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林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 呼和浩特 010022)
?
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機制
韓大林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信仰對大學生具有積極的意義。大學生個體信仰體系建構應遵循自主選擇性與專一性相結合、層次性與發(fā)展性相統(tǒng)一、體悟與實踐相結合的規(guī)律。自我內(nèi)部構建是大學生信仰生成的重要途徑,通過認知自覺、情感自發(fā)和意志自愿的相互作用,大學生能夠從內(nèi)部構建自己的信仰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 信仰生成; 自我內(nèi)部建構; 機制
一、 大學生信仰解析
什么是信仰,古今中外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界定??档抡J為信仰是“客觀上不充分,但主觀上充分的根據(jù)而來的認以為真”[1]。黑格爾認為信仰是特殊形式的認知,是對真理的堅信,屬于絕對精神領域。保羅·蒂利希認為:“對《舊約》時代的人來說,信仰就是對耶和華、對他所體現(xiàn)的要求、威脅和應許的一種終極的、無條件的關切狀態(tài)?!盵2]《辭?!穼π叛龅慕忉屖牵骸皩δ撤N宗教或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3]李德順認為:“信仰是指人們關于最高(或極高)價值的信念?!盵4]荊學民認為:“只有那些關于極高或最高價值的信念才能成為信仰。”[5]22綜觀中外學者的研究觀點,可以看出信仰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精神性,信仰是主體的一種認知,即對某種事物的全方位和整體上的把握,所產(chǎn)生的認知成果雖然表現(xiàn)為各種觀念,但這些觀念還會上升到主體的最高精神層面,成為統(tǒng)攝主體的一種意識;二是主觀性,信仰是主體對認知成果的體驗,表達了一種信任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對事物積極地無條件地感情傾注;三是實踐性,信仰是一種實際行動,即主體把堅信的信念貫徹到現(xiàn)實場景中并積極轉化為一貫的行為。由此可以認為:信仰是主體對信念的堅信以及在實踐中的堅決貫徹履行。
本文所論的大學生信仰主要指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信念、社會道德文化信念、個人價值信念的堅信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領域中的堅決貫徹執(zhí)行。當前,在高校生成大學生信仰是非常必要的,具有積極的意義。首先,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這些目標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學習、生活等多個方面,通過正確的認知和積極地實踐,大學生就會將這些方面的目標整合并最終形成服務社會的人生終極目標,從而來引領自己的未來發(fā)展;其次,能夠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履行達到人生目標所承載的各種行為,向人生最終發(fā)展目標不斷努力。通過具體行為的不斷展開,大學生在實踐中就能夠深切感悟和體會所確立的人生發(fā)展目標,對發(fā)展目標的認識也會更深一步,進而也就理解了各種實踐行為的深刻意義,此時知和行得到統(tǒng)一,主觀和客觀達到一致,大學生就會對所確信的信念毫不動搖,在實踐中也就矢志不渝地去踐行。大學生確立了自己的信仰,并把踐行信仰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既能享受踐行信仰的快樂,又能促進自己各方面的發(fā)展,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在高校,大學生信仰的生成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施。一是外部建構,主要指高校利用校內(nèi)外的各種教育資源,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途徑力圖將信仰內(nèi)容內(nèi)化到大學生內(nèi)心深處,轉化為大學生的信仰體系。二是自我內(nèi)部建構,主要指大學生通過對信仰內(nèi)容的認知,借助自身情感和意志的相互作用,在內(nèi)心深處自覺確立信仰體系。當前,各高校在大學生信仰生成的過程中主要采取外部建構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高校能夠調(diào)動各種教育資源廣泛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活動,從而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完成。外部建構是單向度的,主要通過開設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課程和舉辦各種活動展開,較為注重過程和形式。但它忽視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即沒有大學生的主動參與,由外部強加的信仰是不牢固的,也不能真正成為大學生所認可的信仰,這是導致多年來高校大學生信仰問題的主要原因。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以大學生的主動性為基點,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著重突出了大學生在信仰生成中的積極作用,通過調(diào)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信仰內(nèi)容變得容易被接受和認可,從而內(nèi)化到大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中,效果也會得到提高。這恰恰是當前高校大學生信仰生成的短板,因此,大學生信仰的生成要在做好外部建構的基礎上,積極推行自我內(nèi)部建構的方式,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大學生的信仰體系。
二、 大學生個體信仰體系建構的基本規(guī)律
大學生個體信仰體系建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規(guī)律。
一是自主選擇性與專一性相結合的規(guī)律。信仰是大學生主體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最高級的意識形式。在其構建的過程中,勢必要借助大學生個體的自主選擇來獲得。自主選擇性是大學生個體的一種屬性,表現(xiàn)為大學生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對客體做出判斷和取舍。一方面大學生要接受客體適合自己需要的屬性,另一方面還會排斥客體不適合自己需要的屬性。自主選擇性雖然從大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做出抉擇,但它也表現(xiàn)客體的屬性,這種屬性可能和客體相符合或者相違背,也正是基于此,主觀才得以超越客體,把客體變成改造的對象。專一性是信仰的根本屬性之一,信仰一旦形成就會使大學生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不會有半點懷疑。在大學生個體信仰體系的建構過程中,要把自主選擇性和專一性結合起來,既要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主觀價值判斷,又要對做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進行不斷的強化,使它保持前后的一貫性和連續(xù)性,這樣才能使大學生把主觀上價值判斷的成果自然而然地轉變?yōu)榭陀^的存在、絕對的存在,凸顯了專一之后,大學生精神上就會變得清澈和安寧,信仰體系也就隨之建構起來。
二是層次性與發(fā)展性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從信仰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信仰是有層次性的,總是從低級的信仰向較高層次、最高層次的信仰發(fā)展,總是從片面的、單一的信仰向全面的、綜合的信仰發(fā)展。當人積累了大量的認識和實踐成果之后,信仰將成為人把握自己和世界的真正尺度。大學生個體信仰體系的構建也應遵循層次性和發(fā)展性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大學生個體信仰體系的層次性主要體現(xiàn)為大學生在不同的認識階段會產(chǎn)生不同層次的信仰,既包括層次較低的生活層面的信仰,也包括精神領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道德信仰等。由于大學生個體的認知結構、價值觀念、成長環(huán)境和社會經(jīng)歷不同,每一個個體都會建構不同層次的信仰。這些信仰的形成也不是不可改變的,通過有效的引導,大學生個體可以不斷調(diào)整和發(fā)展完善自己的信仰,使自己的信仰不斷向高層次的方向發(fā)展。
三是體悟與實踐相結合的規(guī)律。信仰是對信念的確信以及在現(xiàn)實中的踐行。如何使大學生確信自己所持有的信念,這不僅需要理性認識和辯證思維,同時還需要對信念進行體悟,也就是在實踐中感知、在行動中體驗。哲學家馮契提出了“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人格”的觀點,強調(diào)理論要應用到實踐中,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才能真正指導實踐,這一過程中,理論也會轉變成實踐主體的現(xiàn)實人格?!叭嗽趯嵺`中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使人的本質(zhì)得到新的升華。這一過程是一個物質(zhì)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精神上的升華過程。”[6]從這一點上來講,信仰的本質(zhì)是人實踐活動的一種精神升華。大學生把所信奉的信念踐行到現(xiàn)實生活中,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為,這不僅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信念的本質(zhì)及其意義,固化信念與行為之間的聯(lián)接,同時也能使大學生的精神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升華。通過交互作用的認識與實踐活動,大學生個體信仰體系就能夠不斷地構建起來。
三、 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要素及其運行
在西方哲學史上,意大利哲學家維柯在其《新科學》一書中第一次將人類的精神意識狀態(tài)分為知、情、意三部分。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中對知、情、意進行了論證,但他同時也指出知、情、意不能完全窮盡人類的精神意識狀態(tài),人類最終要將知、情、意整合起來并且超越它,從而走向終極關懷,也就是走向信仰。由此看來,信仰歸屬于人類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類意識的最高形態(tài)。我國學者在研究信仰時,認為信仰“是一種復合的心態(tài),本身包含有認識的、邏輯的、理性的成分,以及情感的、生命的、感傷的、非理性的成分。所有這些成分大致上可歸結為認知、情感、意志三種因素”[7]。“就信仰作為一種精神現(xiàn)象而言,它是信仰主體對一定信仰對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理性、感情、態(tài)度和行為?!盵8]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如果對信仰作心理學方面的考察,信仰應該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部分,是這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正如荊學民所言:“這種心理機制的特質(zhì)在于,它的對象一旦確立,便調(diào)整主體的整個精神意識狀態(tài)(知、情、意)以它為核心,定向,調(diào)節(jié)和控制主體的行為?!盵9]知、情、意既作為信仰的構成要素,同時也為信仰的發(fā)生和最終的確立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信仰確立的過程是人從自在狀態(tài)向自為狀態(tài)轉變的過程,自在是人的原初狀態(tài),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通過個體的努力,將知、情、意介入到信仰的確立過程中,人最終就成為自為的存在。大學生信仰的生成是要在大學生內(nèi)心確立信仰,這一過程需要高校外在的共同教育力量,同時更加需要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就是從信仰的機制出發(fā),讓大學生積極調(diào)動自己的認知、情感和意志,使這些因素參與到信仰的確立過程中來,這樣信仰才能有效地建構,才能一勞永逸的被信奉和遵從。因此,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機制包含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三個方面,即認知自覺、情感自發(fā)、意志自愿。
1. 認知自覺
在黑格爾看來,信仰能夠通過思辨思維來把握真理,真理也能夠向意識揭示客體事物真實的一面。他提出簡單的思維方式和思辨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所獲得的信仰也是不同的,信仰可以看作是一種認知,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特殊就體現(xiàn)在思維的思辨性上。對于信仰而言,首要的是認知,沒有認知就不能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在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過程中,認知指的是大學生運用抽象、概括、推理、判斷、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思維方法對客觀的信仰內(nèi)容進行辨別、選擇、去偽存真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認知自覺的過程。自覺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發(fā)展自我的源泉,指的是人有意識的對自我存在進行積極的維護和促進,從而保證人的發(fā)展。認知自覺強調(diào)大學生認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主體意識出發(fā)來調(diào)動認知過程,提高認知結果的質(zhì)量。認知自覺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對自我的發(fā)現(xiàn),認定自我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能解放自我的意識,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世界。這種自覺意識如果不覺醒,任何信仰的內(nèi)容對于大學生而言都是一紙空文,沒有任何意義。因此,認知自覺對于大學生自己確立信仰具有積極的意義。
大學生對信仰內(nèi)容認知自覺的結果是獲得信念。信念來源于經(jīng)驗和觀念,經(jīng)驗是大學生對信仰內(nèi)容的感性認識和理解,這種感性認識和理解的結果還沒有得到思辨思維的加工和處理,還停留在感性直觀的階段。當思辨思維進一步審視大學生所獲得的感性經(jīng)驗后,尤其是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方式介入后,感性直觀的經(jīng)驗會得到提升,上升到理性概括狀態(tài),這時大學生就獲得了關于信仰內(nèi)容的觀念。面對獲得的信仰觀念,大學生還要對這些觀念進行甄別和選擇,從中凝結出信念。信念是對真的把握,這種真是大學生確認的真,帶有主觀性,如果始終都認為某種觀念為真,觀念就轉變成信念。信仰和信念具有密切的關系,信念是構成信仰的基礎,“如果把信仰作為一種心理要素來看待,它本質(zhì)上是一種信念?!盵5]19不是所有的信念都會轉變成信仰,只有在大學生精神領域中占統(tǒng)攝作用的信念才能成為信仰,才能被信奉。因此,大學生在對信仰內(nèi)容進行認知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意識的自覺性特點,確立自己的信念,使它構成自己信仰的核心。
2. 情感自發(fā)
蘇聯(lián)心理學家烏格里諾維奇認為信仰是主體對信仰對象的情感態(tài)度,信仰對象如果不能引起主體強烈的情感態(tài)度則信仰會消失。黑格爾認為信仰的關鍵是可靠性,之所以是可靠的,源自于可靠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是對真的把握。把握了真就是獲得了認知的結果,認為真是可靠的,表達的是主體的一種主觀傾向,即相信真并隨之產(chǎn)生情感體驗?!靶叛鲎鳛閯討B(tài)的心理要素或作為心理要素的運動,則進一步表現(xiàn)為一種態(tài)度,可以稱為心態(tài)。”[5]23可見,信仰是一種態(tài)度,本身就包含著情感成分,這也可以從信仰兩個字來解讀。信指的是相信,因為真所以才相信,可以說信就是真,就是認知結果,同時也是對認知結果所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是客觀結果作用于主觀所產(chǎn)生的反應;仰指的是仰慕、崇敬,表達的是主體的主觀感受,是對所相信對象的整體把握,并把它上升到精神領域的最高層面,成為認知的引領。
在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過程中,既包含認知自覺的過程,也包含情感自發(fā)的過程。自發(fā)指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制約而自然發(fā)生。情感自發(fā)指的是大學生在信仰生成中,對認知自覺過程及產(chǎn)生的結果發(fā)自內(nèi)心、油然而生某種感受和體驗。在大學生信仰生成過程中,情感自發(fā)的目標是形成態(tài)度傾向,也就是對認知自覺過程及結果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賦予所獲得的信念以主觀情感的意味,也就是使大學生從“疑”的態(tài)度轉變到“信”的態(tài)度。情感自發(fā)的過程始于大學生的認知自覺過程,隨著認知自覺的深入,大學生的主觀追求或需要會得到不斷的滿足,情感也隨之加入和滲透在這一過程中。當大學生通過認知自覺確立了信念時,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會上升到虔敬的高度,并以此作為樣式不斷激發(fā)大學生的認知自覺。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大學生的主觀需要,彰顯了大學生對自身本質(zhì)力量的體驗和感受。正如黑格爾所言沒有熱情人們將一事無成,同樣沒有情感自發(fā),大學生的認知自覺就不會插上激情的翅膀,只有二者結合起來,大學生才能深情地去認知、去體驗、去實踐,才能把確立的信念上升到精神的最高層面去信奉并在現(xiàn)實中去踐行。
3. 意志自愿
德國古典哲學創(chuàng)始人康德在劃分人的理性功能時,提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概念,理論理性指的是理性的認識功能,實踐理性指的是理性的意志功能。黑格爾繼承了這一學說,認為意志是關于行為的精神和理性,思維和意志分別代表理論態(tài)度和實踐態(tài)度。從兩位學者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意志是關乎行動的。信仰作為人的最高精神狀態(tài),它還要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升華,這一過程需要訴諸意志,意志將人的精神狀態(tài)轉變?yōu)閷崒嵲谠诘男袨?,從而在施行中實現(xiàn)對自身的超越。“一種信仰,其理論確證和情感體驗以及行為追求必然是統(tǒng)一的。”[5]116意志把信仰轉變成行為時,它不是獨自進行的,實際上它并不排斥理智和情感,而是把二者融入到意志過程中來,在理智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下來發(fā)揮意志的作用。
大學生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過程既是認知自覺、情感自發(fā)的過程,同時也是意志自愿的過程。自愿是主體主觀能力的表達,是心甘情愿地去做、去行動的意愿。意志自愿指的是大學生愿意堅持不懈地將信仰的對象付諸行動,矢志不渝,毫不動搖。意志自愿體現(xiàn)了大學生對信仰對象的專一,即愿意把通過認知自覺獲得的信念愉快地付諸實踐,使認知自覺、情感自發(fā)和意志自愿保持一致。在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過程中,大學生的意志自愿以認知自覺為起點。通過認知自覺,大學生獲得了帶有主觀意味的信念,當具有主觀意味的信念變成純客觀的或者絕對的信念時,意志自愿就會發(fā)生,就會在現(xiàn)實中堅持不懈地貫徹信仰的行為。當然,意志自愿的發(fā)生過程也是和情感自發(fā)過程相伴在一起的,絕對的信念使大學生有了信仰的行動,積極的情感也會從絕對的信念中傾注下來,貫穿在行動的始終??梢哉f,大學生就是在認知自覺中獲得信念,在情感傾注中踐行信念的。通過認知自覺、情感自發(fā)和意志自愿,大學生就會達到信仰狀態(tài),即物我同一的狀態(tài),此時,大學生就實現(xiàn)了信仰生成的自我內(nèi)部建構。
參考文獻:
[1][德]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59.
[2]Tillich P.DynamicofFaith[M]. New York: Happy and Row Publisher,1957:3.
[3]辭海[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1898.
[4]李德順.價值新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184.
[5]荊學民.人類信仰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6]荊學民.現(xiàn)代信仰學導引[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23.
[7]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80.
[8]馮天策.信仰:人類的精神家園[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0: 2.
[9]荊學民.在知情意的交叉上:信仰論綱[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2):10-16.
Self-Internal Construct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Generation
Han Dalin
(Tian Jiabing Education Academ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Abstract:Belief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belief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combining self-selection and concentration, uniting the level and development, and combining enlightment and practice. The self-internal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generation, and the students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belief system internall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gnition consciousness, emotion spontaneous and voluntary will.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belief generation; self-intern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4339(2016)02-189-04
通訊作者:韓大林,nmgsdhdl @163.com.
作者簡介:韓大林(1975—),男,碩士,副教授.
基金項目: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3RWYB08).
收稿日期:201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