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yè)展望報告 (2016-2025)
4月22日發(fā)布的 《中國農業(yè)展望報告 (2016-2025)》,以中國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飼料等主要農產品為對象,對未來10年和“十三五”進行了展望。
稻、麥供需基本平衡,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中國糧食產能進一步提升,能夠完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目標。2016年,預計稻谷面積穩(wěn)中略增;小麥面積穩(wěn)中略減。 “十三五”期間,稻谷生產將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態(tài)勢,消費持續(xù)增長,預計5年稻谷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分別為10.38億噸、10.34億噸;小麥將呈現種植面積穩(wěn)中有降、供需形勢由寬松轉為基本平衡的狀態(tài),預計5年小麥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分別為6.59億噸、6.55億噸。
玉米種植面積大幅調減,庫存壓力有效釋放。未來5年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幅調減,階段性供應過剩矛盾將有效解決,玉米去庫存明顯。 “十三五”期間,玉米種植面積將年均下降1.8%,到2020年減至3441萬公頃,產量將減至20567萬噸;同期玉米工業(yè)消費和飼用消費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年均增長3.0%,到2020年玉米消費總量將增加到22192萬噸,庫存壓力緩解,玉米價格回歸市場。
油料產量恢復性增長,大豆進口明顯放緩。2016年油料生產數據較2015年預測數有所下調;其中花生和大豆面積、產量雙雙增長,油菜籽面積、產量顯著縮減。 “十三五”期間,油料產量呈穩(wěn)中有增態(tài)勢,而大豆進口年均增長率將由“十二五”時期的11.6%降至 “十三五”時期的1.0%。預計2020年油料產量將達到4970萬噸;油籽進口量為9193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為8556萬噸。
棉花需求下降明顯,食糖供求關系持續(xù)偏緊。2016年,預計棉花播種面積和產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8.8%和8.0%;消費量同比下降2.7%;進口量同比下降31.1%。 “十三五”期間,中國棉花消費量繼續(xù)保持在較低水平。預計到2020年,棉花消費量將降至707.9萬噸,比2015年下降3.8%;進口量為112.1萬噸,比2015年降22.8%。此外,預計2016年中國糖料種植面積和食糖產量同比分別減少8.2%和14.8%,糖料種植面積有進一步縮減的趨勢,消費量持續(xù)增加,進口量不斷擴大,預計食糖總產量4893萬噸,總需求量8013萬噸,產需缺口為3120萬噸。
菜、果、蛋、漁產量穩(wěn)步增長。與過去10年相比,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的產量增速明顯放緩,預計2016年產量同比分別增長0.63%、1.4%、0.8%、1.7%; “十三五”期間,產量年均增速分別為0.44%、1.37%、0.9%、1.3%。預計2016年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總消費量、進口量分別同比增長0.07%、0.2%和6.9%;預計奶制品產量、消費量和進口量分別同比下降0.3%、3.4%、16.6%。 “十三五”期間,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為43856萬噸,總消費量為44256萬噸,總進口量為1028萬噸;奶產品總產量為20293萬噸,總需求量為27376萬噸,總進口量為7151萬噸。
農產品生產區(qū)域更加集中,規(guī)模經營加快發(fā)展,局部生產、全局供應的特點突出。預計 “十三五”期間中國糧食主產區(qū)將進一步向北方集中,2020年主產省糧食產量比重或將接近80%。棉花種植向西北內陸棉區(qū)尤其是新疆轉移,2020年新疆棉花產量或將占全國產量的80%左右。生豬養(yǎng)殖加快向糧食主產區(qū)轉移,華中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豬肉產量占全國的比重預計提高到40%,西南地區(qū)下降到20%以下。華南與西南熱區(qū)冬春蔬菜、長江流域冬春蔬菜、黃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緯度夏秋蔬菜、黃淮海與環(huán)渤海設施蔬菜六大優(yōu)勢蔬菜生產區(qū)域將進一步鞏固。甘蔗生產會向廣西、云南等優(yōu)勢產區(qū)進一步集中,甜菜會向新疆、內蒙古等優(yōu)勢產區(qū)進一步集中。
農產品消費繼續(xù)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多樣化、品牌化需求更加明顯。預計 “十三五”期間的稻谷、小麥、食用油、食糖、肉類、奶制品、水產品消費總量將比“十二五”增加。與此同時,城鄉(xiāng)居民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將呈現多樣化、高檔化、品牌化趨勢。糧食消費更加重視品牌認知,對專用品種及其制品的需求呈增長趨勢;畜禽水產品消費將更加重視營養(yǎng)、健康和安全,對加工產品的需求將顯著增長;水果、蔬菜消費量增加,質量認證產品消費量增多;紡織品消費方面,對高品質棉花需求明顯增加。
農業(yè)生產成本結構變化、上漲因素增多,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相對弱勢運行。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yè)生產成本將穩(wěn)步上升,成本結構將發(fā)生重要變化,除物質投入、人工和土地成本繼續(xù)剛性上漲外,動植物病蟲害防控、現代化種養(yǎng)設施維護、廢棄物處理及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品牌建設等成本也將明顯增加。與此同時,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仍將保持相對低迷,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間價格聯動性將顯著增強,拖累國內農產品價格總體弱勢運行。
國內外農業(yè)融合互動加強,農產品進口可能呈現品種、來源 “雙增”格局。未來1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體規(guī)模將進一步擴大。 “十三五”期間,特別是隨著中國與東盟、新加坡、新西蘭、智利、韓國和澳大利亞等一系列多雙邊自貿區(qū)及 “一帶一路”建設的快速推進,油料、水果、肉類、乳制品等資源密集型農產品進口來源國也將從傳統的美洲、澳洲、東南亞國家逐步拓展到中亞、澳洲和歐洲國家。
中國農業(yè)網 2016-04-28李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