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潔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
百鳥朝鳳后飛向何方
——與時俱退的傳統(tǒng)音樂傳承思考
龐 潔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摘要】《百鳥朝鳳》是嗩吶獨奏曲目中里程碑式的一首作品,曲調以其優(yōu)美 動聽的旋律、濃郁的鄉(xiāng)土韻味和生動的鳥鳴描摹技巧而家喻戶曉。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電影因一跪而被炒熱,影片關乎了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接續(xù)的問題,并涉及到了文化問題、社會問題以及藝術問題等。本文以觀影后對傳承的感悟為筆觸,談當代傳統(tǒng)音樂繼承與發(fā)展的點滴思考。
【關鍵詞】嗩吶;百鳥朝鳳;傳承;民間音樂
《百鳥朝鳳》這部吳天明大師的遺作,是一部留戀小農時代的電影,通過講述嗩吶藝人的傳承故事,用高亢且具有穿透力的嗩吶聲熔鑄了對人生、時代和變革的感悟,傳達了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它追憶的不僅是文化的技藝,更是孕育這種文化和技藝的農耕文明和綱常倫理。
影片聚焦鄉(xiāng)土音樂人的興衰,返璞歸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實的影像風格,濃郁的民俗特色,悲天憫人的哀婉樂曲,都讓這部作品像是一部經典片。小孩練基本時吸水的有趣,樂隊東奔西走的窘境,外加生猛的粗口與群毆,吳天明導演手下的故事淳樸雋永,幸福又孤獨。焦三爺?shù)膯顓嚷暫桶珘炃暗摹栋嬴B朝鳳》將傳統(tǒng)文化的靈與美,哀與殤發(fā)揮到極致。
盡管影片感動了不少觀眾,但制片的不足與缺陷也引起廣泛熱議,除了演員不用鄉(xiāng)音造成脫離嗩吶生存土壤的感覺,化妝道具組鄉(xiāng)土氣息不足以及細節(jié)處理粗糙之外,樂界人士尤其提出不少質疑。片中《百鳥朝鳳》的“主”樂動機相對于原曲十分弱,甚至沒有聽到一曲完整的《百鳥朝鳳》,相反“配”樂部分卻渲染得磅礴大氣。導致有人發(fā)問:除山東魯南地區(qū)外,陜西是否也存在另一個版本的《百鳥朝鳳》?部分傳統(tǒng)比如《百鳥朝鳳》是否只能在喪禮上奏響,是否真的僅配為德高望重的人演奏?說到德高望重,片中所述的“四臺”與“八臺”等級的嗩吶演奏究竟是什么樣以及差別在哪里?作曲家對嗩吶音樂的寫作并沒有把嗩吶在劇中所承載的劇情用音樂呈現(xiàn)出來,嗩吶匠通過嗩吶演奏的規(guī)模和選曲來對遠行故去者進行具有象征意味的生命評判,劇情安排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大空間,觀眾卻未曾睹目和傾聽到其中的不同,樂曲最終的難度和價值卻還是靠焦三爺從喇叭口里噴出的鮮血呈現(xiàn)的。
然而影片的價值又不只是一部電影,它反映著現(xiàn)實問題又發(fā)人深省,深刻展現(xiàn)了一個民間嗩吶班社的輝煌過去和難堪現(xiàn)狀,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當代社會中真實現(xiàn)狀的寫照。片中所講述的嗩吶班社在當前所面臨的尷尬和困境并不為其游家班所獨有,傳統(tǒng)音樂屢遭打擊,老百姓不愛聽,后生不愿意學,傳統(tǒng)文化藝術處處都有消亡,年年都有學者為此奔走呼吁。對于每一個想要了解中國民間音樂生存現(xiàn)狀的人而言,《百鳥朝鳳》是一個好的窗口,它既是一曲舊時代的挽歌,又是一曲新時代的哀嚎!
傳統(tǒng)音樂生在民間,長在民間,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致使傳統(tǒng)音樂生存的土壤面目全非。隨著民間劇團被收歸國營,文革時期的破四舊以及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大發(fā)展,打破了大批藝人的創(chuàng)作模式,摧毀了各地戲班的生存方式。農村逐漸只剩老人小孩,鄉(xiāng)土社會逐漸不復存在,人們對農村的感情變淡,對農村鄉(xiāng)土音樂漠視,失去聽眾和習者,傳統(tǒng)音樂也就失去了傳承的可能。
戲內有個情節(jié)記憶深刻:嗩吶匠們在演奏時“門前冷落鞍馬稀”,人們更愿意聚集在對面的西洋樂隊和露著大腿的主唱前。嗩吶匠們的“斗樂”他引來了小流氓的砸場,打架時嗩吶被摔壞踩在腳底,這便是“禮崩樂壞”,“樂壞”時表面的,“禮崩”才是深層次的,除了對古老藝術的感懷,影片同時也有一種對人物關系的變革、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和時代變遷的無奈。然而在戲外,《百鳥朝鳳》的上映恰遇好萊塢大片《美國隊長3》的沖擊,排片少的幾乎下線,戲里戲外一個命運,才引起了不時尚的百鳥朝鳳與不體面的“下跪”營銷方式熱議,頗為無奈。
近幾十年來對中國的經濟而言,是與時俱進的時代,但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甚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就是與時俱退或與時鋸腿的時代,腿被鋸了,傳統(tǒng)音樂的路就走不動了。我們以為,戲曲和曲藝的沒有民間歌舞傳承得更好,因歌舞是依附在一定的節(jié)慶和祭祀儀式中的,只要土地還在,婚喪嫁娶的儀式還在,那依附于此的民間藝術就不會消亡。然而,即便民俗還在,音樂也未見得會一成不變,如喪禮還在,《百鳥朝鳳》是否尚依舊?
焦三爺在片中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吹嗩吶也是匠活,是匠活,就得有人把責任負起來。他是藝術家,是傳承者,是捍守的靈魂。我們如何看待民俗,看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問題,又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來看待西方和傳統(tǒng)的問題,該如何做好一代文化藝術的傳承人,如同融在民族血液的基因中,百鳥朝鳳后飛向何處,代代相傳著倫理準則與價值思考。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人民出版社:2008.
[2]田耀農.《陜北禮俗音樂的考察與研究》[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龐潔,1993年9月生,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