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
一
張瓊華,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于四川樂山蘇溪鎮(zhèn)。
張瓊華的出生地古稱蘇稽,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是佛教徒朝拜峨眉山的起點。郭沫若對此地頗有一番考究:“蘇溪本是手工業(yè)有名的地方,嘉定的大綢出產在這兒。這兒又因為是蘇東坡到過的地方,所以才有蘇溪的名號。據鄉(xiāng)土學者的詮索,蘇溪是應該寫成‘蘇稽的”。
在張瓊華之前,郭沫若曾有一次婚約。郭沫若10歲時,根據鄉(xiāng)下人的規(guī)矩,與鄰村女孩訂了婚??珊镁安婚L,1906年,郭沫若上小學時,女孩患疾死去,他們的婚約自動解除。
張瓊華與郭沫若于1912年正月十五舉行婚禮。新婚后第五日,張瓊華即與郭沫若“依依惜別”。等到兩人再次相聚的時候,卻是一年半以后的1913年7月中旬了。之后,郭沫若東出夔門,北上津京,然后出走東洋,回國后輾轉各地革命,與張瓊華一別便是二十六年。
懵懂時期的婚姻,到底沒有讓郭沫若和張瓊華成為一輩子的怨男怨女。當年,郭沫若一再推遲歸期,有意回避與張瓊華正面相見,但他終究沒有繞過這位結發(fā)之妻。待到1939年回家之后,他終于打開了與張瓊華的心結,從此以禮相待,關心并照顧著她的生活。再后來,他們都老了,儼然親人一般對待彼此。
郭沫若1939年離開樂山之后,張瓊華又開始了孤獨而漫長的生活。此時的張瓊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過得艱難。之前,只要郭沫若的父母在世,他們都會處處護著張瓊華,把她視為親生女兒。郭母去世前,親自囑咐家人要敦促郭沫若照顧好張瓊華;郭父遵照老伴的遺言,也處處為她著想,從不委屈這位兒媳婦。
1939年l2月,隨著郭沫若的身影消失在大渡河的濃霧中,張瓊華便迎來了生命中更加艱難的日子。家里空蕩蕩的,昔日照顧郭家父母時,雖然勞累,但至少有人陪著說話,至少有人理解并愛護她。如今,家里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大小事務均靠她獨自一人完成,日子苦不堪言。
實在無聊的時候,張瓊華拿起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新婚洞房的家具。哪怕她與郭沫若在這間房子里共同生活的時間不足百天,哪怕從今以后她也許再也見不到丈夫,但只要看到這些家具,看到他送給自己的書畫,張瓊華的內心就會溫熱起來。
每逢大年十五元宵節(jié)的時候,張瓊華總會想起她和郭沫若結婚的日子。雖然那時年輕,不懂得把握幸福的機會,但結婚的場景還是那么清晰地印在大腦里,揮之不去,彌久更新。想想那時夫君的樣子,她萬萬沒有料到他會有今天的出息,但也萬萬沒有料到自己一生會如此孤獨寂寞。
郭沫若的父母去世后,家產分給了四個兒子。家人寫信征求郭沫若的意見,如何處理他那份家產,郭沫若毫不猶豫地將遺產歸到了張瓊華的名下。他當時的考慮是:張瓊華作為小腳女性,只會待在家里做些家務,外面謀生計的活兒不會干,將自己的那份祖業(yè)轉給她,每年收數十擔租谷,基本可以保證她的日常生活。從1939年至土改期間,張瓊華就是靠著幾十擔租谷,在沙灣過著簡樸的生活。
解放后掀起土改運動,張瓊華正是在這場土改運動中,失去了收租的生活來源,從此靠賣小吃和小手工制品為生。那時候,郭家人都紛紛走出沙灣,張瓊華也不得不搬到樂山居住,她的生活幾乎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窮困地步。
郭家侄兒侄女實在不忍心看到嬸嬸就此自斷活路,建議她給郭沫若寫信求助。一開始,張瓊華怕給郭沫若添麻煩,她知道他日理萬機,無暇顧及這些小事。但生活還得繼續(xù),吃飯穿衣還得花錢,她在窮困現(xiàn)實的逼迫下,只得讓侄兒郭宗瑨提筆替她寫信,希望郭沫若每月給她郵寄十五元生活費。
郭沫若收悉家信,知道張瓊華的難處,并遵照她的想法,每月定期郵寄十五元生活費到樂山。張瓊華收到匯款后,總會給郭沫若寄去回簽,表示錢已經收到,生活基本安好。郭沫若后來根據物價上漲的情況,不斷變更給張瓊華寄錢的數量,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希望她能吃飽穿暖,彌補對她大半輩子的虧欠,或者說為他的虧欠做力所能及的補償。
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不幸病逝。張瓊華很久都不知道郭沫若去世的消息,只是她接連幾個月沒有收到他郵寄的生活費,心里感到很納悶。郭家人知道,張瓊華是愛著郭沫若的,一直把他視為丈夫,他們擔心88歲高齡的張瓊華得知郭沫若去世的消息后,無法承受內心的打擊,于是有意向她隱瞞了實情。
郭家人向國務院反映了這一情況,后由政府出面,每月給張瓊華郵寄生活費,郭沫若去世后欠下的三個月費用,也一并補足。
張瓊華與郭沫若的婚姻跨越了三個不同的“朝代”,三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婚姻法規(guī)。從法律的角度來講,究竟應該如何定位張瓊華與郭沫若的關系?
郭沫若去世后,國務院根據郭家人的申請,每月給張瓊華補貼生活費用。從這件事情來看,表明郭沫若與張瓊華的夫妻關系是得到了新政府認可的,倘若張瓊華與郭沫若非親非故,政府是不會給她發(fā)補貼的。早在郭沫若從日本留學回國之初,他就做出了選擇,要維護和張瓊華的夫妻關系,并沒有離棄她的想法。那時,張瓊華與安娜同為郭沫若的妻子。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安娜在日本與郭沫若相隔兩地,相見不易,加上革命工作的需要,郭沫若與于立群結婚。在事實上,郭沫若同時與張瓊華、安娜、于立群三位女性維持著夫妻之名。這是讓郭沫若感到頭痛的問題。
到新中國成立后,新的婚姻法明確要求一夫一妻制,郭沫若的婚姻便成了一個棘手的法律問題。誰才是郭沫若唯一合法的妻子呢?安娜在新中國成立后,攜子從日本趕來,要求面見郭沫若,政府領導人出面,把她和孩子安頓妥當了,遠居大連或上海兩地的安娜與郭沫若不再有夫妻之實,只是偶爾通信聯(lián)系。張瓊華一直居住在偏僻的樂山,幾乎成為郭沫若生活中的空白內容,與郭沫若只有親人般的關系。于立群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和郭沫若生活在一起,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關心下步入婚姻殿堂的,她理應在一夫一妻制度下,成為郭沫若的合法夫人。
但是,在新的法律制度面前,我們如何去看待歷史的遺留問題?郭沫若與張瓊華的婚姻,歷經清朝和民國兩個時期,是否到了社會主義新時代就自動宣告失效呢?無論是從情感的角度,還是從法律的角度,我們都會包容兩人的婚姻關系。這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時代造就的不合時宜的婚約,與其生硬地割裂,毋寧完好地保留,郭沫若與張瓊華結婚的時候,婚姻關系主要是由家族的宗法制度和社會禮儀及習俗來維護,因此,我們倘若以此為依據去處理張瓊華的婚姻,還得站在這樣的立場上,方可給當事人合乎情理的裁斷。
三
從1939年12月郭沫若離開沙灣,到1978年6月郭沫若去世,在近四十年的時間里,張瓊華幾乎再也沒有見到郭沫若。他們之間隔著農民和國家領導人的社會距離,隔著四川到北京的地理距離,但他們的相處卻在平淡中透露出無限親情。
張瓊華心中一直裝著郭沫若,無論時間如何流轉,他都是她今生唯一的夫君,是她此生唯一愛過的人。每逢秋天,家鄉(xiāng)的咸菜和豆瓣醬制成之后,張瓊華總會去郵局,把精心調制的特產郵寄到北京,她能想象,郭沫若吃飯時伴著家鄉(xiāng)的味道,一定會胃口大開,多吃一些飯,身體會長得更好,這也是她這位鄉(xiāng)下妻子,表達對丈夫思念和愛意的最好方式。
1963年,張瓊華到了北京,去探望分別二十四年的郭沫若。有人說,郭沫若和張瓊華在北京見了兩次面,兩人談了談家常,郭沫若并專門做了她愛吃的菜。也有人說,郭沫若這次沒有和張瓊華見面,只是秘書王廷芳陪她游覽了北京的名勝古跡,逛了北京的商場。張瓊華擔心花費郭沫若過多的錢,什么都不愿買,好不容易在王廷芳的勸說下,買了一匹黑色的燈芯絨布料。
后來,郭沫若吩咐王廷芳給張瓊華買了熱水壺和鋁鍋等生活用品,讓她帶回樂山使用。
20世紀80年代,樂山籌建郭沫若紀念館,并修繕沙灣的郭沫若故居。張瓊華不要政府分文,毫無保留地捐獻了手中所有的郭沫若遺物。
1980年,張瓊華在樂山去世,時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