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為 寶
千年不腐古楠木
文/葉 為 寶
我早就聽專家學者說,名木古樹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給人類的珍貴遺產(chǎn),具有極高的生態(tài)、文化、歷史、旅游和經(jīng)濟價值,被譽為綠色“活化石”。而在名木古樹中,又以稀有的楠木、紅豆杉等彌足珍貴。
我生長在南方深山里,從小就在房前屋后的古松、古杉、古樟、古鑿樹底下玩耍長大。所以,我對身邊的名木古樹常會犯錯,習以為常,毫不在乎,但又情有獨鐘,戀戀不舍。遺憾的是,我年近“古稀”,卻從未見過“古楠”。這成了我人生見聞的一大缺失和空白。近來,更是做夢都想“牽手”古楠。
一天,聽朋友介紹,說是在井岡山下遂川縣衙前鎮(zhèn)和新江鄉(xiāng),名木“繁多”,古樹參天,有宋代800多年的楠木和竹柏林,還有唐朝1000多年的牡荊(又名黃金柴)和銀杏(又名白果)樹,也有成片的紅豆杉,很值得觀瞻,可以一飽“眼?!保钛a我的缺失和空白。
于是,7月盛夏,我邀了幾個朋友,冒著37攝氏度的高溫,驅(qū)車從遂川縣城泉江鎮(zhèn)出發(fā),直奔楠木產(chǎn)地衙前鎮(zhèn)溪口村茶盤洲。
我們一下汽車,便被綠色包圍了,一行人都用驚異的目光左顧右盼。剛才在縣城中陽光還是一片燦爛,烤得人炙熱難耐,處處被高溫裹脅著,像在火爐上烤、在蒸籠里蒸,汗流浹背,渾身冒著熱氣。一到這里,暑氣頓消,仿若到了另一個世界。陽光被一大片遮天蔽日的楠木林遮擋住了,失去了它的“淫威”。抬眼望去,滿目泛綠。這綠從四面八方的楠木林中罩來,從四維空間滲來。左邊是滿山遍野的楠木林,右邊也是連綿起伏直刺蒼穹的古楠木,中間便是高山泉水匯集而成的綠得發(fā)藍的溪水,當?shù)亟惺袼?。溪邊一條極不和諧相稱的、彎彎曲曲的、黑乎乎的柏油公路,被兩邊的綠樹和山崖擠壓著,好像奇丑的烏鴉見到了開屏的綠孔雀,害羞地向深山里躲藏起來……
越過蜀水河,在一個十分“精致”僻靜的村莊旁,我看見了一片不到二平方公里的綠色沙洲,沙洲上長了不少毛竹,毛竹中間長著一棵因山高林密,不通公路,幾百年都“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的巨大楠木,當?shù)厝藨蚍Q為“猛楠”。我仰起頭,遠遠地定睛一看,它的樹冠覆蓋面足有800多平方米,樹高有40多米,相當于13層樓房那么高,圍徑少說也有六米,我禁不住吆喝一聲,六個人牽起手來才把它圍住。這時,我才醒悟,當?shù)卮迕穹Q其“猛楠”、“巨楠”、齊天“大圣”、江南楠木之“王”,一點也不過分。我走近一看,有塊釘在樹旁的木牌介紹說:這株古楠種植于宋代,俗稱旺丁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樹齡了。整株樹卵長的葉子,鐵青的枝干,樹干爬滿了寄生的藤蔓,樹兜下有幾個圓圓的洞,這是蛇、鼠、蛙類棲息的“天堂”。這一切都昭示著它的偉岸和不朽,碩大和包容。站在這株“猛楠”樹下,置身這綠色的浩瀚海洋之中,一種大自然的驚艷生態(tài)之美直沁心脾,讓人久久不愿離去。
就在我們驚羨、陶醉于“猛楠”之“巨”、“猛楠”之“古”的時候,當?shù)卮迕窀嬖V我們,這里只是古楠木群的一小部分,如果把整個遂川的楠木林比作一片綠海,那我們所在的就是其中的一個小小島礁,蜀水上游新江鄉(xiāng)的古楠木也很多,很迷人。
據(jù)說,因楠木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較高,在中國盛產(chǎn)楠木的地方為數(shù)不多,如今只有南方的海南島、峨眉山、江西省等少數(shù)地方生長楠木,而這三地又以江西的楠木最多最“古”,而江西省又以遂川縣為冠。僅遂川縣新江鄉(xiāng)就有古楠木八萬多株,大小古楠木群幾十處。
按照村民的指點,我們又驅(qū)車沿蜀水逆江而上,來到新江鄉(xiāng)一個叫石坑村的“古楠村”。石坑村離茶盤洲只有50華里遠,可給人的感覺,這里山更深、林更密,楠木更多、更“古老”,難怪外村人叫它“古楠村”。說它“古”,是因為這里不僅在名為后龍山的山上長有幾年、幾十年、幾百年、上千年不同年份的大小楠木兩萬多株,在后龍山的正前方,還有一座屋內(nèi)立柱全用古楠木做成,名為“尊德堂”的鄒氏古祠。鄒氏家譜記載,這座古祠建于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48年了。這么古老的宗祠在中國也許可以找到一些,但宗祠里面所有的立柱都用兩人合抱的楠木建成,恐怕就很稀罕了,在全國也寥若晨星。
邁進尊德堂,我用驚羨奇特的目光環(huán)顧四周,然后掐著指頭數(shù)了起來,共有36根古楠木柱子立在36個青石雕成的石墩子上,有些青石墩都被歲月“啃咬”得有點斑駁了,而這36根楠木一點也看不出腐蝕的痕跡來。這不得不讓人對楠木的防腐特性擊掌叫絕,欽敬不已。我查了一下“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公元1368年,正好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洪武元年,至今歷經(jīng)了648個春秋,而一棵楠木要長成兩人合抱那么粗壯,至少也得200年,也就是說,這36根楠木柱子,如果還生長在山上,其“出生”的年代不是建宗祠的明代,而是南宋初年,與茶盤洲那棵頂天立地的“猛楠”差不多是同齡的“老庚”。
這么看來,茶盤洲的那棵“猛楠”和尊德堂里那36根古楠柱,雖然生死兩重天,命運截然不同,前者枝繁葉茂,生機盎然,仍然生長在沃土里;后者則砍兜鋸尾,剪枝去葉,死死地矗立在祠堂里。但是,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為人類做出了貢獻,而且擁有一個毋庸置疑的共同點,那就是防腐抗腐能力十分強。那棵“猛楠”歷經(jīng)了800多年的風霜雨雪,遭遇了多少次兵燹刀斧、雷劈電擊的頻頻襲擊,如今又面臨著洪澇火災(zāi)、鋼筋水泥、環(huán)境污染的層層圍困,但它以特有的防腐能力,沐浴著天地靈氣、日月光華,多劫不死,遇腐不朽,頑強地生長著,堅定地造福于當?shù)卮迕?。?6根古楠柱,雖然不知在何時何地失去了植物應(yīng)有的生命力,“赤身裸體”地矗立在尊德堂里600多年,但它不改“初衷”,嚴格地遵守楠木的“樹德”,不畏嚴寒,不懼酷暑,不怕祠堂里年年歲歲祭祖拜宗的“煙熏火烤”,保持了“潔身自好”、堅硬如初的本性,忠實神圣地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恪盡職守,雖“死”猶榮。當然,這與當?shù)卮迕窈袜u氏家族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具有敬楠、愛楠、護楠的美德家風是分不開的。
離開尊德堂,已是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山村微微的暑氣也已散去。我回首遙望“尊德堂”周圍的青山,一株株、一片片巍峨挺拔的古楠,被夕陽和紅霞映照得金光閃爍,格外耀眼,更彰顯其飽經(jīng)滄桑的厚重、莊嚴和老成。我忽然覺得,這一株株身披“金衣”和“霞光”的古楠木啊,就是一尊尊照古爍今的寶塔,就是一個個閱盡人間喜怨的長老,就是一座座價值連城的寶庫,你們不僅給人類創(chuàng)造了極高的生態(tài)和經(jīng)濟價值,還給了我們豐富的人文和精神享受,這真是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金礦銀礦不及古樹名木!叫我怎能不肅然起敬呢?
此刻,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上學時和近來在報刊上看過的幾位作家寫樹的文章。陶鑄贊美松樹的風格,茅盾禮贊白楊的高潔,秦強頌揚青檀的精神,梁衡歌頌古寺里鐵鍋與槐樹的情緣,我則要高歌楠木千年不腐的高貴品質(zhì)。你看,不管是茶盤洲的“猛楠”,還是尊德堂的古楠柱,它們都是那樣的高貴而不矯情,剛毅而不自愎,大氣而不奢華,功高而不孤傲,生死也不腐朽!這不正是值得我們當今為人為官為警學習的品德嗎?
(本文作者為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