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個大姓——楊姓。楊姓在中國姓氏當中的排行絕對超過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它排第6位,總?cè)丝?000多萬,約占全國人口2.2%。楊確實是個大姓,只是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楊姓的排名貌似沒有這么靠前。
楊姓是一個古老而復雜的大姓,來源眾多,講起來很精彩。
第一種說法還是出自姬姓,黃帝之后。西周時,周成王曾把弟弟叔虞封在了今山西西南一帶,建都于唐,為唐侯。周康王時,又把叔虞次子杼封為楊侯,封地在今天山西洪洞縣周圍。后來晉獻公滅楊國,封自己的弟弟伯僑于楊,以地取姓即為楊姓。由此伯僑成為這支楊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種說法是出自姓。我前面提到過,講人文學科的東西,最難的就是說“無”。在現(xiàn)有史料記載中,從沒提到過中國還有一個姓楊國。結(jié)果,1993年,考古人員在山西曲沃發(fā)掘出一個青銅壺,壺上面有銘文,寫的是“楊乍羞醴壺永寶用”這九個字。著名學者李學勤、王光堯、李博謙三位先生據(jù)此推測,歷史上還曾經(jīng)存在過一個姓楊國,而且比姬姓楊國還要早,只不過文獻上沒有記載。姓楊國的后代當然也姓楊,這一支也在山西洪洞縣附近。
此外,還有很多賜姓。我們知道,隋朝皇帝姓楊,隋初就把很多有功之臣賜姓為楊。比如一個叫楊義臣的,他本姓尉遲,因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侍奉,所以不僅被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他在皇族的輩分。這一支現(xiàn)在也算是非常古老的楊姓了。著名的楊家將——楊老令公楊業(yè),效力北漢時曾被北漢皇帝劉崇賜姓劉,改名劉繼業(yè),后來歸宋后就又改回姓楊了。
還有一種情況和其他姓氏一樣,兄弟民族當中也有很多楊姓,比如氐族、白族、納西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拉祜族、侗族中都有楊姓,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就是云南的白族。
作為大姓,楊姓名人數(shù)不勝數(shù),太多的典故和楊姓有關。比如“歧路亡羊”、“一丘之貉”。講個大家不熟悉的。大家聽過“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余堂”這句話嗎?這句話說的是兩個中藥世家——北方樂家的“同仁堂”和南方胡雪巖創(chuàng)辦的“胡慶余堂”。這句話其實不全,因為還有個中間的沒提,補全了應該是“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余堂,中有四知堂”才對。這個中間的“四知堂”就跟楊姓有關。
東漢時有個名士叫楊震。公元108年,他到東萊赴任太守時路過一個叫昌邑的地方。當?shù)氐目h令王密曾經(jīng)受過楊震的舉薦,所以對他相當感激,一看老長官路過,就趕緊悄悄地去拜訪他。他知道楊震為人正直,不喜歡張揚,所以就偷偷地帶了十斤黃金,打算送給老長官。一呢,向老長官表達感恩之情;二呢,老長官官越當越大,希望老長官能對自己繼續(xù)照應。
結(jié)果楊震一開口,就來了一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我是你的老朋友,老朋友是了解你的,你怎么不了解你的老朋友了,這是為什么呀?這就明擺著不高興了:你應該了解我是很正直廉潔的,你拿著黃金來干嗎?結(jié)果王密對老長官說:“暮夜無知者?!爆F(xiàn)在是半夜,沒人知道啊。接下來楊震又說了一句頂天立地的話:“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叫沒人知道???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四知”,后來這兩個字也成了楊姓的重要堂號,再后來在汝州,這個堂號被楊氏后人用來作為了自己藥鋪的店名,以此向顧客表明:“我做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是憑良心做的。”在過去,同仁堂、四知堂、胡慶余堂三家齊名,而楊震這句話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佳話。
講到楊姓,有一點我還想強調(diào)一下?,F(xiàn)在一般碰到姓楊的朋友,問:“您貴姓???”“我姓楊?!薄澳膫€楊?”“木易楊?!逼鋵?,這是錯的,簡直是大錯特錯。原來,楊的旁邊不是“容易”的“易”,應該是“昜”,字形很像,但是完全不一樣。所以根本沒有“木易楊”,當然也不好改,因為這個錯誤太流行了,大家一直都說“木易楊”的。漢字,應該仔細地去看它的筆畫,楊的繁體字右半部分本不是易,但當初不知是誰看成或?qū)懗闪艘祝鸵恢睂㈠e就錯了,后來推廣簡化字,這個錯誤就更根深蒂固了。
編輯/天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