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輝 焦虎三
(1.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2.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白馬藏族巫舞與面具之關系研究
唐輝1焦虎三2
(1.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四川綿陽621000;2.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四川綿陽621000)
針對白馬藏族的巫舞與面具,將其分為“巫術祭祀舞蹈”與“巫術習俗舞蹈”兩類分析研究。認為白馬人巫舞表演時池哥、池母等面具使用最為普遍,是白馬人巫舞表演時最為核心的面具,是白馬人以之為核心構架出的一個族群認同體系。
白馬藏族;巫舞;面具;祭祀;習俗
巫舞,簡單而言是指巫覡祭祀活動中的舞蹈?!墩f文解字》曰:“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在我國遠古時期,巫術面具與巫舞的出現(xiàn)時間應大致相當。故《拾遺記》《呂氏春秋》《竹書紀年》等史藉記神農(nóng)氏和堯、舜時“百獸率舞”,學者研究認為:“在神農(nóng)氏和堯、舜舉行的盛大慶典上,所屬各氏族、部落齊來慶賀,他們敲擊用陶、石制作的樂器作為伴奏,一面唱起動人的歌曲,一面跳起熱烈的圖騰舞蹈。舞蹈時不僅要模仿百獸的動作進行擬態(tài)性表演,而且要披掛獸皮,或佩戴圖騰面具,裝扮成各種野獸?!保?]
就白馬藏族(1949年后的民族身份認定工作中被劃入藏族,以下文中統(tǒng)稱“白馬人”)古代族屬的氐羌系而言,巫術面具的歷史同樣久遠。甘肅省天水市柴家坪遺址出土有陶面具,高22厘米,寬16厘米,其大小與人面相等;甘肅省永昌縣鴛鴦池遺址51號墓曾出土半山—馬廠文化時期的人面飾物,長3.8厘米,寬2.5厘米,“置于人骨左上臂。石質(zhì)為白云石。形狀為橢圓形,有雙眼、兩鼻孔和口,與人面無異。而眼、鼻孔、口均用白色小骨珠鑲嵌而成,嵌鑲物亦用黑色粘膠質(zhì)。頂上有一圓穿孔”;[2]四川羌區(qū)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中,哈休與營盤山文化遺址也均出土有陶塑人面(頭)像。據(jù)宋兆麟考證,柴家坪出土的陶面具屬大形面具,“巫覡既可戴它請神, 又可佩之跳舞”;[3]而上述的小型陶面具,是一種護身性質(zhì)的形象化靈物。由此可見,古氐羌系族群巫術面具歷史的古老。
白馬人的巫舞與面具,是古氐羌系歷史的傳承與文化的沿續(xù),也是白馬人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與精神世界的寄托??傮w而言,白馬人的舞蹈包括宗教性生活舞蹈與世俗性生活舞蹈兩類。宗教類生活舞蹈又包括巫術祭祀舞、巫術習俗舞兩小類。兩者均既屬于宗教祭祀的范疇,也屬于巫術表演的范疇,而巫術祭祀舞的特色在于面具的使用在祭祀與表演中占據(jù)了核心地位,面具是巫術的法器也是表演重要的道具。下面,我們分四川省的平武、九寨溝兩縣和甘肅省文縣三地,對白馬人巫舞以及相應的面具加以分析介紹。
白馬人的巫術祭祀舞蹈種類繁多,表演形式多樣。在平武、九寨溝和文縣三地,稱謂微有差異,或為三地同名音轉(zhuǎn),或為當?shù)刈苑Q,但巫舞與所飾面具大多互有聯(lián)系,可見三地巫舞的同源性。
(一)池哥晝
在文縣白馬語“池哥晝”中的“池哥”是專用名詞。它既是該舞蹈中的一個角色,又代表整個舞蹈,不能意譯?!皶儭钡囊庾g應是跳,“池哥晝”意譯應該是“跳池哥”。[4]在九寨溝縣稱為“酬蓋”,平武縣稱為“跳曹蓋”。這是白馬人在農(nóng)歷大年期間必須表演的一種祭祀性巫術面具舞,儀軌最為隆重與神圣,含有“迎新納吉、禱神驅(qū)邪”的意思。在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麥貢山、立志山、中嶺山、入貢山、案板地、強曲、朱林坡、枕頭壩、草坡山、寨科橋、迭部寨,石雞壩鄉(xiāng)薛堡寨、堡子寨、堡子壩鄉(xiāng)寨上14個白馬人居住的山寨,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日表演;九寨溝縣草地鄉(xiāng)草地、上草地,郭元鄉(xiāng)溝里,雙河鄉(xiāng)塄干、碟子坪、團結、下甘座,勿角鄉(xiāng)下勿角、甲勿、陽山,馬家鄉(xiāng)南岸、勝利、馬香13個白馬人居住的山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日表演;平武縣白馬藏族鄉(xiāng)厄里、伊瓦岱惹兩個白馬人山寨,每年正月初五至初六表演。
文縣的池哥晝主要面具分為“池哥”“池母”兩種,代表氐人的先祖神靈?!俺馗纭泵婢呗”蔷蘅凇⒈犇库惭?、猙獰恐怖,身著白色羊毛皮制成的短上衣,“池母”面具慈眉秀目、儀態(tài)端莊,身著當?shù)嘏詡鹘y(tǒng)的土布衣服;九寨溝“酬蓋”面具代表白馬人曽經(jīng)的首領,酬蓋為男,酬孟為他的夫人;平武跳“曹蓋”的主要面具代表黑熊神,一般為一雙(一陰一陽),男相稱為“曹跑”,女相“曹冒”,面具均濃眉、圓眼,血盆大口、虎齒外露,額上有雙蛇盤繞,還并列著三個人頭,系用整木雕成。跳神者頭頂插有紙條及扇狀折疊彩紙,有牦牛尾,身穿五色花袍或反穿羊皮襖。
在平武縣的“跳曹蓋”中,初六清晨,由“白莫”(巫師)率領,“曹蓋”者隨后,男性村民排第三,邊舞邊行,去寨外三岔路口舉行“打厲鬼”儀式,驅(qū)鬼去穢;正午,仍由“白莫”率領,“曹蓋”者隨后,男女村民排第三,舉行“阿里嘎若”(貓貓舞)儀式。分別在寨內(nèi)空地和寨外空地舞蹈。其中寨外空地舞蹈的路線顯“龍”形,當?shù)胤Q為“龍舞”,寓意驅(qū)鬼除邪。
(二)秋晝
為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入貢山、寨科橋、迭部寨白馬人在池哥晝表演間歇時由池哥表演的一種獨特的情景性雙人祭祀舞。三個寨子過程不盡相同,但面具均統(tǒng)一。均使用池哥面具,角色分為“池哥”和“知瑪”兩種。
(三)麻晝
文縣“麻晝”主要分布于石雞壩鄉(xiāng)薛堡寨和堡子坪。面具只有6個,故一個面具代表二相,比附“十二生肖”。第一相用獸王獅子頭代表鼠和羊;二相是牛頭,并代表馬;第三相是虎頭,也代表狗;第四相是龍頭,也代表猴;第五相為雞頭,并代表蛇;第六相是豬頭,并代表兔。表演服飾也是根據(jù)這六種動物的顏色而制,豬面具穿一身黑色衣,虎面具穿條形斑紋衣,獅子著紅色衣,牛是棕色衣,龍為綠白相間衣,雞為紅色衣。
白馬人的巫術習俗舞蹈均為情景性集體巫術習俗舞,在面飾習俗上以“墨面”為主,但也有部份需要面具者參加表演,主要有:
(一)生活習俗舞蹈
白馬人的生活習俗舞蹈主要由女性表演,內(nèi)容大多也與女性在生活中擔當?shù)慕巧嘘P。這一方面可能是繼承了古氐羌系“貴婦人”的歷史習俗,另一方面也與白馬人強烈的“生殖崇拜”習俗有關。如筆者曾分析白馬女性服飾中普遍的“女陰太陽紋”時便認為:“在人類早期的母系氏族社會中,婦女在生計與家庭中所處的中心地位,原始人對人口及族群繁衍的強烈愿望,意味著女性的生殖崇拜及母系祖先崇拜是這一時期原始信仰行為的中心內(nèi)容之一”。[5]并認為,白馬人文化習俗大凡涉及女性時,符號大多隱寓著“對‘生殖崇拜’行為與‘生育觀’的多次強調(diào)與加強”。
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入貢山、案板地兩地有“池母寫勒”,意為“池母搟面”。為池哥晝表演間歇由兩位池母主演的帶情景性的巫術面具雙人舞。主要使用池母面具。文縣石雞壩鄉(xiāng)薛堡寨有“甘晝”,舞蹈動作摹擬了婦女操持家務、培育后代的場景,表現(xiàn)與歌頌婦女的辛勞與付出。由四位男性頭戴女性面具,其衣著女性服飾,外罩花坎肩,雙手持牛尾刷表演。又如“色這愛下西”,意為拜五方神。為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白馬人“逐戶驅(qū)穢”時表演的巫術舞蹈。由池母主演,主要使用池母面具。
(二)生產(chǎn)習俗舞蹈
主要為狩獵舞。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入貢山稱為“啥晝”,意為“跳斗獸”,為表現(xiàn)狩獵行為的一種情景性集體祭祀舞。至少三人以上表演,其中獵物的扮演者會頭戴由動物頭部制成的面具。在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強曲稱為“帕貴塞”,意為“殺野豬”。其中獵物的扮演者會頭戴“帕貴塞俄”,即野豬頭制成的面具。
(三)戰(zhàn)斗習俗舞蹈
文縣石雞壩鄉(xiāng)堡子坪稱為“麻夠池”。為正月十六日下午在寨外空地表演的集體性群舞。表演分兩隊,各由兩位“池哥”帶隊,戴“池哥”面具。兩隊分山下、山上、山下數(shù)次交戰(zhàn)。全程表現(xiàn)了白馬人出征、戰(zhàn)斗和凱旋的全過程。
又如“日薩期”,這是文縣鐵樓藏族鄉(xiāng)立志山和麥貢山白馬人在正月十四日下午表演的巫術習俗舞蹈。主要表演者均為男性,領頭者戴“池哥”面具。舞蹈隊伍由兩位族長領路,池哥晝表演隊伍和手持刀或木棒的男性村民分兩隊緊跟,舞蹈路線顯S形,眾人口中高叫“噢!噢!噢!”。表現(xiàn)了白馬人征戰(zhàn)的場景。
(四)歷史習俗舞蹈
文縣石雞壩鄉(xiāng)薛堡寨稱為“杰勿池哥背背些”,意為“池哥背皇帝”。表演由四位池哥、四位池母和“皇帝”組成,面具主要有池哥面具、池母面具。又如九寨溝縣草地鄉(xiāng)草地村的“登嘎甘”,這是模仿大熊貓動作的巫術面具舞。表演者男扮女裝,頭戴熊貓頭面具表演。這是一段完全源于白馬人歷史傳說的舞蹈。傳說:很早以前,班氏家族中的阿加求潘鐘情于楊氏家族姑娘色莫佐,兩人早已海誓山盟。班氏家族先后請金鳳凰、猴王、漢人朋友當媒人,都遭拒絕。班氏家族又請厚道忠實的登嘎(熊貓)當媒人,楊家便答應了這門親事。班楊兩家族商定在正月十五至十八日為兩人舉行隆重的婚禮。從此,草地白馬人就將正月十五至十八日作為紀念“登嘎的”節(jié)日,挑選家族中精干的小伙戴著熊貓頭做的“熊貓面具”扮成“登嘎”,表演“登嘎甘”。[6]在“登嘎甘”中,表演者在鑼鼓聲的伴奏下,盡情表演熊貓吃竹子、喝水、爬樹、打滾、嬉戲、睡覺等動作。雖似擬獸性質(zhì)的巫術舞蹈,但這套巫舞完全構建于歷史傳說中,也曲折表現(xiàn)了白馬人歷史上的求婚習俗,故仍屬于歷史習俗舞蹈。
綜上所述,白馬人巫舞表演時的面具主要有:池哥、池母、動物面具以及獸頭。其中,池哥、池母面具使用最為普遍,是白馬人巫舞表演時最為核心的面具,不僅運用于情景習俗舞蹈中,更主要用于場景神圣、儀軌莊嚴的宗教祭祀活動中。白馬人的巫術舞蹈與面具關系十分緊密。無論在巫術祭祀舞蹈之中,還是巫術習俗舞蹈,面具的使用十分普遍。面具不僅是白馬人巫術舞蹈的裝飾性法器,更是白馬人巫術行為中意旨的中心與對象。如在文縣一帶的白馬人認為:(白馬)族人建立仇池國后,國家十分重視祭祀活動,用“仇池國”的“池”音和族人話里老人“業(yè)哥”的“哥”音組合為“池哥”,稱呼男“舍俄”,意思為池國人的先老人爺,即“白馬老爺”;用族人稱贊女性聰明、賢惠、漂亮“則母、改母”等詞語中的“母”音,在前面加“仇池國”的“池”音為“池母”,稱呼女“舍俄”,意思為仇池國人的女先老人;將裝扮的后人呼為“知瑪”。他們把這套祭祀稱為“池哥晝”,“晝”音在族人話“跳”的意思,“池哥晝”就是仇池國人的先老人爺們跳。[7]白馬人巫舞的面具是以池哥、池母為核心構架出的一個族群認同體系。故張金生、邱雷生等學者研究后認為,“池哥晝”主要代表了白馬人的祖先崇拜行為。這種認知是正確無誤的。
[1]顧樸光.中國面具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2]員安志.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fā)掘[J].考古,1974 (5).
[3]宋兆麟.原始雕塑人面考[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1(11).
[4]張金生,邱雷生,莫超.對白馬人池哥晝幾個問題的探討[J].甘肅高師學報,2015(1).
[5]焦虎三.白馬服飾圖紋的特點與底層結構.中國白馬人書系論文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
[6]張金生,邱雷生主編.中國白馬人書系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
[7]張金生,邱雷生主編.中國白馬人書系故事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
K892
A
四川省教育廳2016年科研項目“平武白馬曹蓋(面具)旅游記念品開發(fā)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SB0427)。
唐輝(1978-),男,四川綿陽人,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羌、藏文化藝術;焦虎三(1968-),男,河南偃師人,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羌、藏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