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森
活躍在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一生游走天下,且飲且吟。放眼神州境內(nèi),舉凡名山大川、顯鄉(xiāng)重鎮(zhèn),幾乎都留有他的足跡;他那支生花之筆蘸著奇思妙想,揚揚灑灑,鋪天蓋地的書寫了數(shù)百首精美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或描繪山的雄偉、水的悠長,或吟唱風(fēng)的輕盈、雨的溫潤,或贊美友誼,或謳歌親情,賦物言志,意境新奇,辭章華美,膾炙人口?!帮w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銀河落九天”,為我們呈現(xiàn)了仙境廬山的雄奇和蒼勁;“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為我們描畫出長江三峽的險峻和奇旎。這些詩篇,文采斐然,靈動飄逸,為世人傳誦千年,陶冶著民族的性情。
當我們吟誦著這些精美的詩篇走進李白的詩旅歷程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地方對他似乎有著獨特的吸引力,以至于在他不太長的一生中,竟有七次到訪這里,并留下了40多首詩歌作品!更令人好奇的是,這40多首詩作中,竟有5首涉及了一個共同的所在,也就是說,閱盡了天下美景的李大詩人,先后用了5首詩來贊美、描畫同一個對象,這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似乎也是不多見的一種情況。
———好了,我們不賣關(guān)子了,告訴大家吧:這個讓李大詩人來了七次、留下40多首詩作的地方就是今天安徽省東南部的宣城市———在李白生活的唐朝,這里叫“宣州”;而讓李大詩人先后用了五首詩贊美的那一處所在,就是位于宣州北郊的一座并不太高太大的山,大號“敬亭山”。
那么,這“宣州”究竟是一座什么樣的城市,能夠讓走遍神州各地的李大詩人不厭其煩地七次到訪?這座“敬亭山”又究竟是一座什么樣的山,能夠讓游遍名山大川的李大詩人一往情深地為它反復(fù)歌詠?
先說宣州(今宣城市)。它位于皖南山區(qū)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jié)合部,自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shè)郡以來,因其地處江南、毗鄰蘇浙,交通便利,物產(chǎn)富足,商業(yè)、人文便日漸繁盛。在李白到訪之前的南北朝時代,有范曄、謝眺等文人墨客先后于此或官或文,勤勉當政,他們的政績、文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這座城市的知名度,使其逐漸成為天下名郡、江南詩城。至于這座“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屬黃山的支脈,東西綿延10余里,大小山峰有60座,主峰海拔317米。據(jù)傳在晉朝初年,為避帝諱,才更名為“敬亭”。就“山”而言,在擁有黃山、齊云山、九華山的皖南地區(qū),無論是以風(fēng)光壯美之程度,還是以人文積淀之厚度來論,它也只算是稍有幾分“秀色”、略帶幾分“財氣”的小兄弟而已??梢粤舷?,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即使如李白所言,它有“稠疊千萬峰,相連入云去”(《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的顏值,但在上述那幾座名山強大的氣場之下,也斷然不會有它招搖過市、拋頭露臉的機會。當然,自有了李白的那幾首詩之后,伴隨白居易、杜牧、韓愈、劉禹錫、梅堯臣、湯顯祖等歷代文人騷客紛紛慕名登臨,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敬亭”便被捧成了“詩山”,從此傲立江南,芳名遠揚,不輸九(華山)黃(山),愈發(fā)顯出郁郁蔥蔥、云蒸霞蔚之勢,引得海內(nèi)外朝拜,南北方點贊。
在李白所寫的五首有關(guān)敬亭山的詩中,最著名的當屬這一首《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首五言絕句,短短四行,20個字,沒有一個字去描寫敬亭山的風(fēng)光景致,也沒有一個字去贊美敬亭山的花香草綠,卻為敬亭山贏得了跨越時空的巨大聲譽,個中原由,值得玩味。對于這首詩,數(shù)年來有多種解讀,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首作于天寶十二年(753)秋天的五絕是李白那一個時期思想、情感、境遇真切反映,傾訴出李白內(nèi)心的孤獨和對理解、對知音的渴望。同時,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李白悟透世事、豪放樂觀的人生情懷。和每個時代杰出的知識分子一樣,早年的李白也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才俊,渴望著能輔佐君王,濟蒼生、安社稷。他也許具備了做官所需要的知識和才干,卻不諳官場的規(guī)則,加上高傲、放縱的天性,使他始終無法成為一個在官場上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公務(wù)員”。天寶二年,他終被讒言所陷,丟掉了公職,背著處分,無奈地離開官場、離開長安。此后10年時間里,他“浪跡江湖,終日沉飲”,在飽嘗人間辛酸,閱盡世態(tài)炎涼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在這樣一個人生、事業(yè)的低潮期,他應(yīng)友人之邀來到了宣州,敬亭山便與他不期而遇。這似乎是歷史給了敬亭山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也給了中華詩壇一個誕生杰作的機遇。
細細地讀這首詩,我們眼前會清晰地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中年的李白神情憔悴,孤身一人靜靜地坐在敬亭山上的一棵蒼松或是別的什么大樹之下,默默地看著眼前的一切。四周寂靜,遠處一片蒼茫,天幕低垂,閑云飄散,尋歡的鳥兒也無影無蹤,連綿起伏的山巒像是一道屏障橫亙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挫折,令他黯然神傷;官場同儕的讒言,人間冷暖的無常,令他情緒低落。十年來走走看看,寫寫唱唱,有詩詞唱和的歡愉,有豪飲放舟的暢快,但內(nèi)心的寂寞、孤獨、不平、郁悶一直如影隨行,深刻在他的心上。
哪里有知音?哪里有慰籍呢?李白凝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著李白。當此苦悶、壓抑之時,身邊卻沒有友人、沒有聽眾,連云和鳥都似乎棄他而去,他只能無言地把一腔怨憤吐露給眼前的敬亭山。他凝視著群山,群山也凝視著他,人與山在這一瞬間達成了情感、思想的互通;人與自然在這一瞬間融為了一體。敬亭山聽懂了他的內(nèi)心,用陣陣松濤回應(yīng)他的傾訴;敬亭山看出了他的寂寞,用點點蒼翠撫慰他的目光?!跋嗫磧刹粎?,只有敬亭山”,敬亭山成為詩人失意時不離不棄的摯友,落魄時傳遞溫情的伙伴,連綿的山峰在他眼里變成了歡迎他的隊伍。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孤獨與寂寞,一時間在敬亭山的寬闊的懷抱中尋求到了安慰。全詩既有對橫遭冷遇、寂寞凄涼處境的痛苦表述,更有對有山為伴、山為知音的慰籍和感慨。表面上看,詩寫的是作者的孤獨、寂寞、無奈,但實際上,正是通過這樣一種表達,詩人吐出了心中的塊壘,也鞭笞了世事的無情。字面之下,是釋放后的輕松;孤獨背后,是覓見知音的愉悅。而這個知音,無疑就是“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是云去云來、花開花落的大自然。在與敬亭山的“相看”“不厭”中,李白抖落了背負10年的苦悶、傷感,悟透了人生應(yīng)有的樂觀、超脫。知己相伴,人生圓滿。棄我去者去便去,暖我心者在眼前。丟官、革職奈我何,小人讒言滾一邊!一切煩惱都去吧,我有知心的敬亭山!讀詩至此,我們便會豁然理解了敬亭山對李白的意義,破譯了李白愿意為它反復(fù)歌詠的心靈密碼:在李白的心中,敬亭山已不再是一座山,而是他善解心結(jié)的摯友,更是他的情感寄托,心靈知音。在另一首詩中,他更是由衷贊嘆“敬亭愜素尚,弭棹流清輝?!保ā蹲粤簣@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正是在與敬亭山的“相看”中,李白獲得了喜遇知音的興奮和喜悅,若干天后,便將這興奮和喜悅用“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這樣一句千古絕唱做了奔放豪邁的表達。
李白和他的敬亭山給我們的啟示是豐富的。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fēng)順,無論為官、為學(xué),總會有高潮和低谷。從本性上來說,人都是更習(xí)慣于享受成功時的鮮花簇擁,喜歡將自己光鮮的一面展現(xiàn)給世人,而一旦遇到挫折,就會痛不欲生,產(chǎn)生墜于深淵的恐懼,有人就會在未曾料想的打擊面前消沉、萎靡,一蹶不振;挫折面前,有人就會厭世怨人、自暴自棄。而李白和他的敬亭山則告訴我們:天涯何處無芳草,融入自然有知音。當你感到孤單、寂寞時,不妨多多地親近大自然,將內(nèi)心的積怨坦陳于天地之間,見山對話,遇水傾訴,與山水為伴,就會充實。山的高大蒼翠,會讓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短暫,從而淡看得失;水的潮起潮落,能讓你聯(lián)想到人生的高峰低谷,學(xué)會笑對挫折。大自然似乎無情,但你若有情,山便有情;你若有意,水便有意。親近自然,才有寬廣胸襟,走近自然,才會神清氣爽。敬亭山是李白的,也應(yīng)該是每一個人的。我想,這也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這首詩的真情之所在,也更是敬亭山名氣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李白是聰明的,寂寞惆悵時,他能在和敬亭山的相看中尋找到解脫的良方;李白也是幸運的,在需要知音、需要撫慰時,敬亭山來到他的身邊,給了他走出孤獨的力量。每一個人都能找到一座敬亭山,當屬人生一大幸事。
選自《采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