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詣?wù)?/p>
(紹興文理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清代名幕烏思道稽考
曹詣?wù)?/p>
(紹興文理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浙江 紹興 312000)
清代雍正朝時,河南巡撫田文鏡府中的幕友烏思道名重一時,被后世奉為“紹興師爺”的祖師爺。然其人不見載于正史,卻為過多的“小說家者言”所籠罩,遂至齊東野語幾成信史,而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字號、籍貫等都以訛傳訛,多有舛誤。清代筆記、詩話、野史等所載烏思道軼事多為流傳讕語、不足采信。田文鏡的奏折雖語涉烏思道,但其中內(nèi)容的真實性同樣須加辨析。清人鄭性的詩文集《南溪偶刊》則為后人提供了部分珍貴可靠的烏思道生平資料。
清代;烏思道;幕友;田文鏡
清代的幕僚群體在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各級地方主管官吏,自州縣到督撫,多會聘請有學(xué)之士,助自己處理各類事務(wù),稱為師爺,法令文獻(xiàn)上則稱為幕賓、幕客、幕友、幕僚、西賓等。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乙酉諭吏部:“各省督撫衙門事繁,非一手一足所能辦,勢必延請幕賓相助,其來久矣?!辈⒘睢八煤蠖綋崴幽豢?,須擇歷練老成、深信不疑之人,將姓名具題?!盵1](P89)鄭天挺先生認(rèn)為,這是“幕賓取得法律上正式地位”[2](P128)的開始。雍正朝時,河南巡撫田文鏡府中有一位幕友烏思道,名動一時,被后世奉為“紹興師爺”的祖師爺。雖其生平事跡于正史無跡可尋,但百余年來,從清人的筆記、詩話、野史,到當(dāng)代著名作家二月河的歷史小說《雍正皇帝》,這一人物已為越來越多的傳奇色彩所籠罩。而“小說家者言”背后的歷史真實究竟怎樣,卻鮮有學(xué)者探究;即便偶有涉及,也是語焉不詳,影響甚微。遂至齊東野語幾成信史,而人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字號、籍貫等都以訛傳訛,多有舛誤。筆者有感于此,擬就相關(guān)問題作一系統(tǒng)稽考。
在清人撰述的筆記、詩話、野史等文獻(xiàn)材料中,較早提及烏思道的是平步青的《霞外捃屑》和潘衍桐的《兩浙輶軒續(xù)錄》。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二“幕友”條曰:
田文鏡幕中鄔先生,……越人迄今猶有傳文鏡請安摺,至奉硃批:“朕安,卿好?鄔先生好否?”雖齊東野語,無可取征,然足見鄔名動九重,故有此流傳讕語也。[3](P145)
平步青為紹興山陰人,對越中傳語自然至為熟悉。他所說的“鄔先生”即指烏思道,“鄔”與“烏”異體而同聲,蓋系一人。潘衍桐《兩浙輶軒續(xù)錄》卷五則云:
烏王路,名思道,以字行,慈溪人,著《游梁草》。董沛曰:思道參田文鏡幕,世宗知其名,于批折中詢及“烏先生安否”,中外詫為奇遇。田驕倨,而遇思道甚恭。偶值其博弈,雖要事不敢強(qiáng)也。一日微忤意,思道辭歸,疏稿為他人所撰。上曰:“此非烏先生手筆,汝不解文義,豈朕亦不解耶?”田以思道歲修八千金力不能請為辭。上曰:“此等幕賓,雖萬金亦值得也?!碧锬搜嫉溃D首謝過。遂復(fù)留,卒老于幕中。[4]
所記軼聞出自董沛。董沛,字孟如,號覺軒,清浙江寧波鄞縣人,道光八年(1828年)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卒。光緒十七年(1891年),潘衍桐任浙江督學(xué),續(xù)阮元《兩浙輶軒錄》,董沛輯四明詩上之。其所述烏思道名動九重之事,較平步青的記敘更為詳盡,但對于此人之前在田文鏡幕府中的具體作為,同樣未作敘述。
及至李岳瑞《春冰室野乘·田文鏡之幕客》,所記之事則更為完備:
田文鏡在雍正朝,為河?xùn)|總督,得君之專,與李敏達(dá)、鄂文端為鼎足,一時大臣,無與倫比。世傳其幕客鄔某事,頗奇特,因撮記之。鄔某者,紹興人,習(xí)法家言,人稱之為鄔先生。文鏡之開府河?xùn)|也,羅而致之幕下。鄔先生謂文鏡曰:“公欲為名督撫耶,抑僅為尋常督撫耶?”文鏡曰:“必為名督撫。”曰:“然則任我為之,公無掣我肘可耳?!蔽溺R問將何為?曰:“吾將為公草一疏上奏,疏中一字不能令公見,此疏上,公事成矣,能相信否?”文鏡知其可恃也,許之。則疏稿已夙具,因署文鏡名,上之。蓋參隆科多之疏也。隆科多為世宗元舅,頗有機(jī)干,世宗之獲當(dāng)璧,隆科多與有力焉。既而恃功不法,驕恣日甚,上頗苦之,而中外大臣,無一敢言其罪者。鄔先生固早窺知上意,故敢行之不疑。疏上,隆科多果獲罪,而文鏡寵遇日隆。已而文鏡以事與鄔先生齟齬,漸不用其言,鄔先生憤而辭去。自此文鏡奏事,輒不當(dāng)上意,數(shù)被譴責(zé)。不得已,使人求鄔先生所在,以重幣聘之返。鄔先生要以每日饋銀五十兩,始肯至,文鏡不得已,許之。鄔先生始再至大梁,然不肯居撫署中,辰而入,酉而出。每至,見幾上有紅箋封元寶一鋌,則欣然命筆,一日或偶闕,即翩然去。文鏡益嚴(yán)憚之,圣眷漸如初。是時上亦知鄔先生在文鏡幕中,文鏡請安摺至,有時輒批“朕安,鄔先生安否”,其聲望見重如此。鄔先生一身客大梁,無妻妾子女,每日所得之五十金,持之歸,或以施振貧乏,或劇飲妓館中,必不留一毫至次日也。后文鏡卒,鄔先生去大梁,他督撫聞鄔先生名,爭以厚幣聘之,而竟不得所在。久之,或言鄔先生已被召入禁中矣。[5](P110-111)
與之前的文獻(xiàn)相比較,主要增添了烏思道為田文鏡草疏參劾隆科多、助其寵遇日隆的傳聞,突出人物“頗奇特”的特征,傳奇色彩更見濃重。
此類軼聞雖于史無征,卻流傳甚廣。廣州中山圖書館所藏清抄本《田文鏡奏稿》一卷,前列《烏王露佚事》,所記相類。而晚清至民國的眾多野史,如徐珂《清稗類鈔·幕僚類》、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裘毓麐《清代軼聞》、佚名《貪官污吏傳》等,更是廣泛記述,內(nèi)容大同而小異。*《清稗類鈔·幕僚類》中關(guān)于烏思道的記載共有兩則。前一則所記內(nèi)容與《春冰室野乘》相類,后一則差異甚大,謂“鄔先生”為一“沈酣于制藝,對人吶吶,不能作一語”的老貢生,雍正微服游浙時曾飯其家。及李衛(wèi)督浙,雍正囑其延入幕,然“百無一能,無奈何,姑奉以厚糈,館以精舍”。值歲暮,李令鄔影寫請安折,乃獲朱批:“朕安,鄔先生安否?”“李大驚,益優(yōu)禮之。嗣是浙督屢易人,而鄔先生者年享千余金,書一請安折,終其身勿替?!彼浥c其他文獻(xiàn)迥不相侔,為流傳讕語無疑,不值深辯。且頗具影響,以至于民國以來眾多的學(xué)術(shù)著作,如許同莘《公牘學(xué)史》、蕭一山《清代通史》、周汝昌《曹雪芹小傳》、馮爾康《雍正傳》、李永鑫《紹興通史》等,均有所采錄。不同的是,有的學(xué)者比較審慎,引述之時或冠以“世傳”二字,或評曰“此事有無不可知”;有的則未加辨析,直接以信史視之。
考察清代野史等文獻(xiàn)中津津樂道的烏思道事跡,不外乎兩件:一、名動九重,以至雍正朱批“烏先生安否”;二、為田文鏡撰彈劾隆科多之密折。此二事,正史未見記載,而均與奏折密切相關(guān),因此不妨從雍正朝的奏折制度入手判斷其真實與否。奏折,是清代特有的官文書,大約肇端于順治,推行于康熙,至雍正而大盛,主要用于君臣之間的秘密通訊聯(lián)系,按內(nèi)容可分為奏事折、謝恩折、請安折等。而皇帝將旨意用朱筆親批其上,發(fā)還原具折人遵照執(zhí)行,是謂“朱批奏折”。雍正帝即位后,為進(jìn)一步強(qiáng)化君權(quán),不僅使具折人和奏事的范圍大為擴(kuò)大,而且進(jìn)一步加強(qiáng)保密措施,嚴(yán)厲推行朱批奏折繳回制度。即位當(dāng)月,便嚴(yán)諭內(nèi)外官員將康熙的朱批奏折封固進(jìn)繳,同時規(guī)定嗣后親批密旨一律繳進(jìn),不得抄寫存留。此后,又以呈繳日期遲早不一,再次通飭文武官員,接到朱批奏折后即于下次具折時乘便繳回宮中,不得任意遲延。并進(jìn)一步規(guī)定:凡因事降調(diào)或病故之員,其未繳朱批奏折及鎖匙折匣,即由本人或家屬呈明本省督撫、本旗都統(tǒng)代繳,不得降匿存留,違者治罪?,F(xiàn)存雍正朝大量“恭繳朱批”的奏折,充分表明繳回朱批奏折的制度得到了嚴(yán)格執(zhí)行。當(dāng)時,甚至有大員因未查參隱匿朱批之人而被處以斬監(jiān)侯重刑。*參見李國榮:《〈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的編纂及其史料價值》,《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劉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論》,《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1994年第3期;晁中辰:《雍正朝的密折制度》,《文史哲》2002年第2期;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等。而田文鏡作為雍正的寵臣和“模范督撫”,對此制度必定盡力執(zhí)行,不敢也沒有必要違拗。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完好保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的田文鏡密折745通,應(yīng)容括了其與雍正帝間通訊聯(lián)系的全部文書,而其中并不見彈劾隆科多之內(nèi)容,更未見“烏先生安否”之類朱批。因此,野史等所載烏思道軼事,不僅于正史無跡可尋,而且考之于雍正朝的奏折制度以及相關(guān)的檔案文獻(xiàn),更可判定為流傳讕語、不足采信,學(xué)者引述之時必須慎之又慎。
事實上,早在民國期間,就有學(xué)者對清人關(guān)于烏思道的記述提出質(zhì)疑。由徐世昌主持編輯的《晚晴簃詩匯》卷七十曰:
烏思道,字王路,慈溪人,有《游梁草》。
詩話:舊傳王路參田端肅河南巡撫幕,司章奏,迭荷泰陵嘉許,詢知其人。會端肅安折至,硃批有“朕安,卿安?烏先生安否”之語。紹興名法家競相傳詡,謂極幕賓之榮遇。鄞人董沛亦盛述之。光緒間,潘嶧琴輯《兩浙輶軒續(xù)錄》,登王路詩,列沛語于小傳后。乃雍正硃批諭旨中并無其事。惟雍正四年端肅偶被論劾,辭連烏姓幕賓。端肅覆奏云:烏思道在署僅令查對文移,核算錢谷,并不與聞機(jī)要。硃批未置可否。王路之名達(dá)天聰殆由于此。百年來鄉(xiāng)曲悠泛之口,以訛為真,學(xué)士大夫不加考索,漫登載記,展轉(zhuǎn)傳播,幾成信史,殊可笑也。[6]
鄧之誠先生在《骨董續(xù)記》中也專列“烏思道”一條,云:
世言田文鏡幕客鄔先生,善伺世宗意,為文鏡具密疏參隆科多,因之文鏡寵眷終身,敬禮鄔先生,……之誠按:此流傳之訛也,文鏡幕客烏思道,浙江人,文鏡素識,適游食上蔡,因延之入署,并言只令其查對文移,核算錢谷,至于機(jī)密大事,進(jìn)退人才,素不與聞。見朱批上諭文鏡所具密奏。[7](P13)
上述兩條材料中,都提到了一則很重要的文獻(xiàn),即田文鏡于雍正四年(1726)四月二十七日進(jìn)呈的一份奏折,其中涉及烏思道其人:
臣兩任布政使,原無幕友,嗣蒙皇上天恩,畀臣巡撫重任,政務(wù)殷煩,必得一人檢查簿書;因有浙江人烏思道,系臣素所認(rèn)識,聞伊覓食上蔡,臣隨延至臣署,實非張球所薦。且臣所延之烏思道,不過令其查對文移,核算錢谷而已。至于機(jī)密大事,以及進(jìn)退人材,俱系臣親自裁決,不但不與之參酌,并不令其與聞。[8]
據(jù)此,我們可以判定,在田文鏡的幕府中,確有一位“浙江人烏思道”。至于其人之重要性,據(jù)田文鏡自言,卻與傳聞大相徑庭:“不過令其查對文移,核算錢谷而已”,并不參與機(jī)密大事。正是依據(jù)此則文獻(xiàn),鄧之誠先生等判定野史之記述為流傳之訛,歷史上真實的烏思道不過是位普通的幕僚。
然而,野史等所載固然為流傳之訛,文鏡所言卻也未必?zé)o虛。田文鏡此番上折,起因蓋為雍正朝著名的督撫互參案。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田文鏡署河南巡撫,其后接連參劾多位科甲出身的地方官員。時任直隸總督的理學(xué)名臣李紱斥其“身任封疆,有心蹂躪讀書人”[9],于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七日上折彈劾田文鏡,其中奏稱:
田文鏡因此上折逐條辨析。據(jù)李紱查知,“烏姓幕賓”乃是上蔡知縣張球推薦給田文鏡的。而此幕賓必定是頗有威勢或影響力,張球方才能“藉此招搖恐嚇同官”。田文鏡針鋒相對為己申辯,則強(qiáng)調(diào)烏思道所掌之事只涉及文稿、錢谷,不過是一名普通幕僚;而張球則是才具操守均有足取之人。后經(jīng)雍正特遣欽差審查,張球為官果然劣跡斑斑,但烏思道其人卻未再提起。因此,關(guān)于烏思道在田文鏡幕府中的重要性,李、田二人是各執(zhí)一詞,后世學(xué)者本難判斷孰是孰非,自也不應(yīng)偏聽偏信。而查閱陶正靖《晚聞存稿·經(jīng)史說》則云:
幕賓中之才且良者,十不得一。其余粗習(xí)律例,略諳故事而已。而不才之尤者,或蠱惑其官,甚且劫制之,而與吏表里為奸。如往者田文鏡之幕賓鄔姓者,威行一省,遍布黨羽,此中外共知者。[11]
陶正靖,字稚衷,一字晚聞,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雍正八年(1730年)進(jìn)士,乾隆十年(1745年)卒。其所處年代與田文鏡大致相似,所述烏思道“威行一省,遍布黨羽”,乃至“中外共知”之事,當(dāng)確然有據(jù),實無編造之情由。據(jù)此,再結(jié)合李紱之奏章,我們基本可以判定:田文鏡謂烏思道不過掌管文稿、錢谷云云,應(yīng)只是權(quán)宜之計、申辯之辭,不足為信;烏思道在其時應(yīng)確實頗有威勢或影響力,乃一代名幕。而在陶正靖看來,烏思道固然為名幕,也實為劣幕之代表。這或許是史實,也或許是因政見不同導(dǎo)致的偏見,因史料的缺乏,已難以考證。至于在那場著名的督撫互參案中,田文鏡成功地將雍正視線引向科甲朋黨方面,從而使自己占得優(yōu)勢,期間是否由烏思道為其襄贊謀劃,同樣已不得而知;不過從情理推測,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檢閱與烏思道相關(guān)的文獻(xiàn)資料,可發(fā)現(xiàn)這一歷史人物的許多基本信息都是混淆不清的:就其姓氏而言,或云“烏”,或云“鄔”;就其字而言,或云“王路”,或云“王露”;就其籍貫而言,雖可明確為浙江,但具體到府縣則或云“紹興”,或云“慈溪”(屬寧波府),或云“余姚”(屬寧波府)。令人莫衷一是。筆者近日在清人鄭性的詩文集《南溪偶刊》中發(fā)現(xiàn)了5條文獻(xiàn),與烏思道密切關(guān)聯(lián),殊為珍貴,而從未見學(xué)者稱引。羅列如下:
酬烏王路
伯仲同春良合德謂春草、春風(fēng)兩先生,祖孫合道巧同名春草名斯道,王路名思道。祗今際會紅蓮幕,略見施行細(xì)柳營王路入田制府幕。慈水風(fēng)流歸舊族,南溪老去與新盟。連篇潮海韓蘓筆,拍掌高歌眾耳傾。
送烏王路赴制府幕
風(fēng)流瀟灑更才華,嘉則文長未許夸。往昔河?xùn)|經(jīng)略備,來茲福浙運籌賒。飄飄嶺筍炎輕度,潑潑灘舠險直挐。祗奈老年新契結(jié),遽然分袂向天涯。
聞王路改赴滇黔
謂是之閩忽向滇,別離愈遠(yuǎn)愈凄然。算將去路踰三月,卜得歸期在幾年。老我長為天末望,南人復(fù)睹孔明賢。點蒼山與飛云嶺,勝處新詩萬首鐫。
題烏王路垂釣圖王路
為河?xùn)|制府田公幕友
曾佐田家又霸齊,持綸雅志在磻溪。知君不屑夷吾并,敬義千秋旨自提。
法庵睿上人五十壽序
邑東花嶼湖諸山秀美,蜿蜒層疊,狀如青蓮既放。昔戴九靈隱居其中,余祖塋在焉。……王路烏子遠(yuǎn)游歸里,與上人一見契合,屬余一言因為敘。[12]
鄭性,字義門,號南溪,康熙四年(1665年)生,乾隆八年(1743年)卒,浙江寧波慈溪人,清著名藏書家。從上述詩文可知,鄭性和烏思道為摯交好友,因此,他所提供的關(guān)于烏思道的基本信息當(dāng)是相當(dāng)可信的。而依據(jù)上述詩文,再結(jié)合田文鏡的奏折等文獻(xiàn),我們可以確定:烏思道的姓氏為“烏”,而并非“鄔”;其字為“王路”,而并非“王露”;他與鄭性同里,都是慈溪人,而并非紹興人或余姚人;又確實曾為田文鏡幕友;晚年則并非如傳聞般卒老于田文鏡幕中,更未被“招入禁中”,而是又曾游幕至滇黔等地。其中《酬烏王路》一詩尤其值得注意。其第一句“伯仲同春良合德”,詩人自注“謂春草、春風(fēng)兩先生”。春草指的是明初慈溪籍著名詩人烏斯道,字繼善,號春草,著有《春草齋集》等,《明史》有傳。春風(fēng)則指的是烏斯道之兄烏本良,字性善,因以春風(fēng)名其齋,人稱為春風(fēng)先生。[13]第二句“祖孫合道巧同名”,詩人自注“春草名斯道,王路名思道”。據(jù)此,則清代名幕烏思道實為明代著名詩人烏斯道的后裔,二人姓名僅一字之差,而讀音完全相同,故鄭性嘆為“巧同名”。而后世學(xué)者自當(dāng)留意,不能將二人相混淆。
烏思道亦能詩,《兩浙輶軒續(xù)錄》和《晚晴簃詩匯》均謂其有詩集《游梁草》(梁即大梁,指河南),惜未見傳本。僅存《三門砥柱歌》詩一首:
黃河水自天上來,中流特起三門開。三門崒嵂云峰插,百尺玲瓏雪瀑堆。朝擎紅日撐西走,夜有靈光射星斗。森森奇鬼眼前搏,隱隱晴雷耳底吼。泰山巍峨未可保,此石中立無時倒。根盤不避狂瀾搜,枝勁偏經(jīng)怒濤掃。陽侯讓道趨如梭,馮夷欲撼奈力何。鯨鯢斂翅藏深窟,蛟龍不敢相蕩摩。兩間元氣此郁結(jié),太行潼關(guān)左右列。天教巨石鎖洪濤,從容再向海門泄。[4]
三門砥柱在河南陜縣東北,此詩當(dāng)是烏思道游幕河南時所作。全詩用語精準(zhǔn),氣度從容,亦是家學(xué)淵源,其來有自。
或又有學(xué)者以為烏思道即鄔雪舫。如單錦珩先生編著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中有“鄔雪舫”一條,云:
【鄔雪舫】(清)會稽(今屬紹興)人。雍正年間,入河南巡撫田文鏡幕。通曉經(jīng)史,精于公文奏議,膽略過人。為田書寫奏折,彈劾雍正母舅隆科多,雍正準(zhǔn)奏,隆科多伏法。朝野震驚,而雪舫聲名鵲起。從此各衙門爭聘“紹興師爺”,雪舫成為祖師爺。*單錦珩總主編:《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頁。此外,如李永鑫《紹興通史》,裘士雄、婁國忠《紹興六百師爺》,馮建榮《一個特殊的幕僚群體——紹興師爺論》等,也均誤以鄔雪舫為烏思道。
此段文字中,不僅以野語為信史,更是將烏思道與鄔雪舫兩個完全不相關(guān)的人相混淆。烏思道的生卒年雖不可確考,但他主要活躍于雍正年間則是確定無疑的。而據(jù)潘衍桐《兩浙輶軒續(xù)錄·補(bǔ)遺》、《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五十二、民國《紹興縣志資料》第一輯、1998年《紹興縣志》第三冊等文獻(xiàn)可知,鄔雪舫名鶴征,一名鶴舟,雪舫為字,紹興山陰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卒于道光三十年(1851年),受學(xué)于陳石麟,與陳文述、王衍梅友,為越中“泊鷗吟社”最著名詩人之一,著有《吟秋樓詩鈔》三集凡十二卷傳世。因此,鄔雪舫的生活年代比烏思道要明顯靠后,他們是生活在不同時期的兩個人,不應(yīng)混淆。
通過上述文獻(xiàn)的爬梳整理,筆者希望,作為一代名幕的烏思道,不再過多地被“小說家者言”所籠罩,有關(guān)他的真實歷史信息能更多地為學(xué)界所了解。
[1]臺灣銀行經(jīng)濟(jì)研究室.清世宗實錄(卷五)[M].臺北:華文書局,1963.
[2]鄭天挺.清代的幕府[J].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0,(6).
[3](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清)潘衍桐.兩浙輶軒續(xù)錄(卷五)[M].清光緒刻本.
[5](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6]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七十)[M].民國退耕堂刻本.
[7]鄧之誠.骨董續(xù)記(卷三)[M].上海:上海書店,1996.
[8]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七)[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清)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卷十一)[M].清光緒刻本.
[10]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七)[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清)陶正靖.晚聞存稿(卷二)[M].清乾隆貽清堂刻本.
[12](清)鄭性.南溪偶刊 [M].清乾隆七年刻本.
[13](清)黃宗羲.宋元學(xué)案(卷九十三)[M].清道光刻本.
[責(zé)任編輯:郭昱]
2016-09-04
曹詣?wù)?1977—),女,浙江慈溪人,副教授,古典文獻(xiàn)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xiàn)學(xué)研究。
K249.2
A
1001-0238(2016)04-0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