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甘肅省通渭縣動物疫病防治中心,743300)
中醫(yī)治療家畜暑病案例舉隅
張婧
(甘肅省通渭縣動物疫病防治中心,743300)
隨著全球氣溫逐漸變暖,氣候炎熱,雨水增多;加之貪飲納涼、蚊蟲叮咬,所以暑病多有夾濕、夾食、夾毒及耗傷氣陰的特點。夏季畜禽暑病越來越頻繁。因而如何治療暑病成為醫(yī)者必須研究的課題。筆者自2008年-2015年共治療暑病35例,收效顯著,現(xiàn)舉例介紹如下,并談及心得,與讀者共磋。
1案例1,2008年7月20日,三鋪鄉(xiāng)李某家馬,以步態(tài)不穩(wěn)邀診:診見患畜精神沉郁,反應(yīng)遲鈍,煩躁不安,體表熱,呼吸快而困難,體溫41℃,心音增強。無汗,目赤,無大便,小便黃,脈象浮洪有力,舌苔黃膩,確為暑濕并重之證,擬用辛涼重劑,處方:金銀花35g、連翹40g、生石膏100g、知母20g、淡竹葉50g、甘草25g、粳米90g、淡豆豉400g、蔥白50g、鮮蘆根400g。
次日,體溫38℃,目赤已退,未出汗,小便黃,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黃膩,脈仍浮數(shù)有力,是暑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濕。處方:茯苓皮25g、杏仁15g、稥薷30g、鮮藿香30g、郁金20g、生石膏60g、滑石40g、連翹40g、黃芩15g、白通草10g、茵陳20g、神曲50g、淡竹葉15g。服藥之后,汗出熱解,體溫降為37℃,脈亦緩和,予以清熱和胃之劑。處方:茯苓皮25g、薏仁30g、蒺藜15g、鉤藤25g、連翹40g、桑枝25g、生稻芽50g、鮮荷葉100g。
服后食欲恢復(fù),余證皆愈。
按:本例暑濕彌漫三焦,營衛(wèi)閉塞,汗腺不通,熱不得解,故先予辛涼解表,新加白虎中復(fù)以蔥、豉,防其內(nèi)犯,而熱去濕伏仍宜宣透,乃更以二香與正氣散加減,服后濕泄熱透,引邪外達,遂無驚厥之患。從這里使我們體會到,溫病雖然忌汗,而與清解之中,辛開宣透之藥仍不可少。
2案例22009年8月15日,新景鄉(xiāng)邵灘村王某家驢以中暑邀診,診見高熱無汗,偶有煩躁,舌質(zhì)紅,苔白中夾黃,脈浮滑數(shù),此為暑濕挾風(fēng),表里兩閉之象,治宜清暑去風(fēng),表里兩解。處方;香薷10g、扁豆花6g、川厚樸15g、金銀花35g、淡豆豉25g、炒僵蠶5g、淡竹葉15g、杏仁5g、連翹35g、蔥白20g、六一散30g?紗布包煎?并以紫雪丹3g,分兩次灌服。
8月15日始服前方,8月16日復(fù)診:體溫基本正常,偶有低熱,大小便轉(zhuǎn)正常,除頸部尚有輕度抵抗外i,余證皆消失,前方續(xù)服一劑,不再用紫雪,服后諸證皆平,食、便俱正常。
按:本例用清暑去風(fēng)、表里兩解之法,適中病機,因此獲效很速,先后兩劑而獲痊愈。
3案例32010年8月15日,三鋪張某家馬以不欲飲食,下利灰白稀水邀診:主訴:曾服寒涼藥物。診見患畜小便短黃,神倦目澀,煩悶,渴不思飲,舌苔薄白,中心黃膩,邊質(zhì)紅,脈象浮數(shù)。觀其脈證屬暑濕挾風(fēng),脈浮系乎風(fēng),其心煩、舌赤苔黃、口渴發(fā)熱由于暑。此時急需溫太陰、清厥陰、和陽明,溫清和三法并用。方以二香、左金合苦辛為治。處方:鮮藿香25g、香薷20g、川黃連15g、吳茱萸10g、法半夏20g、郁金20g、佩蘭20g、鉤藤30g、蒺藜30g、鮮佩葉100g、竹茹20g、生姜15g、伏龍肝200g(先煎取澄清液煎服)。濃煎,取800ml,每次灌服100ml,一小時一灌,一劑諸證皆平,后以調(diào)和脾胃養(yǎng)陰益氣而愈。
按;本例屬暑溫挾風(fēng),服寒涼太過,邪陷厥陰、太陰、陽明,故治取溫、清、和三法而病畜順利好轉(zhuǎn),說明辯證論治的優(yōu)越性。并且香薷乃清暑解熱、利水和胃之藥。左金善降肝經(jīng)逆熱之氣,佐以法半夏、生姜、竹茹,能升能降,使清陽升而濁熱降,肝木條達,脾胃自安。伏龍肝能鎮(zhèn)胃溫脾。荷葉佐黃連可以清暑消熱。郁金、佩蘭芳香化兼能宣痹開竅。鉤藤、蒺藜善去風(fēng)而不燥,并能舒肝,本方乃苦、辛、溫合成,三焦并治之法。由于胃逆過甚,飲水不納,所以減少藥量,使其徐徐浸入,以期受納吸收。再由于病勢嚴重,治不宜緩,所以藥需頻進,每次100ml,量不過重,運藥之力亦強。在這類情況下,采用量少速進的服藥方法,每易見效。本例援用吳鞠通所謂“過用苦寒,致傷胃陽,亦間有少用剛者”之意。
4案例42012年8月13日,三鋪鄉(xiāng)何某幼馬以突然抽風(fēng)邀診:診見雙目發(fā)直呈抽風(fēng)狀,不能納食,大便干,小便少,經(jīng)用抗菌素和解熱劑病勢仍不解。脈浮弦,舌質(zhì)淡,苔白厚挾黃。此為風(fēng)暑濕內(nèi)閉,三焦遏郁,治宜清暑去風(fēng),滲濕宣閉為主。處方:鮮藿香20g、香薷25g、扁豆花15g、杏仁10g、金銀花15g、川厚樸6g、川黃連3g、白僵蠶5g、鉤藤5g、淡竹葉6g、白通草10、六一散20g(沙布包煎)水煎去汁,頻頻灌服之。
8月14日復(fù)診:前方服后未再抽風(fēng),神志稍清,而高燒雖減不顯,動則煩躁,周身仍無汗,舌質(zhì)同前,苔稍薄,脈弦數(shù),前方再服一劑。
8月17日復(fù)診:身熱減,神志清,身仍無汗,大便日兩次,舌質(zhì)淡苔轉(zhuǎn)白膩,脈濡數(shù),原方去厚樸,香薷減為10g、再加苡仁20g、白蔻仁5g、綿茵陳20g。
8月18日復(fù)診:體溫再降,僅微有低熱,食納增加,腦癥狀消失,乃繼續(xù)服中藥調(diào)理后痊愈。
此外,暑病還可以挾熱結(jié)旁流、熱病轉(zhuǎn)寒中、溫病誤補、暑邪初傷、陽明熱盛、津氣兩傷、暑濕內(nèi)蘊寒邪困表、暑濕彌漫三焦等。在此不一一列舉,希望同仁在臨床實踐中加強探索。
S85.33文獻標識碼:B
1003-8655(2016)01-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