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東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2
?
從毛澤東的書法中認識毛澤東思想
楊東東*1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西安710002
摘要:毛澤東身為政治家及革命家,一生戎馬倥傯,日理萬機,但他在文學藝術方面的造詣,不輸其在政治上或軍事上的成就,其書法上的風格狂放飛舞,個性突出,都散發(fā)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憑著深厚的學識和過人的才華志向,在當代的書法家中能獨樹一格,形成雄渾咨肆,狂放飛舞的藝術風格,創(chuàng)造了獨自一家的——毛體。
關鍵詞:毛澤東;書法;毛體
一、毛澤東書法思想的啟蒙與毛澤東思想的起源
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在書法中,文字的角色與其說是素材,毋寧說是媒介,有意義,及形式的奇特媒介;書家透過它去表現自我。毛澤東書法思想的啟蒙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和啟發(fā)。
二、毛澤東書法與毛澤東思想研究的淵源簡析
中國的書法不僅是文字書寫的實用藝術,也是一種藉由抽象的點線形式,與詩詞、對聯、格言、信函等的文字內容連結,直接的抒其情、暢其神、寫其意,來表現人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及人格;毛澤東的草書風格,筆筆相連,一氣呵成,字字突破形的限制,揮灑自如,將書法的結構及線條,做了無懈可擊的結合,表現出他個人的生活哲理與人格特質;晚年書風狂放,不拘一格,豪放但不踰矩,更充分反映其內心堅強的意志,與不服輸的革命性格。
然而,毛澤東的書法藝術成就,并非一蹴可及,而是端賴其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精神,與博覽、臨摹歷代名家的碑帖,刻苦實踐的結果。從初學顏體、歐體和魏碑的楷書形式,進而師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書風格,后又研習孫過庭、張旭、懷素等人的草帖,以及當代的書家于右任先生的千字文,可謂博採古今家的風格與精神;因此,筆者希望透過對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張旭、懷素及于右任等歷代名家生平及書學風格的研究,進而探討其對毛澤東書法風格之影響。事實上,自魏晉以降,書體大致確立,均以鍾王為范,雖歷千馀年,期間隨朝代更迭,時有變化,惟謹遵遺范,不踰矩度者有之;咨情縱放,求新求變,創(chuàng)自我風格者有之;而毛澤東不僅能從歷代著名書家的筆勢中,深悟用筆得勢的基本原理,更進而參透他們法書運用之真意,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身獨特的書法風格,誠屬難能可貴。
三、毛澤東書法與其思想風格簡究
在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中,先生認為最能體現書法藝術本質的是草書,亦認為草書為文字中最美者,其中又以狂草為最,而先生精研草書,在兼習古今之章、今、狂草的基礎上,博采約取各家書體精粹,進而融會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于體草書之雛形。
民國二十五年《標準草書》[5]出版,毛澤東于自序中強調:文字為人類表現思想、發(fā)展生活之工具,其結構之巧拙,使用之難易,關系于國家民族之前途者至大。世界各國,印刷用楷,書寫用草,已成通例,蓋前者整齊正確,而后者迅速適用也。吾國草書之興,遠在漢初,先哲立旨,為其愛日省力也。今者世界之大,人事之繁,國家建設之艱鉅,生存競爭之劇烈,時之足珍,千百倍于往昔,廣草書于天下,以力制作而新國運,此其時矣!時矣!晚期,毛澤東將書法書貼全心埋首王帖,日以繼夜,讀寫并進,多所領會,證實先生在晚年深入對帖學的鉆研,以希望達成碑帖融合。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標準草書后期的筆更遑論將各家書體融于一爐,更需一段體驗與摸索的歷程。同時,環(huán)境的丕變,時局的逆轉,先生心情沉重,致使這段時期少有杰作;復因戮力于草書救國的實踐之作,美藝難以兼顧?!稑嘶床輹烦霭婧蠊P法流露的是巍峨若泰山的氣勢,筆意則散發(fā)炯然如日月的氣質;這種寓剛于柔的中鋒線條,淡然且無視名利富貴的心,隱然若現,更是表現對萬物的參透,妙合自然卻不為物役的性靈。
四、毛澤東書法總體特點與毛澤東的處事風格淺識
毛澤東自唸私塾起,就開始接觸書法。往后七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無論是戎馬倥傯的戰(zhàn)爭歲月,或是權力競逐的政權鞏固時期,抑或是日理萬機的承平階段,始終對于書法的熱衷未曾稍減,樂此不疲,甚至是廢寢忘食,陶醉其間,其在書法上的成就淺析為一下幾個總體特點
(一)不斷嘗試大膽求變
文字的書寫方法,自古以來為利于字勢承上接下,與行氣的連貫,都是從上到下豎寫。傳統的草法,通常是由右下向左上牽連映帶;這是中國書法的特點。所以要想橫寫,同時又寫得筆勢連貫,氣韻生動,實屬困難。況且,草書豎寫,如果功力不夠,不但使牽絲映帶失去優(yōu)勢,更造成草書的字勢難以安排。
因此,書家大都迴避橫寫的方式。唯獨毛澤東勇于求變,大膽改變傳統的書寫方法與格式,善用書寫情緒,來統領通篇筆法和氣勢,使之協調統一,尤其難能可貴,依然將全篇寫得筆勢連貫,節(jié)奏明朗,氣韻生動。
(二)大膽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
少年時期臨歐體、顏體、二王、魏碑,到三、四十年代的行楷,五十年代復歸平正的小草、行楷,與六十年代的行草,與行草取狂草氣勢磅礡的書作,期間不斷的探索各家書體,直到晚年選擇了最能為書家傳情達意,揮灑個性的草書,此種勇于求變的精神,令人敬欽。毛澤東一生書體多變,未曾獨宗一家一體,歷程中既專研過二王、張旭、懷素、孫過庭等歷代名家書法;[6]亦吸取黃庭堅、蘇東坡、米芾、何紹基、鄭板橋,及近代書法名家于右任先生等諸家之長;毛澤東雖然對于各家書體都曾悉心研究,但都不遵循,只寫屬于自己風格的體;進而到晚年,創(chuàng)立了獨具一格,人們譽為”毛體”的書法。
(三)筆法自然章法得當
毛澤東在筆法和章法上很有講究其時而剛逸遒勁,時而縱逸奔放,時而圓潤流暢,時而嚴整秀麗,風格多變,亦如其多變的性格,難以捉摸。用筆,及章法佈局,可說是兩者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首先,筆鋒的控制極為熟練,方筆、圓筆交替運用;正鋒、側鋒相依兼施。墨色運用,恰如其份,乾澀濃淡,墨分五色。同時結字造型生動多變,欹側傾斜;動靜間巧妙配置,令人目不。其次,章法布白極有技巧,黑白相間,相映成趣,并且成為布局的一部份,達到古人所說計白為黑的境界。
五、毛澤東詩詞書法藝術和革命精神淺談
毛澤東自幼勵志救國救民,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其書法上的偉大造詣體現出他偉大的藝術精神。
(一)憂國憂民情懷尋求革命真理
毛澤東在一九二五年寫《沁園春·長沙》:指點江山(評論國家大事,毛澤東1913—1918年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后來又在長沙一帶開展工作,當年曾和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學一起游覽橘子洲、岳麓山一帶,談論國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在這一帶進行革命實踐)。激揚文字(發(fā)表文章,揭露和批判黑暗的舊社會,宣揚革命真理)在一九二七年春寫了《菩薩蠻·黃鶴樓》:“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借以前兩句痛斥蔣介石和譴責陳獨秀之流把當初北伐時的誓言拋到九霄云外,剩下的只有一張白的空紙。后兩句毛澤東用酒祭長江,向祖國和人民發(fā)誓將革命進行到底。他心中的激情像滾滾的長江之水一樣,一浪更比一浪高)。
詩人在這革命危急的關頭,發(fā)出誓言,挽救中國革命,把革命引向勝利,他的思潮像長江的巨浪洶涌澎湃,表明毛澤東憂國憂民的革命感情。
(二)建立革命根據地爭取革命勝利
一九二八年秋《西江月·井岡山》“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p>
根據地的紅軍早以布置好嚴整的陣勢,修好了堅固的防御工事。毛澤東說:“真正的鐵墻銅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
一九二九年秋寫了《清平樂·蔣桂戰(zhàn)爭》“紅旗越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歐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奔t軍向福建進軍,打下龍巖、上杭兩縣。把被軍閥們搞得支離破碎的一片國土收到了人民的手中,打土豪、分田地、呈現出了一片繁忙、歡騰的景象。解放閩西、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
(三)詩人的博大胸懷樂觀主義精神
一九三五年二月寫《憶琴娥·婁山關》,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九三五年十月《七律·長征》,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紅軍于1935年6月過夾金山、夢筆山,7月過長板山、打鼓山、拖羅崗、岷山。紅軍31天行程2700余里。毛澤東這里寫成“更喜岷山千里雪”,特別喜愛雪山壯麗的景色,寫出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李鵬程.毛澤東與中國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12:87.
[2]張以國.心靈的藝術.臺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1年:2.
[3]菲利普肖特.毛澤東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72.
[4]王大智.《青演堂叢稿》初輯.臺灣華文書局,1992,11:159.
[5]楊一清主編,陳進編著.中國美術出版社,2002,7:2.
[6]張懷瓘.《書議》.收錄于《書學寶篋》.中華書局出版,2002,3:8.
*作者簡介:楊東東(1988-),女,陜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西藏社會發(fā)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2-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