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明 陳 萌 陶亞兵
(黑龍江省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浪漫曲》中大提琴民族化的表現方式
朱 明 陳 萌 陶亞兵
(黑龍江省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要】《浪漫曲》是中國女作曲家劉莊的早期作品,是大提琴在中國音樂作品中的初步探索,是大提琴民族化的開篇之作,該曲已成為中國各項大提琴比賽的中國必選作品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民族的東西才是世界的,因此作曲家在積極探索大提琴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大提琴民族化已經成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方向。本文將從《浪漫曲》的音樂語言、作曲技術方面探索其民族化的表現方式。
【關鍵詞】《浪漫曲》;大提琴;民族化
大提琴是西方的弓弦樂器,早在康熙年間就傳入中國,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未被重視,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對藝術事業(yè)的重視,大提琴也被更好的利用起來,除過一直在交響樂團中擔任低音聲部外,也在民樂團低音聲部中起到頂梁柱的作用,大提琴在中國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也吸引著作曲家為其創(chuàng)作大量獨奏曲,這些獨奏曲又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體裁居多,其中《浪漫曲》堪稱里程碑式作品。
《浪漫曲》劉莊是根據新疆哈薩克族民歌《頁里麥》(即故鄉(xiāng))主題創(chuàng)作而成的。此曲創(chuàng)作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725年蒙古大軍攻占中亞哈薩克,以致哈薩克族人們遷徙至俄國境內,此歌為哈薩克族婦女在流亡時所唱,后流傳為民歌。該曲旋律深沉,具有大的抒情性,非常器樂化,是中國大提琴作品的代表作,也是大提琴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嘗試。大提琴民族化,顧名思義,就是將大提琴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相結合,作曲家們采用本民族的音樂的音調,再運用自己專業(yè)的作曲技術以及創(chuàng)作手法,把傳統(tǒng)的曲式結構與民族的音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中國大提琴民族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進程。第一個是作曲家的探索階段,大致時間是建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這時期的大提琴作品更多的表現人民對于祖國大好生活的歌頌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階段為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一時期民族化器樂創(chuàng)作曲折發(fā)展。第三階段為文化大革命之后到改革開放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的音樂事業(yè)在逐步的恢復與發(fā)展,自由創(chuàng)作的意識在慢慢形成,所以大提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局面。第四階段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更加新穎多樣,作品內容也更加多樣化。劉莊的《浪漫曲》就處于大提琴民族化的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全國各族人民歡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充滿希望都在他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中表現出來。
(一)音樂語言的民族化
《浪漫曲》的創(chuàng)作作曲家運用了新疆民歌的音調,用大提琴與傳統(tǒng)民族文化相結合,來反映哈薩克民族的社會生活,風俗以及習慣,是民間音樂的一種表現?!独寺分芯哂泄迕褡寤囊魳氛Z言具體包括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進行等方面。
(1)附點節(jié)奏
附點節(jié)奏是具有濃郁哈薩克民族特色的節(jié)奏,它使音樂具有了歡快的、愉悅的、極具動感的音樂色彩。這是由于哈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廣闊的草原上而形成的獨有的性格色彩,這種性格也表現在本民族的音樂上。整首曲子的第二部分主要節(jié)奏型就是附點音符,再加上節(jié)奏感十足的四三拍子,讓人有想跟著一起跳舞的沖動。
(2)變換節(jié)拍
新疆的民族音樂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節(jié)奏變換豐富,變換的節(jié)奏也就打破了平穩(wěn)進行的旋律線,變成非均勻的律動,將人們從死板的旋律與節(jié)奏中解放出來。這一特征也在本曲通篇有廣泛的應用。從開頭的34拍到44拍再到后來的 34,節(jié)拍變化貫穿始終,使旋律線條具有了流動的生命。
(3)旋律進行
哈薩克民族音樂旋律音程多大跳也有平緩的級進,這樣的音程既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特色,又具有異國情調。在本曲第十小節(jié)結束接十一小節(jié)處,由低音的mi轉而到高音的mi,音程橫跨八度,這時音樂的主部主題結束,即將開始主題的變奏,這樣的大跳將人們從平緩悠揚的旋律帶入空靈遼闊的意境,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平緩的級進更為常見,最明顯的就屬主題的動機了,主題動機是由主音向上級進形成的,在演奏時,mi換fa使用同指異音,這樣演奏類似于民族器樂的滑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
(二)作曲技術的民族化
全曲共104小節(jié),演奏時間大致為五分鐘。主要調式是e小調,節(jié)拍變化豐富,包含除過1/4拍的所有四拍子。全曲可以分為三部分,是帶變奏的單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的開頭是整首曲子的主題,采用速度為68的行板來演奏,利用大提琴音色的寬廣雄厚,將人們帶入空曠的,悠遠的意境。演奏時音樂要有流動性,指向性,要有方向感,可以使聽眾跟著音樂進入意境。開頭時的音樂是e小調,在經過多次變奏后最后四小節(jié)由鋼琴彈奏g小調的屬和旋將樂曲調式轉入第二部分音樂的主要調式g小調。第二部分是帶有舞曲性質的34拍,采用的是Allegretto的速度來演奏,這里作曲家運用的是有哈薩克斯坦民族特色的附點音符,這種音符包含有節(jié)奏的韻律感,使人聽了這種音樂就情不自禁想跳舞。在第二部分的最后,隨著演奏力度的逐漸增強,樂曲達到高潮,同時調性也轉入具有明亮色彩的E大調,緊接著鋼琴右手彈奏連續(xù)的下行音階,將樂曲帶入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部分再現,同時也是主題的變奏展開。開頭是主題的八度再現,速度仍保持起始速度,但音樂表現的更為寬廣,悠遠。在該部分的第九小節(jié),全曲達到最高音,同時音樂情緒也達到頂端,緊接著力度開始減弱,旋律開始下行,又從新將人們帶回到靜謐的草原環(huán)境中,樂曲最后結束在長長主音上,讓人感覺意猶未盡,同時給聽眾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
《浪漫曲》是中國大提琴作品的代表作,其濃郁的民族風格以及精湛的演奏技法促使其成為中國各類大提琴比賽中中國作品的必選曲目之一,受到藝術家們的高度贊揚。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部作品成功的宣揚了民族文化,是大提琴民族化的成功典范。
參考文獻
[1]林應榮.中國大提琴名曲薈萃[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朱明(1993— ),女,生于山西省運城市,漢族,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音樂學院代為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導師為陶亞兵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表演(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