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亞杰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級中學
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
奚亞杰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級中學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改制,正在逐漸地覆蓋高中歷史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高中歷史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也在逐漸改革。本文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教學思路、客觀的教學評價等方式,對高中歷史新課程創(chuàng)新理念與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思路進行對比研究,讓高中歷史教學思路實現(xiàn)質的變化。
新課程;改革目標;高中歷史
2008年末,沈陽市高中歷史新課開始逐漸改革,每位歷史教師必須要對歷史新課程進行學習,教師逐漸對新課標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體會。2002年底開始,教育部就針對改制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簡稱新課標)逐漸替代《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簡稱大綱),對歷史課程和大綱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新課標正在逐漸地覆蓋高中歷史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也同時希望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有了新的提高,在新的教育格局下,要求教師必須對新課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讓學生對高中歷史的認知上有一個新的高度。
之前的教學方式是以思想教育、知識和能力為教育背景。要求我們的學生深入學習歷史的重大事件、歷史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以及歷史人物的思想,并逐漸理解歷史的概念,深入認識人類社會在不同時期的歷史特征及其主要的發(fā)展趨勢;讓學生的思維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并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
而新課標相對大綱有了三點不同:一是歷史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并且把教學方式與學習的過程,作為教學目標單獨羅列出來,加強了“繼承”、“訓練”、“思維”、“總結”等過程性教學內容,特別注意對學生學習歷史方法的變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目標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包括素質教育、學習思路、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以及對歷史的情感等,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逐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文明和人文素養(yǎng),并把歷史理論教育與社會發(fā)展做出有效的結合;三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立和具體內容,表達的內容,相比大綱而言,更具有實際意義。
以前的我們學習歷史教科書,按照古代歷史序列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fā)展,進行全面的解釋,其特點是加強歷史知識體系的全面性和連續(xù)性,但這種方式強調政治史,同時沒有把握好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文化史、經濟史和政治史的重點分配,對學生吸收歷史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廣泛,學習內容比較復雜,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以至于學生對歷史理解的不夠透徹。
新課標就不一樣了,在這個方面就做出了質的飛躍,將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問題,根據(jù)類別進行整合,將歷史課程的主要內容分為思想文化演變、經濟發(fā)展、政治文明3個主要學習的部分,每個部分都選擇具有典型代表的重點歷史作為教育主題;然后將有巨大影響和社會意義的歷史進行詳細分化,構建成了4個歷史選學模塊,主要內容包括從古至今每個歷史的文化遺產、歷史知識等。這種結合方式,學生可以很快的適應,內容的多樣化也使歷史課程體系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加強了重點知識、專題教學以及知識重點的系統(tǒng)化教學方式。同時提高了學生對多元化歷史過渡到多元文化的認知,從多元文化升華到多元化政治的學習高度,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了更高的體現(xiàn),對學生新思維的開拓也呈現(xiàn)出了顯著的效果,從而使歷史教學跨入一個新的時代。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一直處于高高在上的主導地位。歷史課程是由教師自已授課講解,學生在老師的威嚴下聽課、記錄、學習、練習等。這種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主要是以灌輸?shù)姆绞剑M行歷史知識教學,讓學生的感知、體驗都在較小的空間中進行,主體地位的根本不是學生,所以學生的思維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并逐漸產生惰性。
新課標中特別提出,“高中歷史必須要全面呈現(xiàn)出新的教育能力,有效的提高現(xiàn)代公民在歷史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教學方式上要把一切資源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除了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有歷史讀后感、課堂小劇表演、調查活動、搜集相關資料等,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技巧,鼓勵學生積極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探究、開放和多樣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研究學生在歷史上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覺性,提高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課程的主要設置應在促進教學理念轉變的大背景下,促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主導,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
以前,無論是國家教育部門對學校進行評選,還是學校對教師評優(yōu),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的肯定,都是以學生期末考試的分數(shù),做為評價的主要依據(jù),而創(chuàng)新、實踐、道德、綜合素質的評價總是那樣微不足道。這種忽視,是完全在抹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學生,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評價的要求“不循規(guī)蹈矩是基本原則,對學生的能力體現(xiàn)和學習過程、興趣愛好、自我價值和學習態(tài)度做出客觀有效的評價”。與大綱相比,又有了二個新的變化:一是考核內容,新標準不僅只停留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主要還通過道德品質、與人溝通、理解能力、情感態(tài)度、同學協(xié)作、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進行綜合考核;二是多元化評價,從單向到多向,構建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管理人員共同參與的綜合評價體系。
上述“四個轉變”,讓學生可以更好發(fā)揮自己的學習特點,同時也讓教師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例如創(chuàng)新不夠等。新課標的與時俱進,讓歷史課程創(chuàng)新有了一個新的高度,也適應著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需求,讓現(xiàn)在的學者對歷史課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知。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幕菊,劉兼,康長運.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