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清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縣農牧局畜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中寧 755100)
提高奶牛場節(jié)本增效的技術措施
陳光清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縣農牧局畜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中寧 755100)
我場位于中寧縣大戰(zhàn)場馬家梁村,現(xiàn)存欄牛640頭,其中泌乳牛306頭,干奶牛30頭,育成牛304頭,日產量9500kg,現(xiàn)泌乳牛單產31kg,本場占地13.33hm2,種植面積6.67hm2。本場現(xiàn)有員工18人,其中執(zhí)業(yè)獸醫(yī)師1名,繁殖員,獸醫(yī)員和資料員各1名,后勤維修1名。
2.1 奶牛良種選育技術
2.1.1 確定改良目標
對奶牛產場牛群的血統(tǒng)和以前用過的公牛,胎次產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體型外貌分析,進行改良,還有乳房結構,肢蹄,繁殖力和生產壽命等性狀,選擇種公牛。
2.1.2 選擇何斯坦種公牛
(1)系譜的選擇,主要選擇是為了避免近交,一般近交系數(shù)不能超過4%。
(2)生產性狀選擇,重點選擇乳蛋白,乳房結構和體型外貌良好的性狀優(yōu)秀的種公牛如選擇美國進口凍精,乳蛋白率高于我場的0.2~0.3個百分點。
2.2 奶牛高效繁殖技術
2.2.1 調整優(yōu)化牛群結構。
我場成母牛336頭,泌乳牛占全群的52.5%,育成牛304頭占全群的47.5%,全群牛平均產奶量達15kg,通過調整牛群結構降低非生產牛只比例,提高全群牛平均產奶量,降低單位牛奶綜合生產成本,實現(xiàn)牛群高校繁殖,泌乳牛平均泌乳天數(shù)為168d,胎間距為400d。
2.2.2 后備牛提前投產技術
(1)犢牛早期斷奶技術
犢牛出生后0.5~1h哺乳初乳,首次強飼4L,并在生后6h后飼喂第二次,共8L,保證犢牛在生后12h內獲得足夠的抗體,犢牛生后5d開始訓練采食精料及少量壓片玉米。一般犢牛在8周之后,每天采食相當于其體重1%的犢牛料時即可斷奶。
(2)犢牛至6月齡犢牛
此階段日糧結構是優(yōu)質苜蓿1.5kg,精料1.4~2kg,這階段日增重達800g左右。
(3)7月齡至14月齡育成牛
此階段TMR日糧為青貯6~8kg,苜蓿1.5kg精料2~3kg燕麥草0.5~1kg,體重達360~380kg即可進行配種。
(4)干奶期飼喂
干奶期很重要,防止過肥,體況控制在3.25~3.7之間,主要TMR日糧為青貯8~10kg燕麥草4~5kg,精料4kg,稻草1~2kg,保持低鈣高磷,禁止食鹽和蘇打的飼喂,以防乳房水腫。
2.2.3 提高受胎率技術
配種后35~40dB超初檢,60d復檢。制定繁殖指標,如21d懷孕率指標,成母牛情期受胎率達47%,育成牛情期受胎率60%,應運“新牛人”軟件管理,從而提高妊娠率和減少空懷天數(shù)。
3.1 優(yōu)質青貯的制作
青貯玉米品種的選擇,我場采用正大種子,起桿高,籽粒飽滿,抗旱。青貯制作要求干物質達30~35以上,切碎長度為1~2cm,籽粒要充分破碎,用克拉斯收割最好,留茬高度為10~15cm。每隔15~20厘米cm用50鏟車壓實,噴灑青貯劑,最后封窖。青貯開窖最好45d,據(jù)實際經驗青貯90d開窖最好,pH為4.2左右。
3.2 TMR日糧的配比
要根據(jù)牛群結構進行TMR日糧制作,可分為新產頭胎牛,新產經產牛,頭胎高產牛,經產高產牛,中產牛等分群飼養(yǎng),合理控制泌乳牛各階段飼料的轉化率。
(1)泌乳高峰期干物質采食與奶量比在1:1.5~1.6;
(2)泌乳中期干物質采食與奶量比在1:1.4~1.6;
(3)泌乳后期(210d以上)干物質采食與奶量比在1:1—1.4。
3.3 泌乳牛經濟日糧配制
我場原來用甜菜顆粒1.6kg/頭,全棉籽2kg/頭,脂肪粉260g/頭,現(xiàn)在充分利用當?shù)剞r副產品下腳料如蘋果渣2kg/頭,枸杞渣0.5kg/頭,啤酒糟4.5kg/頭,直接降低了2.4元/頭。
(1)要求奶牛體細胞控制在20萬以內,每月4次隱形乳腺炎測定,對于大于40以上的牛只,采用口服康美克80g,公英散100g。有臨床乳腺炎牛直接用抗生素治療。對于無價值的牛只直接淘汰,防止再感染。
(2)消毒管理,奶廳消毒工作,采用前后藥浴,碘配比1:19,每天對奶廳消毒如;大衛(wèi),過氧乙酸交替消毒。
(3)牛舍消毒。每周對牛舍運動場旋耕,保持運動場松軟,干燥,牛床一天兩次清理。
(4)擠奶設備的維護。奶襯每2000(國產)至2500(進口)頭次更換一次,脈動管半年更換一次,氣壓控制在-42~-47Pa,脈動頻率在60次/min,每月測定。
每年定期注射高端口蹄疫苗,并檢測抗體,定期檢測布氏桿菌,結核。
6.1 加強節(jié)本增效科技示范 助推產業(yè)增效農民增收
為應對國內牛奶價格下行挑戰(zhàn),緊緊圍繞奶牛養(yǎng)殖節(jié)本增效,科學分析牛群生產潛力,認真制定各項生產指標并嚴格對標管理。推廣應用了奶牛高效繁殖、全混合日糧(TMR)飼喂及奶公犢育肥等節(jié)本增效技術。同時,強化奶牛養(yǎng)殖成本分析和牛奶生產成本控制,提升奶牛養(yǎng)殖競爭力。實踐證明,節(jié)本增效示范工作是促進草畜產業(yè)轉變發(fā)展方式,加快推進草畜產業(yè)轉型升級,促進產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舉措。
6.2 草畜產業(yè)節(jié)本增效科技示范初見成效
一是節(jié)本增效認識有了新提高。示范點依據(jù)成本收益盈虧平衡點,及時調整優(yōu)化生產方案,促進了養(yǎng)殖場管理由經驗主導向科學規(guī)范管理轉變。
二是養(yǎng)殖效益有了新提高。應用高效繁殖技術,奶牛胎間距平均縮短5-8天,頭均增收300元以上。
6.3 加強對標管理示范推廣 確保節(jié)本增效取得實效
一是開展調查研究,制定技術方案。組織專家團隊,認真調查影響草畜產業(yè)提質增效的主要因素,制定奶牛節(jié)本增效技術方案和對標管理技術指標。
二是找準技術示范切入點,落實對標管理。根據(jù)奶牛場對標管理技術指標,對畜群繁殖水平、生產性能、日糧營養(yǎng)水平及飼養(yǎng)成本等進行全面分析,及時總結對標管理經驗做法,加強交流,推動節(jié)本增效示范工作的落實。
三是落實技術措施,推進精細化管理。針對分析查找的問題,積極討論交流,明確對標管理目標,完善技術方案,落實精細化飼養(yǎng)管理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