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紅
(河北師大附屬中學,河北石家莊050000)
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父母專業(yè)化研究
李淑紅
(河北師大附屬中學,河北石家莊050000)
本研究充分利用自己作為教師的職業(yè)特點,依托獲得河北師大心理專家指導的優(yōu)勢,選取愿意并渴望指導的家庭,在積極心理學理念下,使得家長、老師、學生及時、有效、積極地交流、探索和調(diào)整,最終意于使得家庭教育貫穿積極理念,變得不再茫然無措和焦慮,學生能真正快樂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優(yōu)勢教育;積極理念;父母專業(yè)化
一提起教育改革,人們往往談到現(xiàn)行教育體制或高考制度,而教育的首要責任者也被指為學校、教師,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對他們的教育都涉及行為習慣、情商、性格培養(yǎng)、品德、健康、價值觀等諸多方面。我國國情是學校教育采用同樣的教材,坐在同樣的課堂,用同樣的試題,老師和學校都知道學生興趣、創(chuàng)新精神、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很重要,但這種一個老師面對百余甚至更多名學生的教育資源下,這些目標很難實現(xiàn),這種流水線式的教育模式就決定了孩子更多方面的個體能力和素質(zhì)必須依靠家庭教育來培養(yǎng)。
家長往往以為教育孩子是老師的事情,家長只是配合者。這些家長沒有意識到,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學校。應該從身邊做起,給孩子辦個好學校。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要經(jīng)歷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關鍵期,不僅是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最長久的老師,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事故多發(fā)的危險階段”;“思想道德、學習成績、能力培養(yǎng)的分水嶺”;是“一道坎兒”。一部分適應環(huán)境脫穎而出,一部分不適應,處于有諸多麻煩的狀態(tài)。這時需要家長接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完美,堅持著把理解溝通、鼓勵、贊揚、肯定、分享、幫助變成最重要的家庭文化,讓自己的孩子在充滿愛意和希望的氛圍中成長,更堅強、更自信,有更美好的人生。
90后、00后孩子內(nèi)心的邏輯,和家長之間內(nèi)心遵守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是有沖突的,但是他們的這種邏輯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們?nèi)ッ鎸?、開發(fā)、指導。教育無小事。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應該充分權(quán)衡利弊,以利于孩子和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導和傳遞。
因此,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加以指導,使爸爸媽媽努力在學校以外做孩子最好最及時的心理醫(yī)生,父母在積極不斷地學習以及改變中實現(xiàn)父母專業(yè)化,實現(xiàn)家庭教育系統(tǒng)化非常必要。
積極心理學是1998年由馬丁·塞利格曼正式提出來的。主要研究三個方向: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情緒體驗,如滿足感、樂觀主義、快樂等;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zhì),創(chuàng)造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如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的技巧、寬容等;將個人體驗、人的積極品質(zhì)和社會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集體等。
積極心理學使得心理學的研究由“只關注補救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到同時建立積極美好的事”。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即使面對非常不利或危險的環(huán)境,有些孩子還是取得了成功,“是什么使他們獲得了成功”,積極心理學將目光轉(zhuǎn)移到這些積極的問題上。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些成功的孩子具有以下特質(zhì):
1.他們是樂觀主義者,能看到困難挫折背后積極的一面。2.他們具有意義感,對生活有信心,能夠感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并為之努力。3.有明顯的利社會行為,樂于助人。4.他們能主動為自己設立目標,關注自己的未來。5.他們有自己心中的榜樣,榜樣給了他們力量和方向感。6.他們會適時尋找有效的社會支持。7.他們的眼光更多集中在自己的長處而不是缺點上,但又不忽視自己的缺點,懂得揚長避短。
總結(jié)起來就是這些孩子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積極心理學教人們從正面提出問題,培養(yǎng)人們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問題,使人們建立健康的身心模式,它認為,即使我們剔除了不好的成分,成功也不會自動出現(xiàn)。它處于正面和負面之間,教人們?nèi)绾握_地面對,既關注缺點更關注優(yōu)點,倡導人們培養(yǎng)能力,增強自身長處,幫助人們找到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事情,激發(fā)熱情和方向感……而且在這樣做的同時自然而然愉快地克服掉消極因素。
(一)首先家長要轉(zhuǎn)變教育理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四省市家庭教育狀態(tài)的調(diào)查顯示,很多家長更多關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學習成績等現(xiàn)實性因素,對興趣愛好、性格養(yǎng)成等發(fā)展性因素的關注度較低。“作業(yè)寫完了嗎”“考了第幾名啊”這些話折射出父母對孩子教育目標的跑偏,其實對父母來說,孩子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家庭對孩子的隱性學業(yè)支持因素更值得關注。
教育不是為了每個孩子都考名牌大學,也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完美無瑕,教育也容不得面子工程、攀比風,更不能急功近利,對于孩子不成熟的做法,一時要走彎路或者犯下了錯誤也不必大驚小怪,教育者真正的定位應該是孩子優(yōu)勢的發(fā)現(xiàn)者,困難挫折面前的陪伴者,健康心靈的滋養(yǎng)者。教育者應該引導幫助而不是給孩子灌輸,讓孩子有獨立的思辨能力,有正確的價值判斷,有積極的行為改進。而家長在施予關愛的同時,運用耐心和智慧讀懂他們世界的故事,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勢和各種可能性,在此過程中,甚至可以坦言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無知向孩子學習,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并表示歉意,以有感情有態(tài)度有立場但并不一定完美的形象與孩子進行心靈的交往,把孩子代入沒有壓力的和家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狀態(tài),給孩子適合的教育,而不是以社會主流所謂的價值標準、成功標準,用高高在上無所不知的權(quán)威者的姿態(tài)處處要求孩子。
家長要探討的也不應僅僅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而是助孩子無論任何事情、任何情況下都樂觀面對,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充分利用各種支持資源,有目標有方向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美德,在漫長的人生路上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滿足。
(二)家長專業(yè)化,家庭教育系統(tǒng)化,與孩子一起成長
當今家庭教育中所有問題的核心在于,不論是年老的祖父母還是許多年輕父母,其教育思想還停留在憑感覺、擺權(quán)威或是憑經(jīng)驗、趕時髦的搖擺狀態(tài),大多數(shù)人在頭腦中一直沒有一種穩(wěn)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對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貫性和長遠觀點。父母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支撐孩子一生的積極理念,基本上都是在眼前事的方法技巧和亡羊補牢上作文章,家長自身教育素質(zhì)的修養(yǎng)和提升迫在眉睫。家庭教育要有系統(tǒng)思維,家長要有意識地做“學習型家長”,要全方位把握教育之“道”,而不單純是“術(shù)”。
通過近一年半對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導的探索和實踐,初步總結(jié)了成功案例的以下幾個共性的模塊:
1.家庭氛圍和關系是良好教育順利進行的保障
只有良好的家庭氛圍才能創(chuàng)造出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才能和孩子之間架設一條平等、舒適的溝通橋梁,從而及時收到來自孩子內(nèi)心的聲音,才能讓孩子主動自愿地接收家長傳遞的信息,而所有的教育都是基于這種關系順利進行的,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對孩子一生習慣的形成、人格發(fā)展的影響都很重要,讓整個家處在學習、民主、溫暖、寬容、快樂的氛圍中,家長在這里首先要以身作則,欲教子則先正己身,征詢孩子的意見,定期反思改掉陋習,給孩子樹立良好的示范標準,時刻不忘在自己身邊有一個以己為榜樣的孩子。夫妻關系融洽坦誠溝通,彼此關愛彼此贊美,對待孩子的教育上的立場和意見要有商有量保持一致;家長正直善良,有責任心,尊重孩子的感受,不過多地限制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人際交往,家里的事情必要的會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點也勇于向孩子承認并堅決改正,同時有諾必兌,耐心傾聽理解其他成員的想法,保持輕松幽默的溝通方式;爸爸有事業(yè)心也愿意空出時間與一家三口快樂相處,媽媽體貼溫柔,孩子覺得父母和家是自己的港灣,有心事首先想到與爸爸媽媽傾訴,更主要的是爸爸媽媽都善于站在積極的發(fā)展的角度,結(jié)合孩子青春期的身心特點看待孩子遇到的問題,對孩子的教育以賞識為主,批評為輔,賞識贊美發(fā)自內(nèi)心、及時、具體、有原則,即使孩子偶爾犯下錯誤也會采取引導的方式來解決,給孩子自己反省并解決問題的空間,信任孩子可以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并由此得到成長,而不會過度反應,訓斥打壓強制,相信寬容理解更有利于事情的發(fā)展。
與此同時也要清楚孩子不是生活在家庭這個無菌的真空里,孩子與老師,同伴關系的處理也不能忽視,要求得家庭和學校及時有效地配合。
2.從微小改變開始科學的塑造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好習慣
好習慣是成功的開始。通過對家長和孩子談話的匯總發(fā)現(xiàn),是否按時完成作業(yè)、是否不懂及時問老師、是否不玩游戲等與學習成績有關的習慣問題較多被家長提及。而大部分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習慣問題上采用的是強迫或命令(常用必須這個詞)、討好或妥協(xié)(允許過一會兒,過幾天、以后再怎么樣或者給什么好處)、欺騙嚇唬(揚言暴力或者使用過分的做法)、最多的則是日復一日的嘮叨等方法,事實證明這些做法不僅無效甚或起到了反作用。
事實上孩子到了初中階段很多不好的習慣都已經(jīng)在學前期或小學形成了,要改掉這些壞習慣比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要難得多,拖得越久,負面影響越大,也更難改變。研究發(fā)現(xiàn)在消退過程中無意間強化一次或者家長態(tài)度的不一致、不堅決都會強化行為的發(fā)生,而操之過急則會導致前功盡棄或者叛逆。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靠意志力來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效果不佳,自我控制行為會耗費孩子大量的心理資源,不僅效率變得越來越低,做事的目的也變得不純粹,孩子不再因為責任和興趣學習,逐漸失去耐心,無法實現(xiàn)既定目標。
好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途徑是形成孩子自身的需求,讓孩子覺得這對他的幫助會很大,改變一個壞習慣要從孩子對好習慣的良好認知開始,自覺自動嚴格要求自己。我們常常低估微小變化的影響力,心理學上的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改變就是要從立即開始小的行動開始,比如調(diào)整適應新的作息時間表,家長首先給孩子講清周密的時間管理不僅會使學習效率提高,還會給他帶來更多娛樂休閑和發(fā)展興趣的時間,同時鼓勵孩子要從現(xiàn)在開始而不是明天或更遠,并且為了堅定他的信念,積極取得孩子學校老師和同伴的配合,家長則從自我做起第一天就開始每天記錄改變給他的學習或生活帶來的好處加以強化,時常預見積極的效果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耐心陪伴孩子經(jīng)過20-60天的時間,并且容許這一過程中的反復,讓孩子在寬松支持的環(huán)境里使這一作息時間從被動到主動到自動形成習慣為止。
3.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感助孩子獲得奮斗的動力和自制力
很多家長的焦慮顯示孩子在初中階段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生活學習中沒有明確的目標,導致缺乏行動的方向感和奮斗的動力,這時家長需要及時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興趣點,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明確孩子想要的具體的目標,既定的合理的目標可以使孩子的活動更專注,他會充分調(diào)動達成目標所需要的內(nèi)部和外部資源,提高效率,不再焦慮或無所適從,不再拖延,而是去關注真正要完成的事,并且克制欲望和誘惑。
當孩子選擇好目標后,鼓勵孩子寫下目標放在每天隨時能看到的地方,同孩子一起制定實現(xiàn)目標的預期時間或日程表,約定對目標的進程進行監(jiān)督和督促。還需要和孩子討論為實現(xiàn)目標需要做出哪些改變或者努力,需要爭取哪些支持性資源等等。必要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不留退路,立下“軍令狀”,還可以向周圍的人宣布求得監(jiān)督。在這里需要提出的一點是在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上,是否達成目標卻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看達成目標的過程孩子獲得的多方面的成長,這才是目標的意義所在。
4.引領孩子樂觀面對挫折和困難,逆流而上收獲自信
現(xiàn)在家庭的孩子,家長庇護有余而經(jīng)歷風浪不足,很多孩子輸不起,一旦經(jīng)歷大的諸如考試失敗、失戀、家庭變故等挫折或困難時,心里反彈能力很弱,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的常態(tài),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或利用機會引導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和一時的失敗,看到過程積極樂觀的一面,并引領孩子在挫折中看到希望,不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悲觀失望和怨天尤人上,而是調(diào)動各種資源善于轉(zhuǎn)敗為勝,或者及時靈活地調(diào)整目標,使孩子通過迂回前行的過程,體驗經(jīng)過艱難險阻最終達成目標的喜悅,成為樂觀堅強的人。班杜拉說過: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空談,我們對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我們要想變得更自信,就需要去應對,把自己置于風險之上,因為努力和面對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有助于增加我們的信念和自信,而這些反過來會激勵我們更努力。
因此,家長不要害怕孩子經(jīng)受挫折和失敗,反而要鼓勵孩子在目標的召喚下不斷地行動,不怕失敗不怕走彎路,用身邊的故事告訴孩子只有經(jīng)歷從失敗走向成功的經(jīng)歷,才能認識到失敗也沒什么大不了,反而能在奮斗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為以后的行動增加自信。
上面幾個大的方面具體都可以展開進行細致的研究和闡述,留待后續(xù)跟進??傮w來說為人父母不要期待孩子的教育能夠一勞永逸,社會的飛速進步也會不斷產(chǎn)生新的問題,沒有任何一種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家長要以身作則,以尊重孩子成長規(guī)律為前提,以真誠的愛做輔料,不斷學習,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孩子樂觀積極生活、幸福快樂地成長為目標,把教育孩子當做終生必修的專業(yè),與孩子共同成長。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紅,譯.積極心理學[M].群言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張敬亞]
G63
A
1673-9132(2016)34-0200-03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