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亂中國的五胡與漢族漸相同化的過程中,最晚進入中原的、鮮卑族一支拓跋魏后起興盛。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立時初稱代國,后改國號魏,406年建都平城;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且深入到西域,結(jié)束了永嘉以來中國北方的亂局;493年,孝文帝拓拔宏將魏都自平城遷至洛陽,隨即大力革易舊俗,從服裝、語言到將拓拔氏改為元氏、與中原士族通婚等,推行了生活方式、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方面變革,實現(xiàn)了拓跋氏部族從草原文化向農(nóng)業(yè)文化的加速轉(zhuǎn)變,更是一次歷史性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政權(quán)維持了將近一百五十年,權(quán)臣高歡、宇文泰各立一君,遂分裂為東魏、西魏,550年東魏被北齊所篡,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577年北齊被北周所滅。此時中國的南方經(jīng)歷著東晉、宋、齊、梁、陳的更替,南北雖互有征伐,“南北對峙”的局勢自晉元帝立國江東計二百七十余載。
這一時期除極個別銘刻作品,如傳為南朝陶弘景所書《瘞鶴銘》流播較廣以外,絕大多數(shù)作品都散置于荒山野嶺、郊外地下沉寂逾千年,無人問津。直至清代樸學大師阮元作《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此銘刻系統(tǒng)之大量摩崖、碑志始獲重見天日。包世臣著《藝舟雙輯》,以筆法為核心,以審美為旨歸,對此一系統(tǒng)大有構(gòu)建、煽揚之功。而欲將以“二王”為主流之帖學系統(tǒng)瓦解、推翻,以碑學取而代之者,乃近代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康夫子對碑刻作品頒定了品級,還頒發(fā)了“碑學十大名家”的封號。千百年后,南北朝碑學之理論·杰作·名家的體系,在阮、包、康三家的筆下被“重構(gòu)”起來。
魏碑的概念幾乎可以涵蓋魏晉南北朝間的全部銘刻作品,所見相關著述,多作囫圇之說?;?qū)⒛ρ抡`作碑刻,或以造像謬稱墓志,凡此種種,難究其理。所謂綱未舉而目難張,名不正則言不順,有鑒于此,我們以兩講分為碑刻、墓志、造像、摩崖四類,并依循北魏、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之序甄選介紹。
《中岳嵩高靈廟碑》,立于太和二年(456年),葉昌熾《語石》云:“釋迦氏之教,雖東漢即入震旦,精藍象設,六朝始盛??苤t之《嵩高靈廟碑》,為道流立碑之始。”寇謙之卒于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此碑或據(jù)《大代華岳廟碑》仿制而立。康有為將其《碑陰》舉為“神品”,稱“《爨龍顏》為雄強茂美之宗,《靈廟碑陰》輔之”。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推為“正體變態(tài)之宗,《賈思伯》《楊翚》輔之”,稱其“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沈增植《菌閣瑣談》又云:“光緒中葉,學者始重《張猛龍》,然學如牛毛,成無麟角。北碑惟此骨韻俱高,斂分入篆,信本晚歲瓣香,殆皆在此?!鄂啡讽嵔炔缓?,《化度》骨近而氣不雄,信乎絕詣不可幾也?!?/p>
《爨龍顏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龍顏碑》,爨道慶撰文,立于劉宋大明二年(458年)。阮元跋曰:“此碑文體、書法皆漢晉正傳,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狈秹坫憽堆瓐@金石文字跋尾》云:“蓋由分入隸(指楷書)之始,開六朝、唐、宋、元無數(shù)法門。魏晉以還,此二碑(指《爨碑》和《嵩高靈廟》)實書家之鼻祖也?!笨涤袨榕e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雄強茂美之宗”,譽之“若軒轅古圣,端冕垂裳”。楊守敬跋云:“楷書雖起于魏晉,而今存魏、晉碑,無楷書者,唐人所摹右軍諸帖,學者疑信參半,然則此碑為楷書鼻祖也。”
《敬使君碑》,全稱《禪靜寺剎前銘使君之碑》,又稱《敬顯雋修禪靜寺碑》,刻于東魏興和二年(540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發(fā)現(xiàn)于河南長葛。沈增植《海日樓題跋》計有六則,其中有曰:“此碑運鋒結(jié)字,具有與《定武蘭亭》可相證發(fā)者。東魏書人,始變隸風,漸傳南法,風尚所趨,正如文家溫、魏向任、沈集中作賊不異。世無以北集壓南集者,獨可以北刻壓南刻乎?此碑不獨可證《蘭亭》,且可證《黃庭》。”又云:“北碑楷法,當以《刁惠公志》《張猛龍碑》及此銘為大宗?!兜笾尽方笸?、《張碑》近小王,此銘則內(nèi)擫外拓,藏鋒抽穎,兼用而時出之。中有可證《蘭亭》者、可證《黃庭》者、可證淳化所刻山濤、庾亮諸人書者?!w南北會通,隸楷裁制,古今嬗變,胥在于此。”
1.《司馬金龍墓表、墓志》,1965年出土于山西大同,同時出土的《司馬金龍妻姬辰墓志》,刻于延興四年(474年),墓表、墓志皆如碑形。墓主司馬金龍,為晉宣帝司馬懿之弟、東武城侯司馬馗的九世孫,其父司馬楚之于泰常四年歸附北魏,封為瑯琊王。此墓銘微呈側(cè)勢,穩(wěn)健的點畫富于端莊持重,優(yōu)雅的體態(tài)愈顯雍容華貴,方與圓自由轉(zhuǎn)換間流露出高度的成熟,當推為北魏平城時期的墓志之冠。同時出土的《司馬金龍墓漆畫題字、木板漆書》(484年),亦屬北魏前期楷書的精絕之作。
2.《元楨墓志》,刻于太和二十年(496年),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就目前所見,為北魏皇室“元家墓志群”中年代最早的一通。楊震方《碑帖敘錄》稱:“傳世魏宗室志石,此志為最古,字體勁拔。”無論將其與較早的《暉福寺碑》較晚的《霍揚碑》,還是與之同年的《姚伯多兄弟造像記》相比勘,此志點畫之精細、結(jié)字之精準、體勢之精妙、布局之精心、刻工之精巧,不得不為此志的精整而叫絕。這種欹側(cè)取勢、方起圓行、開闔有度、峻健姿媚的特質(zhì)開啟了北魏墓志的全新風氣。
3.《刁遵墓志》,全稱《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銘》,刻于熙平二年(517年)。清人劉克綸跋曰:“茲志端楷古秀,蓋去晉未遠,而風格尤存。且今之書法,目唐而溯晉,此志書法則由晉而開唐。”楊震方《碑帖敘錄》亦云:“六朝墓志以峻勁勝,此志有六朝之韻度,而無其習氣,轉(zhuǎn)折回環(huán)居然兩晉風流,唐人若徐浩、顏真卿等皆胎息于此?!?/p>
4.北魏《崔敬邕墓志》,全稱《魏故持節(jié)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征虜將軍太中大夫臨清男崔公之墓志銘》,刻于熙平二年(517年)。何焯《義門先生集·北魏營州刺史崔敬邕志跋》稱:“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意象開闊,唐人終莫能及,未可概以北體少之也,六朝長處在落落自得,不為法度拘局,歐、虞既出,始有一定之繩尺而古韻微矣。宋人欲矯之,然所師承者,皆不越唐代,恣雎自便,亦豈復能近古乎?山谷稍黠,跳而學《瘞鶴銘》,故能倔強一時。”
5.《劉懷民墓志》,刻于劉宋大明八年(464年),清末出土于山東,存益都、歷城二說。羅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譽之曰:“文字雙絕,為宇內(nèi)志石之冠?!绷簡⒊显唬骸八伪翊嬲?,此與《爨龍顏》耳!書勢若一。彼在蠻徼,此存鄒魯,邈不相涉,非一手可知?豈當時書風悉爾耶!”
6.《高湛墓志》,刻于東魏元象二年(539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土于山東德州。 沈增植《海日樓題跋》云:“此志頗多圓轉(zhuǎn)處,敘畫平近北碑,峻落反收,舊法稍漓矣。大抵北朝書法,亦是因時變易,正光以前為一種,最古勁;天平以下為一種,稍平易;齊末為一種,風格視永徽相上下,古隸相傳之法,無復存矣。關中書體獨樸質(zhì),惜宇文一代,傳石無多耳。此志舊拓極清峭,頗亦難得?!?/p>
▲ 北魏·刁遵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