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日前,在中國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拍賣中,一幅名為《局事帖》的宋代書札被華誼兄弟傳媒王中軍買下,競拍價加上傭金,總成交價高達2.07億元。
《局事帖》是北宋文學家曾鞏晚年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這封信內(nèi)容很短,但是信息量巨大。今天就讓我們從這封信出發(fā),窺探一下大宋王朝的官場生態(tài)和考試制度。
壹 《局事帖》:曾鞏的“抱怨”——接替我的人怎么還不來?
曾鞏在這封信中寫道:
“局事多暇,動履禔福。去遠誨論之益,忽忽三載之久。跧處窮徼,日迷汩于吏職之冗,固豈有樂意耶?去受代之期雖幸密邇,而替人寂然未聞,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曠弛,實自賢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謝左右,庶竟萬一。余冀順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專此上問,不宣。鞏再拜運勾奉議無黨鄉(xiāng)賢。二十七日,謹啟?!?/p>
上面這些話文縐縐的,到底說的是什么意思呢?翻成白話文大概是這樣的:
“如今的官場人浮于事,閑暇很多,我在這里祝愿您吉祥如意,永遠幸福。跟您離得遠,好久沒有聆聽您的教誨,時間眨眼即逝,咱們已經(jīng)有三年沒見過面了吧?我在這個偏遠荒僻的破地方任職,每天處理的都是雞毛蒜皮的瑣碎工作,這真不是我想干的??!雖然朝廷有調(diào)我回京的計劃,可是接任的人姍姍來遲,到現(xiàn)在一點兒消息都沒有,我只能在這里朝夕盼望。如果真能離開這個地方的話,那不是因為我運氣好,而是得益于您這位賢者的努力幫忙。我估計今年夏秋之交應該可以辦好交接手續(xù),進京接受新的工作,屆時我會從您的家門口經(jīng)過,并通過您的下人向您致謝,這樣才能把我對您的萬分感謝當中的一分給表達出來。最后祝您身體健康,升遷順利,別的就不多說了。曾鞏再次向運勾奉議無黨鄉(xiāng)賢致敬,寫于二十七日?!?/p>
在信的末尾,曾鞏向“運勾奉議無黨鄉(xiāng)賢”致敬,說明這封信是給他一個老鄉(xiāng)(鄉(xiāng)賢)寫的?!盁o黨”應該是這位老鄉(xiāng)的號(古代士大夫除了名字還有號,如蘇軾號“東坡”,陸游號“放翁”),而“運勾奉議”則是這位老鄉(xiāng)的官銜。
“運勾”是“轉(zhuǎn)運使司勾當公事”的簡稱,這是在轉(zhuǎn)運使手下做高級文秘工作的官職,相當于省政府副秘書長。“奉議”是“奉議郎”的簡稱,屬于北宋文官三十個級別當中的第二十四個級別,相當于八品官。據(jù)《宋史·職官志》,“運勾”這一官銜出現(xiàn)于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以后,“奉議”這一官銜出現(xiàn)于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以后。另據(jù)《曾鞏年譜》,元豐三年時曾鞏正在滄州當知州,到了元豐四年(1081)他被神宗皇帝調(diào)回京城。我們結(jié)合信中提到的官銜以及曾鞏自身的履歷,可以推斷出這封信一定是寫于宋神宗元豐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年。在這一年,曾鞏已經(jīng)六十二歲,已經(jīng)連續(xù)在地方上當了十二年州縣官,他渴望回京任職的心情是非常強烈的。
貳 曾鞏出身:與王安石是近親,歐陽修也賞識他
既然曾鞏渴望擺脫地方工作,那他為什么不通過正當程序向朝廷提出申請,而是拐彎抹角向一位官銜比他還要低的老鄉(xiāng)求助呢?事實上曾鞏并不是沒有提出過申請,只是朝中大臣正在鬧黨爭,掌權的一派大臣不想讓他進京任職,所以他只能通過私人關系“走后門”,靠自己的朋友圈來達成愿望。
我們知道,宋朝的商業(yè)雖然繁榮,雖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市民社會,但它畢竟仍處于專制體制下的農(nóng)業(yè)時代,歸根結(jié)底仍然是一個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里,每個人都擺脫不了人情請托,而且大家在請托方面的資源和機會并不均等。
以曾鞏為例,他就擁有普通人難于比擬的家庭背景和官場人脈。
他的祖父名叫曾致堯,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的進士,官至兩浙轉(zhuǎn)運使,相當于省長。他的父親名叫曾易占,是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的進士,官至節(jié)度推官,相當于地方法院院長。他的生母姓吳,出身于淮南望族,同時也是大政治家王安石的親戚——王安石的外祖父吳畋就是曾鞏母親吳氏的親哥哥。吳氏死得很早,她去世以后,曾鞏的父親又續(xù)娶朱氏,這位朱氏同樣出身于淮南望族,家有良田三萬畝,巧合的是,她跟王安石也是親戚——王安石的第二個妹妹嫁給了朱氏的堂弟。
祖父是高干,父親是高干,生母和繼母也都出身高貴,曾鞏小時候自然能享受到相對優(yōu)裕的生活環(huán)境,自然能接受相對優(yōu)良的啟蒙教育。按《宋史·曾鞏傳》記載:“(曾鞏)生而警敏,讀書數(shù)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币簧聛砭秃苈斆鳎R字特別早,記憶力特別好,幾百字的文章讀一遍就能背下來,十二歲就能寫出格調(diào)不凡的議論文,十八歲時就聲名鵲起,并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您瞧,精英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是這么牛。
叁 科舉考試:錄取率極低,就算考生通過了也未必能做官
出身于精英家庭的孩子不但在所受教育上比普通孩子有優(yōu)勢,而且在科舉考試和公務員選拔考試當中也比普通孩子占便宜。
曾鞏的父親曾易占一生結(jié)過三次婚,總共生了六個兒子,即曾鞏、曾曄、曾牟、曾宰、曾布、曾肇。這六個兒子當中,除了曾曄,另外五個都考中了進士。最令人驚奇的是曾鞏考中進士那一次,他帶著弟弟曾牟、曾布和堂弟曾阜,以及妹夫王幾和王無咎,六個人同時參加由歐陽修主持的科舉考試,居然一個不落全考中了。
宋朝科舉考試并不容易通過,據(jù)北宋大臣上官均《上哲宗乞清入仕之源》一文描述:“今科舉之士雖以文章為業(yè),而所習皆治民之說,選于十數(shù)萬之中而取其三二百,使之治民,理或可也。”從地方科考到中央科考,從州試、省試再到殿試,平均每次有十幾萬名考生參加,而最終被取中的只有二三百名而已。錄取率如此之低,考生們除了要拼成績,更要拼運氣,像曾鞏等六人同時入場,同時考中,這種奇跡從概率上是很難解釋的。最符合常識的解釋只能是曾鞏等人走了后門,或者說他們雖然不走后門,但是主考官歐陽修出于欣賞曾鞏的緣故,有意無意地為曾家子弟開了后門。
宋代考生通過了科舉考試,并不代表可以做官,還需要再參加一場類似現(xiàn)在國家公務員選拔考試的“關試”。在后面這場考試中,制度上的不公平簡直是顯而易見的:每名考生都要先獲得兩名以上在職官員的保舉,然后才能進場。前面說過,曾鞏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高干,他們家跟王安石又是親戚,并且曾鞏又從小受到歐陽修的賞識,有了如此強大的官場人脈,別說獲得兩名官員保舉,就算要幾十個保舉都沒問題(筆者注:王安石的年齡比曾鞏小,但是卻比曾鞏做官早得多,所以曾鞏是有可能獲得王安石保舉的)。而那些出身于平民家庭的考生就困難多了,他們的親戚都是平頭百姓,去哪里找在職官員保舉他們呢?從這個角度看,宋朝的科舉考試或許只是在事實上不公平,而宋朝的公務員考試則從制度設計上就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
肆 恩蔭:高干子弟不用考試也能做官
有的讀者可能會提出反例:歐陽修出身貧寒,打小就死了父親,小時候沒錢購買紙筆,他媽媽用葦稈在泥地上教他寫字,后來不一樣考中進士并做了大官嗎?這說明平民子弟還是有機會的嘛!
沒錯,平民子弟并不是一點兒機會都沒有,只是跟官二代們比起來,他們的機會實在太少罷了。并且我還要糾正一點,歐陽修雖然出身貧寒,但他跟曾鞏一樣屬于官二代,他的父親歐陽觀也做過官。歐陽觀死后不久,歐陽修就跟著母親投奔了做官的叔叔歐陽曄。歐陽修長大后還被大臣胥偃看中,做了胥偃的女婿,當他參加公務員考試的時候,岳父胥偃正是他的保舉人之一。我們試想一下,假如歐陽修的亡父和叔父都不是官員,假如他沒有碰上一個做官的岳父,他極可能像大多數(shù)平民子弟一樣下田勞作,而永遠失去讀書考試入朝為官的機會,宋朝的教育環(huán)境和官場生態(tài)就是這么不公平。
事實上,許多官員子弟即使不參加考試,也一樣能獲得做官的機會。比如說曾鞏的祖父是大官,所以曾鞏的父親在中進士之前就已經(jīng)做了兩任公安局長(縣尉)和一任法院院長(司法參軍)。再比如說陸游的父親陸宰是大官,所以陸游十二歲那年就有了一個“登仕郎”的官銜。
因為父親為官,所以兒子可以免試為官,這在古代中國叫作“恩蔭”。兩宋三百年,平均每年通過科舉考試和公務員考試做官的人是361名,而通過“恩蔭”這一渠道做官的卻有500名。再以南宋嘉定六年(1213)為例,該年吏部選官38864名,其中考試選官10923名,只占28%,而恩蔭授官卻多達22116名,占了57%(剩余的官員名額通過捐資購買和吏員提拔獲得)。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宋朝官二代做官有多么容易。
過去有學者為曾鞏作傳,說曾鞏年近四十才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后又多年在地方任職,想做京官時只能向熟人請托走關系,堪稱“仕途坎坷”。其實跟絕大多數(shù)平民子弟比起來,曾鞏已經(jīng)是相當幸運了。您覺得呢?
(選自《北京青年報》2016年5月25日,薦稿人: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