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胡鏡
中央電視臺在2014年春節(jié)期間推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特別報道,節(jié)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形成強烈而持續(xù)的反響和思想共鳴,被譽為“彰顯傳統(tǒng)家風的時代之問,傳遞社會正能量的精品力作”。整個春節(jié)期間,“說家風”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曬家風”也成為全民熱衷的時尚活動。而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好家訓、好家風”的主題活動也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傳承優(yōu)秀家風的模范人物,他們溫暖著社會人心,傳遞著社會正能量。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河南省婦女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人生與伴侶雜志社也開展了“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主題活動,其目的是構建和諧家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那么,家風是什么?如何形成好的家風?則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采訪了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汪振軍教授。汪振軍教授是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河南省特聘教授、鄭州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省社科規(guī)劃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面對“家風是什么”這個問題,汪振軍教授侃侃而談,眉宇神態(tài)間皆是對社會的關切之情。汪教授對家風、家訓的理解鞭辟入里,對家風、家訓的解讀也是入木三分。他說“家風之問”,是“文化之問”,“社會之問”,“人生之問”。
一、文化之問
現(xiàn)代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這樣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所說的“這土地”指的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地方,也就是我們的祖國。中國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五千年文明史,無論是繁榮昌盛的輝煌時刻,還是瀕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間,中華民族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為世界文明的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其中當然有很多原因,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厚重而燦爛。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和傳承的過程中,有一個獨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家風、家訓的傳承。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形成的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生活態(tài)度、處事方式等。好的家風是歷經(jīng)若干年、若干代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將家風凝煉成文字,則是家訓。所以,我們對家風之問,實際上是對一個家庭的精神尋根。
汪振軍教授說,中國傳統(tǒng)家風和家訓,體現(xiàn)的是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的家庭長期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和熏陶,已經(jīng)積淀傳承為一種自覺的文化行為和精神理念。比如對國家要忠,講的就是愛國。對父母要孝,講的就是子女對于父母的責任和擔當。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思想理念是農(nóng)業(yè)社會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隨著時代發(fā)展,有的已經(jīng)過時,但還有很多東西很有價值,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比如,孔子家訓“詩禮傳家”,司馬光家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朱子家訓“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顏氏家訓“積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龐氏家訓“觀人家起臥之早晚,而知其興衰”等等。這些家訓都在日常生活細節(jié)、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處事方法上體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文化價值導向,使每一個人成為樸素、節(jié)儉、誠實、勤勞、有文化、懂禮儀的人。今天,當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時候,我們暢談家風,不僅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的精華,而且也是向世界宣傳我們中國的精神價值。
現(xiàn)代人的家風雖然與古代有一定差異,但其精神內核與傳統(tǒng)家訓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比如,“不啃老,不坑爹”講的是自立自強;“做人要實在一些,樸實一些,厚道一些”是說為人處世要誠實和守信;“吃虧是?!敝v的是做人要甘于付出與奉獻,不能斤斤計較等。這些家風、家訓也是“溫良恭儉讓”的體現(xiàn),它也是指導現(xiàn)代人行為處事的準則。家風、家訓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處處體現(xiàn)著文明的傳承,體現(xiàn)著時代的特征。好的家風是中華民族之基,是中國文化之魂。傳承好家訓,正是延續(xù)中華民族文明的血脈;建設好家風,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弘揚。
二、社會之問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家風建設的時候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绷暯娇倳浀脑挒槲覀兘沂玖恕凹绎L之問”中的“社會之問”: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來自一個家庭,家風、家訓的傳承以家庭為載體,我們在家庭中學到了什么,在社會中就會表現(xiàn)出什么。一個社會風氣的好壞,正是由組成它的千千萬萬個家庭決定的,家庭的文明進步關系到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為了讓我們更明白“家風之問”也是“社會之問”,汪振軍教授舉例說,在學校里有兩個小孩打架,被叫家長后,一個家長說:“你怎么那么笨呢,就這樣讓別人欺負你?!绷硪粋€家長說:“你怎么能和同學打架呢,同學之間應該互幫互助,友愛團結啊?!边@兩個家長不同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來的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那么,等他們長大后,對社會的貢獻也是不言而喻的。家有孝順之子,外有愛國之行;家有勤儉之風,外有敬業(yè)之舉;家有謙抑之尚,外有誠信之譽;家有仁愛之長,外有友善之風。這也就是“家風”有時候也被成為“門風”的原因之一。而“家風之問”中的“社會之問”,就是說明家庭對這個社會發(fā)展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接受教育時間最長的老師,社會的和諧需要以每一個家庭的和諧為基礎。
“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父之愛子,教以義方”,“從來嚴教出俊杰,自古嬌慣出紈绔”,自古以來我們就對家庭建設很重視,對培育孩子很重視。這個培育,不單單是教會他存身立世的技能,更是教誨他做人的原則。家庭是個小社會,社會是個大家庭,它們相互影響,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會安。汪振軍教授說:“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和諧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可以傳播社會正能量,也是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要求?!?/p>
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文明進步,依賴一個國家千千萬萬個普通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辛勤的勞動。幾千年來,中國一直都是以家族和家庭為核心,家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雖然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中涌現(xiàn)出了很多新鮮的事物,我們傳統(tǒng)中的一些觀念正在發(fā)生改變,但是家風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道德規(guī)范卻在時刻提醒著我們,它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是不可逾越的道德規(guī)范。不管社會怎樣發(fā)展,牢記家風,便可守住底線,守住我們心中的最后一點良知,那么,社會上所出現(xiàn)的“扶不起”、“毒大米”等不良現(xiàn)象便可以不攻而敗,而我們構建的“和諧社會”和“中國夢”等美好愿望就會早日實現(xiàn)。
三、人生之問
小時候,我們都會被家里的長輩問這樣一個問題;“長大后,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我們的回答通常都是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等等,然后父母就會朝著我們答案所設定的目標去培養(yǎng)我們??赡荛L大后我們所從事的行業(yè)和當初的愿望完全不同,但是“長大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已不可辯駁的成為我們遇到的第一個人生之問。
再長大點,我們會讀一些詩句,比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詩句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我們贊嘆詩人對生死的大無畏態(tài)度,也欣賞他們身上至真至純的赤子情懷。他們的人生無疑是精彩的,也是值得子孫后輩學習的。他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反映出他們的道德情懷,也讓他們的人格閃耀著奪目的光芒。這個時候我們會重新思考,我到底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忠孝仁愛顯人品,勤儉耕讀展家風。當我們走在街上的時候,總會被一些人吸引,我們會說:“這個人很有氣質?。 蹦敲?,氣質從哪里來?汪振軍教授說,氣質正是從家庭中熏陶而來,一個人的高雅與粗俗、文明與野蠻、沉靜與騷動都是家庭文化氛圍影響的結果。古人云,入蘭室者,自然聞其香;入魚肆者,自然聞其臭。家風是人成長的基因。家風里有做人規(guī)則;處世態(tài)度、人生信條、生命情懷,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成長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同樣,好的家風熏陶出來的人,也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好的家風提升人格品質,凝聚民族力量,提高文明程度,推動社會進步。好的家風影響人的一生,而且終生不可改。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如此。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為知識分子設定的人生之路,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必由之路。其中第一點就是要求“修身”,“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風,這也是君子氣質得來的所在?!凹绎L之問”中的“人生之問”,就是說我們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但是答案的根源就在最初接受的家庭教育中。
回答好“家風是什么”這個問題,有助于我們去踐行“建設好家風”這個實際問題。汪振軍教授的“家風之問”是“文化之問、社會之問、人生之問”的回答恰為我們提供了方向。傳承好家風,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建設好家風,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中國夢的實現(xiàn),需要每一個人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需要每個家庭夯實自己的文化根基。
編輯 / 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