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俊,肖之強,馬晨晨,侯淑娜,侯昭強,石 明,杜 凡
(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 林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滇東北植物區(qū)系新資料
代 俊,肖之強,馬晨晨,侯淑娜,侯昭強,石 明,杜 凡*
(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 林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224)
2015年對滇東北地區(qū)進行植物資源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并報道了滇東北新記錄植物10種5變種,隸屬于15科15屬,15個屬都為新紀(jì)錄,即丁茜屬(Trailliaedoxa)的丁茜(T. gracilis)、九節(jié)屬(Psychotria)的駁骨九節(jié)(P. prainii)、青藤屬(Illigera)的紅花青藤(I. rhodantha)、梔子皮屬(Itoa)的梔子皮(I. orientalis)、藍雪花屬(Ceratostigma) 的岷江藍雪花(C. minus)、梭羅樹屬(Reevesia)的梭羅樹(R. pubescens)、臭椿屬(Ailanthus)的刺臭椿(A. vilmoriniana)、黃櫨屬(Cotinus)的粉背黃櫨(C. coggygria var. glaucophylla)、大參屬(Macropanax)的短梗大參(M. rosthornii)、密花樹屬(Rapanea)的平葉密花樹(R. faberi)、白菊木屬(Gochnatia)的白菊木(G. decora)、姜花屬(Hedychium)的黃姜花(H. flavum)、百部屬(Stemona)的大百部(S. tuberosa)、嘉欖屬(Garuga)的白頭樹(G. forrestii)、訶子屬(Terminalia)的光葉滇欖仁(T. franchetii var. glabra)。
滇東北;植物區(qū)系;分布新紀(jì)錄;資源調(diào)查
2015年8月,對滇東北植物資源進行了調(diào)查,共采集到1 000余份植物標(biāo)本?;谥岸±虻萚1]、文光玉等[2]已經(jīng)發(fā)表的眾多云南省、滇東北新記錄種,在整理所鑒定標(biāo)本并查閱標(biāo)本館標(biāo)本和專科專屬文獻時,發(fā)現(xiàn)此前滇東北沒有記錄過的自然分布屬、種。這些新分布類群的發(fā)現(xiàn),豐富了滇東北植物區(qū)系,對云南省植物多樣性的保護利用具有一定的意義。文中引證的標(biāo)本,均收藏在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林學(xué)院植物標(biāo)本室。
文中的滇東北指云南省昭通地區(qū),26°06′~28°36′ N,102°55′~105°03′ E,包括綏江、永善、大關(guān)等10縣1區(qū)。該區(qū)地處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抬升的過渡地帶,東側(cè)緊鄰貴州省畢節(jié),北部隔金沙江與四川省宜賓市相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升高。
滇東北地區(qū)受金沙江支流的強烈切割,地形比較破碎,山高谷深,山地約占土地總面積的96%。海拔最高為巧家的藥山,達4 040 m;海拔最低為北部水富縣金沙江與橫江匯合處的滾坎壩,僅267 m,高差3 773 m。氣候主要受西南季風(fēng)影響,具有亞熱帶氣候特點,屬亞熱帶、暖溫帶共存的高原季風(fēng)立體氣候,年均氣溫11~21℃,年降水量600~1 300 mm,年日照總時數(shù)1 899.7~2 323.8 h[3],土壤以黃壤為主。自然植被主要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干熱河谷灌叢及稀樹灌木草叢等[4]。
野外調(diào)查采用典型樣地和典型樣線法,設(shè)置了54個不同類型的樣方:喬木類型樣方面積20 m×20 m;灌叢類型樣方5 m×5 m;草甸樣方2 m×2 m。記錄該樣方的位置(GPS)、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人為干擾等因子。設(shè)置典型樣線23條,樣線長3~5 km,對樣方內(nèi)和樣線上野生植物進行標(biāo)本采集。
對野外采集的標(biāo)本按科、屬進行分類,并參照《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云南植物志》等進行系統(tǒng)鑒定。
滇東北新紀(jì)錄有15科15屬10種5變種。
3.1 丁茜屬—丁茜
丁茜屬 Trailliaedoxa W. W. Smith et Forrest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10: 75. 1917.
隸屬于茜草科 Rubi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單種屬,特產(chǎn)于中國云南和四川。
丁茜 Trailliaedoxa gracilis W. W. Smith et Forrest in Not. Roy, Bot. Gard. Edinb. 10: 75. 1917; 中國植物志71(2): 003. 1999; 云南植物志15:196. 2003; Flora of China 19:348. 2011.
主要特征:小灌木,多分枝。莖纖細,圓柱形,密被微小卷柔毛,老時毛脫落近無毛。葉革質(zhì),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5~10 mm,寬3~4 mm,先端圓或鈍,基部漸狹成1柄;托葉生于葉柄間,三叉分裂,長約6 mm,被微柔毛。花序近球形,被卷曲柔毛。
滇東北新記錄:永善縣碼口鎮(zhèn)碼口村田壩社,海拔710~880 m,金沙江邊干熱性灌叢中;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20-016,2015年8月20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東川、麗江、中甸、昆明、大姚、祿勸及易門綠汁江河谷;四川的金陽、雷波[5~6]。
丁茜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中國特有。滇東北的新發(fā)現(xiàn)擴大了丁茜的地理分布范圍,對其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和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3.2 九節(jié)屬—駁骨九節(jié)
九節(jié)屬 Psychotria Linn. nom. cons. Linn. Syst. Nat. ed. 10. 906, 929, 1364. 1759.
隸屬于茜草科 Rubi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超過800種,廣布于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中國有17種1變種;云南13種。
駁骨九節(jié) Psychotria prainii Levl. in Fedde, Repert. Sp. Nov. 9: 324. 1911; 中國植物志71(2): 55. 1999; 云南植物志15: 226.2003; Flora of China 19: 229. 2011.
主要特征:直立灌木。嫩枝、葉背、葉柄被毛;總花梗短,頂生聚傘花序密集成頭狀;果被疏柔毛,具縱棱。
滇東北新記錄:綏江縣會儀鎮(zhèn)黃連壩,海拔1 143 m,常綠闊葉林中;石明、侯昭強、侯淑娜等YN-SJ-0814-011,2015年8月14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師宗、羅平、新平、元江、馬關(guān)、麻栗坡、西疇、富寧、廣南、金平、綠春、思茅、勐臘、景洪;廣東、廣西、貴州。泰國、老撾、越南也有分布[8~9]。
3.3 青藤屬—紅花青藤
青藤屬 Illigera Bl. in Bijdr. 1153. 1826.
隸屬于蓮葉桐科 Hernandi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約有30種,分布于亞洲和非洲南部熱帶地區(qū)。中國有14種1亞種6變種;云南9種1亞種5變種。
紅花青藤 Illigera rhodantha Hance in Journ. Bot. 21: 321. 1883; 云南植物志3: 216. 1982; 中國植物志31: 472. 1982; Flora of China 7: 258. 2008.
主要特征:藤本。小葉基部近心形,兩面被毛,上面中脈被短柔毛,側(cè)脈約4對;果具4翅,較大的翅圓形,長2.5~3.5 cm,小的長0.5~1.0 cm。
與變種銹毛青藤(Illigera rhodantha Hance var. dunniana (Levl.) Kubitzki)區(qū)別在于:枝被黃褐色長柔毛;小葉長達7~16 cm,寬4~9 cm,先端突然收縮的漸尖,長0.3~1 cm,紙質(zhì),兩面被黃色絨毛,背面較密,葉柄及小葉柄密被金黃褐色絨毛。
滇東北新記錄:永善縣大興鎮(zhèn)魯機村,海拔1 189 m,干熱灌叢中;石明、侯昭強、侯淑娜等YN-YS-0820-016,2015年8月20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屏邊;廣東、廣西、貴州和海南。緬甸、印度、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及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分布[11~12]。本種主要分布于23°26′ N以南,屬于典型的熱帶亞洲成分。本次在27°40′ N的滇東北發(fā)現(xiàn),緯度向北擴展了4°14′,應(yīng)該是本種分布的最北界線。
3.4 梔子皮屬—梔子皮
梔子皮屬 Itoa Hemsl. in Hook. Icon. Pl. 27: 2688. 1901.
隸屬于大風(fēng)子科 Flacourti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含2種及1變種。間斷分布于中國亞熱帶的西南至越南北方和馬來西亞。中國有1種;云南亦產(chǎn)。
梔子皮 Itoa orientalis Hemsl.in Hook. Icon. Pl. 27: t. 2688. 1901; 云南植物志6: 267. 1995; 中國植物志52(1). 66. 1999; Flora of China 13: 127. 2007.
主要特征:落葉喬木,枝條具白色圓形至卵形皮孔。葉互生,橢圓形,長15~40 cm,寬5~15 cm,上面光亮無毛,下面暗淡,具黃色柔毛,基部圓,頂端細尖,邊緣具粗糙齒,主脈明顯,三級側(cè)脈成疏網(wǎng)狀;葉柄長2~5 cm,被柔毛。
與變種光葉梔子皮(I. orientalis Hemsl. var. glabrescens C. Y. Wu ex G. S. Fan)區(qū)別于:葉下面和葉柄近無毛至無毛,葉片通常比原變種小。
滇東北新記錄:綏江縣板栗鎮(zhèn)桂花村,海拔753 m,林緣,石明、侯昭強、侯淑娜等YN-SJ-0811-007號,2015年8月11日;綏江縣中城鎮(zhèn)紹廷村,海拔684 m,林緣,YN-SJ-0813-013,2015年08月13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新平、滄源、金平、屏邊、文山、富寧;四川的成都、峨眉、樂山、雅安、洪雅;貴州的望謨、荔波、三都、安龍、鎮(zhèn)宇;廣西的龍津、田林、靖西、百色、蒙山、大苗山;海南的萬寧。越南亦有分布[13~15]。
3.5 藍雪花屬—岷江藍雪花
藍雪花屬 Ceratostigma Bunge in Mem. Acad. Sci. St. Petersb. Sav. Etr. 2: 129. 1835.
隸屬于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有8種,非洲埃塞俄比亞1種,其余分布自喜馬拉雅山脈至華北。中國有5種;云南有2種。
岷江藍雪花 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in Bot. Mag. 140: t. 1891; 云南植物志1: 390.1977; 中國植物志60(1): 13. 1987; Flora of China 15: 193. 1996.
主要特征:亞灌木。莖和枝具明顯縱棱,棱上被刺狀毛;葉菱形或倒卵狀菱形,葉面被糙伏毛。
滇東北新記錄:永善縣務(wù)基鄉(xiāng)百勝村,海拔773 m,金沙江邊干熱灌叢中;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12-009,2015年8月12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紅河、永平及保山;四川、貴州、西藏、甘肅[16~17]。中國特有。
3.6 梭羅樹屬—梭羅樹
梭羅樹屬 Reevesia Lindley in Quart. Journ. Roy. Inst. new ser. 2: 109. 1827.
隸屬于梧桐科 Sterculi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約有18種,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西南部和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地區(qū)。中國有14種,2變種;云南有4種1變種。
梭羅樹 Reevesia pubescens Mast in Hook. f. Fl. Brit. Ind. 1: 364. 1874; 云南植物志2:156.1979; 中國植物志49(2): 152. 1984; Flora of China 12: 317 2007.
主要特征:喬木。葉橢圓狀卵形、矩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過于寬,有基生脈3條;葉被毛,背面尤甚,主脈和側(cè)脈被黃褐色毛。小枝幼時被星狀短柔毛,樹皮灰褐色,有縱裂紋。
與變種泰梭羅(Reevesia pubescens Mast var. siamensis (Craib) Anthony)區(qū)別于:葉的背面被毛較疏而且較短,葉干時帶綠色,雌雄蕊柄較細弱。
滇東北新記錄:綏江縣中城鎮(zhèn)紹廷村,海拔713 m,林緣;石明、侯昭強、侯淑娜等YN-SJ-0813-015,2015年8月13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維西、貢山、景東、騰沖、勐海等縣;廣西、貴州、四川和海南。泰國、印度、緬甸、老撾、越南、錫金、不丹等地也有分布[18~19]。
3.7 臭椿屬—刺臭椿
臭椿屬 Ailanthus Desf. Mem. Acad. Sci. Paris 1786: 265. 1788
隸屬于苦木科 Simaroub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約有10種,分布于亞洲至大洋洲北部。中國有5種,2變種;云南有5種。
刺臭椿 Ailanthus vilmoriniana Dode in Rev. Hortic 444. 1904; 云南植物志1: 185. 1977; 中國植物志43(3): 3. 1997; Flora of China 11:101. 2008.
主要特征:喬木。幼樹枝、桿及葉柄具皮刺,葉緣基部有2~4對粗齒。
滇東北新記錄:永善縣青勝鄉(xiāng)矮灣村,海拔1 130 m,林緣;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14-011,2015年8月14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寧蒗、德欽、麗江、貢山、文山;湖北、四川等地[20~21]。中國特有。
3.8 黃櫨屬—粉背黃櫨
黃櫨屬 Cotinus Mill. Gard. Dict. Abridg. ed. 4. 1754.
隸屬于漆樹科 Anacardi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約有5種,分布于南歐、東亞和北美溫帶地區(qū)。中國產(chǎn)3種;云南2種。
粉背黃櫨 Cotinus coggygria Scop. var. glaucophylla C. Y. Wu 云南植物 2: 386. 1979; 中國植物志45(1): 96. 1980; Flora of China 11:344. 2008.
主要特征:灌木。植株高約1.5 m,葉長3.5~10 cm,寬2.5~7.5 cm,紙質(zhì),無毛,背面顯著具白粉;葉柄長0.6~2.5 cm。
原變種黃櫨(Cotinus coggygria Scop. var. coggygria)產(chǎn)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中國不產(chǎn)。
滇東北新記錄:永善縣碼口鎮(zhèn)碼口村,海拔755 m,金沙江邊干熱性灌叢中;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20-006,2015年8月20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祿勸、麗江、中甸;四川、甘肅、陜西[22~23]。中國特有。
3.9 大參屬—短梗大參
大參屬 Macropanax Miq. Fl. Ind. Bat. 1(1): 763. 1855.
隸屬于五加科 Arali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有6~7種,分布于亞洲東部、南部、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印度及印度尼西亞。中國有6種1變種;云南有5種1變種。
短梗大參 Macropanax rosthornii (Harms) C. Y. Wu ex Hoo, 植物分類學(xué)報增刊1: 166. 1965; 中國植物志54: 129. 1978; Flora of China 13:465. 2007.
主要特征:常綠小喬木。小葉片邊緣疏生鋸齒,小葉柄短,長3~10 mm;圓錐花序無毛,花較小,花瓣和雄蕊5,圓錐花序的分枝在主軸上總狀排列,傘形花序較小,在分枝頂端單生。
滇東北新記錄:綏江縣板栗鎮(zhèn)羅漢坪苗寨,海拔1 590 m,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中;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11-014,2015年8月11日。
以往分布記錄:甘肅的文縣;四川的峨眉山、洪雅、九龍、雷波;貴州的貞豐、獨山;廣西的龍勝、臨桂;廣東北部的乳源;福建的崇安、建陽、沙縣;湖南、湖北、江西[24]。本種為中國特有植物,《云南植物志》未見記錄,查閱標(biāo)本(2010-10-03,SunH-07ZX-3229(PE)),孫航等于玉龍縣采到過,但未見報道?!禙lora of China》記載云南有分布。
3.10 密花樹屬—平葉密花樹
密花樹屬 Rapanea Aubl., Pl. Guian. 1: 121. pl. 46. 1775.
隸屬于紫金???Myrsin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有140~200種,分布于南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或溫帶地區(qū)。中國有7種,1變種;云南6種。
平葉密花樹 Rapanea faberi Mez in Engl, Pflanzenreich 9. (IV. 230): 358. 1902; 云南植物志1: 383. 1977;中國植物志58: 131. 1979.
主要特征:葉片革質(zhì),較大,長8 cm以上,寬1.5 cm以上,橢圓形,頂端極尖;小枝纖細,無毛。
滇東北新記錄:大關(guān)縣吉利鎮(zhèn)尾甲村,海拔637 m,林緣灌叢中;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DG-0822-007,2015年8月22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馬關(guān)、金平、屏邊、河口及潞西等地;四川、貴州、廣西、海南[25,26]。中國特有。3.11 白菊木屬—白菊木
白菊木屬 Gochnatia H. B. K. Nov. Gen. et Sp. Pl. 4: 19.1820.
隸屬于菊科 Composit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有66種,分布于美洲和亞洲東南部。中國僅產(chǎn)1種,分布于云南。
白菊木 Gochnatia decora (Kurz) A. L. Cabrera in Revista Museuo La Plata (Nueva serie) Secc. Bot. 12: 131. 1971;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4: 657.圖6727. 1975; 中國植物志74: 2. 1985; 云南植物志13: 624. 2004.
主要特征:樹皮灰黑色,小枝具縱棱,幼枝被白色絨毛。葉片兩側(cè)常不對稱,邊緣淺波狀,具稀疏的胼胝狀小齒,或邊緣具淺齒,齒端有胼胝體尖頭,背面密被灰黃色的絨毛,微帶紅色,在背面隆起,呈黃白色,網(wǎng)脈明顯;葉柄被白色絨毛,葉腋內(nèi)有被白色厚絨毛的腋芽。頭狀花序6~14個,背面被絨毛。
滇東北新記錄:大關(guān)縣高橋鎮(zhèn)關(guān)河電站旁,海拔895 m;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DG-0824-007,2015年8月24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西雙版納、德宏、普洱、臨滄、大理、昆明、楚雄、保山。越南、泰國、緬甸也有分布[27~28]。
本種為菊科中少有的喬木之一,具有很高保護和研究價值。本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本種分布緯度向北延伸,對其保護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12 姜花屬—黃姜花
姜花屬 Hedychium Koen. Koen. in Retz. Obs. 3: 73. 1783.
隸屬于姜科 Zingiber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約50種,分布于亞洲熱帶地區(qū),澳大利亞也有分布;中國有15種,2變種;云南省有15種2變種。
黃姜花 Hedychium flavum Roxb., Hort. Beng. 1. 1814; 中國植物志16(2): 26. 1981; 云南植物志8: 553.1997; Flora of China 24:372. 2000.
主要特征:直立草本。苞片排列緊密,呈覆瓦狀排列,將花序軸全遮蓋;花序長圓形,球果狀;唇瓣微凹;側(cè)生退化雄蕊狹的倒披針形,先端全緣。
滇東北新記錄:綏江縣中城鎮(zhèn)回望村,海拔903 m,鄉(xiāng)村小路旁;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09-012,2015年8月9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貢山、洱源;西藏、四川、貴州、廣西。印度亦有分布[29~30]。
3.13 百部屬—大百部
百部屬 Stemona Lour., Fl. Cochinch. 404. 1790.
隸屬于百部科 Stemon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約有27種,分布于印度東北部往南到澳大利亞,東至中國、日本。中國有5種;云南2種。
大百部 Stemona tuberosa Lour., Fl. Cochinch. 404. 1790; 云南植物志5:756.1991; 中國植物志13(3): 256. 1997; Flora of China 24:72. 2000.
主要特征:多年生纏繞藤本。葉對生或輪生,長15~26 cm,寬10~15 cm,卵狀披針形,基部心形;基出脈多達13條。
滇東北新記錄:綏江縣中城鎮(zhèn)田壩村,海拔714 m,鄉(xiāng)村道路邊,林緣灌叢中;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10-004,2015年8月10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西部、中部、南部至東南部;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江西、臺灣。孟加拉國、柬埔寨、印度、老撾、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也有分布[31~32]。本種為典型的熱帶亞洲成分。
3.14 嘉欖屬—白頭樹
嘉欖屬 Garuga Roxb. Hort. Beng. 33. 1814.
隸屬于橄欖科 Burser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有4~5種,分布于東南亞大陸熱帶、馬來西亞東部和北部,直至大洋洲北部及西太平洋群島。中國有4種,云南均產(chǎn)。
白頭樹 Garuga forrestii W. W. Smith in Not. Bot. Gard. Edinb. 13: 162. 1921; 云南植物志1: 461, 圖版45: 10-14. 1977; 中國植物志第43(3):21. 1997; Flora of China 11:107. 2008.
主要特征:落葉喬木。果較小,長0.5~1 cm,直徑0.5~1.0 cm;果卵形,基部有宿存花萼;果序有許多不結(jié)實的線形花梗。
滇東北新記錄:永善縣團結(jié)鄉(xiāng)蘇田村,海拔486 m,河溝邊;石明、侯昭強、侯淑娜等YN-YS-0817-011,2015年8月17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河谷[33~34];四川的雷波、金陽、會理、會東、米易、鹽邊、攀枝花[35~36]。中國特有。
3.15 訶子屬—光葉滇欖仁
訶子屬 Terminalia Linn. Syst. Nat. ed 12, 2: 674. 1767.
隸屬于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滇東北新紀(jì)錄屬。本屬約有200種,兩半球熱帶廣泛分布。中國產(chǎn)8種4變種;云南產(chǎn)6種4變種。按本屬的分布區(qū)看,川滇藏邊界已是本屬分布的北緣。
光葉滇欖仁 Terminalia franchetii Gagnep var. glabra Exell in Sunyatsenia 1: 92. 1933; 云南植物志1: 81.1977;中國植物志53(1): 9. 1984.
主要特征:落葉小喬木。葉柄上部具二腺體;葉互生,長4.5~10 cm,寬3.5~6.5 cm,先端鈍或微缺,葉背無毛,干后黃綠色;側(cè)脈9~15對。
原變種滇欖仁(Terminalia franchetii Gagnep. var. franchetii)區(qū)別于:小枝被金黃色短絨毛;葉面被絨毛,背面密被黃色絲狀伏毛。
滇東北新記錄:永善縣碼口鎮(zhèn)碼口村,海拔773 m,金沙江邊干熱灌叢中;杜凡、代俊、肖之強等YN-YS-0820-010,2015年8月20日。
以往分布記錄:云南的祿勸、武定;四川的布拖、會東、鹽邊、米易[37~38]。中國特有。
滇東北地處云南東北部與四川盆地南緣及貴州西南高原的連接部分,屬云、貴、川三省交界,緯度最北達28°36′,為云南省最北端。本文報道的15個新紀(jì)錄屬和種中,駁骨九節(jié)、紅花青藤、梭羅樹、白菊木、大百部5種為典型熱帶亞洲成分,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的西雙版納、思茅、紅河和越南、泰國、老撾等地,滇東北為其分布的北部邊緣;丁茜、梔子皮、岷山藍雪花、白頭樹、光葉滇欖仁5種以西南地區(qū)為分布中心,其中除梔子皮為相對廣布的類型外,其余4種都為中國特有種,以金沙江河谷為中心向周邊擴展,處于中國—喜馬拉雅植物亞區(qū)向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qū)的華中植物區(qū)系的過渡地帶;刺臭椿、粉背黃櫨、短梗大參、平葉密花樹4種為華中植物區(qū)系成分,滇東北為華中植物區(qū)系的西翼,以長江為通道與華中地區(qū)緊密聯(lián)系;黃姜花為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qū)系成分,滇東北為該種分布的東部邊緣;部分學(xué)者主張將密花樹屬并入鐵仔屬(Myrsine Linn.),或起碼是把亞洲的種類并入,這樣鐵仔屬就不是滇東北植物區(qū)系新資料,然而《中國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作者認為不宜,因此,密花樹屬為該區(qū)域植物區(qū)系新資料。滇東北地處西南地區(qū)中心位置,其東面為華中植物區(qū)系的中心地帶,北面由于金沙江河谷的存在,成為熱帶亞洲植物區(qū)系的北緣,同時為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qū)系的東翼,滇東北區(qū)系聯(lián)系面廣,與滇西和滇西北的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qū)系、滇南的熱帶亞洲植物區(qū)系、滇東南的北部灣植物區(qū)系和滇中高原區(qū)系的特征顯著不同。
長期以來,滇東北在云南省植物資源調(diào)查方面一直未被關(guān)注。2008年西南林業(yè)大學(xué)對烏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進行考察后已報道了18種云南省新記錄種[1];2013年進行昭通—永善區(qū)域性調(diào)查后報道了10種滇東北新紀(jì)錄種[2]。本次調(diào)查歷時20多天又發(fā)現(xiàn)15個新紀(jì)錄屬、種。這些發(fā)現(xiàn)說明該區(qū)植物物種豐富,只是之前對植物資源的調(diào)查薄弱。如果對該區(qū)開展更深入調(diào)查,應(yīng)該還會有更多植物物種被發(fā)現(xiàn)。因此,對豐富云南植物資源、揭示滇東北植物多樣性來說,給予該地區(qū)更多的重視是必要的。
[1] 丁莉,杜凡,王娟,等. 云南種子植物分布新紀(jì)錄. 廣西植物[J]. 2009,29(2):156-160.
[2] 文光玉,李敏敏,杜凡,等. 滇東北植物區(qū)系10種植物新資料[J]. 宜賓學(xué)院學(xué)報,2014(06):39-41,81.
[3] 昭通地區(qū)地方志編輯委員會,昭通地區(qū)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 楊宇明,王娟,王建皓,等. 云南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8.
[5] 王澤歡,劉恩德,向春雷,等. 中國特有種丁茜形態(tài)描述的修訂及新分布區(qū)的報道[J]. 廣西植物,2011(05):569-571.
[6]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5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196.
[7]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報,2000,13:39-47.
[8]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71卷 第二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9:55.
[9]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5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221.
[10]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31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2:472.
[11]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3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2:216.
[12]. Flora of China 編委會. Flora of China (Vol. 7)[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密蘇里植物園出版社 聯(lián)合出版,2008:258.
[13] 樊國盛. 伊桐屬 Itoa Hemsl [J]. 西南林學(xué)院學(xué)報,1995,03:33-35.
[14]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52卷 第一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9:66.
[15]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6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5:267.
[16]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60卷 第一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7:13.
[17]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7:390.
[18]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49卷 第二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4:152.
[19]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2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9:156.
[20]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43卷 第三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7:3.
[21]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7:185.
[22]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45卷 第一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0:96.
[23]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2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9:386.
[24]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54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8:129.
[25] Wu Zhengyi and Peter H. Raven,Hong Deyuan. Flora of China (Vol. 15)[M]. Beijing :Science Press,St. 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1996:37.
[26]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7:383.
[27]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74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5:2.
[28]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3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4:624.
[29]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16卷 第二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1:26.
[30]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8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7:552.
[31]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5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1:756.
[32] Wu Zhengyi and Peter H. Raven,Hong Deyuan. Flora of China (Vol. 24)[M]. Beijing:Science Press,St. 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2000.
[33] 橄欖科[J] 云南植物研究,1977,01:32-34.
[34] 四川植物志編集委員會. 四川植物志(第21卷)[M]. 成都:四川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12:346.
[35]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43卷 第三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7:21.
[36]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7:193.
[37]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卷)[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9:81.
[38]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第53卷 第一分冊)[M]. 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4:9.
New Information of Flora in the Northeast of Yunnan
DAI Jun,XIAO Zhi-qiang,MA Chen-chen,HOU Shu-na,HOU Zhao-qiang,SHI Ming,DU Fan*
(College of Forestry,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Investigations in 2015 on plant resources in the northeast of Yunnan Province demonstrated new records of ten species, including 5 varieties, belonging to 15 genera and 15 families. They were Trailliaedoxa gracilis, Psychotria prainii, Illigera rhodantha, Itoa orientalis, Ceratostigma minus, Reevesia pubescens, Ailanthus vilmoriniana, Cotinus coggygria var. glaucophylla, Macropanax parviflorus, Rapanea faberi, Gochnatia decora, Hedychium flavum, Stemona tuberosa, Garuga forrestii, Terminalia franchetii var. glabra. These fifteen genera were newly recorded from the northeast of Yunnan province.
northeast of Yunnan; flora; distribution record; data investigation
S718.3
A
1001-3776(2016)05-0069-08
2016-05-23 ;
2016-07-05
云南省林業(yè)廳重點野生植物資源調(diào)查項目資助(林護發(fā)(2012)87號)
代?。?992-),男,云南宣威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植物多樣性的研究;*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