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奇鵬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四君子湯加味治療小兒氣虛便秘臨床觀察
姚奇鵬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四川 成都 610000)
目的:觀察四君子湯加味治療小兒氣虛便秘的療效。方法:6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用四君子湯加味口服,對照組用媽咪愛口服,治療2周。結(jié)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四君子湯加味治療小兒氣虛便秘,療效顯著。
小兒便秘;四君子湯加味;對照治療觀察
便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病,以大便干燥堅硬、秘結(jié)不通、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次數(shù)減少、或雖便意頻而排出困難為特征,為大腸傳導功能失調(diào)所致[1]。小兒便秘的發(fā)病率為 3%~8%,便秘的病因可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zhì)性便秘兩種,其中90%便秘為功能性便秘,器質(zhì)性便秘僅占小部分。功能性便秘,可見于各個年齡段的兒童,一般在嬰兒期開始起病,2~4歲為發(fā)病高峰年齡,并且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有上升趨勢,一部分患兒存在家族史便秘[2]。筆者用四君子湯加味治療小兒便秘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我院門診患兒,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和證候標準。男35例、女25例,年齡8個月~12歲,病程2周~6個月。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便秘”的診斷標準擬定。①排便時間延長,3天以上1次,糞便干燥堅硬;②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脹急,神倦乏力,食欲減退等癥;③排除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羅馬診斷標準擬定[4]。①大便干結(jié);②排便困難或排便不盡感;③便意雖頻,卻難以排出;④在不使用瀉劑的情況下1周內(nèi)自發(fā)性排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意;⑤1/4以上的時間肛門直腸部有堵塞感;⑥1/4以上時間需要用手協(xié)助排便。具①②③之一和④⑤⑥之一共存時可診斷為便秘。
中醫(yī)證候標準:參照《現(xiàn)代中醫(yī)兒科學》氣虛便秘[5]。①大便不干硬;②便意頻頻;③便時努掙乏力,用力則短氣汗出;④便后疲乏,面白神疲,懶言少動;⑤舌苔薄白,脈細弱。
觀察組用四君子湯加味。人參5g,炒白術(shù)10g,茯苓10g,萊菔子10g,木香10g,枳殼10g,檳榔10g,火麻仁10g。每劑藥先涼水浸泡0.5h,武火煎至沸后用文火煎20min,濾出藥汁,再加水煎煮 20min,過濾,棄渣,將2次藥汁混合攪勻,分4 次溫服,每天1劑,1周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3歲以上每次100mL,3歲以下小兒劑量減少50%。
對照組用媽咪愛口服(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2歲及2歲以下1袋、1日2次,大于2歲2袋、1日2次,溫開水或溫牛奶沖服,也可加入果汁、飲料中服用,但水溫不得高于40℃。1周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痊愈:排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便質(zhì)軟潤成形,大便通暢,無其他不適癥狀。顯效:排便次數(shù)1~2天1次,成形軟便,大便通暢。有效:排便次數(shù)2天1次,大便成香腸狀,表面有裂紋,一定時間內(nèi)仍存在排便困難。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王某,男,1歲2個月,于2015年10月9日就診。2個月前開始出現(xiàn)排便困難,大便前段偏干,狀如羊屎,后段正常, 2日甚至4~5日排便1次,排便時肛門疼痛難忍,偶見肛裂便血,間或使用開塞露幫助排便,伴見腹脹、納差、夜臥不安。面色不華,舌淡苔薄白、指紋紫滯。前期自行予以金雙歧、媽咪愛、常樂康等益生菌治療效果不佳。中醫(yī)診斷為便秘(氣虛型),健脾行氣、潤腸通便。用四君子湯加味。人參5g,炒白術(shù)15g,茯苓10g,萊菔子12g,木香10g,枳殼10g,檳榔12g,火麻仁12g,山藥10g,雞內(nèi)金10g,焦山楂10g,建曲10g。4劑,2天服1劑,每天4次,每次60mL。10月16日復診,大便 2日1行,大便前面變軟,后段變稀,腹脹減輕,睡眠好轉(zhuǎn),舌淡苔薄白、指紋紫。繼以前方減人參、枳殼、檳榔,加太子參10g、隔山撬10g、苦蕎頭10g、炒麥芽10g,4劑。23日三診,大便變軟,每日1行,腹脹消失,納眠可。囑其多食用南瓜、紅薯等雜糧及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及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小兒便秘病位在大腸,但又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表現(xiàn)為前段大便干燥硬松在后段軟甚或稀水樣便,屬“虛秘”范疇。治當以補為通,使脾胃得健、升降復常、腸腑乃通[7]。采用健脾行氣法。四君子湯加味方中人參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白術(shù)益氣補脾、滋脾液、健脾運,茯苓健脾利濕,萊菔子消食除脹,木香、枳殼、檳榔、火麻仁行氣、健脾、消食,火麻仁潤腸通便。全方健脾行氣,可使脾胃健、升降復、腸腑通,而便秘愈。
[1] 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707.
[2] 北京兒童醫(yī)院. 內(nèi)科診療常規(guī)[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735.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
[4] CHEY W Y,JIN H O,LEE M H,et al. Colonic motility abnormality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xhibiting abdominal pain and diarrhea[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5):1499-1506.
[5] 江育仁.現(xiàn)代中醫(yī)兒科學[M].2005:180.
[6] 閏慧敏.小兒功能性便秘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19:190-193.
[7] 高尚社.國醫(yī)大師朱良春教授治療便秘驗案賞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16):4-6.
R256.352.2
B
1004-2814(2016)12-1159-02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