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366000 永安市人民檢察院 福建 永安)
關于未成年人案件恢復性司法程序中引入心理輔導機制的制度構想
王 萍
(366000 永安市人民檢察院 福建 永安)
近年來,許多國家為遵循“重塑社會和諧”的理念,積極探索出一種用以代替刑事審判的新的刑事司法模式——恢復性司法程序。但是,單純的恢復性司法程序未考慮到未成年人案件主體的特殊性,偏重于社會關系的修復,卻忽略了對未成年人內心的審視。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將心理輔導機制納入恢復性司法程序的具體實施中,能夠更好地貫徹“既要注重社會的安全、秩序,也要注重保護失足少年”的未成年人司法觀。
未成年人;恢復性司法程序;心理輔導機制
(一)根據未成年人心理特點引入輔導機制提升改造效果
十四至十八周歲年齡段的未成年人通常具有精力旺盛但支配能力弱、依附性強但認知水平低、興奮度高但自控能力差等心理特征[1],因而容易產生偏激或矛盾的認識和行為。通過心理輔導能夠矯正未成年人心理發(fā)育不平衡的情況、及時疏堵接受恢復性司法的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杜絕“準犯罪心理”的產生和犯罪心理的“交叉感染”,提高未成年犯罪人員改造的效果,真正使教育、感化、挽救的宗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強調恢復性后果而忽略程序本身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實踐中,恢復性司法程序往往強調“重塑社會和諧”的恢復性后果,而忽略程序實現過程中的價值。通說觀點認為,恢復性司法把尊重被害人內心需要放在首位[2],也就更偏向于“修復損害和預防犯罪”,而非在“恢復”過程中實現未成年人的自我修復。筆者認為,未成年人恢復性程序在開展過程中應涵蓋對未成年人本身的改造,包括行為和心理的矯正,有利于未成年人從根本上擺脫犯罪的陰影。
(三)單方物質精神“恢復”不是恢復性程序的根本目的
恢復性司法程序主要強調通過犯罪人的道歉、賠償、補償、提供服務等形式使被害人的物質、精神損失,生活以及社會秩序、公共政策服務等及時恢復原態(tài),從而使犯罪人獲得外界的良好評價,以協(xié)助其回歸社會。但筆者認為單純強調被害人的物質、精神修復或社會秩序的修復,不利于對未成年犯罪人內在的教育、挽救,相反會使未成年人獲得“花錢買刑”、“司法有價”等負面信息。因此一味注重未成年人的行為矯正而忽略其思想、心智的教育、成長將與恢復性程序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
(一)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推廣恢復性司法制度勢在必行
在實踐中,輕微刑事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未成年人案件的“污點封存”、社區(qū)觀護以及附條件不起訴等制度為探索恢復性司法制度的推廣運用奠定了基礎,也為心理輔導機制的引入做了鋪墊。
(二)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為在恢復性司法程序中引入心理輔導提供了可能性
多年來,經廣泛宣傳和教育,社會大眾對未成年犯罪人員回歸社會的包容度明顯提高,不再強調“勞改犯”、“犯人”等有損人格的稱謂,實施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也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前科劣跡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一)法律制度障礙
我國法律尚未對恢復性司法程序予以明確界定,各類措施也僅散見于諸多法律法規(guī)中。實踐中則存在“現有法律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指導過于原則,司法解釋缺少具體操作可行性,部門規(guī)章未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等刑事司法缺陷,未能形成體系性、依據性的規(guī)范文件,致使心理輔導的介入在執(zhí)行上缺少依據。
(二)社會思想障礙
雖然對未成年犯罪人員的社會包容性有所提高,但社會大眾仍會不自覺地與該類人員保持距離,甚至貼上“犯罪標簽”。在求學和就業(yè)方面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對未成年人實施心理輔導首先要排除其自身的自卑心理及對社會的抵觸情緒,為未成年犯罪人員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再社會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三)具體實施困難
由于缺乏相應的實施標準和監(jiān)督機制,恢復性司法程序的實踐操作存在保障不全面、開展不到位、監(jiān)督不及時的缺陷,心理輔導介入該司法程序,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全覆蓋的期間、較為固定的人員和完善的配套機制,避免半途而廢或出現適得其反的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各類機構、社會團體的互相協(xié)調、統(tǒng)籌,是對各個機構分工合作的實際要求。
(一)心理輔導參與主體及其定位
鑒于心理輔導的專業(yè)性和對未成年犯罪人的傾向性,該參與主體不應由司法機關或社區(qū)幫教人員擔當——避免給被害人帶來負面影響——而應形成以具有資質的心理咨詢機構為主導,專業(yè)社工為輔助的階梯化心理輔導主體。由專業(yè)機構制定計劃、定時回訪,支持專業(yè)社工對未成年犯罪人員開展心理關懷和感化,將心理輔導機制滲入日常教育之中。司法機關作為心理輔導機制的監(jiān)督者、社區(qū)作為恢復性司法程序的具體參與者,要定期與心理輔導主體溝通,了解未成年主體在恢復性司法實施中的表現和走向,以不斷修改、完善相應計劃。
(二)關于心理輔導介入形式
一是心理測試階段?;謴托运痉ǔ绦蛟趩又跫磻槿胄睦磔o導,了解未成年犯罪人員的家庭環(huán)境及相關情況,觀察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作出符合未成年犯罪人員現實特點的心理報告以決定恢復性司法程序的具體運用;二是心理幫教階段。在程序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由專業(yè)機構根據未成年人特點制定心理幫教計劃,通過心理咨詢師及專業(yè)社工的輔導、教育,階段性地對未成年犯罪人員的心理偏差予以矯正,最終為對方構筑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價值觀,避免因前科劣跡產生消極、悲觀、偏激的想法和行為;三是心理評估階段。在恢復性司法程序運用末期,通過心理輔導力求為未成年人的再社會化提供幫助,并作出詳盡的心理評估,以指導未成年人在結束恢復性司法程序以后的行為模式或適當延長心理輔導機制的運用。最終目的是通過心理輔導的三個階段使未成年犯罪人員樹立良好的行為觀和認知觀,從而修復未成年人與自身、與社會的關系,這也是恢復性司法程序對未成年犯罪人適用的根本目的。
(三)心理輔導機制的監(jiān)督和監(jiān)督主體
由于恢復性司法程序倡導的是非刑罰化、非監(jiān)禁化的司法模式[3],在其實施過程中司法機關僅起到引領作用,而非裁判或對抗方,因此檢察院和法院在恢復性司法程序運行過程中處于中立立場,對未成年犯罪人員修復與被害人、社區(qū)等社會關系持積極態(tài)度。因此,在心理輔導機制介入的同時需要司法機關作為監(jiān)督主體予以督促、監(jiān)督,了解未成年犯罪人員在接受恢復性司法程序的過程中的具體動態(tài),了解被害人及社區(qū)的反饋意見,并與心理輔導機構及相關人員及時溝通,提出建議。
(四)在實施過程中建立流程檔案和回訪制度
結合恢復性司法程序的相關政策,重視未成年犯罪人員回歸社會的需要,在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建立未成年人心理檔案,對在教育、輔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整理,以制定下一階段適合未成年人自身特點的心理輔導計劃。同時,在恢復性司法程序實施完畢后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恢復性司法體系的心理輔導回訪機制,對程序實施完畢后的未成年人進行一年、三年、五年的回訪調查,了解其在回歸社會后的精神需要和心理動態(tài),為構筑長效的心理輔導機制和進一步完善恢復性司法程序提供數據、資料保障,實現良性循環(huán)的效用。
[1]楊麗平.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與矯治方法.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0(6).
[2]程榮斌,侯東亮.恢復性司法的核心價值:尊重和修復. 西部法學評論,2009(6).
[3]李波.確立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恢復性司法程序之構想.青少年研究,2006(5).
王萍(1983~ )女,福建省三明市人,現為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檢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