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宇
在網絡書展搶食臺北書展業(yè)績的情形下,臺北書展面臨轉型壓力,以主題策展方式參展成為書展的一個新現象。
熱詞:臺北書展 網絡書展 動漫展覽 書展轉型 主題策展
第二十三屆臺北書展于2015年2月11-16日在臺北世貿中心舉行。今年臺北書展的主題區(qū)為新西蘭,世貿一館館場有國際區(qū)、綜合書區(qū)、電子書區(qū)、動漫與輕小說發(fā)現新西蘭、樂讀新世界書區(qū),三館則有童書館和文具館。官方主題策展館區(qū)有新西蘭主題區(qū)館(發(fā)現新西蘭、樂讀新世界)、臺灣出版主題館(文學無限—臺灣文學的變聲與變身)、書展大賞館與兒童主題館(發(fā)現新視界)等,除此之外,書展期間還有各式演講與簽書活動舉行。
書展面臨選擇難題
今年書展的新措施,是18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免費入場。這應該是為了吸引因為動漫大廠與國際書展分家后,在南港展覽館自行舉辦動漫展所流失的青年讀者回流而推出的新舉措。
今年書展各展區(qū)不約而同地強調圖像閱讀,三館兒童館以“發(fā)現新視界”為主題推出了“伊比利美洲精選插畫展”,“新西蘭推薦插畫家展”以及一館的“法國立體書展”等,展出書籍精彩動人。
介紹完書展官方活動與展館,接著來談一談臺灣民間出版社的參展情況。大體上來說,今年的參展廠商仍然不如往年踴躍,除了固定參加書展的大型出版社之外,中小型出版社參展的數量仍不如以往,不過,有一個新趨勢正在形成:愿意來參展的中小型出版商,大多以主題策略聯(lián)展的方式,共同集資以降低參展成本的方式,加入這個年度閱讀盛會。
以往臺北書展因為還有二館的動漫館人潮撐住場面,總參展人數還不至于太難看。不過,從2014年開始,集客力最強的動漫展區(qū)的主要參展大廠決定與臺北書展分家,到南港展覽館自己另外設立展覽活動。雖說臺北書展基金會表面上不愿意承認,稱臺北書展會場還是有動漫展區(qū),但內行人都知道,動漫主要大廠全都缺席,轉往南港動漫展。
2014年臺北書展在人潮和參展數量上都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衰退,更讓出版人不得不嚴峻面對臺北書展的發(fā)展走向問題。畢竟繼續(xù)走大賣場路線,廠商參展意愿低落不說,也招攬不到人來參加。
網絡書展搶食臺北書展業(yè)績
一年一度的臺北書展,歷來都是臺北年度閱讀盛事,直到前幾年開始出現衰退現象,除了參展廠商大幅縮水外,參與人數也逐年減少。
出版界面對國際書展參展廠商與人潮的衰退,最常見的解釋理由就是景氣寒冬波及出版市場。筆者以為,人們不來臺北書展,未必和圖書出版的總體業(yè)績衰退有關,反而更多和網絡書店的崛起有關。
這些年越來越多網絡書店在臺北書展展期前后,推出長時間的特惠書展,搶食原本的書展業(yè)績。讀者既然在網絡書店就能買到同樣便宜且數量更多的折扣優(yōu)惠書,自然不會想到書展來搶優(yōu)惠。
賣場化多年的臺北書展碰上強勁的敵手,一下子失去了市場利基,于是越來越多的廠商退出參展活動,而人潮也就跟著衰退,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俗話說得好,危機就是轉機,在2015年的臺北書展,就讓人看見了轉型的跡象正在萌生。
臺北書展轉型進行中
雖然說2015年書展的人潮還是不如過往,參展攤位明顯比全盛時期少很多,許多小而美的出版社都不來參展,會場賣書越來越艱難(常常連場地成本都賺不回來),但書展現場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非書攤位(如桌游廠商)。
2015年參展的廠商更出現了令人欣喜的現象,那就是主題策展趨勢的確立,如由逗點文創(chuàng)、南方家園、一人等獨立出版社組成的讀字去旅行系列,本年度書展推出第五屆主題“讀字小酒館”,小酒館的展場空間布置內除了各家出版社的精彩作品外,參展的廠商還直接在自家的展區(qū)內開設沙龍與演講活動,避免預約不到官方演講場地的困窘,更能通過演講或簽書活動,讓更多讀者得以直接跟出版人或作者交流。
根據了解,六天展期下來,讀字小酒館展區(qū)總營業(yè)額超過百萬元新臺幣,以其展區(qū)規(guī)模和參展出版社的性質來看,算是創(chuàng)下不錯的成績。
另外,“國立大學出版社群”“國家圖書館”、香港與澳門出版社群、天主教與基督教出版社群也紛紛推出主題聯(lián)展,都是以攜手合作方式取代過去的單兵作戰(zhàn)模式。
筆者觀察,由讀字去旅行開始推動的主題策展模式已經逐漸在臺北書展扎根。例如獨立書店文化協(xié)會,今年也以“移動書店”的主題策展方式參展。整個展區(qū)以厚紙板組織而成,展區(qū)中央則是一部由厚紙板構成的移動書車。另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獨立書店文化協(xié)會中的成員,與部分未能參展的中小型出版商合作,共同協(xié)力推出了書展陳列書單,凸顯獨立書店的選書作為主題策展的能力,相信此一模式未來將能夠更廣泛地推展開來,讓更多獨立書店與中小型出版商得以策略聯(lián)盟,攜手參展。
雖然說,自2014年動漫大廠與臺北書展分家之后,在南港展覽館另起爐灶,使得原本書展的主力人潮銳減,但是,部分仍留在臺北書展參展的言情小說、輕小說與動漫廠商,如蓋亞、新月、春天等出版社,也各自以主題策展方式參展,且仍然吸引大批人潮排隊進入展區(qū),成為臺北書展中少數仍然有讀者排隊進場的展區(qū),也顯見臺灣出版市場輕小說與動漫市場的雄厚實力。
臺北書展未來如何爭取動漫大廠回流,將是能否抓住青年族群,穩(wěn)住書展參展廠商與人數的關鍵。
越轉型越美好
或許是近兩三年臺北書展的業(yè)績狀況不理想,參展廠商數量日漸減少之緣故,今年臺北書展首次推出了占地規(guī)模龐大的夢想與實驗特區(qū),讓圓夢計劃與數字學習區(qū)等非傳統(tǒng)出版品廠商能夠進駐外,桌游等廠商參展數量也持續(xù)上升,甚至還出現“達人手作坊”。
眾所周知,臺北書展最初是為了版權交易而誕生的商展,只是后來網絡發(fā)達之后,版權交易大多可以透過網絡完成,當時的臺北書展便面臨轉型的壓力,后來發(fā)展出以大賣場和優(yōu)惠折扣拍賣會作為因應之道。
如今網絡更加蓬勃發(fā)展,讀者買書更多以網絡為主,實體為輔。加上新書出版量日多,即便在諾大的書展現場也買不齊所有已經出版的書籍,更讓大賣場式的書展模式無以為繼。
再度面臨轉型的臺北書展,發(fā)現了主題策展的魅力,越來越多廠商選擇以策展而非賣場的方式,向讀者呈現自己的出版風格與閱讀美學,向讀者介紹閱讀之美好體驗,以此吸引讀者前來。
未來的臺北書展將會逐漸擺脫大賣場模式,不再把書展當成賣書的賣場,而把書展當成展示書籍工藝、閱讀文化的一種博覽會,把書展會場當成讓出版人、作者和讀者直接交流互動的場所?;蛟S會展現場的書籍成交業(yè)績不再像過去那么好,參展廠商也不是為了賣書而是為了和讀者交流才來,但社會對閱讀與出版的了解卻更加深刻,且極有可能反映在日常的閱讀與圖書銷售業(yè)績上。
我們相信以主題策展方式與愛書人互動交流,臺北書展仍將成為年度閱讀體驗交流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