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留守人員心理問題研究

      2016-02-11 12:29:49林悅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務工人員家庭社區(qū)

      林悅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鄭州 450042)

      留守人員心理問題研究

      林悅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鄭州 450042)

      非全家遷移式的人口流動,造成家庭成員分離,使留守人員面臨心理困境與問題。留守人員產生的心理問題主要包括社會分工設置限制女性就業(yè)機會造成心理弱勢感,家庭教育和家庭關愛的缺失造成孤獨感,社區(qū)對留守人員關愛不足造成互助意識和情感淡漠。在調查、訪談的基礎上對留守人員心理狀況進行深入研究,透視留守人員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討做好留守人員心理工作的對策。

      留守人員;心理現(xiàn)狀;實施路徑

      外來務工人員遷移至城市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一種是全家遷移式,另一種是非全家遷移式。后一種遷移的模式是家庭勞動力成員進入城市打工,其他家庭成員留在戶籍所在地的農村。這樣完整的家庭會分為兩個部分:在城市的“流動人員”和在農村的“留守家庭”。這種非全家遷移式的人口流動,造成家庭成員分離,部分留守人員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會引發(fā)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留守人員個人發(fā)展、家庭幸福以及社會穩(wěn)定。

      一、留守人員心理特點及常見心理問題

      1.務工人員常年在外導致婚姻家庭問題出現(xiàn),影響家庭關系。務工人員來到城市之后,與家人尤其是與妻子的溝通交流時間減少,感情日漸疏遠。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安德森曾經指出,影響人與人相互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熟悉、鄰近、相似性、互補性、相貌、才能、人格品質。人與人之間居住的空間距離越小,交流和情感溝通越充分。而夫妻間的交流和情感溝通時間的長短和頻率直接影響到家庭關系的和諧穩(wěn)定。兩地分居的情況造成原有的溝通模式和分工模式被打破,剝奪了全家共同休閑娛樂的時間,繼而導致務工人員及留守人員對家庭關系滿意度降低。除此之外,留守婦女長期的操勞也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同時,留守婦女會擔心丈夫在外的人身安全、生活狀況及外界誘惑,擔心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教育子女時間不足導致孩子成績下降。例如,有些留守婦女每當看到媒體中報道意外事故時就擔心丈夫的安全;有些留守婦女會擔心城市中新鮮誘惑很多,務工丈夫可能會迷失于城市的燈紅酒綠當中,在外組建“臨時家庭”,漸漸不再給留守在家中的成員經濟支持;也有些留守婦女看到孩子成績下降卻束手無策。過重的心理負擔往往會導致她們產生焦慮、懷疑、抑郁情緒,導致失眠多夢、持續(xù)性精神高度緊張,長此以往影響著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以及婚姻穩(wěn)定性。

      2.務工人員常年在外導致留守子女和父母感情需求難以滿足,甚至影響學習生活。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減少。在外打工的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人格發(fā)展關注較少,相當一部分父母不知道如何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葉敬忠的研究表明,95.4%的外出父母在和子女的電話聯(lián)系中會詢問學習情況,卻缺少與子女的情感交流。61.5%的留守兒童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1]。而缺乏親子溝通對孩子個性發(fā)展有不良影響,尤其對留守女童影響更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隱藏性的,如果不長時間接觸很難發(fā)現(xiàn)其問題所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是自卑情緒強烈。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有時會被其他同學嘲笑,這使得孩子的心理受到影響,產生自卑情緒。第二,性格孤僻內向。留守兒童大多是隔代撫養(yǎng),很多孩子和老人缺乏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第三,產生逆反心理。留守兒童總感到別人輕視自己,與人交流常懷有敵意。對老師、監(jiān)護人的批評容易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3.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對留守人員問題日益關注的同時,“留守人員”一詞正在被“污名化”。部分社會媒體在報道時常宣傳留守人員負面事件和極端案例,這使留守人員群體被打上了“問題人群”的標簽,例如貪小便宜、聚眾鬧事、小偷小摸、到處流竄、缺少家教、素質極低等。這些負面標簽影響大眾對留守人員的看法,形成對留守人員消極的刻板印象,間接給留守人員帶來心理傷害。很多留守人員排斥這個稱呼,認為這個稱呼背后有“被遺忘、沒能力、干壞事、沒出息”的意思,很多務工人員也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孩子被稱為“留守人員”,認為蘊含歧視和貶義。這種標簽化的理解會導致留守人員自卑心理嚴重,遇事不愿主動求助,從而更加弱勢。因此,社會各界在關注留守人員現(xiàn)象時要中立客觀,既要報道需要各界幫助的留守家庭,也要報道留守人員中自立自強的典型案例,樹立大眾對留守人員積極客觀的認知與理解。

      二、留守人員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1.社會分工設置限制女性就業(yè)機會,導致農村留守女性發(fā)展受阻,造成心理弱勢感。務工人員家庭模式是家庭成員承擔家庭生存理性與經濟、社會理性的分工模式的結果。從社會學的理性選擇理論角度分析[2],農村男性勞動力外出打工賺錢,婦女、老人和兒童留守家中是一種最優(yōu)決策。傳統(tǒng)的家庭分工中,大多提倡“男主外,女主內”,當遇到重大的決定時,往往還是由丈夫來做決定,妻子大多時候并沒有對家庭事務的決定權。而家庭中的日常事務,比如參加勞動、教育子女、贍養(yǎng)老人等大多由妻子來完成。由于長時間留守家中,導致女性接觸外界事物較少,沒有經濟來源和家庭地位,更沒有家庭重大事務的決定權,導致心理弱勢感出現(xiàn)。

      2.家庭教育和家庭關愛的缺失,導致留守人員情感問題頻發(fā),造成孤獨感。第一,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長期外出務工會導致家庭教育的缺陷。人的教育系統(tǒng)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成的。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教育的開始,作用格外重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來自于家庭教育。這其中特別強調父親的作用。父親是孩子性別意識發(fā)展的引導者、重要的游戲伙伴、積極個性品質塑造者和認知技能發(fā)展的促進者。家庭生活長期缺少父親的參與,不僅會使子女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樣,也使他們缺少重要的保護者和教育者,導致子女缺乏安全感。第二,親子關系在兒童心理成長和道德建設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給孩子直接傳遞道德價值觀和滿足孩子各種需求的同時,還要以多樣化的方式幫助孩子表達情感,獲得社會情感的發(fā)展以及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的內化。如果父母在這方面做得不好,孩子就容易出現(xiàn)負面性情緒,甚至會產生心理問題。第三,對于留守婦女和老人來說,丈夫及子女的精神支持非常重要。他們可以忍受再苦再累的農活,但卻很難忍受一年見不到親人的思念和擔憂,特別是在節(jié)日這種思念更加強烈。

      3.農村社區(qū)對關愛留守人員的社會工作參與不足,導致幫扶服務落后,造成社區(qū)互助意識情感淡漠。當前,留守人員的關系和照顧局限于家庭本身,社區(qū)的幫扶作用尚未能夠完全體現(xiàn)。農村社區(qū)是留守人員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很多留守人員一輩子都生活在家鄉(xiāng)中,因此,農村社區(qū)應當為他們提供互幫互助、情感交流的平臺。但我國農村社區(qū)的公共服務體系發(fā)展仍然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投入不夠,社會力量對農村社區(qū)公益事業(yè)關注不足,造成社區(qū)建設資金緊張,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發(fā)展緩慢,如為不能自理的留守老人提供護理服務、生活照料服務的社區(qū)福利養(yǎng)老服務功能微乎其微[3]。另一方面,隨著大量勞動力的外流,農村社區(qū)的關愛和幫扶留守人員意識逐漸下降,以前那種“遠親不如近鄰”的互助意識和情感漸漸淡漠。同時,人們感覺贍養(yǎng)老人和撫養(yǎng)兒童更多的是家庭責任,農村基層組織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宣傳活動和管理工作,更沒有具有專業(yè)社工背景和護理專業(yè)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傮w來說,社區(qū)對于留守人員服務工作管理意識不強、缺乏相應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使依靠社區(qū)來幫扶的留守家庭沒有得到幫助,面臨著重重困難。

      三、做好留守人員心理工作的對策

      1.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留守人員和外出務工人員與親人溝通的順暢渠道,豐富留守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015年4月14日,河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健全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著力解決農村“三留守”人員的實際問題。第一,要建立健全各項制度,豐富教育活動內容,做到八有:有規(guī)章制度、有總結計劃、有管理人員和管理機構、有固定場所、有師資隊伍、有固定標牌、有檔案記錄、有活動效果。第二,為留守人員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文化環(huán)境,關注留守人員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鼓勵留守人員多讀書,多看報紙、電視和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化媒體,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法律意識。第三,掌握新技術和多樣化就業(yè)技能,提高自身素質,改善家庭生活。鼓勵農村社區(qū)舉辦“送文藝活動下鄉(xiāng)”“送文化下鄉(xiāng)”“送祝福下鄉(xiāng)”等活動,并組織當地留守人員進入文藝隊,在工作之余排練節(jié)目,既能夠提高留守人員的文化素養(yǎng),又可以提升留守人員的生活質量。第四,建立留守人員和外出務工親人溝通的順暢渠道。學校和社區(qū)開通親情熱線,并派專人值班,保證留守人員在遇到特殊情況或者生活困難時能夠隨時與外出打工的親人取得聯(lián)系并獲取幫助,讓留守人員能夠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加強雙方的情感溝通。外出務工人員在務工期間應該主動多和家人打電話聯(lián)系,多和留守兒童交流,和留守父母、妻子匯報近況,在孩子放假期間可以接孩子到城市中開開眼界,加深感情,也對父母工作的城市和工作性質有所了解。第五,用工單位應合理安排農民工的休假事宜,不得因進城務工人員的休假扣發(fā)工資,更不能因請?zhí)接H假而被開除。城市用工單位應設置親情電話、親情郵箱、探親假期、探親專用團聚房間等便利條件,方便務工人員與家人和子女溝通聯(lián)系。

      2.整合社會資源,發(fā)揮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力量,讓留守人員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第一,開展不同地區(qū)、民族,不同類型兒童之間的互幫互助活動,例如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與留守兒童、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漢族兒童與少數民族兒童、健康兒童和殘疾兒童之間的“手拉手活動”,動員和開展做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新媽媽”“愛心媽媽”“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等活動。第二,開展青年志愿者等活動,成立留守兒童愛心基金會、留守兒童獎勵基金會和愛心聯(lián)盟,為留守兒童提供經濟幫助。援建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少年兒童管理中心、農牧區(qū)小學紅領巾書屋等。除此之外,鼓勵留守兒童在困難處境中勇敢應對各種挑戰(zhàn),做一個出色的少年,并對其中典型進行表彰。第三,號召和鼓勵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留守人員。例如,在學校開展向優(yōu)秀留守兒童學習的活動,組織“留守子女我能行”俱樂部,倡導爭創(chuàng)“自強章”活動。河南省開封、漯河、鄭州、平頂山、洛陽等地的農村和學校計劃實施“遠程親情互動平臺——愛心小屋”示范應用項目。河南省新蔡縣凱旋雙語實驗學校以本學校就讀的上千名留守兒童為主角,以孩子們的感人故事為原型,著手開始拍攝留守兒童微電影《走進春天》。周口市婦聯(lián)在全市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支持農村教育事業(yè)”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都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和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村委會可以考慮通過適當方式建立同村鄉(xiāng)親生產互助小組,來幫助留守家庭減少勞動負擔。生產互助小組成員可采用自愿組合的形式,或者考慮以責任田距離的遠近來進行組合。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需要成立勞務互助小組,廣泛搜集城里招聘保姆、營業(yè)員等的用工信息,讓一些家務負擔不重、愿意出門謀生的姐妹進城打工,為家里增加收入。

      3.留守人員要調整心態(tài)、樹立遠大的理想,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發(fā)揮自身力量,做自立自強的有用之才。第一,留守兒童要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父母外出打工的現(xiàn)實,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立志做對社會有用的好少年,對今后的生活充滿希望。同時,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當遇到心理問題時,要勇于和老師、好朋友、監(jiān)護人交流思想。學校要組建留守兒童互幫互助心靈小組。在互幫互助心靈小組的交往活動中,留守兒童可以相互交流快樂的經歷、訴說痛苦的感受,相互幫助、相互鼓勵,能夠共同分享學習方法和收獲,能夠攜手走過童年生活。第二,留守婦女要自立自強,特別是要在精神上能夠獨立,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勇于走出家門,自強自立獨立地生活。留守婦女應當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業(yè),尋求發(fā)展機會,探究多樣化發(fā)展模式。一是可以積極參與知識技術培訓班,學習更多的農業(yè)技能技巧,學會使用農業(yè)機械設備,提高自身農業(yè)生產知識和技術能力,掌握增加經濟收入的本領。二是探索以家庭創(chuàng)業(yè)為依托,尋求當地政府和當地婦聯(lián)組織的幫助,從事一些原料和樣本加工的產業(yè)。同時,也可以根據本地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一些特殊種植、特殊養(yǎng)殖和反季節(jié)蔬菜產業(yè)。這樣既增加收入,又使留守婦女自身的素質和創(chuàng)業(yè)水平有了提高。三是留守婦女要積極學習如何教育子女、構建和諧親子關系方面的知識,思考如何能夠“爭當合格父母,培養(yǎng)合格人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孩子能否健康成長,不僅關系到家庭的發(fā)展,而且關系到整個農村和國家的未來。同時,相關部門應開展積極的引導,例如開辦有關子女教育類話題的專題講座,幫助留守女性能夠更好地與老人和子女做好交流。第三,留守老人要調整自身心態(tài),發(fā)揮自身力量,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一是可以建立老年人協(xié)會,將整個社區(qū)中的老年人編排起來,運用集體的力量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比如調節(jié)婆媳、鄰里糾紛。二是注重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建設。成立老年人興趣小組、老年人文藝表演隊,并開展趣味、多樣化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太極拳、老年廣場舞、老年健身操等。這些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能夠增強老年人的集體歸屬感,讓大家感覺到自己還有廣闊天地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光和熱,另一方面能夠消除老人的寂寞感和無用感,強化社會尊老愛老的傳統(tǒng)美德。三是弘揚農村年輕人的孝道教育,鼓勵在外務工的子女經常與父母保持聯(lián)系,在經濟和精神方面多關心老人,家里的重大事件多和老人商量,多寫信、打電話,對在敬老愛老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年輕人給予鼓勵表彰。同時,對于不履行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對老年人打罵歧視的行為要進行教育批評。

      [1]葉敬忠.留守中國: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40-45.

      [2]姚君.我國地方政府對農村留守人員的社會管理完善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5.

      [3]董岱.農村留守老人的養(yǎng)老現(xiàn)狀及其解決思路[D].太原:山西大學,2011.

      [責任編輯王亞偉]

      B849

      A

      1671-6701(2016)04-0084-04

      2016-05-01

      林悅(1986—),女,河南鄭州人,碩士,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

      猜你喜歡
      務工人員家庭社區(qū)
      云南:800多名務工人員乘“務工專列”外出就業(yè)
      云南畫報(2022年3期)2022-04-19 11:15:48
      社區(qū)大作戰(zhàn)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區(qū)
      在社區(qū)推行“互助式”治理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詩歌專列送務工人員返鄉(xiāng)過年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21
      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總量增至 28171萬人
      戀練有詞
      廣電媒體做好外來務工人員“關愛報道”的探討
      新聞傳播(2016年18期)2016-07-19 10:12:06
      尋找最美家庭
      南靖县| 社旗县| 泰兴市| 美姑县| 双辽市| 遵义市| 介休市| 大方县| 山东省| 循化| 辛集市| 凌源市| 进贤县| 垫江县| 宁南县| 都兰县| 潜山县| 深圳市| 诸城市| 同江市| 萨迦县| 灵璧县| 留坝县| 鹿邑县| 凌云县| 阿巴嘎旗| 潼南县| 桂阳县| 鲁山县| 广水市| 太和县| 上虞市| 山东| 都匀市| 樟树市| 抚宁县| 仲巴县| 惠州市| 盐城市| 青铜峡市|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