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福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西街小學,甘肅張掖734000)
如何在古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
劉衛(wèi)福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西街小學,甘肅張掖734000)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語言豐富多彩,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詩詞名篇。古詩語言更是精煉、形象,尤其是格式工整,朗朗上口,充滿著想象力和深邃的意境。通過朗讀還可以體會詩人煉字煉句,體會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領會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境,使讀者再現(xiàn)詩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
誦讀;停頓;速度;情感體驗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詩的特點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節(jié)奏感強。而且,古詩的語言凝練、生動,富有感染力,讀起來朗朗上口,節(jié)奏感很強,且形式比較靈活,語言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因此,古詩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情趣、繼承和發(fā)揚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從小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學語文《大綱》要求:進行閱讀訓練時,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的第一步。
所謂正確誦讀就是按普通話的要求,字音準確、節(jié)奏和諧,不錯讀、不拖腔。詩歌講求韻律,要指導學生按陰陽上去的四聲和諧地誦讀。誦讀,用這種常見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背誦,感悟詩中的寫作意境,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讀中學習,讀中感悟,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熱愛古代詩歌文化的激情。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豐富的朗讀技巧和肢體語言,引導學生誦讀古詩,體會、玩味、揣摩詩的朗讀語調和節(jié)奏,品味詩歌表達的意境和詩歌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輝。學生可用多種形式進行誦讀,如可自由讀、可齊讀、可唱讀、可吟詠,聲音可高可低,可快可慢,自己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誦讀時,應注意抑揚頓挫,做到聲情并茂,吐字清楚。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能逐漸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從而走進文本,和詩人對話,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熟讀背誦,就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古詩《所見》一詩,在音節(jié)和語調上,“牧童騎黃牛”和“意欲捕鳴蟬”兩句中,“騎黃?!笔侨齻€陽平音節(jié),讀時“?!币x成近似上聲的音調;“鳴蟬”是兩個陽平的音節(jié),讀時“蟬”要讀成近似上聲的聲調。全詩中的“騎”“振”“捕”“閉”四個動詞音節(jié)應讀重音,要求學生用著重號標出。在指導的基礎上,學生經(jīng)過反復朗讀體驗,就會讀準音節(jié)。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聽錄音,感受古詩朗讀的音準和節(jié)奏,再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朗讀,真正達到正確朗讀古詩的目的。
誦讀古詩很講究停頓和速度,這是有別于現(xiàn)代文誦讀的標志之一。古代詩歌,每一行有幾個節(jié)拍,每個節(jié)拍包括幾個音節(jié),一般都是有規(guī)律的。小學階段大多為五言詩,一般劃分為二字一頓,三字一頓,也可以把后三字劃分為一字一頓,二字一頓。還有一部分是七言詩,一般劃分為四字一頓,三字一頓,還可以把前四字劃分為二,二兩個節(jié)拍,后三字劃分為一、二兩個節(jié)拍。這些都要根據(jù)詩的具體內容來劃分,如《江雪》一詩的節(jié)拍劃分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夜宿山寺》一詩的節(jié)拍劃分是: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在教學中,我先要求學生標出停頓符號,然后我進行范讀,學生練讀。這樣進行音節(jié)語調指導,學生自然會朗讀的抑揚頓挫。此外,在掌握音節(jié)和停頓規(guī)律的同時,我還讓學生根據(jù)停頓間歇的時間進行語速訓練。如“∥”表示間歇時間稍長,“/”表示間歇時間稍短,“逗號”間歇時間短,“句號”間歇時間長等。
詩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往往滲透著詩人強烈的生活情感,政治理想和抱負。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讀詩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如在教古詩《草》這首詩時,我先用一張事先準備好的投影片,上面畫了一幅繁茂的草地,在微風吹拂下顯出生氣勃勃的樣子。在投放影片后,我讓學生對照前兩句認真觀察,然后聯(lián)系野草由春夏到秋冬的生長過程,讓學生體會后兩句的深刻含義;體會詩人對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給以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對野草不屈不撓風發(fā)向上精神的贊美。詩的后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已成為千古名句。又如,在教學《回鄉(xiāng)偶書》這首詩時,我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體會詩人賀知章少小離家,至老,半世飄零,黑發(fā)變白的流浪漂泊的生活,理解詩中包含和寄托了一個回歸故鄉(xiāng)的游子的萬千思緒和無限感慨。
語言不僅是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也是表達人喜、怒、哀、樂思想的工具。古代詩歌中的語言,更是精彩紛呈,韻味無窮,給讀者留下了許多遐想和啟迪。它們有的高亢激越,有的低沉悲壯,有的令人鼓舞,有的催人奮進,無不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的魅力。《山行》一詩中,作者渲染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秋山風景畫。一反文人悲秋的傳統(tǒng),書寫對秋天的贊美,反映了詩人豁達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如教學杜甫的《絕句》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即安史之亂結束后,杜甫又回到了成都的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顏色:“黃”“翠”“白”“青”,色彩鮮艷明麗;“鳴”“上”“含”“泊”,動靜相映相諧。接著,教師可讓學生自由地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勾畫這些表象組成的畫面,從顏色的明麗、聲音的輕盈中進而體會出詩人的歡快的心情。此外,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眼、耳、口、鼻等諸感官,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朗讀是我國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聽覺激起感情上的共鳴,促進形象思維的發(fā)展,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從而更為具體深刻、細致入微地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還可以體會詩人煉字煉句,體會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領會詩歌創(chuàng)造的意境,使讀者再現(xiàn)詩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
[1]張玉成.淺談古詩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5).
[2]張文花.誦詩一春秋碩果滿枝頭[J].教育革新,2002(8).
[3]侯艷艷.初中生古詩詞能力培養(yǎng)淺談[J].考試周刊,2014(6).
[4]顏麗珠.古詩課堂的風采[J].陜西教育:教育教學版,2004(2).
[5]周選杰.誦讀: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醉翁亭記》教學實錄[J].新課程學習:中學,2009(1).
[責任編輯張翼翔]
G62
A
1673-9132(2016)34-0121-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068
劉衛(wèi)福(1968—),男,漢族,甘肅張掖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