歲的增加,兩人需要物色接班人。1961年,在吳振平和丁卓英的主持下,吳、丁兩家集聚一堂,商討“潛泉印泥”的未來。丁卓英提議打破門戶,將吳家祖?zhèn)鞯摹皾撊∧唷敝谱骷妓嚝I與國家,由國家出面招賢納徒。這個愛國之舉在當時還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在尋找“潛泉印泥”第三代傳人的過程中,時任上海市手工業(yè)局局長兼黨委書記的胡鐵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1962年的一次手工業(yè)局懇談會上,他力排眾議,打破常規(guī),讓丁卓英自選滿意的接班人。他強調,祖國的精湛技藝不能失傳,“潛泉印泥”要像張小泉剪刀一樣,質量精益求精,名聲享譽海內外。他特地趕到上海工藝美術服務部,找到了時任服務部黨支部書記的應海珠和經理裴慧珍,開門見山地提出希望服務部來接管上海西泠印社,并幫助丁卓英找到合適的接班人。
自此之后,應、裴二人開始正式分管上海西泠印社。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里,她們同胡鐵生一起幫助丁卓英解決了許許多多的企業(yè)難題。比如有一次,一位慣用上海西泠印泥的外賓到上海西泠印社門市部,質問現在的“潛泉印泥”商標中為何沒有了篆體的“吳”字,并質疑商品的真?zhèn)?。實際上是公私合營前出品的“潛泉印泥”中包含篆體“吳”字,公私合營后取消了。應海珠頂住壓力,據實向胡鐵生局長匯報。胡鐵生立即答復,這是名牌商品的標志,應該改回去,如果有什么問題,他來承擔責任。
另外,在原料的選用上,也給了很多幫助。如有一段時間,收購來的艾葉出現較大質量問題,一旦使用將會嚴重影響印泥品質。應海珠極力支持丁卓英的意見,協助其派專人前去當地把關控制好艾葉的質量。印泥的另一個原材料油脂也有問題需要解決。按照祖?zhèn)鞯闹谱鞴に?,油脂必須露天日夜曝曬幾年,同時還得防止水分、灰塵入油。之前,油脂一直是在杭州孤山山腳下的西泠印社里的草坪上曬的,數量有限且照看不易,這早就成了丁卓英的心病。應海珠又請示了胡鐵生局長。胡局長當即拍板,把工藝美術公司的樓頂騰出來曬油,說如果不夠用,局機關大樓的樓頂也可使用。在當時那種歷史環(huán)境下,這樣的決定是需要魄力和膽識的。
李耘萍:學藝從學習蓋章、修理印泥開始
對于吳振平和丁卓英來講,接班人是所有問題中最讓他們惦記的,他們一直找不到令自己滿意的接班人。直至有一次,丁卓英想起她娘家有個侄女,早年守寡,度日艱難,有女名叫李耘萍,現就讀于市三女中高三,是班中的團支部書記。丁卓英曾同李耘萍有過接觸,感覺她人聰明,是比較合適的人選。經過一番思想斗爭,1963年國慶后,剛剛高中畢業(yè)的李耘萍帶上簡單的行李,來到了上海西泠印社。自進社的那天起,作為外公外婆的吳振平和丁卓英就成為她的師傅。
李耘萍的學藝生活是從學習蓋章、修理印泥開始的。蓋章是為了對印章、印泥和紙張有最基本的認識,而修理印泥則是為了讓學習的人熟悉印泥的內涵。在學徒期中,她漸漸明白了兩個道理:
一是關于秘方。她覺得所謂的秘方,的確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不計其數的實踐經驗的結晶。但因受到時間,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必然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作為真正的傳人,就要有自己的積累,要有質疑秘方、否定秘方的勇氣。要把玄之又玄的秘方變成能夠在理論上說得通透的科學配方,才能得以發(fā)展前行。
二是關于學習的內容。學習并不只是學著做印泥,更重要的是將印泥的制作過程及其科學道理研究出來。
從李耘萍老師家出來時,天色已晚,我的整個考察活動也結束了。能夠為讀者介紹老一輩藝人們?yōu)橹谱鞒龈咂焚|印泥的故事,我的內心還是非??鞓返?。但同時我也略感一絲遺憾,因為不是每個考察到的地方都能毫無保留地讓我得到想要的信息。不過我還是能坦然接受這種遺憾的。因為傳統(tǒng)手工印泥的生存空間本來就很狹窄,對原料與工藝的要求又永無止境。既然我們無法為它的發(fā)展提供足夠延伸的空間,那就從容地消化這種遺憾。
鏈接
制作印泥需要哪些原料
去上海之前,我仔細研究了制印泥的文獻,對制印泥的原料和工序進行了比較細致的了解。制作印泥的三大主料是油、朱、絨。
印泥用油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目前探索到的制印泥最好的油劑是蓖麻油。精煉后的蓖麻油具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基本能達到無色透明,不妨礙朱砂的色澤;二是蓖麻油的粘稠度剛好合適,它能使油與其他原料充分混合,也不容易發(fā)生滲油現象;三是蓖麻油的凝固點在-18度左右,燃點在63度左右,不容易受外在氣溫的影響,冬天不容易變硬,夏天不容易變干;四是蓖麻油無腐蝕性,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均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
制作印泥需要艾絨,是因為艾絨中有適合印泥的纖維。適合印泥的纖維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還要有拉力,所以不是所有的纖維都可以拿來做印泥的。有些纖維太硬,像礦物纖維和動物纖維;有些纖維太粗,如蠶絲纖維等。當然,不講究的人也會用木棉、燈芯、竹茹、藕絲等來代替艾絨,但制作出來的則不可能是好印泥。
天然朱砂有非常好的晶體結構,因而具有極好的金屬光澤和折射率,這使得它的色澤特別沉著、漂亮。此外,朱砂本身有解毒和防腐功能,它能有效地保護油劑和艾絨不變質。
除此之外,制印泥還可能會用到一些輔料,如蠟、雄黃或雌黃等。說是輔料,其實有時還真是必不可少。只有具備兩個前提條件后,才有可能不用這些輔料,一是必須用上等好材料,二是必須是純天然、純手工制作。但這兩個條件往往很難達到,這時候輔料就派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