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巖,董 杰,王品舒,岳 瑾,張保常,趙 昆,郝海利,楊建國*(.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北京 0009; .北京市平谷區(qū)植物保護站,北京 005)
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對梨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
喬 巖1,董 杰1,王品舒1,岳 瑾1,張保常2,趙 昆2,郝海利2,楊建國1*
(1.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北京 100029; 2.北京市平谷區(qū)植物保護站,北京 101205)
為明確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對梨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在北京市平谷區(qū)桃園進行了該技術的防效試驗,平均每公頃懸掛900根梨小食心蟲迷向絲(4月和7月各懸掛1次)。結果表明,迷向絲對梨小食心蟲各代成蟲的迷向率可達84.62%~100%,且持效期在3個月以上,對各代幼蟲蛀梢防效為77.78%~92.31%,蛀果防效為83.33%。同時,全年果園減少農藥使用2次。因此,使用迷向技術可有效地干擾梨小食心蟲的交配,減少后代的種群數量,從而減輕其危害。
梨小食心蟲; 性信息素; 迷向; 防治效果
梨小食心蟲(GrapholithamolestaBusck.)屬鱗翅目卷葉蛾科,是重要的蛀果害蟲之一。該蟲又名梨小蛀果蛾、東方果蠹蛾、桃折梢蟲等,簡稱“梨小”[1],主要危害嫩梢、果實,蛀梢造成嫩梢萎蔫,蛀果引起嚴重的經濟損失[2]。梨小食心蟲在國內分布廣泛,每年發(fā)生代數因各地氣候不同而異。華南地區(qū)1 a發(fā)生6~7代,華北地區(qū)1 a發(fā)生3~4代[3]。桃園梨小食心蟲幼蟲在春季主要危害枝梢,夏季危害枝梢和桃果,秋季轉移到蘋果園、梨園危害果實。蛀果率在10%以上,發(fā)生危害重。
由于梨小食心蟲個體較小,具有蛀梢、蛀果習性,世代重疊現象明顯,其發(fā)生也受天氣條件的影響,預報較困難,防治也很難。目前,梨小食心蟲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4],農戶1 a用藥5~7次,導致害蟲抗藥性發(fā)展很快,防治效果不理想[5]。
昆蟲性信息素具有高效、無毒、不傷害益蟲、不污染環(huán)境等優(yōu)點,已廣泛應用于害蟲的預測預報和防治[6]。迷向防治是通過在田間釋放高濃度的性信息素,干擾梨小食心蟲雌雄蟲的交配。在性信息素彌漫的環(huán)境中,雄蟲喪失了對雌蟲的定向行為能力,或因長時間接觸高濃度性信息素,觸角處于麻痹狀態(tài),失去對雌蟲召喚的反應能力。雌、雄蟲交配概率大為降低,能夠快速降低下一代蟲口密度,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7]。本研究通過在北京市平谷區(qū)桃園進行試驗,明確了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對梨小食心蟲種群數量的影響及對蛀梢和蛀果的防效,為該蟲的田間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1.1 供試材料
試材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迷向絲是由聚乙烯材料擠出成型的毛細管,長20 cm、內徑1 mm、外徑2 mm,兩端封口。誘捕器為粘膠型誘捕器。梨小食心蟲迷向絲含有梨小食心蟲性外激素20 mg/根,性誘芯含性外激素0.5 mg/個。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4年在北京市平谷區(qū)夏各莊鎮(zhèn)連片桃園內進行,設立迷向區(qū)和對照區(qū)。迷向區(qū)為連片桃園33.33 hm2,迷向絲按900根/hm2設置,每棵樹均勻懸掛迷向絲2根(東西、南北交錯懸掛)。迷向絲1 a懸掛2次,分別于4月1日和7月1日,即成蟲揚飛前一周懸掛,每次更換時不摘除原有迷向絲。另外,在整個防治區(qū)外側邊界的2排果樹上,迷向絲的使用量加倍,每棵樹懸掛4根(東、西、南、北4個方向),坡度較高和主風方向邊緣處也加倍懸掛。對照區(qū)距離迷向區(qū)2 000 m,面積也為33.33 hm2,不懸掛迷向絲。迷向區(qū)和對照區(qū)的梨小食心蟲防治均按普通防治指標施用化學農藥。在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內配置誘捕器,均為1套/hm2。根據對照區(qū)誘蛾量的多少和使用時間長短更換膠片和誘芯,迷向區(qū)和對照區(qū)同時進行。
1.3 調查時間和方法
1.3.1 誘捕器誘蛾量記錄 4月14日至9月25日,每隔7 d左右調查記錄一次誘捕器中誘蟲數量,比較各處理區(qū)誘捕器誘蛾量的變化情況。
1.3.2 蛀梢率和蛀果率調查 分別于6月19日、7月31日和8月20日在迷向區(qū)和對照區(qū)隨機選擇5 株果樹,調查所有新梢及被蛀新梢數量,8月20日調查所有果實以及被蛀果實數量,并隨即摘除被害梢和蛀果,計算蛀梢率和蛀果率。
1.3.3 化學農藥使用情況 調查迷向區(qū)和對照區(qū)全年防治梨小食心蟲的化學農藥使用情況。
1.4 效果計算
參考陳漢杰等[8]的方法計算迷向率和防治效果。迷向率=(1-迷向區(qū)誘蛾總量/對照區(qū)誘蛾總量)×100%;防效=[1-迷向區(qū)蛀梢(果)率/對照區(qū)蛀梢(果)率]×100%。
2.1 梨小食心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
由圖1可以看出,北京地區(qū)梨小食心蟲發(fā)生量出現了4個高峰期。越冬代成蟲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開始羽化,至4月上中旬達到羽化高峰,峰值高,峰期偏長。第1代成蟲高峰期發(fā)生在5月下旬至6月初,第2代成蟲高峰期發(fā)生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成蟲高峰期在7月底至9月初,峰值較第1、2代有所升高,峰期較長。到9月份,溫度降低,第4代幼蟲便以老熟幼蟲越冬。
圖1 不同處理區(qū)誘捕器誘蛾量變化曲線
2.2 迷向絲對梨小食心蟲的迷向效果
由圖1可以看出,迷向絲處理區(qū)誘捕器的誘蛾量比對照區(qū)誘捕器的誘蛾量明顯減少。特別是在迷向處理28 d以后,即4月28日,迷向區(qū)誘捕器誘蛾量很少,而在對照區(qū)誘捕器仍可誘捕到大量梨小食心蟲成蟲,說明迷向絲的迷向效果很好,雄蛾對雌蛾的定向行為已被嚴重干擾。從圖2可以看出,整個試驗期間性信息素對梨小食心蟲的迷向率最低為84.62%,最高達100%。在試驗期間,迷向率隨著時間的延長呈遞增趨勢,說明迷向效果隨著梨小食心蟲代數的增加不斷提高。在使用迷向絲的桃園中,平均迷向率為94.33%。
圖2 迷向絲對梨小食心蟲的迷向效果
2.3 迷向絲對梨小食心蟲的蛀梢防效和蛀果防效
分別于6月19日、7月31日和8月20日調查迷向區(qū)和對照區(qū)桃樹的蛀梢率,從表1可以看出,迷向區(qū)蛀梢率為1%~3%,平均為2%;對照區(qū)蛀梢率為9%~28%,平均為16.67%。迷向絲蛀梢防效最低為77.78%,最高達92.31%,平均防效為86.46%??梢姂覓烀韵蚪z對控制梨小食心蟲蛀梢危害有明顯效果。
迷向處理區(qū)的蛀果率明顯低于對照區(qū),迷向處理區(qū)梨小食心蟲的蛀果率僅為1%,而對照區(qū)蛀果率為6%,迷向絲防治效果為83.33%(表1)。
表1 迷向絲對梨小食心蟲的蛀梢防效和蛀果防效
2.4 梨小食心蟲迷向處理區(qū)農藥使用情況
試驗過程中向迷向區(qū)果農了解了果園情況并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噴施農藥對梨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蛀果或蛀梢以后農藥很難對幼蟲產生作用。果園中,農民集中用藥時間為4—6月,常用農藥為吡蟲啉、氯氰菊酯、滅幼脲和甲維鹽。通過調查發(fā)現,對照區(qū)果農平均用藥次數為5次,迷向區(qū)果農平均用藥次數為3次,即迷向區(qū)比對照區(qū)減少用藥2次。
通過誘捕器調查梨小食心蟲數量發(fā)現,第1、2代成蟲高峰數量較越冬代成蟲數量明顯減少,主要是因為在桃樹生長早期,果農普遍噴施了一些廣譜性殺蟲劑,控制了包括梨小食心蟲在內的害蟲。第3代成蟲數量較第1、2代也明顯升高,主要原因包括:經過第1、2代的生長繁殖,梨小食心蟲蟲情基數有了增長;第3代成蟲發(fā)生高峰期為7月底至9月初,桃園進入采摘季節(jié),桃農已很少施藥。因此,到第3代時梨小食心蟲的蟲口密度再次達到了高峰[9]。
在桃園懸掛迷向絲后,對梨小食心蟲各代成蟲的迷向率均在84.62%以上,最高可達100%,且持效期在3個月以上,其各代蛀梢防效在77.78%以上,最高達92.31%,平均防效為86.46%,蛀果防效為83.33%,充分說明在桃園使用迷向信息素對桃樹整個生育期梨小食心蟲的危害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本研究是在農民常規(guī)用藥的情況下開展的,假定對照區(qū)和迷向區(qū)農民用藥情況相同。但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農民根據蟲害發(fā)生情況決定是否用藥,在迷向區(qū)減少用藥2次的情況下,仍能得到如此高的防效,說明如果用藥情況一致,迷向區(qū)的防治效果應該更好。
使用迷向絲防治梨小食心蟲,抓住防治適期很重要。應該在越冬代成蟲羽化前,蟲口密度較低時開始使用,一直到第3代成蟲羽化結束,可以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蟲危害[3]。同時,在果園中配合使用農業(yè)防治技術(如改善種植結構、加強田間管理等)、物理防治技術(如使用殺蟲燈、對果實套袋等)以及生物防治方法(如應用性誘捕器、植物源引誘劑、天敵等),并配合使用高效低毒藥劑及農藥減量助劑,最終達到全面防控梨小食心蟲的目標[10-12]。
本試驗結果表明,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技術能夠明顯干擾梨小食心蟲雌雄蟲正常的交配行為,減少下一代幼蟲的發(fā)生數量,減輕危害, 可用來防治梨小食心蟲。迷向絲迷向效果較好,能夠有效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且簡單易行,對減輕環(huán)境污染、保護天敵和生產綠色果品都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1] 徐妍,吳國林,吳學民,等.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研究及應用進展[J].現代農藥,2009,8(3):40-44.
[2] 張文忠,張承胤,史賀奎,等.梨小食心蟲迷向絲在北京平谷地區(qū)桃園的應用效果[J].北方果樹,2015(2):9-10.
[3] 李萍,張東霞,王艷輝,等.梨小食心蟲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在桃園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10):53-55.
[4] 王向陽,劉偉,張長信.桃樹梨小食心蟲防治藥劑篩選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0(2):175,177.
[5] 寧幸連,賀春娟,張璐.性信息素迷向技術對桃園梨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與分析[J].山西果樹,2014 (4): 8-10.
[6] 何超,秦玉川,周天倉,等.應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蟲試驗初報[J].西北農業(yè)學報,2008,17(5):107-109.
[7] 王向陽,曹翔翔,胡本進,等.緩釋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桃園梨小食心蟲試驗初報[J].中國植保導刊,2011,31(2):38-40.
[8] 陳漢杰,邱同鐸,張金勇.用性信息素加農藥誘殺器防治梨小食心蟲的田間試驗[J].昆蟲知識,1998,35(5):280-282.
[9] 蔣紅國,陳新,傅華欣,等.性信息素技術在梨小食心蟲測報與防治上的應用[J].中國果樹,2015(6):65-68.
[10] 喬麗霞,劉麗斌.梨小食心蟲的重發(fā)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8):149.
[11] 李唐,連梅力,馬平順,等.桃園梨小食心蟲發(fā)生為害調查及防治對策[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0,38(5):47-50.
[12] 范仁俊,劉中芳,陸俊姣,等.我國梨小食心蟲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應用昆蟲學報,2013,50(6):1509-1513.
Control Effect of Mating Disruption Technology by Using Sex Pheromone onGrapholithamolesta
QIAO Yan1,DONG Jie1,WANG Pinshu1,YUE Jin1,ZHANG Baochang2,ZHAO Kun2,HAO Haili2,YANG Jianguo1*
(1.Beiji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Beijing 100029,China;2.Beijing Pinggu District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Beijing 101205,China)
To explicit the control effect of mating disruption technology by using sex pheromone onGrapholithamolesta,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peach orchards in Pinggu district,Beijing.A total of 900 pieces of mating disruption wire were hung per hectare area in average (hung twice,April and July,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s of mating disruption wire on each generation ofGrapholithamolestawere between 84.62% and 100%.The effects of avoiding top-breakage were between 77.78% and 92.31%,and the effects of avoiding fruit decay reached 83.33%.The lasting period was more than three months.The annual frequency of pesticide use reduced twice.Therefore,this technology could prevent mating ofGrapholithamolestasuccessfully during the entire growth period of peach tree,and reduce the population quantity of its offspring,thus reducing its damage.
Grapholithamolesta; sex pheromone; mating disruption; control effect
2015-12-26
農業(yè)部農作物病蟲鼠害疫情監(jiān)測與防治項目(04010155);“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計劃項目(2012BAD19B06-05)
喬 巖(1982-),女,山東泰安人,高級農藝師,博士,主要從事糧食、經濟作物病蟲害防治研究。 E-mail:qy0914@126.com
*通訊作者:楊建國(1963-),男,北京人,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糧食、經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及示范推廣工作。E-mail:yangjguo@263.net
S436.612;S482.3+8
A
1004-3268(2016)04-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