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銀河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循證護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實施意義分析
井銀河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朝陽 122000)
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實施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結果 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87.88%,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5.76%;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94%,高于對照組的81.82%,上述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LVEF及BNP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LVEF及BNP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 循證護理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顯著,臨床推廣價值高。
循證護理;心力衰竭;實施效果
臨床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并不屬于獨立疾病,其是多種病因造成的心臟疾病的嚴重階段,患者會出現(xiàn)心臟收縮及舒張障礙,造成心搏出量減少,不能有效滿足機體代謝需求[1]。為進一步探討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及實施效果,對我院患者采用循證護理,現(xiàn)將相關情況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60.8±3.1)歲,其中冠心病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2例,擴張性心肌病8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觀察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61.4±3.4)歲,其中冠心病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3例,擴張性心肌病9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上述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循證護理,主要內容及方法如下:①首先進行護理人員循證醫(yī)學知識的普及,后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共同討論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護理”等作為關鍵詞,通過網(wǎng)絡、書刊、雜志以及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服務方案,從而有效解決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②護理工作的開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開展健康知識宣教,由于該病病情較重,且部分患者需要長期或反復入院治療,需要患者及家屬的配合。而通過健康知識宣教,使患者及家屬全面掌握疾病相關知識,同時掌握有效的自我監(jiān)測方法,以便其在發(fā)覺病情變化的情況下及時就診。且在健康宣教過程中,可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復發(fā)的預防方法及注意事項,一定程度上可減少疾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其次為飲食護理,可依照患者情況選取流食或半流食,多食用富含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堅持少食多餐原則,對部分存在高血脂及高血壓等合并癥患者,應注意對高脂飲食的攝入量進行控制。第三為心理護理,患者在突然發(fā)病且病情較重情況下,普遍存在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采用安慰及鼓勵性語言同患者進行溝通,消除其疑慮,從而幫助患者建立起康復信心。
1.3 觀察指標[2]: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及護理服務開展時間,同時記錄兩組患者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及BNP,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
1.4 判定標準[3]:依照陳明哲《心臟病學》心力衰竭療效標準進行評價,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或部分消失,且心功能達到Ⅰ級,可視為顯效;患者癥狀明顯好轉,且心功能改善Ⅱ級以上,可視為有效;患者癥狀無明顯好轉,心功能改善<Ⅰ級,可視為無效。
采用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及護理服務實施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為(6.17±1.14)d,護理服務開展時間為(9.25±2.23)d;對照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為(9.35± 1.26)d,護理服務開展時間為(13.74±2.46)d,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33例患者中,顯效17例(51.52%),有效12例(36.36%),無效4例(12.12%),治療有效率為87.88%;對照組33例患者中,顯效11例(33.33%),有效14例(42.42%),無效8例(24.24%),治療有效率為75.76%,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LVEF、BNP對比:護理前觀察組患者LVEF為(41.05±5.25)分,BNP為(953.54±117.28)ng/L,對照組患者LVEF為(41.36±5.18)分,BNP為(951.13±118.42)ng/L,護理前兩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LVEF為(53.27 ±4.23)分,BNP為(428.55±83.64)ng/L,對照組患者LVEF為(47.41±5.32)分,BNP為(608.84±87.63)ng/L,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觀察組33例患者中,非常滿意24例(72.73%),滿意7例(21.21%),一般2例(6.06%),無不滿意例數(shù),護理滿意度為93.94%;對照組33例患者中,非常滿意10例(30.30%),滿意17例(51.52%),一般3例(9.09%),不滿意3例(9.09%),護理滿意度為81.82%,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
在當前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發(fā)生率較大的變化,造成心臟類疾病在近年來的發(fā)生率大幅度上升[4]。心力衰竭為臨床常見疾病,通常情況下是由于一側心房、心室發(fā)生病變,從而造成心臟受損的疾病。有臨床研究表明多種慢性心臟病都是在長期負荷過重情況下引發(fā)的[5]。心力衰竭會造成患者心肌收縮功能受損,由此引發(fā)靜脈血瘀及動脈供血不足,而該種情況下的血液供應并不能滿足機體正常組織需要。主要臨床癥狀為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并無典型性癥狀,但嚴重情況下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6]。
相關臨床研究表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年內病死率較高,因此加強對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提升患者治療有效率及改善預后意義重大。循證護理是臨床新型護理模式,充分結合了法學理念中“證據(jù)”的理念,確保各項護理措施都安全有效,有效的提升了護理質量。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及護理服務實施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且護理后觀察組患者LVEF及BNP改善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實施效果顯著,可進行臨床推廣。
[1] 王桂霞.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循證護理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2):1791-1792.
[2] 王玉芳.循證護理對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發(fā)生率和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5):195-196.
[3] 馮紅梅.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fā)心力衰竭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0):243-244.
[4] 沈海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0,8(3):143-144.
[5] 沈渝.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護理與分析[J].四川醫(yī)學, 2010,31(9):400-402.
[6] 曹利蕓.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心理干預的作用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并雜志,2010,18(8):1045-1046.
R473.5
B
1671-8194(2016)36-02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