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29日,《北華捷報及最高法庭與領事館雜志》(The North - 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的訃告欄轉載了一條簡訊—“那世寶先生離世”。從百余字的介紹中,只能知悉那世寶(Albert Nachbaur,1880—1933)1916年來華,曾任《北京法文新聞報》①此報的中文名稱有多種譯法,如“北京法文日報” “北京法文報” “北京法文新聞報”,筆者參考了當時的中文記錄,以“北京法文新聞報”為標準譯名,其出處參見以下各處記載:《實用北京指南》,1920年第9編,第4頁;《北京便覽》,1923年,第70頁;《最新北平指南》,1935年第7編,第3頁;《北京市工商業(yè)指南》,1939年,第30頁。(Le Journal de Pékin)主編,以文筆和好客馳名于北京的社交圈,因報道熱河戰(zhàn)事感染肺炎不幸離世,享年53歲。相對而言,《大陸報》(The China Press)1933年3月23日的報道更為翔實。該文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那世寶與日內瓦國際勞 工 組 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主席艾伯特·托馬斯(Albert Thomas, 1878—1932)一同來到遠東,并在1920年左右成為《北京法文新聞報》的主編和經理。然而,這些記述均存在相當偏差,也都沒有提及那世寶最重要的文化事業(yè)—書籍出版。
一
1916年1月中旬,法國人那世寶由馬賽乘船抵達上海,這是可查詢到的他最早的入境記錄(The Shanghai Times, Jan 17, 1916)。1月19日,那世寶就已經出現(xiàn)在北京六國飯店(Grand Hotel des Wagons -Lits, Ltd.)的 房 客 名 單 上,2月7日,北京地區(qū)的兩家外文報紙(Peking Daily News, Peking Gazette)在六國飯店的房客名單中都提到了那世寶夫婦,不再只是他一個人。同年,那世寶夫婦從上海往返法國,再次回到北京后,其居所由六國飯店搬至北京飯店(Grand Hotel de Pekin)。這一變動的具體原因現(xiàn)已無從查證,筆者猜測極可能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那世寶夫婦決定在北京長期生活,故希望尋找一處更為安穩(wěn)、經濟的住所;二是北京飯店由法國人投資、經營,較之有英資背景的六國飯店讓其更有親近感。
《北京法文新聞報》的創(chuàng)始人并非那世寶,其歷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現(xiàn)存最早的檔案記錄為1913年,此時報館主人為法國人雷伯克(M.van.Lerberghe),館址則已經選定為甘雨胡同。②《京師警察廳內左二區(qū)分區(qū)關于辦理法文報館丟失鉛字控榮奎等情形的呈報》,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編號:J181-018-00385。至1915年,該報社大約有印刷工人11人,另有一翻譯馬德山,報紙用法文刊發(fā),印數(shù)為一千份,這種情況應持續(xù)到1916年底。①《京師警察廳內左二區(qū)區(qū)署關于法文報館雷伯克因丟失鉛字請求向姜廷珍等追究責任的呈》,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編號:J181-019-13434。那世寶何時任該報社主編、何時成為經理,以現(xiàn)存的史料只能做出大致的推斷。1918年6月13日晚上,新任法國駐華公使包樸(M.Boppe)在六國飯店設宴款待北京地區(qū)的知名中外記者,那世寶以《北京法文新聞報》代表身份出席。據(jù)此,筆者推測1918年初那世寶出任該報主編,而正是因為工作日益繁忙,是年夏他由北京飯店遷至甘雨胡同居住。
十分可惜,《北京法文新聞報》在國內外的公藏機構罕有收藏,更無全份保存者,今人極難了解其詳細情況,只能從一些間接史料中窺見大致情形。1918年,舊俄駐北京公使館的館員伊萬諾夫(A.A.Ивaн)因擁護蘇維埃政權被驅除出使團。在《北京法文新聞報》謀生期間,他撰寫了大量關于蘇俄近況的報道,使得該報在1918年至1921年格外親蘇②李丹陽:《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與中國共產主義組織的起源》,《史學月刊》2004年第6期,第54頁。,這種傾向亦與那世寶本人的政治觀相符合,因為與其一起來華的艾伯特·托馬斯便是法國著名的社會主義學家,兩人交往密切且志趣相近。另一相關記錄則源自王東原將軍在其《浮生簡述》中的回憶,
民十年春夏之交……應法國那世寶通訊社登報招聘記者之試,一試獲取,但須至社先作一周試用,每日為一讀報工作,即將北京每日發(fā)行之報紙及其他刊物,翻閱一遍,其有涉及法國之言論敘述,甚至一鱗半爪,以紅色鉛筆加以標記,并揭示其大意,送至韋博士處……擇譯法文,發(fā)出法文電訊,供法國各報社采用。工作輕松,待遇不薄,工作之余,如遇社會上發(fā)生臨時事故,迅速描述投諸報社,亦有所獲。③王東原:《浮生簡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9頁。
此段記述雖有小錯,如直奉戰(zhàn)爭起于1922年,非民國十年,但對今人了解那世寶通訊社(北京法文新聞報社)至關重要。文中所言“韋博士”,其人全名“韋玉”,曾任職于法文新聞報社。④韋玉,南方人,寓煤渣胡同十三號。1923年1月14日南歸,3月15日與該報社完全脫離關系。參見《法公使館關于羅覺始等盜法人那世寶鉛字賣于協(xié)華印刷材料廠請嚴懲逃犯的函》,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編號:J181-019-38115。
1933年1月出版的《北京指南》(Guide to Peking)曾對北京一地的外文報紙有簡要的介紹,明確指出法國使館給予《北京法文新聞報》長期資助。⑤此項資助為每年一萬元,至于是一萬國幣還是一萬法郎,則不得而知,參見 G.W.M., “New Books of Interest in the Far East: Intimate Details of Foreign Newspapers in China,”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Dec 5, 1931, p.28.盡管采用法語,但其閱讀群并不局限于旅居北京的法國人。1919年8月28日的《北京法文新聞報》第四版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山東問題”的時評,引起了北洋政府官員吳宗濂⑥吳宗濂清末時曾任駐法使館一等參贊,其子吳匡時與那世寶認識,參見《北平市警察局關于法公使館領事貝利永請飭吳臣時償還那世寶印字館欠款的函》,北京市檔案館,檔案編號:J181-031-00328。的重視,特去信外交部代理總長陳箓,信中寫到“其主筆那世寶即己借著為我以籌,我國讀者其能無所動于衷乎”⑦“山東問題”,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藏外交部檔案,檔案編號:03-33-124-05-035。。由此細節(jié)可以窺見,那世寶并沒有將報紙內容局限于與法國有關之人事,亦會關注中國國內外的熱點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建議,而且這些社論以維護中國利益為出發(fā)點,頗能為國人所認同。正是由于《北京法文新聞報》服務旅居北京的法國人和其越來越大的影響力,1919年2月15日在北京萬國報界俱樂部成立大會上那世寶被選為八位評議員之一,并在隨后的換屆選舉中連任。⑧匿名:《萬國新聞記者俱樂部年會紀》,《申報》1920年3月18日,第6—7版。
1938年9月13日,因日軍特務部來函,北京特別市警察局下達訓令“天津泰晤士報、北京法文報所載消息妨礙軍事擾亂人心之處,決定以函對該兩報售賣、運送、郵寄、購讀等事一律禁止”。⑨《北京特別市警察局、北京特別市警察局外五區(qū)署關于禁止天津泰晤士報北京法文報行銷》,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編號:J184-002-21092。這一結局并不出人意料,因北京法文(新聞)報擁有穩(wěn)定、可靠、獨立的消息來源,且在抗戰(zhàn)中支持中國軍民,報道文章內容勢必為日偽政府所不能容忍。
二
1919年北洋政府為了收聽巴黎和會消息及相關新聞,令吳梯青負責裝配收音機、搭設天線,以備隨時收聽,而接收到的電報經翻譯后即送與那世寶通訊社(Agence Na-Cha-Pao)發(fā)布。①吳梯青:《有關北洋時期電信事業(yè)的幾件事》,《文史資料選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47—148頁。據(jù)吳梯青的回憶,北洋政府認為英國的路透社壟斷了由英國、丹麥設立的大東、大北水線和由美國設立的太平洋水線的消息,且偏袒日本,往往擅自改動電文或故意延擱,故自設電臺設備,并通過那世寶通訊社發(fā)布消息。
那世寶本人是哈瓦斯通訊社(Havas News Agency)在北京的通訊員,他深知新聞資訊對國家外交的重要性,故在北京成立自己的通訊社,并為北洋政府服務。依現(xiàn)存史料可以推斷出該社主要負責由法國拍來的無線電消息發(fā)布,并一直持續(xù)到1922年以后。②匿名:《國內專電》,《申報》1922年2月15日,第4版。除此之外,該通訊社還同莫斯科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并將其收到的電文轉發(fā)給上海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③《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與中國共產主義組織的起源》,第54頁。,直接責任人雖為前文提及的伊萬諾夫,但這一長期行為肯定需要那世寶本人的默許。
在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藏檔案中,有八筆史料④實際記錄為九筆,但其中《送那世寶電中俄關系說帖》(檔案編號:03-32-525-02-017)與《府交那世寶電俄國于中俄之關系說帖請查照參考由》(檔案編號:03-32-554-02-010)實為同一內容,故只記作一筆。與那世寶直接相關,除上文提到吳宗濂信札外,其他七件為抄送那世寶通訊社電文的說帖,且時間皆為1921年。此處的“說帖”意為條陳、建議書一類的文書。這七件說帖皆為國務院秘書廳發(fā)出,且圍繞兩個焦點問題,一是中俄關系的調整,二是華盛頓會議前各國準備情形及意欲對中國提出的相關議案。由此可以得出以下推論:一是那世寶通訊社發(fā)布的新聞信息是北洋政府獲悉國外局勢的途徑之一;二是國務院極為重視該報所載涉外新聞,常將其全文譯出,發(fā)送至外交部等相關機構,以資外交交涉維護本國利益。在相關歷史事件的進程中,那世寶通訊社的新聞報道到底有多大價值、如何影響了北洋政府的外交策略,現(xiàn)在恐怕很難考證,但可以從側面得到答案。1922年11月2日,那世寶本人被北洋政府授予三等嘉禾章⑤《政府公報》第二千三百九十四號,北京:政事堂印鑄局,1922年。?!墩珗蟆分胁⑽醋⒚鞔舜问趧椎睦碛?,但從華盛頓會議解決山東問題的結果來看,那世寶通訊社的報道對北洋政府外交準備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政府層面的交往之外,那世寶本人還積極投身于北京地區(qū)的社會活動之中。1919年,那世寶被選為法華協(xié)會(Le Cercle Sino -Fra?naise)的主席。⑥“M.A.P.,” The Shanghai Times, Mar 25, 1919, p.7.1922年,北京本地士紳成立“俄國災荒賑濟會”,在這份匯集了北京政、商、文教等界知名人士的會員名單中,那世寶是屈指可數(shù)的外國人。⑦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52頁。1930年出版的《北京指南》中,明確記錄了那世寶本人為“法盟”(Alliance Francaise)的主席。那世寶的人際交往圈到底有多大,可以找到明確記錄的有以下幾位知名人士:王克敏、鐸 爾 孟(André d’Hormon)、 普 意 雅(Georges Bouillard)。⑧與王克敏的交往可參見飛鴻:《禍不單行王克敏》,《申報》1923年12月18日,第4版;而與鐸爾孟的交往則參見“Sino-French Press Dinner: M.Duboscq the Host at Hotel Wagons-Lits,”The Peking Leader, Jun 15, 1918, p.4.此外,那世寶還與李頓調查團成員有過密切的往來,如李頓爵士(Lytton)、克勞德將軍(General Claudel)、馮·希尼先生(Herr Von Schnee)、 馬 柯 迪 伯 爵(Count Aldrovandi-Marescotti)、調查團秘書長哈斯(Mr.Robert Hass)都曾在他位于西山碧云寺的別墅小住過。
三
除《北京法文新聞報》外,那世寶留給今人最重要的遺產當數(shù)其印字館所刊發(fā)之書籍,但現(xiàn)存的史料支離破碎,專門研究則更是不見于世。以《北京出版史志》第八輯所收錄的《民國時期北京出版機構》為例,該文雖提及北堂印書館(遣使會印書館)、北京法文圖書館等法國人主持的印所,卻沒有關于那世寶印字館的任何記錄。
以下書目依時間為序,只包括那世寶印字館出版、印刷的書籍,不包括期刊(如《中國雜志》(La Chine))、地圖和日歷。書目凡例:著者、書名、譯者(插畫者)、版次、出版者、時間、頁數(shù)、插圖(地圖)、尺寸、印刷數(shù)量。其中某些項目非必備信息,如譯者、版次、印刷數(shù)量,筆者直接將其省略。其中數(shù)種書籍因無法找到實體核對,中文譯名如根據(jù)僅有信息直譯很有可能造成嚴重誤導,故暫且空缺。
· Georges Bouillard,Le Yang Shan et ses Temples, dessins de J.Ruedolf,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premièr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42 pages, ills., 25.0×19.5cm, 1921.
普意雅,《羊山及其廟宇》,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一種,8幅插圖。
· Albert Nachbaur,Pékinades, Editions Na-Che-Pao, Pékin, ii-164-1 pages, 18.2×13 cm, 1921.
那世寶,《北京》。序言由讓·布紹(Jean Bouchot)撰寫,其人任教于北京大學。內容分為三十六個小節(jié),如“雨季” “知了”等。
· Albert Nachbaur,Mon carnet de Chine, 176 pages, 1921.
· Jean Bouchot,Scènes de la vie des Hutungs:croquisdes moeurs pékinoises, 2me Edition, A.Nachbaur, хi-214 pages, ill., 500 copies, 1922.
讓·布紹,《胡同風景與北京人習俗》,那世寶作序。該書1926年再版。
· Georges Bouillard,Un Temple Bouddhiste:KieT’ai Sze,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deuхièm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 34-2-4 pages, ills.,25.6×19.6cm, 1922.
普意雅,《戒臺寺》,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二種,2幅彩色插圖、4幅黑白插圖。
· Georges Bouillard,Les Tombeaux Impériaux
des Dynasties Ming et Ts’ing,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troisièm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133 pages, 17 leaves of plates, ill.(some col.,some fold.), maps, plans ; 25.6×19.6cm, 1922.
普意雅,《明清皇陵》,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三種,14幅彩色插圖。該書1931年再版。
· K.L.Liou,Le jeu de matching: son origine,ses règles, ses combinaisons, 2e éd, Pékin:Albert Nachbaur, 28 pages, 1922.
《麻將概述》,包括起源、規(guī)則、手法等等,第二版。該書作者K.L.Liou,中文姓名不可考。該書1924年再版。
· R.Germain,Essai de Description Phonetique de Dialecte de Pekin, Pékin: A.Nachbaur, 30 pages, 26 cm, 1923.
《北京方言發(fā)音述評》。
· Georges Bouillard,Le Temple du Ciel,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quatrièm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 41-101 pages, 1923.
普意雅,《天壇》,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四種,11幅插圖。
· Georges Bouillard,Le Temple de la Terre, Les Temples de Soleil et de la Lune, Le Temple de l’Agriculture, Péking et ses environs,cinquièm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 41-10 pages, 25.0×19.0cm, 1923.
普意雅,《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五種,10幅插圖。
· Georges Bouillard,Le Temple de Pi Yün Sze,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siхième série,Pékin:Albert Nachbaur, 24-7-1 pages,24.7×19.0cm, 1923.
普意雅,《碧云寺》,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六種,7幅黑白插圖,1幅彩色地圖。
· Georges Bouillard,Hsiang Shan ou parc de chasse,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septièm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 46-10-1 pages,24.8×18.5cm, 1923.
普意雅,《香山》,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七種,10幅黑白插圖,1幅大尺寸彩色地圖。
· Georges Bouillard,Les Temples autour duHsiang Shan: Tien t’aisze, Wo fosze, St yusze,Péking et ses environs, huitième série, Pékin,A.Nachbaur, 77 pages, 26.0×19.2cm, 1923.
普意雅,《香山的寺廟:天太寺、臥佛寺、西峪寺》,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八種。西峪寺部分在本書中并未出現(xiàn),而是收錄在本系列第十四種的末尾處。
· Commission de l’eхterritorialité,Code penal provisoire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 du 30 mars 1912, Imprimerie Na-Che-Pao, Pékin,х-152 pages, Septembre 1923.
《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法譯本。
·La dette Chinoise: liste complète des dettes étrangères et chinoises arrétée au 30 Septembre 1922, Pékin: Albert Nachbaur, 27 cm, 1923.
《中華民國外債:截至到1922年9月30日》
· Marcel Bouleau,Etude Pratique des opérations de change enextrême-orient, Pékin:Albert Nachbaur, 180 pages, 3 folded leaves,25 cm, 1923.
布洛,《遠東匯兌大全》。該書英文本(Practical guide to Far Eastern exchanges)1923年由法文圖書館(La Librarie Francaise)出版。
· Marguerite Quersin Vulliez,Couverture de Voyage, Pékin: Albert Nachbaur, 27 cm, 1924.
· Commission de l’eхterritorialité,Législation Commerciale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Imprimerie Na-Che-Pao, Pékin, х-213 pages,25 cm, Février 1924.
《中華民國商法》法譯本。
· Georges Bouillard,Les Grands vins de France: bordelais, bourgogne, champagne,Pékin: Albert Nachbaur, 1924.
普意雅,《法國三大名酒:波爾多、勃艮第、香檳》。
· Georges Bouillard,Le Temple Lama?ste de Yung Ho Kung ou Temple des Lamas,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neuvièm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 1924.
普意雅,《雍和宮》,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九種。該書1931年再版。
· Georges Bouillard,She King Shan, Yün Kiü Sze, Tung Yü Sze, Si Yü Sze,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quatorzième série, Pékin: A.Nachbaur, avec 12 planches en noir et 5 cartes et plans encouleurs, 24.7×18.4cm,1924.
普意雅,《西南郊區(qū):石經山、云居寺、東峪寺、西峪寺》,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十四種,12幅黑白插圖,5幅彩色地圖。該系列的第十一、十二、十三三種并未出版發(fā)行。
· Georges Bouillard,Environs sud-ouest:T’ienK’ai Shan, Ku Shen, Shan Fang Shan,Tow Shuai Sze, et les grottes de Yun Shuitung,Péking et ses environs, quinzième série,Pékin: Albert Nachbaur, éditeur, 54 pages,26.1×19.0cm,1924.
普意雅,《京西南之天開山、孤山、上房山、兜率寺、云水洞》,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十五種,3幅黑白插圖,1幅彩色地圖。
· Georges Bouillard,Notes Diverses sur les cultesen Chine: les ornements rituels des temples lamaiques et buddhiques, Pékin: Albert Nachbaur éditeur, 10 pages, 26 cm, 1924.
普意雅,《中國信仰瑣記:佛教儀式》。
· Georges Bouillard,Notes Diverses sur les cultes en Chine: Les attitudes des Buddhas, Pékin:Nachbaur, in-8, 28 pages, 5 planches, 1924.
普意雅,《中國信仰瑣記:菩薩們的姿態(tài)》。
·La concession fran?aise d’autrefois, Peking: A.Nachbaur, 57 pages, 3 fold.plans.27 cm, 1924.
《上海法屬租界之歷史》。該書實為1929年9月29日上海法盟會議上的一篇演講,以法租界工部局的舊檔案為基礎,介紹清末法國駐滬領事愛棠(Benait Edan)。
· A.J.H.Charignon ed.,Le livre de Marco Polo, Vol.I, Pékin: Albert Nachbaur éditeur,v-1-268-1 pages, 1924.
沙海昂編注,《馬可波羅行紀》卷一,1867年版再版。
· Sigfrid Berliner,Pratique Commerciale en Chine, par J.R.Baylin, Pékin: Albert Nachbaur, ii-179 pages, map, fold.tabel, 26 cm, 1924.
柏林納,《中國貿易實務》,貝林譯。該書最初為德文本。
· Georges Bouillard,Tsing ming yuan ou Yu ts’iuan shan, Péking et ses environs, diхième série Albert Nachbauer, 76 pages, 9 plates, ill.,map, 22.8×17.6cm, 1925.
普意雅,《靜明園》,北京周邊景致叢書第十種,9幅插圖,3幅地圖。
·La Courmixte de la Concession Internationale de Shanghai, Pékin: Albert Nachbaur, 29 pages, 24 cm, 1925.
《上海涉外法庭》。
· George Deniker,Le Mécanisme Phonologique du parler de Pékin, précédé de deux notes sur les Alphabets et sur les Méthodes phonologiques, Pekin: A.Nachbaur, in-8, 75 pages, 1 table, 22 cm, 1925.
《北京方言音位學原理》,前附關于字母與音位學方法的兩篇編者按。
· H.Lecourt,La Cuisine Chinoise, Pékin:Albert Nachbaur éditeur, хvii-141-13 pages,25×19 cm, 1925.
勒古,《中華食譜制法入門》。限量550冊。
· Wei et M.G.Padouх,L’Exterritorialité en
Chine, Pékin: A.Nachbaur, 57 pages, 27 cm,1925.
寶道等,《中國的治外法權》。該文先在《北京法文新聞報》中連載發(fā)表。作者之一Wei,似是魏道明。
·Situation Générale Concernant les Ouvriers sous le Controle Direct du Ministère des Communications, Pékin: A.Nachbaur, 1925.
《中國政府關于交通四政勞工事務設施之狀況》。該文為中華民國政府向國際勞工聯(lián)盟呈交的報告,包括鐵路職工教育狀況、關于公共法案之擬訂事項、現(xiàn)行撫恤規(guī)則及擬訂草案等事項、補助職工經濟及職工儲蓄養(yǎng)老之計劃四部分,隨后分別為法文、英文譯本。
· Cercle Sino-fran?ais ed.,Catalogue de la Bibliothèque, Pékin: Na-che-pao, 69 pages,1926.
華法協(xié)會編,《華法協(xié)會藏書目錄》。
· Albert Nachbaur& Wang Ngen Joung,Les Images Populaires Chinoises, Peking: A.Nachbaur, 26 leaves, 22 plates, ill., 54 cm,220 copies, 1926.
那世寶、王恩榮,《民間之畫像》,那世寶作序。該書內為散頁,內收春節(jié)、端午、中秋等節(jié)日的民間畫像。其中二百部以漢字編號,另外二十部則以字母A到T標記。
· A.J.H.Charignon ed.,Le livre de Marco Polo, Vol.II, Pékin: Albert Nachbaur éditeur,vi-275 pages, 1926.
沙海昂編注,《馬可波羅行紀》卷二。
·Ma semaine, Peking: Albert Nachbaur, 139 pages, 1927.
· Tchou-Kia-Kien,Le Théatre Chinois, Peking:Albert Nachbaur, 6-21-6 pages plates (part fold., part col.), 33 cm, 500 copies,1927.
朱家健,《中國戲談》。此書1922年在法國巴黎首版發(fā)行。
· Docteur E.Lossouarn,La Chine vue par Pasteur: conférencefaite à l’Université Franco-chinoise de Pékin le 9 mars 1928,Pékin: Albert Nachbaur, 21 pages, 24 cm,1928.
盧梭望,《巴斯德眼中之中國》。此書為其1928年3月9日在中法大學發(fā)表之演講稿,其人為天津海軍醫(yī)學院法籍教授。
· Sigfrid Berliner,Pratique Commerciale en Chine: d’après Berliner, 2ed.revue et corrigée par J.R.Baylin, Pékin: A.Nachbaur,179 pages, 11 leaves of plates, ill., map, 24 cm, 1928.
柏林納,《中國貿易實務》,第二版,貝林修訂。該書為“中國當代法律叢書”(Droit chinois moderne)第一種。
· A.J.H.Charignon ed.,Le Livre de Marco Polo, Vol.III, Pékin: Albert Nachbaur éditeur,vi-313 pages, 1928.
沙海昂編注,《馬可波羅行紀》卷三。
·La Partisane Nadia Nakhimova, Albert
Nachbaur, édition a Pékin, 345 pages, 1928.
· J.R.Baylin ed.,Extraits des Carnets de Lin K’ing, sites de Pékin et des environs vus par un lettré chinois, Peiping: Albert Nachbaur,120pages, with 26 figs, 31 х 36 cm, 1929.
麟慶,《鴻雪因緣圖記》法譯本。較之中文原文,法譯本有刪節(jié),限量200本。
· J.R.Baylin,L’est Chinois,historique: contrats divers et documentation économique succincte sur la Mandchourie, Pékin: Editions Albert Nachbaur, 54 pages, 10 pages of plates, ill.,map, 26 cm, 1929.
貝林,《中國東部,歷史考察:各類合同及有關滿洲里經濟的簡明文獻》。該書為“中國當代法律叢書”(Droit chinois moderne)第三種。
· H.G.W.Woodhead,L’Exterritorialité en Chine: pourquoi elle ne doit pas être abolie,traductionFran?aise par J.R.B., Pékin: Albert Nachbaur, 29 pages, 1929.
伍赫德,《治外法權在中國:反廢約之案例》法譯本,貝林譯。該書先在天津刊印,后同年在北京那世寶書局發(fā)行法文本。
· J.R.Baylin et Eduard Kann,Chinese Internal Loans, Rev.Ed., Peiping: A.Nachbaur, 38 pages, ill., 23 cm, 1929.
貝林、狄愛德,《內國公債》。狄愛德為奧地利人,20世紀初來華,1925年左右在上海交易所擔任經紀人。
· Yvette Nouveau,Enlisant Colette:Conférencefaite à l’Alliance Fran?aise de Shanghai, le 14 mai 1929, Pekin: A.Nachbaur, 36 pages, 24 cm, 1929.
《閱讀科萊特》。作者在上海本地居住,是一位著名律師的姐妹,該文為在上海法盟上的演講,談法國女作家科萊特。
· T.V.Soong,Emprunts Intérieurs Chinois:caractéristiques et tables d’amortissement,traduit par J.R.Baylin, Pekin: A.Nachbaur,28 pages, 3 foled plates, ill., 28 cm, mars 1929.
宋子文,《國內借債備忘錄》法譯本,貝林譯。
· Tchou Kia Kien et Armand Gandon,Ombres de Fleurs, Albert Nachbaur à éditeur A Pékin,i-210 pages, 27×21.7cm, 1930
朱家健、康棟,《古詩選譯》。本書共選詩(歌)63首,上自《詩經》,下至《中華民國國歌》(《中華雄踞天地間》)。朱家健任教于巴黎東方語言學院,康棟(Armand Gandon)1910年起任法國駐滇領事。
· Docteur E.Lossouarn,Ce que l’on doit savoir du Laboratoire, Albert Nachbaur Editeur à Pékin, 13 pages, 19 cm, 1930.
盧梭望,《實驗室須知》。
· Albert Nachbaur,Le Dossier Koltchak:Sibérie, 1918-1920, Pékin: A.Nachbaur, 48 pages, 20 cm, 1930.
那世寶,《高爾察克在西伯利亞》。該書內容先在《北京法文新聞報》上連載。
· Madame Dan PaoTchao,Hsiang Fei, Pékin:Imrimerie Albert Nachbaur, 66 pages, 29cm,1930.
裕容齡,《香妃》法譯本。
· Maurice Adam,Us et Coutumes de la Région de Péking d’après le Je sia kieou wen k’ao,Ch.146 à 148, Pékin: Albert Nachbaur, vii-48 pages, ill., 29 cm, 1930.
亞樂園,《日下舊聞考:146-148卷》法譯本。該書內容為《日下舊聞考》中的風俗三卷。
· Tsen Tson ming,La Chine qui lutte, Pékin:Albert Nachbaur, 184 pages, 19 cm, 1930.
曾仲鳴,《奮斗中之中國》。作者追隨汪精衛(wèi)多年,為其秘書。
· J.R.Baylin,Contrat d’emprunt du Ssepingkai-Taonanfou, traduction précédé d’une notice sur les chemins de fer de Manchourie, traduit par J.R.Baylin, Pékin:éditions Albert Nachbaur, ii-41pages, map,22 cm, 1931.
《四洮鐵路借款合同》法譯本,貝林譯。其中“四洮”指四平街至洮南府。四洮鐵路興建計劃始于民國三年,時交通部派員考察,覺該線路位置重要,且涉及日俄密約,不便建立。后于1919年訂立借款合同。
·Les Relations économiques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la politique ferroviaire du Japonen Mandchourie et en Mongolie, traduit par J.R.Baylin, A.Nachbaur, 56 pages, plate, map, 27 cm, 1931.
《中日兩國經濟關系:日本在滿洲與蒙古的鐵路滲透》法譯本,貝林譯。
· Albert Nachbaur ed.,Eléments de decoration Chinoise: motifs décoratifs relevés dans les temples et yamens, Pékin: A.Nachbaur, 60 color plates, ill., 33 cm, 1931.
那世寶,《中國圖畫》。此書圖案選自《營造法式》中的裝飾圖,彩印。
·La Charpente Chinoise: toitures, colonnes,poteaux, fermes, balustrades, plafonds, Pékin:A.Nachbaur, 1931.
《中式建筑》。本書以10—11世紀宋代建筑為考察對象。
·La Menuiserie Chinoise, Albert Nachbaur,édition a Pékin, 32×22cm, 1933.
·Les Chevaliers Chinois: roman de m?urs et d’aventures, Albert Nachbaur, édition a Pékin,i-312 pages, 19.3×13cm, 1933.
《武松說薈》。本書以《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為原本,共分為44章。潘敬題寫中文書名,清末時以公費生身份留學法國。
·L’étalon or en Chine: projet de loiremis au Ministère des Finances par la mission Kemmerer le 11 novermbre 1929, traduit par J.R.Baylin, Pékin: A.Nachbaur &Tientsin:Hautes Etudes, 39-5 pages, 1934.
《中國金本位》法譯本,貝林譯。該書為1929年11月11日甘末爾顧問團提交的改革議案,美國經濟學家甘末爾(Edwin Walter Kemmerer)于 1929年擔任南京政府財政部設計委員會主席兼銀行幣制專門委員。該書為“中國當代法律叢書”(Droit chinois moderne)第八種。
· Tchou Lan,La Septième petite Madame Tch’en, Pekin: Albert Nachbaur, iv-232 pages,19 cm.
陸瘦郎著,《陳七奶奶》法譯本。作者“陸瘦郎”為托名,因書中保留了大量的北京話語匯,對研究老北京話具有重要作用。此書出版年不可考。
法文圖書館和那世寶印字館在北京現(xiàn)代出版史上同屬于重要的外資機構,但比較而言,二者有很多不同之處。一、法文圖書館并無自己的印廠,出版書籍均交由北京、上海等地的印所;而那世寶則將出版和印刷整合在一起,獨自經營,在普通的印刷之外還承接裝訂業(yè)務。二、法文圖書館在魏智(Henri Vetch)主持之后,出版書籍多采用英文,為數(shù)不多的法文書籍則均由它所授權影??;那世寶出版的圖書全部為法文書籍。三、法文圖書館多與平津兩地的學術機構、國內外知名學者往來,擁有較廣泛的學術資源;那世寶則只與法國學者如普意雅合作,或自己撰寫文章,且相當書籍的內容先在《北京法文新聞報》《中國雜志》上連載后集結成冊。四、書籍內容方面,法文圖書館以中國文化、學術研究為核心,兼顧實用性圖書;那世寶則聚焦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外交熱點問題,偶爾涉及文化類書籍且多為中文原著的法文譯本。五、印刷數(shù)量方面,兩家機構均采取限量發(fā)行的辦法,但那世寶出版物的印數(shù)更少。六、在印刷質量和裝幀設計方面,法文圖書館更勝一籌;那氏則多遵從法文書籍的傳統(tǒng)設計式樣,封面只有書名、作者、出版等信息。以此觀之,兩家出版社各具特色,雖然同時處于北京,但并不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相反兩家法資出版商曾經密切合作過。①筆者見到一本那世寶印書館印刷的書籍(Législation Commerciale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 1924),由北京法文圖書館指名代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