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新文化史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

      2016-02-02 19:59:40蕭放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傳統(tǒng)

      蕭放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

      論新文化史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

      蕭放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摘要:新文化史關注當代社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重視當代文化現(xiàn)象的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全球化時代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它代表了中國文化史的新階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的評價與認識,應從百年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與哲學文化的高度進行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是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修復與傳承,是對民眾文化地位的再確認,是對地方文化傳統(tǒng)有效重建的契機與實踐。

      關鍵詞:新文化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眾文化地位;地方文化傳統(tǒng)

      新文化史是一種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將當代文化活動納入歷史的考察范圍,關注現(xiàn)代政治體制之下的文化建設與文化互動,尤其重視普通人的文化地位與日常生活,將國家與地方社會的歷史看作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也就是說,新文化史是從2個方面考慮:一是重視傳統(tǒng)文化史與當代文化史的聯(lián)系;二是將文化史關注的空間范圍擴大到民眾日常生活。

      21世紀初啟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是近百年歷史過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或文化運動,它是中國新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對近10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的評價與認識,應該破除具體工作細節(jié)得失評價的局限,登高望遠,從哲學文化的高度、從長遠的歷史進程的角度(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從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場出發(fā),對它進行積極而客觀的歷史評價。

      1 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是近百年來中國文化史的新階段

      近百年的中國文化史,是古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歷史,如何認知傳統(tǒng)文化是百年中國人糾結于心的重要問題。圍繞著這一問題經(jīng)歷了幾個歷史階段。

      (1)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之下,晚清帝國喪權辱國,引起廣大民眾的強烈不滿,革命因之發(fā)生,清王朝崩解,中華民國成立。民國成立之初,一些知識分子在接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喪失信心,他們以科學與民主為口號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所謂新文化運動是要與傳統(tǒng)文化區(qū)別開來,要與傳統(tǒng)決裂。傳統(tǒng)文化在五四新青年那里是落后、腐朽與反動的代名詞。因此,他們不惜以自斷臍帶的方式,與文化母體決裂,對民族文化母體的撻伐前所未有。在充滿叛逆情緒的歷史時期,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評價成為社會時尚。不僅民國的主流文化人如此,作為當時的國家領導者同樣是以“革命”的姿態(tài)去否定傳統(tǒng)文化,如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批判與禁止。當然這一時期,也有部分文化人并不是全部否定傳統(tǒng)文化,他們要否定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精英文化,他們以走向民間為口號,開展了歌謠學、民俗學運動,重視民間文化??傮w上看,這一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持強烈否定態(tài)度。

      作者簡介:蕭放 (1960—),男,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E-mail:xiaof626@sohu.com.

      (2)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的文化論爭。民國成立之后,國家仍然處在分裂與衰弱狀態(tài)。國家如何振興?文化向何處去?這些問題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論爭。文化論爭主要集中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還是拋棄傳統(tǒng)文化上,出現(xiàn)了“全盤西化論”與“中國文化本位論”的根本對立?!叭P西化”論者繼承了五四以來強烈否定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思想情緒。全盤西化論的代表人物是胡適、陳序經(jīng),1930年,胡適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說:“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不要怕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請大家認清我們當前的緊急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救國,救這衰病的民族,救這半死的文化?!币虼艘八佬乃氐娜W人家”[1]。1934年,陳序經(jīng)在《中國文化的出路》一書中說:“我們唯一的辦法,是全盤西化”,強調要徹底打破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壟斷,“此為救活中國目前危亡的根本”[2]。他們認為只有實行全盤西化的改弦更張,才能挽救中國危亡。與全盤西化派針鋒相對的是強調中國文化本位的文化人,1935年,王新命、薩孟武、何炳松、黃文山等10位教授在《文化建設》月刊上發(fā)表了《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強調“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要使中國在文化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組織和思想具有中國的特征,必須從事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本位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檢閱過去的中國,把握現(xiàn)在的中國,建設將來的中國”。對于傳統(tǒng)文化進行細致研究,存其所當存,去其所當去。不守舊,不盲從,根據(jù)中國本位,采取批評態(tài)度,應用科學方法,檢討過去,把握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未來?!坝梦幕氖侄萎a生有光有熱的中國,使中國在文化領域中能恢復過去的光榮,重新占著重要的位置,成為促進世界大同的一支最勁最強的生力軍”。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主張,出于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憂思與期待,比較全盤西化者來說,他們具有更強的文化傳承的使命。同時在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兩大思想潮流之間,有調和折中的新儒家,他們倡導接續(xù)儒學道統(tǒng),會通西學。以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賀麟等為代表,他們主張融合西方文化的積極因素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以實現(xiàn)儒學的復興。1940年,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在延安發(fā)表了《新民主主義論》,提出了建立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理論主張。他認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fā)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懊褡宓目茖W的大眾的文化”是當時共產黨人提出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觀,對當代中國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3)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貫徹的是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以是否有益于社會主義建設為吸收中國古代文化與西方文化養(yǎng)分的原則。但這種實用性的原則,隨著極左思想的蔓延,逐漸蛻變成狹隘的孤芳自賞?!懊褡宓目茖W的大眾的文化”變化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化,古代文化是落后的封建文化,西方文化成為腐朽的資本主義文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四舊”“立四新”,大革傳統(tǒng)文化之命,傳統(tǒng)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

      (4)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中對傳統(tǒng)文化認識逐漸回歸理性。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在對文革的反思與批判中,掀起了新的文化熱潮。雖然一度人們急切地要擺脫傳統(tǒng)的“黃色農耕文明”,去“擁抱藍色文明”,好像我們經(jīng)濟的落后是文化的落后,一如全盤西化論者所認為那樣。但是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成長,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人逐漸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資源,具有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價值。

      (5)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的展開,是對傳統(tǒng)文化歷史地位與現(xiàn)實意義的充分肯定。20世紀90年代,中國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但影響范圍有限。200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國務院下發(fā)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了國家行政工作范圍,這是巨大的歷史進步。以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從此步入快車道。在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公約精神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取得了合法地位。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總則的第一條開宗明義:“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制定本法”。第二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界定,“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3]。傳統(tǒng)文化第一次在國家取得了法律地位,是近代以來的巨大歷史進步,它標志著中國文化史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每一次關于文化的討論,都關涉?zhèn)鹘y(tǒng)文化的評估,而且都與社會政治文化環(huán)境密切關聯(lián),都是政府與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學者是主要的推動者與代言人。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的建立,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中國實踐,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新環(huán)境下,對民族文化價值、意義的再認識。

      2 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是民族文化自覺與民眾文化地位確認的文化啟蒙

      啟蒙是通過理性認識[1],祛除思想蒙蔽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讓中國社會獲得一次重要的文化啟蒙,這種啟蒙體現(xiàn)在以下2個方面。

      一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過程中,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闡釋與評價,使人們去除此前對傳統(tǒng)文化的負面認識,理性而自覺地接受傳統(tǒng)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這種重新認知過程,我們稱之為中國文化的再啟蒙過程。在近代文化的啟蒙中,以西方文化標準衡量傳統(tǒng)文化,多從政治革命的角度對傳統(tǒng)文化以負面評價。

      在消費主義盛行、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代社會里,人們物質追求與滿足物欲的手段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張。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這3對基本關系中,充滿了矛盾與分裂。自然環(huán)境惡化、社會道德失范、個人精神困頓、利益多元、社會分裂等現(xiàn)象,使得重新反思傳統(tǒng)文化在天人和諧、家庭社會和諧上的精神價值與重新激活社會整合方面的功能,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當務之急。21世紀以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是傳統(tǒng)文化得以在當代中國順利復興的重要契機與途徑。

      當代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為著力點的文化復興,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多元文化比較下的文化啟蒙,讓我們從歐美主導的價值觀蒙蔽中清醒過來,是對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的再認識再評價。非遺為代表的新文化啟蒙經(jīng)歷了若干階段:政府的推動與主導,學者的積極參與,媒體的廣泛傳播,實現(xiàn)了非遺知識較廣泛的普及;在這一過程中,對政府官員、一般文化工作者、社會大眾及遺產持有人而言,也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重新認識的過程。在全方位各層級的持續(xù)密集的社會動員之后,社會公眾對傳統(tǒng)文化有新的認知,達成社會共識,對有著積極意義的民族精神文化、社會文化、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特別重視,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在民族國家建設中,建設國家主體文化需要發(fā)揮民族傳統(tǒng)在凝聚人心,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與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jù)。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雹佟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人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與傳統(tǒng)節(jié)日地位的再確定,就是其中成功例子。

      二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中,對個體、特定群體及社區(qū)所擁有的文化予以確認與應有地位[4],這對于一向看重精英文化而忽視民眾文化權益的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來說,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啟蒙。

      在國家文化建設過程中,民眾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護工作,提升了自己在國家文化體系中的位置。政府在政策導向、經(jīng)濟資助、制度保障與社會動員方面給民眾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民眾傳統(tǒng)文化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以前是民間社會自己享用的文化,現(xiàn)在堂而皇之地作為文化珍寶奉獻給世人,在官方、媒體、學者的一致稱頌中民眾獲得了久違的文化自信。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宗旨,還不僅在于對文化成品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肯定特定個人、群體或社區(qū)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力與生命意識,是對文化創(chuàng)造者、傳承人與享用者的尊重與肯定。這種對民眾個體或群體的文化權力與文化福利的承認與積極評價,是建立和諧的、有活力的、具有美好前程的公民社會的基礎。從這一角度看,非遺運動無疑是重要的文化啟蒙運動。

      我們通過以下3個案例予以說明。

      (1)是廟會價值的重新認定。傳統(tǒng)廟會的遺產價值的確認就是顯明的例證。廟會是地方社會整合的重要時間點,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社會管理者將廟會視為封建迷信,予以禁止。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中國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廟會才在各地逐漸恢復。但廟會處于自發(fā)的、民間組織狀態(tài),直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啟動之后,人們強調廟會文化傳統(tǒng)在傳承社區(qū)歷史、保持地方信仰、凝聚地方社會的文化遺產價值。隨著部分重要廟會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們已經(jīng)消除了此前對廟會性質的疑慮,廟會作為地方文化遺產成為社區(qū)的傳統(tǒng)型的公共文化活動,民眾的文化權益得到肯定與認可,甚至是保護的對象。這是21世紀中國社會文化建設的標志性事件。

      (2)家族文化的復興。家族祭祀活動的復興,也是民眾文化權益得到尊重的表現(xiàn)。在1949年之后,家族文化被視為封建文化,家族祖先祭祀活動被當作封建迷信遭到破除與明令禁止,家族祠堂被改成學?;蛑苯硬鸪易V被當作封建記錄被毀棄。在20世紀后期,隨著社會政治的清明,家族文化日益獲得正面評價,各地重新編修族譜,重建祠堂,各種宗親會活動頻繁。2011年在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中,列入了“祭祖習俗”(序號997,項目編號X-90),將山西沁水柳氏清明祭祖、浙江文成的太公祭(劉伯溫后人在每年太公誕辰即六月十五日舉行祭祀儀式)、福建寧化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廣東揭東燈桿彩鳳習俗、廣東深圳福田區(qū)下沙祭祖等列入其中。2014年公布的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在祭祖習俗項目下,又列入了安徽祁門徽州祠祭、浙江蘭溪諸葛后裔祭祖、四川美姑涼山彝族尼木措畢祭祀、陜西韓城徐村司馬遷祭祀等。祭祖儀式習俗列入國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是對民間祭祖活動的公開正名。家族祭祀文化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值得弘揚與傳承。我們在南方地區(qū)調研時,對此有較深入的了解,家族祭祀活動已經(jīng)成為地方性節(jié)會,是新的公共文化一部分。如浙江溫州樂清南氏祭祖活動,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地方盛大廟會(白石鎮(zhèn),每年三月初十)。同時,南氏家族祭祀已經(jīng)與村民活動融合,家族與村落重新聚合,村委會參與其中,社會治理達到很好的效果。

      (3)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回歸。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回歸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直接促成的結果,它是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社會復興的重要標志。直到21世紀初,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展開,中國政府與社會開始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價值與意義進行重新評價,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主要傳統(tǒng)節(jié)日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我們的節(jié)日”,得到中央與國家相關機構的提倡與宣傳。2008年,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被政府規(guī)定為公眾假日。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與重要標志,它獲得了一百年來的最崇高的地位,成為人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5]。

      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是地方文化傳統(tǒng)重建的重要契機與實踐

      在各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中,無論他們有哪種主觀考慮,無論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客觀地看,這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不僅是為國家民族乃至世界人民保存與傳承文化財富,而且是對已經(jīng)破碎的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重建。

      地方文化傳統(tǒng)是特定地區(qū)特定群體共享的精神生存與物質生活的傳統(tǒng)。長久的特定的地域生活,人與地方易于形成有機的互動關系,并逐漸養(yǎng)成特有的地方趣味與地方感覺,這種趣味與感覺構成了地方文化傳統(tǒng)深層內涵;同時地方文化傳統(tǒng)更明顯地體現(xiàn)在地方生活方式、地方歷史記憶、地方風物傳說中。地方文化傳統(tǒng)是維系地方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力量,是地方社會良性運行的精神保障。

      中國地域廣袤,族群眾多,地方文化豐富多彩。同時由于中國自秦漢郡縣制確立之后,行政區(qū)劃相對固定,更重要的是中國農業(yè)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人們安土重遷,促成了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與長久保持。但這種地方文化傳統(tǒng)在近一百年來持續(xù)的社會政治變革中遭到重大損毀,我們今天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多文化現(xiàn)象,曾經(jīng)被貼上舊文化的標簽,予以全面掃蕩。文化同質化造成了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大面積消失,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缺失,不僅是給依賴這些文化傳統(tǒng)生活的地方居民心理造成嚴重傷害,從長遠的角度看,也是對中華文化根脈的阻斷。

      自2004年中國加入聯(lián)合國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中國政府工作任務之一,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重建獲得了空前的便利條件。我們看到了明智的地方官員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更感受到地方知識分子對于復興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熱望。地方文化人積極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資料整理與申報文案的寫作工作,因為他們對地方鄉(xiāng)土文化的熟稔及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中,特別關注文化的主權,地方文化傳統(tǒng)重建的訴求特別強烈。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給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復興提供了重要機遇。雖然這不一定是中國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原初宗旨與直接目標,但事實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歷史機緣,在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義下,直接將地方文化遺存作為地方標志已凸顯出來。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旗幟下,人們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根本轉變,一些久已被冷落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重新激活。促動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動機可能有多種,但其客觀上無一不使地方文化成為引人矚目的對象。地方文化精英也極力利用這一機會重建地方文化傳統(tǒng),雖然地方傳統(tǒng)的重建會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但地方文化標志的樹立是地方傳統(tǒng)重建的重要步驟。由此,應對當前地方文化資源開掘及對流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權歸屬的競爭,給予積極的評價。同時也應該對地方文化傳統(tǒng)重建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予以思考。

      (1)在地方文化傳統(tǒng)重建過程中重視整體文化與地方文化相互依存的關系。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一以貫之的倫理文化氛圍中,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豐富而有效的、為各社會層面所共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這種超越地域的文化大傳統(tǒng),對于維系與促進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十分重要。同時,超越地域的文化大傳統(tǒng)要落到實處,還有賴于地方文化小傳統(tǒng)的接受與轉化。地方文化因為風土的不同,也會產生服務于特定地域人群的地方文化,形成地方性文化標志。這些地方文化既是對文化大傳統(tǒng)的豐富與補充,同時也使地方社會生活新鮮而生動。中國的地方文化傳統(tǒng)既是地方自足的文化整體,也是整體性中國文化的一個子系統(tǒng),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地方性文化傳統(tǒng)的重建要符合地方文化生態(tài)法則與地方文化歷史的邏輯。每一文化區(qū)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品性與文化景觀,我們應該善于開掘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在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掘中,地方人士對地方文化遺產進行了合理的總結與提升。人們從豐富的地方文化中提煉了地方標志文化,地方的標志文化不是輕易提煉獲得的,它要求對地方文化空間與群體生活進行考察、分析與總結,然后找出能反映該地文化特性的標志文化。對于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機,為獲取地方名利,偽造傳統(tǒng)的行為,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批判態(tài)度。

      (3)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重建應遵循文化寬容原則,避免過分文化自戀與文化自足。重建地方文化傳統(tǒng),是為地方民眾提供精神家園,為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文化提供堅實的文化基礎。因此,應該秉持文化開放與寬容的原則,在充分肯定褒揚鄉(xiāng)土文化的前提下,對家鄉(xiāng)文化感性認同,同時也要理性看待鄉(xiāng)土文化,避免過分的文化自戀與文化自足。既要重視地方文化建設,也要提倡文化的流動與文化共享的精神。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重建,在較大程度上是文化空間的恢復與發(fā)展。但這文化空間是與更大的文化環(huán)境、與整個時代生活背景息息相關。地方文化傳統(tǒng)不是封閉自足的傳統(tǒng),不是自我陶醉的傳統(tǒng),它是一個與文化大傳統(tǒng)不斷交流,與周邊地方傳統(tǒng)不斷接觸、比較,以顯示自己存在的傳統(tǒng)。

      4 結束語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當代新文化史研究視野,對其社會歷史意義與文化重構意義進行學術研究與價值評估,需要當代學者的積極參與。作為知識分子應具有超越階級、階層利益局限的文化情懷,不宜以個人得失或民粹的眼光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發(fā)揮應有的推動作用。在今天的語境中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沒有自然發(fā)生的條件,我們應以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盡力。

      參考文獻

      [1]胡適.胡適文存(四集·卷五)[M].合肥:黃山書社,1996:459-460.

      [2]王寧.中國文化概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50.

      [3]李樹文,信春鷹,袁曙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10-17.

      [4]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與政治見證公民性的成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16-226.

      [5]蕭放.傳統(tǒng)節(jié)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38-47.

      中圖分類號:K825.41

      文獻標志碼: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ovement in the Vision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XIAO F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New cultural history pays attention to the daily life of ordinary peop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studying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enomena.Rescuing and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It not only is th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people in globalization era,also represents a new stage of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To estimate and know the work of rescuing and protecting,we have to study hundred years of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culture.This work is for resto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for re-identifica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tatus,and is an opportunity and practice of effectively rebuilding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

      Key Words:new cultural histor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dentifica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tatus;local cultural tradition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傳統(tǒng)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養(yǎng)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汝南县| 城步| 辽源市| 晋州市| 珠海市| 乐至县| 芜湖市| 延寿县| 永泰县| 忻城县| 南安市| 丰镇市| 灵台县| 稻城县| 台江县| 县级市| 东山县| 犍为县| 浠水县| 昌邑市| 千阳县| 清丰县| 北票市| 和硕县| 那曲县| 饶平县| 冷水江市| 西贡区| 陕西省| 甘孜县| 长宁县| 鸡东县| 肥乡县| 贵南县| 嵊泗县| 屯留县| 馆陶县| 金昌市| 嘉禾县| 长治县|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