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繼 高
·國際視角·
“中國差別”的廢除與英美關(guān)系(1955—1957)
李 繼 高
從1955年開始,“中國差別”的存廢問題成為英美及其巴統(tǒng)盟國外交爭論的焦點。為緩和對華貿(mào)易管制,尤其是對華差別禁運,英國持續(xù)不斷地給美國施加壓力。美國不僅一再推遲討論,而且堅持保留對華差別禁運。這讓英國逐漸喪失了與美國就緩和對華貿(mào)易管制達成一致的希望,并于1957年單邊廢除“中國差別”政策。通過梳理“中國差別”廢除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英國的立場在巴統(tǒng)內(nèi)部具有領(lǐng)導垂范作用,也最為美國看重。因此,英國是廢除“中國差別”政策最有力的推動者與執(zhí)行者。同時,英美同盟關(guān)系和國家利益的復雜性也在這一經(jīng)濟分裂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中國差別”;英美關(guān)系;貿(mào)易管制;廢除
如果說1956年英美圍繞蘇伊士運河危機在政治上發(fā)生了大分裂,那么1957年英國單邊廢除“中國差別”政策則可以被看作是英美在經(jīng)濟上的分裂。學術(shù)界有關(guān)“中國差別”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對華貿(mào)易禁運和巴統(tǒng)及“中國委員會”的研究中,其視角主要是美國冷戰(zhàn)戰(zhàn)略與對華經(jīng)濟政策間的互動關(guān)系*Shuguang Zhang, Economic Cold War: America’s Embargo against China and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1949-1963,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崔丕:《美國的冷戰(zhàn)戰(zhàn)略與巴黎統(tǒng)籌委員會、中國委員會1945—1994》,中華書局,2005年。,以及英美關(guān)于貿(mào)易管制的政策分歧*Ian Jackson, the Economic Cold War: America, Britain and East-West Trade, 1948-1963, New York: Palgrave, 2001; 石俊杰:《分歧與協(xié)調(diào):英美對華政策比較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所述論點,著重強調(diào)美國在推動對華禁運過程中的作用和政策制定與實施的過程。中國留英學者邵文光,對1949年至1957年中英間政治與經(jīng)濟的互動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從側(cè)面論述了英國在對華貿(mào)易及其管制過程中的作用*Wenguang Shao, China, Britain and Businessmen: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1949-1957, London: Macmillan, 1991.。真正從英法等國視角,闡釋歐洲盟國對美國貿(mào)易禁運的反應和對策、分歧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美國如何處理與西方盟國關(guān)系的研究,則以弗蘭克·凱恩(Frank Cain)的著作為主要代表*Frank Cain, Economic Statecraft during the Cold War: European Responses to the US Trade Embargo, New York: Routledge, 2007.。此外,國內(nèi)學者也開始注意到日本在“中國差別”廢除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徐建華:《日本與“中國差別”政策的廢除》,《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第2期。。本文擬從英國的角度,詳述1955年至1957年期間英美及其盟國商討廢除“中國差別”的過程,分析揭示英國在美國、巴統(tǒng)緩和對華禁運,尤其是在廢除“中國差別”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美蘇圍繞戰(zhàn)后世界安排問題存在的矛盾就逐漸尖銳起來。1947年,隨著美國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提出,以及斯大林“聯(lián)合政府”政策的破產(chǎn)和共產(chǎn)黨情報局的建立*沈志華:《斯大林的“聯(lián)合政府”政策及其結(jié)局》(上、下),《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5期和第6期。,美蘇在全球的冷戰(zhàn)對峙格局基本形成。在此基礎(chǔ)上,美國開始構(gòu)筑對共產(chǎn)黨國家的多邊貿(mào)易禁運體系。1949年11月,美國與其歐美主要盟國成立了秘密組織——巴黎統(tǒng)籌委員會(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to Communist Area,簡稱“巴統(tǒng)”),旨在從經(jīng)濟上遏制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巴統(tǒng)除對列入軍需品清單、原子能清單和戰(zhàn)略安全清單IL/I的物資進行完全禁運外,對列入IL/II和IL/III的具有重要價值的工業(yè)制品和軍民兩用產(chǎn)品,或限制數(shù)量或監(jiān)視其出口流向。*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Certain Diplomatic Office, April 26, 1950, FRUS, 1950, Vol.IV, pp.87-93.1951年,美國通過了《共同防衛(wèi)援助統(tǒng)制法》(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Control Act of 1951),將美國的對外援助與受援國實施類似美國出口管制政策相掛鉤,進一步強化了巴統(tǒng)東西方貿(mào)易管制體系,其影響波及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崔丕:《美國〈共同防衛(wèi)援助統(tǒng)制法(1951)〉的形成及其影響》,《歷史研究》2002年第3期。。作為美蘇冷戰(zhàn)對峙的產(chǎn)物,貿(mào)易管制遂成為西方遏制東方國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決定禁止向中國出口“1A”清單物資,而對“1B”清單物資執(zhí)行與蘇聯(lián)及東歐相同的管制水平*Provisional U.S.Licensing Policy for Far Eastern Destinations, December 22, 1949, FO371/75858, pp.152-157.。當美國建議英國對中國實行類似的出口管制時,英國避重就輕,表示原則上同意,但認為這是不可能和不切實際的*Question of Restriction of Exports to China, December 15-16, 1949, FO371/75858, pp.158-162.。對美國來說,英國無異于拒絕美國的建議。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從7月10日開始禁止向中國出口戰(zhàn)略物資。7月17日,英國內(nèi)閣決定禁止香港和新加坡向中國出口戰(zhàn)略物資。與此同時,英國禁止向中國、蘇聯(lián)及東歐出口石油。*C.M.(50) 44th conclusions, Minute 1, Korea-Strategic Export to China, July 10, 1950, CAB128/18; C.M.(50) 46th conclusions, Minute 2, Korea-Strategic Export to China and oil for china, July 17, 1950, CAB128/18.在美國的建議和壓力下,巴統(tǒng)所有成員國同意對中國和朝鮮實施與東歐國家相同的管制水平*The Ambassador in France (Bruce)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uly 17, 1950, FRUS, 1950, Vol.VI, p.650.。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zhàn)后,美國從11月28日開始對華進行全面禁運,并加緊部署更加嚴厲的對華多國管制與制裁體系*Memorandum by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Perkins)to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Rusk), November 28, 1950, FRUS, 1950, Vol.VI, pp.664-665.。1951年5月14日,聯(lián)合國通過了美國提出的對中國和朝鮮實施禁運的決議,共有43個國家接受了這一決議并加以實施*Resolution 500 (V), Adop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May 18, 1951, FRUS, 1951, Vol.VII, Part 2, pp.1988-1989.。
《對日和約》簽訂后,美國著手將日本納入美國的貿(mào)易禁運體系當中,方法是讓日本加入巴統(tǒng)新建立的亞洲分支機構(gòu),便于美國通過日本來控制和強化對亞洲共產(chǎn)黨國家的貿(mào)易禁運。過分限制日中貿(mào)易,意味著日本將被迫在東南亞英國所屬地區(qū)尋求市場,從而與英國形成競爭態(tài)勢。因此,英國反對建立新的貿(mào)易管制組織。1952年7月28日到8月2日,美國倡導在華盛頓召開了美、英、法、日、加拿大參加的五國會議,目的是解決朝鮮戰(zhàn)爭后日本可能放松對蘇聯(lián)尤其是對中國和朝鮮的出口管制問題。為了避免英法的反對使會議陷入僵持乃至分裂,美國采取秘密的、單獨交涉的方式與日本就加入巴統(tǒng)和成立巴統(tǒng)遠東貿(mào)易管制委員會達成協(xié)議。*No.584: Memorandum by 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Northeast Asian Affairs (Young) to the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Johnson), August 4, 1952, FRUS, 1952-1954, Vol.XIV, part 2, pp.1292-1294.9月19日,巴統(tǒng)正式通過建立“中國委員會”的決議,并號召其余巴統(tǒng)成員國在必要時加入。隨后,“中國委員會”即著手制定了中國特別禁運清單。與巴統(tǒng)對蘇聯(lián)和東歐的貿(mào)易管制相比,巴統(tǒng)IL/II中25種只限制出口數(shù)量和IL/III中63種只監(jiān)視其出口流向與交換情報的物資,以及根本不屬于巴統(tǒng)管制范圍的207種物資,共計295種物資都對中國實施禁運。*崔丕:《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東西方貿(mào)易管制政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這種對蘇東與中國禁運的對比差別,稱為“中國差別”(China Differential)。在朝鮮戰(zhàn)爭的影響和美國的壓力下,英國開始實施更為嚴厲的對華差別禁運政策。
《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后,英國雖然多次向美國提議討論緩和對華貿(mào)易管制問題,但都被美國以遠東尤其是臺灣海峽的危機局勢為由婉拒,所以廢除“中國差別”問題的正式討論一再被推遲。1955年8月4日,法國外交部通知美國駐法大使館官員蒂蒙斯(Benson Timmons),“法國計劃于9月27日召集巴統(tǒng)‘協(xié)商團體’(Consultative Group)會議,討論將對華貿(mào)易管制置于與蘇聯(lián)集團同樣的水平”*Memorandum From the Deputy Director for Operatio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Delany), to the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Hollister), August 8,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p.247-248.。與此同時,英國也在非正式會談中向美國提出了這一訴求*1955年10月,英國第一次正式向美國提出請求,要求修改中國禁運清單。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 by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Hoover), April 19,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42-343.,以此拉開了美國與其盟國討論緩和對華貿(mào)易管制與廢除“中國差別”的序幕。
美國對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慌亂。在美國看來,沒有盟國的支持,美國想要單邊保留“中國差別”幾乎是不可能的。法國的這一舉動讓堅持對華差別禁運的美國陷于尷尬境地。更為重要的是,印度已表示將在9月的聯(lián)大會議上提出對禁運問題進行討論。為此,美國展開了在大使級層面的接觸,尋求英、法、聯(lián)邦德國、意、日的支持,確保在10月的會議后仍然維持目前的管制水平。在美國的要求下,法國同意推遲召集巴統(tǒng)“協(xié)商團體”會議討論“中國差別”問題的日期。*Memorandum from the Deputy Director for Oper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Delany), to the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Hollister), August 8,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p.247-248; 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France, August 10,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p.249-250.10月5日,美、英、法三邊會談在巴黎舉行。法國代表認為,印度支那半島和朝鮮的敵對沖突已經(jīng)結(jié)束,所以沒有理由對中國和蘇聯(lián)實行差別禁運。英國代表認為,對西方最大的威脅來自蘇聯(lián)而不是中國。既然朝鮮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對東南亞英國領(lǐng)地與中國間的嚴厲禁運應該恢復到正常水平,這對香港、馬來亞和新加坡的經(jīng)濟恢復是極其重要的。美國代表不為所動,表示雖然朝鮮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但是中國仍然是對該地區(qū)安全和穩(wěn)定的重大威脅。此外,美國代表還援引聯(lián)合國對華禁運決議、國會和公眾的壓力作為其維持“中國差別”的理由。*NARA RG 59 460.509/10-2555, CS/RA, office memorandum from Robertson to McConaughy, 25 October, 1955; NARA RG 460.509/10-55, telegram from State Department to embassies in Bonn, London and Tokyo, 5 October, 1955.轉(zhuǎn)引自Ian Jackson, the Economic Cold War: America, Britain and East-West Trade, 1948-1963, p.149。
10月29日,美、英、法三國外長會議在日內(nèi)瓦舉行。杜勒斯對“一些國家”想要降低現(xiàn)存對華貿(mào)易管制水平的要求表示理解,但是美國目前不會做大幅度的改變。英國外交大臣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要求美國給出確切的時間。法國外交部長比內(nèi)(Antoine Pinay)則表示在10月31日的會議上進一步討論。*Telegram from the Delegation at the Foreign Minister Meet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ctober 29,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265.10月31日上午,美、英、法三國外長繼續(xù)討論對華貿(mào)易管制問題。杜勒斯強調(diào),貿(mào)易禁運帶來的壓力能夠有效地促使中國放棄使用武力以滿足美國在遠東的利益需要。麥克米倫認為,巴統(tǒng)和“中國委員會”貿(mào)易管制間的巨大差別應該通過“中國委員會”而不是聯(lián)合國機制進行廢除,“中國委員會”的最大困境之一是“例外程序”被英國的競爭者廣泛使用。而英國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和來自公眾的壓力使得這種差別管制不可能再維持,除非中國禁運清單與巴統(tǒng)管制清單持平。法國外長大體同意麥克米倫的意見,但表示他還沒有時間徹底研究這個問題。杜勒斯希望繼續(xù)堅持目前的管制水平,以便在與中國的談判中討價還價。最后,三國外長表示等待法國外長進一步熟悉和研究這一問題后再進一步討論。*Telegram from the Delegation at the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s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October 31,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266.
1955年12月3日,英國駐美大使館照會美國國務院:如果與美國就緩和對華禁運問題不能取得一致,“英國將從1956年1月15日起,通過逐漸的過程和方式(采取每次取消兩種或三種禁運物資的方式,直到完全取消差別禁運之日),在一段時期內(nèi),將英國對華禁運與對蘇聯(lián)集團的貿(mào)易管制置于同一水平”*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3,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p.273-274.。與此同時,日本也提出了大幅削減禁運物資的請求*Special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January 17,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290-298.。種種跡象都表明,主要盟國都要求大幅削減對中國禁運清單的物資數(shù)目,只不過各自的出發(fā)點和要求修改的程度不同。其中,英國態(tài)度的巨大轉(zhuǎn)變,使對華多邊禁運體系面臨全面崩潰的風險。
英國毅然計劃采取單邊行動的態(tài)度,激起了美國內(nèi)部激烈的討論。12月8日,杜勒斯向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美國雖然用了巨大的努力來說服英國、法國和日本,但英國很明顯拒絕我們的建議”。而且,“主要盟國的行動和態(tài)度讓多邊禁運體制面臨完全瓦解的前景,美國必須接受逐步緩和對華貿(mào)易管制直至達成一致”。*Letter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President, December 8,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p.275-276.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也專門討論了自由世界國家對中國的多邊出口管制問題,尤其是英國計劃單邊廢除“中國差別”問題。會議決定,“盡可能爭取英國政府推遲其單邊行動”。*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69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Camp David, Maryland, December 8, 1955, FRUS, 1955-1957, Vol.III, pp.209-214.12月10日,杜勒斯致函麥克米倫,表示在其次年1月訪美時就此進行商談,希望英國不要采取單邊行動*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the United Kingdom, December 10,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277.。麥克米倫回復杜勒斯,“他將暫停任何‘有效行動’直到華盛頓會談之后”*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71st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December 22, 1955, FRUS, 1955-1957, Vol.III, China, pp.225-229.。
1956年1月31日,英國首相艾登和外長利奧伊德(Selwyn LIoyd)訪美,雙方圍繞緩和對華貿(mào)易管制問題進行了若干次會談。英國認為,貿(mào)易管制不僅無效,而且對兩個毗鄰的共產(chǎn)主義地區(qū)實行差別管制也沒有道理。此外,新加坡、馬來亞和香港不僅對英國具有根本重要性,而且差別禁運使它們的離心獨立自主傾向加大,這對英國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因此,“英國守不住馬來亞出口管制政策的時間可能即將到來,而英國被迫使用其在馬來亞的‘保留權(quán)力’就非常不幸了”。而美國認為,廢除“中國差別”就等于拋棄美國的基本立場。美國建議將緩和對華禁運與加強巴統(tǒng)的管制聯(lián)系起來。英國對美國的這一建議表示強烈反對。*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January 31,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04-308; 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White House, January 31,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08-312.因此,31日的會談并沒有達成任何協(xié)議,只決定進一步研究后進行討論。
英國持續(xù)不斷的壓力,迫使美國不得不對“中國差別”廢除的經(jīng)濟價值進行評估。在總統(tǒng)特別助理兼主席道奇(Joseph Dodge)主持下的對外經(jīng)濟政策委員會認為,“假如廢除對華差別禁運,自由世界向中國出口的價值將增加1.5億美元”*Enclosure, Memorandum from the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Dodge) to the Staff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Goodpaster), January 31,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13-315.。2月28日,英國駐美國大使馬金斯(Roger Markins)請求杜勒斯確定下次巴統(tǒng)“協(xié)商團體”會議的時間。杜勒斯表示由于問題復雜,他將盡可能快速給予答復。雖然英國通過大使館不斷催促美國確定下次巴統(tǒng)“協(xié)商團體”會議的時間,但是美國一拖再拖,遲遲未給英國召開巴統(tǒng)會議的具體時間。*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Department of State, February 28,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317.3月7日的會談中,英國代表格雷夫斯(Hubert Graves)向美國抱怨,“由于巨大的壓力,貿(mào)易委員會主席將不得不考慮在下議院公開‘中國差別’禁運清單”。美國被迫答復,“只要對外經(jīng)濟政策委員會的評估結(jié)束,美國馬上舉行巴統(tǒng)‘協(xié)商團體’會議討論該問題”。*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Department of State, March 7,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20-321.
此時,巴統(tǒng)內(nèi)部傾向于支持英國立場的國家不斷增加。3月27日,英國“中國委員會”代表專門譴責了美國反對英國向中國出口某種英國化學實驗設(shè)備的行為,認為“對華差別禁運只是應戰(zhàn)爭的需要實行的短期措施,不是阻止中國工業(yè)和科學進步的長期政策”。丹麥、日本和聯(lián)邦德國代表團馬上表示同意。而有消息顯示,“荷蘭和葡萄牙也支持對華實行與蘇聯(lián)集團一樣的出口管制”。比利時、加拿大、意大利和挪威盡管認為沒必要削減到巴統(tǒng)的水平,但也贊同削減對華禁運清單的物資。巴統(tǒng)15個成員國中似乎只有希臘和土耳其可能強烈支持美國的立場,保持“中國差別”。不幸的是,這兩個國家在“中國委員會”和巴統(tǒng)“協(xié)商團體”會議中聲音相對較小。*Memorandum from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Robert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March 30,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22-323.而日本的態(tài)度和要求雖較為溫和,但顯然也傾向于支持英國的立場*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Minister of the Japanese Embassy (Shima) and the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Economic Affairs (Jones), Department of State, April 10,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35-338.。
美國內(nèi)部雖然對英國的行為感到不滿和憤慨,但是卻沒有更好的辦法。杜勒斯在回復國防部長威爾遜的信中承認,“盟國對美國貿(mào)易管制的配合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賴其自愿的合作,我們的目的是維持可達成的具有最重要管制水平的多邊貿(mào)易管制體制”*Letter from the Secretary to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Wilson), June 28,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72-374.。7月,英國擬利用“例外程序”向中國出售若干輛路虎車(Land Rovers)和重型卡車,只有美國表示堅決反對,而其他所有成員國都不同程度地贊同。對此,英國隨即批評美國的政策缺乏靈活性,并正式向“中國委員會”提出修改中國禁運清單的要求。*C.M.(56) 48th conclusions, Minute 1, East-West Trade-China, July 11, 1956, CAB128/30; Memorandum from the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conomic Affairs (Kalijarvi) to the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Murphy), July 18,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80-383.在種種擔憂之下,美國國務院最終表示愿意對“中國委員會”的貿(mào)易管制進行某種程度的放松。但是,基本的底線是“保留‘中國委員會’差別禁運的大部分物資”。*Instructi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Certain Diplomatic Missions, September 11,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94-396.日本政府基本同意了美國的建議,并表示將在“中國委員會”討論對華貿(mào)易管制問題時支持美國的立場*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Department of State, September 13,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97-398.。而在美國看來,只要英國接受其建議,其他成員國也將同意美國的建議*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the United Kingdom, September 14,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398-399.。很明顯,美國的態(tài)度和立場雖有所緩和,但依舊堅定維持“中國差別”的前提條件。
從10月開始,英國將其主要注意力投向了中東,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fā)了。在這次危機中,英美特殊關(guān)系經(jīng)受了一次血與火的考驗。為了尋求美國在這次危機中支持英國的立場,英國暫時中止了徹底廢除“中國差別”的要求,并相對加強了貿(mào)易管制的水平。但是,美國對英法在采取軍事行動前沒有與美國溝通感到非常憤怒。艾森豪威爾公開指責英法的行動是“錯誤的行動”,并將立即停火的議案提交聯(lián)合國大會,提案兩天后就獲得通過。對此,英國首相艾登感到萬分沮喪。在美國的嚴厲警告和壓力下,英法被迫?;鸩⒊烦霭<啊LK伊士運河危機對英國來說,無論是外交還是軍事方面都遭到了徹底失敗。蘇伊士運河危機也“徹底摧毀了英國人對英美特殊關(guān)系——兩國利益的一致性,以及英國有操縱美國政策的能力存有的幻想”。*楊冬燕:《蘇伊士運河危機與英美關(guān)系》,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3—184頁。英美特殊關(guān)系處于分裂的邊緣。1957年1月9日,英國首相艾登以“健康原因”宣布辭職,一直主導和推動徹底廢除“中國差別”的麥克米倫繼任首相。英美特殊關(guān)系將經(jīng)受對華差別貿(mào)易管制問題的再次考驗。由于美國的拖延策略,長達一年的商談未取得任何實質(zhì)性的結(jié)果。而“中國差別”能否廢除,則主要看接下來英國的態(tài)度。
1957年3月22日,英美在百慕大就遠東問題進行會談。英國外長利奧伊德向杜勒斯抱怨,在議會中解釋為何維持“中國差別”變得極其困難。因此,他強烈地感到是時候廢除“中國差別”了。不僅如此,“如果英國繼續(xù)實行‘中國差別’的話,將導致英國國內(nèi)的反美情緒”。杜勒斯承認這確實是英美爭論的一個“熱點”,并表示美國會對廢除“中國差別”問題進行重新考慮,“希望能夠在兩周內(nèi)就此問題尋求和采取一種新的立場”。*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Mid-Ocean Club, Bermuda, March 22,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34-436.3月23日,利奧伊德就英國關(guān)于中國在聯(lián)合國代表權(quán)的立場回復杜勒斯時,再次表示,“如果美國同意盡快廢除‘中國差別’,英國政府將很容易就中國在聯(lián)合國代表權(quán)問題上采取強硬態(tài)度”。同時,“英國也不會接受美國加強巴統(tǒng)對蘇聯(lián)集團貿(mào)易管制的任何條件”。*Note from Foreign Secretary LIoyd to Secretary of State Dulles, March 23,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36-437.
面對英國咄咄逼人的不妥協(xié)姿態(tài),美國內(nèi)部再次陷入激烈的爭論中。4月9日,美國國務院就對華貿(mào)易管制問題舉行會議。負責經(jīng)濟事務的副國務卿幫辦狄龍(Douglas C.Dillon)提醒到,“法國將在4月12日提出廢除‘中國差別’的建議。如果美國沒有具體的應對計劃,其他所有成員國將都會支持法國的建議”。他建議,“除了將明顯具有重要戰(zhàn)略價值的物資加入巴統(tǒng)禁運清單外,繼續(xù)對中國實施巴統(tǒng)三份貿(mào)易管制清單物資的禁運,而其余207種差別禁運的物資應該全部取消”。但是,國會引用巴特爾法反對緩和的建議。*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Department of State, April 9,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40-442.4月17日,美國同意“中國委員會”于5月7日獨立討論對華貿(mào)易管制問題,并向各成員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除了接近50種特別禁運的物資外,繼續(xù)對中國實施巴統(tǒng)三份管制清單物資的禁運,并解除其余207種物資的禁運*Instructi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Certain Diplomatic Missions, April 17,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43-446.。5月3日,利奧伊德回復杜勒斯,“英國貿(mào)易部長對美國的建議感到不滿和難以接受”。杜勒斯表示“他不能理解英國的反應”。利奧伊德隨即譴責美國在政治上已經(jīng)做了努力,但是在經(jīng)濟上卻沒有。*Tele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y 3,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450.
5月7日,“中國委員會”就緩和對華多邊貿(mào)易管制舉行會議。會議一開始,法國代表就提議,除對蘇聯(lián)集團進行限制出口數(shù)量的25種物資在接下來的6個月內(nèi)解禁外,馬上解除所有“中國委員會”差別禁運的物資。盡管美國也提出大幅削減現(xiàn)存中國禁運清單物資數(shù)量的建議,但是在英國的影響下,與會的16個國家中有12個支持法國的建議。美國隨即做了相對更大的妥協(xié),企圖達成一致,即建議保留“中國差別”而只對25種對蘇聯(lián)集團限制出口數(shù)量的物資對華實施禁運。聯(lián)邦德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意大利、土耳其和希臘共7個國家的代表表示接受。但是在英國的影響下,法國、日本、挪威、丹麥和葡萄牙表示反對。*Memorandum by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conomic Affairs (Dillon), June 4,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68-469.5月7日會議討論已經(jīng)表明,“英國的失望幾乎被所有其他巴統(tǒng)成員國分享”。盡管美國代表團準備5月17日進一步討論,但是英國已經(jīng)不愿再跟美國討論了。*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y 14, FRUS, 1955-1957, Vol.X, pp.451-452.而美國認為,如果美國的立場足夠靈活,日本可能會改變其完全廢除“中國差別”的立場*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Japan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May 16,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454.。
面對這種緊急情況,正在負責此事的狄龍認為,從美國國會關(guān)系和其他反共盟國如韓國、南越、泰國、菲律賓的關(guān)系角度來說,我們最好讓英國、日本單獨行事。杜勒斯也傾向于贊同讓英國和日本單獨行事,因為“一旦美國也宣布同意大幅削減‘中國差別’禁運物資的事實,亞洲將會普遍認為是美國放松反對中國的預兆,導致亞洲國家努力改善與中國的關(guān)系,從而大大削弱美國亞洲遏制戰(zhàn)略的效果”。此外,如果英國、日本開始單獨行事,美國也不能確定是否會導致對蘇聯(lián)集團的戰(zhàn)略貿(mào)易管制體系崩潰。同時,“這也會引發(fā)國會內(nèi)部某種反外國的情緒,最終影響對歐洲盟國的援助與合作”。*Memorandu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President, May 16,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55-456.5月17日的“中國委員會”會議上,美國代表團又提出了一個修改建議,但是,英國表示不能接受美國的新建議,因為“美國的建議沒有滿足法國的建議和英國支持的最低標準”。其他與會國代表也都沒有接受美國的建議。*Editorial Note, May 17,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58-459.
對“中國差別”問題的討論進入了最后階段。美國國務院希望在最后盡可能孤立英國,并指示美國代表團單獨尋求與勸說其他政府支持其建議*Editorial Note, FRUS, 1955-1957, Vol.X, pp.461-462.。5月25日,利奧伊德致電杜勒斯,“我們已經(jīng)決定在星期一的會議上繼續(xù)堅持‘中國差別’應該完全廢除的立場”*Letter from Foreign Secretary LIoyd to Secretary of State Dulles, May 25,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64-465.。5月27日,英國代表團在巴統(tǒng)“中國委員會”會議上宣稱,“英國政府已經(jīng)決定廢除‘中國差別’,英國將準備與會員國商談IL/II清單內(nèi)物資的數(shù)量,并表示只愿意接受對中國進行最小限度的數(shù)量出口限制”。同時,英國也聲明自己無意脫離“中國委員會”獨自行動。對此,美國代表更多是順從而不是生氣。大部分成員國對不能取得一致表示遺憾,而葡萄牙和丹麥完全支持英國的決定。*Editorial Note, FRUS, 1955-1957, Vol.X, p.466; Mutual Aid Dept (FO) brief, May 28, 1957, M3426/126(B), FO371/128304.轉(zhuǎn)引自Wenguang Shao, China, Britain and Businessmen: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1949-1957, p.112。在利奧伊德看來,英國選擇單邊行動的“倉促”,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國一直以來都拒絕考慮英國削減對華差別禁運物資的建議。結(jié)果,原來一直支持英國將對華貿(mào)易管制置于與蘇聯(lián)集團相同水平的國家正在考慮收回對英國建議的支持”。為了防止這一不利于英國的結(jié)果出現(xiàn),英國必須帶頭采取行動。此外,英國政府對廢除“中國差別”后帶來的影響也進行了評估,“盡管美國方面有些支持的力量,但是英國單方面廢除‘中國差別’的決定會激起美國國會嚴厲的批評”。但是,“即使英國的單邊決定會在美國激發(fā)不利的反應,但不可能對兩國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持久的危害”。從長期來看,“與美國在廢除‘中國差別’問題上持續(xù)的分歧可能給兩國的關(guān)系造成更大的損害”。*C.C.(57) 43rd conclusions, Minute 3, East-West Trade, May 29, 1957, CAB128/31.5月29日,麥克米倫致電艾森豪威爾,希望其理解英國單邊廢除“中國差別”的決定。同時強調(diào),“英國將繼續(xù)與美國及其盟國在對蘇聯(lián)集團和中國的貿(mào)易管制中基于共同的安全利益需要進行合作”。*Letter from Prime Minister Macmillan to President Eisenhower, May 29,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67-468.至此,困擾英國的“魚刺”終于下咽。
英國宣布完全廢除“中國差別”后,其他成員國并沒有馬上采取行動。法國因處于組建責任政府的過程中,所以暫時在原則上保持“中國差別”。意大利也基于類似的原因沒有宣布廢除“中國差別”。而日本則因其首相岸信介6月19日至21日即將訪美,所以保持謹慎態(tài)度。*Memorandum from 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McConaughy) to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Robertson), June 5,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71-473.然而,在美國看來,法國將效仿英國,而意大利和其他國家也可能繼法國之后與中國進行差別禁運物資的貿(mào)易。同時,美國對與盟國在對華差別禁運上的分裂也是有心理準備的?!懊藝扇〔灰恢碌男袆右呀?jīng)發(fā)生過許多次,例如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美國與英法的矛盾,但美國依舊堅持自認為合理的政策”。*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White House, June 4,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470.美國雖然認為英國的單邊行動不合適,但只能采取默認的態(tài)度。在總統(tǒng)和國務卿的努力下,美國國會的反應也比較溫和。*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6,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76-477; Memorandum from the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McConaughy) to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Robertson), June 5,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471-473.未過多久,其他成員國都效仿英國的行動完全廢除“中國差別”。對于主要盟國廢除“中國差別”的行動,美國表示事實上承認。至此,對華差別禁運政策名存實亡。
英國從丘吉爾政府開始一直將英美合作與協(xié)調(diào)視為其“三環(huán)”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因此,在巴統(tǒng)體制束縛下的英國率先單方面廢除“中國差別”的政策,有著深刻的政治經(jīng)濟根源。在“中國差別”廢除的過程中,法國作為廢除“中國差別”的急先鋒,日本作為堅定有力的支持者,都在給英國傳遞著主要盟國一致要求廢除“中國差別”的信號和信心,并一起向美國不斷施加著壓力。英國為與美國達成一致意見也進行了積極的努力與商談,但是美國的拖延策略和維持差別禁運的前提條件讓英國逐漸喪失了與美國最后妥協(xié)的希望。不僅如此,美國還企圖通過與巴統(tǒng)其他成員國雙邊交涉的方式孤立英國。這種情況下,英國在事先多次表明態(tài)度的前提下,措辭和緩地率先單邊廢除“中國差別”,以避免盟國收回對英國建議的支持。
就像杜勒斯所說,貿(mào)易管制體系的維系,只能夠依靠盟國的自愿合作。因此,對于巴統(tǒng)成員國效仿英國先后宣布廢除“中國差別”的行為,美國只能表示默認。美國選擇單邊維持對華全面禁運,不僅要顧及其言行的政治和心理影響,更要發(fā)揮主導國的領(lǐng)導與表率作用。從商討廢除“中國差別”的整個過程來看,英國前后期的態(tài)度雖然有所變化,但其廢除“中國差別”的基本立場堅定不移。與其他盟國相比,英國單邊行動造成的可能后果,對美國構(gòu)成的壓力是最大的。因此,英國是廢除“中國差別”政策最有力的推動者與執(zhí)行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激進的對華經(jīng)濟遏制政策。
此外,“中國差別”的實施不僅對新中國來說是一個夢魘,而且是東西方貿(mào)易管制的最高峰。換句話說,“中國差別”能否廢除是東西貿(mào)易管制能否進一步緩和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東西對抗的大背景下,英國和美國的同盟關(guān)系與其經(jīng)濟利益之間時常會發(fā)生矛盾,如何權(quán)衡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并采取相應的政策,就成為英國在整個冷戰(zhàn)過程中始終面臨的挑戰(zhàn)。
(本文作者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241)
(責任編輯 朱昌裕)
The Abolition of “China Differential” and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55—1957)
Li Jigao
Since 1955, keeping “China Differential” or not has become a bone of contention in diplomacy between Britain and America and their COCOM allies. In order to relax the trade control over China, especially to eliminate tighter embargo against China than Soviet Bloc, Britain continuously put great pressure on America. America not only repeatedly postponed the discussion on it, but also insisted on the difference of embargo between China and Soviet Bloc. This made Britain gradually lost the hope for reaching agreement with America on the relaxation of trade control over China until Britain unilaterally removed “China Differential” policy in 1957.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process of abolishing “China Differential”, it concludes that British positions took a leading part in COMCOM inside, and also were most valued by America. Therefore, Britain was the most powerful promoter and enforcer abolishing “China Differential”.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plexity of Anglo-American alliance and national interests has been fully embodied in this process of economic split.
D815;K561.5;K712.54
A
1003-3815(2016)-02-00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