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曉靜
詩情與畫韻
——論李鱓的松樹
◇ 劉曉靜
題畫詩是畫家或鑒賞者根據(jù)繪畫的內(nèi)容、意境所感而發(fā)的詩歌。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大部分題畫詩是畫家在畫作完成之后為抒發(fā)心中所感或者作畫原由及心境而賦的詩,再題于畫作之上,將詩、書、畫合為一體。這樣詩不僅成為畫作的組成部分,而且保證了繪畫意境的完整性。宋代詩人晁補之曾說:“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tài)?!薄?〕詩與畫相互依存、補充。正如南宋詩人吳龍翰所說:“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薄?〕另,清代方薰在其《山靜居畫論》中說:“以題語位置畫境者,畫亦由題益妙,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fā)之?!薄?〕李鱓的題畫詩正是做到了詩與畫的結(jié)合,詩情與畫韻的相通。李鱓現(xiàn)存詩文不多,因其《浮漚館詩集》散佚,故而,李鱓的詩歌成就,今人僅能從其328幅〔4〕畫作中保存下來的200首題畫詩〔5〕中略窺一二。
在中國的山水畫中,松樹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李鱓畫作中的松樹同樣占據(jù)了重要位置,其328幅畫作中,有53幅畫松之作,且基本每一幅皆有詩題之。無論是畫筆下的松還是與之相合的題畫松詩,都別有一番風(fēng)味,其不同時期詩畫筆下的松又和而不同,折射出李鱓多樣的豐采。有關(guān)李鱓畫作風(fēng)格的變化,鄭板橋有此番評述:“復(fù)堂之畫凡三變,初入都一變,再入都又一變,變而愈上。蓋規(guī)矩方圓,尺度顏色,深淺離合,絲毫不亂。藏在其中而外之,揮灑脫落皆妙諦也。六十外又一變,則散漫頹唐無復(fù)筋骨,老可悲也?!?/p>
李鱓成名較早,康熙二十五年(1686)出生于江蘇興化望族,少年時便有深厚的繪畫才能??滴跷迨辏?711),25歲的李鱓中舉。五十二年(1713),獻(xiàn)詩被康熙皇帝看中,任命為宮廷畫師,少年得志。直至五十七年(1718)“乞假歸里”。這一時期的畫作便可視為早期李鱓的創(chuàng)作。
李鱓此期的畫作流傳下來的不多,在這為數(shù)不多的畫作中,僅一幅畫松之作,即“甲午嘉平月寫奉顧翁叔祖大人教”(圖1),甲午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這時的李鱓正受到宮廷畫師蔣庭錫的影響,學(xué)習(xí)正統(tǒng)派花鳥畫。
此幅畫作因為奉叔父李申及之作,畫作中有松枝、竹葉及靈芝各一。這三者的結(jié)合,自然帶有祝福之意。松四季常青,壽命極長,“南山不老松”一直有祝壽之用,此處,李鱓選用一枝結(jié)著松果的松枝,正是飽含對叔父的祝福之意。靈芝,古之靈藥也,相傳食之可長壽,將松與靈芝寫入一畫,其祝壽之意溢于言表。而竹,因其枝節(jié)筆直,歷來被冠之以正直、高潔的含義。故而,將此三物融于一畫,作為饋贈之作,自然是上等。
此幅畫,雖將松、竹、靈芝三物放在一起,但并無突兀之感,這正是李鱓的高妙之處,也是傳統(tǒng)山水、花鳥畫的妙之所在。但與其他畫家畫松選其高古蒼勁不同的是,李鱓所畫的是一枝充滿生機,松針錯落卻有致,松果飽滿。整幅畫生機立顯,著墨有濃有淡,滿滿的秀麗之態(tài)。此時的李鱓,少年得志,自然畫作中充盈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雖無詩作題之,卻已足矣。
(圖1)[清]李鱓 松樹靈芝圖冊
(圖5)[清]李鱓 松樹圖卷(局部)92.8cm×176.4cm 紙本墨筆 1751年 揚州博物館藏
雍正八年(1730),李鱓再次應(yīng)昭入皇家畫苑,隨高其佩學(xué)習(xí)畫作。后終不得志,又于雍正十二年(1734)離開宮廷,歸家繼續(xù)賣畫營生。此間多在揚州一帶活動,是而結(jié)識鄭板橋、黃慎等人。關(guān)于李鱓此期的經(jīng)歷,鄭板橋有詩曰:“蕭蕭匹馬離都市,錦衣江上尋歌妓;聲色荒淫二十年,丹青縱橫三千里。兩嬰世網(wǎng)破其家,黃金散盡妻孥恚。剝啄催租惱吏頻,水田千畝翻為累。途窮賣畫畫亦賤傭兒賈豎論非是。昨畫雙松半未成,醉來怒裂澄心紙。老去翻思踏軟塵,一官聊以庇其身。幾遍花開上林樹,十年不見京華春。此種滋味淡如水,未忍明良徑賤貧?!薄?〕凄慘景象可見一斑。
至乾隆初年,李鱓不甘心賣畫終老,又令李鱓興起“一官聊以庇其身”的念頭,重來京師,參加會試。乾隆二年(1737),出任山東臨淄知縣,幾個月后,又被調(diào)為滕縣知縣。終因“忤大吏”,在乾隆五年(1740)被免職。此后四年徘徊于滕陽,至乾隆九年(1744)回興化舊里。此后,于揚州賣畫了余生。
雍正初年至乾隆九年(1744),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可視為李鱓中期的創(chuàng)作。此期,李鱓創(chuàng)作了21幅松畫,有11首題畫詩〔7〕。這一時期,李鱓筆下的松不再如早期那般松針根根分明,而是有著虬干的老松,是孤獨的老松,是飽含畫家私人情感的蒼松。
這21幅松畫中有兩幅《松石圖》,畫上均有題畫詩,其一為“貌比蒼髯叟,獨坐少儔伍。天風(fēng)吹襟帶,猶見衣裳古”(圖2),作于乾隆六年(1741)。其二為“疾風(fēng)猛雨自相侵,寫此虬枝感獨深。莫評無聲作濤響,老夫獨樹本無林”(圖3)作于乾隆八年(1743)。此時李鱓被免職,徘徊流連于滕陽,再入官場已經(jīng)無望,卻又心有不甘。畫中老松的挺拔蒼翠與怪石的棱角分明相配合,其中又有著堅貞不屈、清高孤傲的象征,足見李鱓此時的復(fù)雜心境。此時李鱓近六十歲,將入花甲之年,詩中的“蒼髯叟”“獨坐”“獨樹”等意象正是李鱓身處他鄉(xiāng),官場失意,孤獨無依的心境寫照。兩首題畫詩,不講求格律、對仗,更多的是將自身所感融于其中。不在形式、體例上取勝,卻于情意真摯處感人至深。經(jīng)歷了官場風(fēng)暴,詩人以更加勁直孤傲的姿勢挺立,孤松、孤巖與孤獨的詩人相互映襯、彼此詮釋。詩情與畫境融于一處。
(圖2)[清]李鱓 松石圖軸 146.3cm×74.2cm 紙本墨筆 無錫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李鱓開始了其《五松圖》的繪畫之路。李鱓愛松,一生創(chuàng)作12幅《五松圖》,每幅都以五棵松為主,五松盤根錯節(jié),形態(tài)各異。此12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時間為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二十年(1755),均有長歌賦于畫上,曰:“有客要余畫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一枝勁直古臣工,搢笏垂紳立辟雍。頹如名將老龍鐘,卓筋露骨膽氣雄。森森羽戟舊軍容,側(cè)者臥者生蛟龍。電旗雷鼓鞭雨風(fēng),爪鱗變幻有無中。鸞鳳長嘯冷在空,白云一片青針縫。旁有蒲團(tuán)一老翁,是佛是仙誰與從?吁嗟,空山萬古多遺蹤,哀猿野鶴枯僧逢。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蒼穹。兔毫九折雕癡蟲,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盡呼嵩,懸之君家桂堂東,俯視百卉兒 女叢。”姿態(tài)各異的蒼松與長歌相映成趣,折射出李鱓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正如李鱓對此五松的解釋:“直者比之大臣,禿者比之名將,一側(cè)一臥似蛟似龍,蒲團(tuán)之松或仙或佛?!?/p>
(圖3)[清]李鱓 松石圖軸 156cm×79.5cm 紙本墨筆 1743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經(jīng)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已近花甲之年的李鱓從滕陽返回故里興化,此后,或是在揚州,或是在興化浮漚館,度過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年,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去世。這一時期可視為李鱓創(chuàng)作的晚期。期間,李鱓作了31幅畫松之作,其中有22首題畫詩〔8〕。
鄭板橋在評述李鱓晚期畫作時說:“六十外又一變,則散漫頹唐,無復(fù)筋骨,老可悲也?!边@樣的評述自然是過于嚴(yán)肅,也有失公允。
晚年的李鱓雖以賣畫為生,卻仍有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情。例如《墨松圖》(圖4)有題畫詩曰:“詩家習(xí)氣比龍鱗,畫手雷同壽意陳。我道兩翁秦漢物,敢將墨汁貌先民。”又《松樹圖》(圖5)題畫詩為:“寫此蒼松泰岳同,擎天拔地接罡風(fēng)。有時鶴立禽林里,萬壑濤聲冷在空。千歲靈根出筆端,一身老干似龍盤。雖然未得中天露,一樣風(fēng)樹耐歲寒。”詩中運用了“龍鱗”“泰岳”“擎天拔地”“萬壑濤聲”等一系,列語詞,從而形成一種雄奇、飄逸、奔放的風(fēng)格。在如此磅礴的氣勢渲染之下,李鱓“英雄未老,壯心仍在”之態(tài)盡顯無遺。
再而,《墨松圖》中的兩株松樹,李鱓在著墨時,將二者表現(xiàn)的一濃一淡,看似一黑一白兩位老者相擁,全無古松歷來所謂長壽及高尚人格的寓意,只是兩棵純粹的松樹而已,而加上題畫詩中“我道兩翁秦漢物,敢將墨汁貌先民”二句,可見李鱓不與他人同流,自寫心境的用意?!端蓸鋱D》中的兩棵松樹同樣著墨不同。
此期,李鱓詩畫筆下的松,已很少透出孤獨之感,即便單獨畫松,也不是畫一棵孤零零的松,正如《墨松圖》和《松樹圖》,它們的身邊都有同伴相隨。李鱓晚年寓居揚州、興化等地,與友人一起作畫寫生,應(yīng)當(dāng)從中尋獲很多樂趣吧。
在中國五千年的古典文明中,松樹不僅有著倫理、宗教方面的深刻含義,更加在繪畫中是一種美的符號和象征。不同的背景,配上松樹,可能就表示出不同的含義和內(nèi)容。清代文人畫以風(fēng)格筆墨來區(qū)分高下,以個人自我意識強弱,能否將心中丘壑真率地流露,寄情藏意于紙絹筆墨間作為品評準(zhǔn)則。李鱓愛松,其詩畫筆下的松姿態(tài)各異,卻又飽含了李鱓的心跡。無論是畫松還是寫松,李鱓都能夠做到詩情與畫韻相結(jié)合。在李鱓僅存的這53幅畫松之作,我們可以看到李鱓繪畫上的藝術(shù)成就,更能夠看到李鱓不同時期的所感所想。
安徽大學(xué)文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歐陽逸川
注釋:
〔1〕(宋)晁補之撰《雞肋集·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二首》。
〔2〕(宋)吳龍翰《〈野趣有聲畫〉序》;曹庭棟撰《宋百家詩存》卷三七,《四庫全書》本。
〔3〕(清)方薰《山靜居畫論》,轉(zhuǎn)引自孫小力《元明題畫詩文初探—兼及“詩畫合一”形式的現(xiàn)代繼承》,《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2005年第1期。
〔4〕參見《李鱓畫集》,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參見《李鱓畫集》,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05年1月版;卞孝萱等編《揚州八怪詩文集》,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9月版。
〔6〕(清)鄭燮《飲李復(fù)堂宅賦贈》,《鄭板橋集》,第49頁。
〔7〕即1.《蔬果花卉圖 之六》:“閉戶不知歲,松圍已似腰。著書良獨艱,龍老應(yīng)沖霄?!?.《花卉圖 之三》(有畫無詩)。3.《松藤圖》:“漫驚筆底混龍蛇,世事誰能獨起家。松因掩映多蒼翠,藤以攀高愈發(fā)花?!?.《松萱桂蘭圖》(有畫無詩)。5.《歲朝圖》(有畫無詩)。6.《雜畫 之八》:“小鳥原名號竊脂,豈非偷盜任棲遲。上依羅漢松枝下,坐臘如同受戒時?!?.《五松圖》:“有客要余畫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一枝勁直古臣工,搢笏垂紳立辟雍。頹如名將老龍鐘,卓筋露骨膽氣雄。森森羽戟舊軍容,側(cè)者臥者生蛟龍。電旗雷鼓鞭雨風(fēng),爪鱗變幻有無中。鸞鳳長嘯冷在空,白云一片青針縫。旁有蒲團(tuán)一老翁,是佛是仙誰與從?吁嗟,空山萬古多遺蹤,哀猿野鶴枯僧逢。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蒼穹。兔毫九折雕癡蟲,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盡呼嵩,懸之君家桂堂東,俯視百卉兒女叢?!?.《松柏長春圖》(有畫無詩)。9.《花鳥圖 之五》(有畫無詩)。10.《雜畫 之二》:“蒼松勁草,久耐風(fēng)霜。流水孤崖,自求生活?!?1.《花卉圖 之二》(有畫無詩)。12.《花卉圖 之七》:“聳攏穹蒼百尺柯,相親相附施(仄聲)。樹梢飛起團(tuán)團(tuán)月,良夜熊罷入夢多?!?3.《山水圖 之七》:“蒼松勁草,久耐風(fēng)霜。流水孤巖,天然生活。”14.《松石牡丹圖》(有畫無詩)。15.《松石圖》:“貌比蒼髯叟,獨坐少儔伍。天風(fēng)吹襟帶,猶見衣裳古?!?6.《松鷹圖》(有畫無詩)。17.《松樹圖》(有畫無詩)。18.《松石圖》:“疾風(fēng)猛雨自相侵,寫此虬枝感獨深。莫評無聲作濤響,老夫獨樹本無林。”19.《五松圖》(同7)。20.《松石牡丹圖》(有畫無詩)。21.《五松圖》(同7)。
〔8〕即1.《古松牡丹圖》:“蒼松古柏蔭鮮葩,萬紫千紅合一家。寫就綿纏春不老,子孫還看牡丹花。”2.《松齡長春圖》(有畫無詩)。3.《松石紫藤圖》:“問年得似松枝老,富貴還如藤曼纏。更寫蘭花諼草茂,愿君多壽子孫賢。”4.《雙松圖》:“百年偕老雙松茂.滿徑芝蘭奕葉香。我亦自夸稱愿好.畫圖圈點是文章?!?.《故園圖》:“倪黃高處無人識,前有清溪后石溪。笑我廿年脂粉筆,白頭方悔放山遲?!?.《紫藤黃鸝圖》:“古木蟠根倚碧霄,春光凌亂好垂條。朱藤畫罷無人賞,只有黃鸝吹洞簫?!?.《設(shè)色花樹圖》:“休于筆底混龍蛇,萬事從來掩映嘉。不但畫松千古碧,朱藤春盡也開花?!?.《松樹牡丹圖》(有畫無詩)。9.《花鳥圖 之三》:“別有松竹梅,枝葉全不類。既具堅貞操,標(biāo)名何必異。竹實綴丹砂,證果支離叟。蠟貌懷素心,永結(jié)歲寒友?!?0.《墨松圖》:“詩家習(xí)氣比龍鱗,畫手雷同壽意陳。我道兩翁秦漢物,敢將墨汁貌先民?!?1.《五松圖》:“有客要余畫五松,五松五松都不同。一枝勁直古臣工,搢笏垂紳立辟雍。頹如名將老龍鐘,卓筋露骨膽氣雄。森森羽戟舊軍容,側(cè)者臥者生蛟龍。電旗雷鼓鞭雨風(fēng),爪鱗變幻有無中。鸞鳳長嘯冷在空,白云一片青針縫。旁有蒲團(tuán)一老翁,是佛是仙誰與從?吁嗟,空山萬古多遺蹤,哀猿野鶴枯僧逢。不有百岳藏心胸,安能屈曲蟠蒼穹。兔毫九折雕癡蟲,墨汁一斗邀群公。五松五老盡呼嵩,懸之君家桂堂東,俯視百卉兒女叢。”12.《松樹圖》:“寫此蒼松泰岳同,擎天拔地接罡風(fēng)。有時鶴立禽林里,萬壑濤聲冷在空。千歲靈根出筆端,一身老干似龍盤。雖然未得中天露,一樣風(fēng)樹耐歲寒?!?3.《松風(fēng)小月圖》:“風(fēng)入松林夜態(tài)生,橫空老干舞秋聲。任他獅吼搖龍象,水自無波月自明?!?4.《三友圖》(有畫無詩)。15.《花鳥圖 之二》(有畫無詩)。16.《花卉圖》(有畫無詩)。17.《堂茂百齡圖》(有畫無詩)。18.《雞樹圖》(有畫無詩)、19.《松石牡丹圖》(有畫無詩)。20.《雜畫 之五》:“霧深隱約蛟龍影,鳳過還聞江海聲。養(yǎng)鶴棲猿仙佛意,撐天立地古今情。蕭閑古淡見天真,筆漸思沉逼古人。不有拾遺詩句在,畢宏韋偃久飆塵?!?1.《松藤圖》:“吟遍春風(fēng)十萬枝,幽尋何處更題詩??胀レV后簾高卷,一樹藤花夕照時?!?2.《五松圖》(同11)。23.《松鶴圖》:“筆情墨趣苦中甜,芝秀蘭草活水邊。松鶴長余百千歲,李生七十猶少年?!?4.《嵩齡圖》(有畫無詩)。25.《花卉圖 之二》(有畫無詩)。26.《花卉圖 之一》:“手撥煙霄露爪鱗,霜皮已被墨云屯。莫嫌尺幅無多地,也割虬龍影半身?!?7.《松柏長春圖》(有畫無詩)。28.《松菊猶存圖》:“百卉開盡菊始黃,木葉盡脫松猶蒼。天生品格高人伴,千古陶籬杜草堂?!?9.《平山堂萬松圖》(有畫無詩)。30.《五松圖》(同11)。31.《五松圖》(同11)。
(圖4)[清]李鱓 墨松圖軸 143.5cm×65.9cm 紙本墨筆 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