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琨璋
在晉南曲沃有一個名叫羊舌的小村莊。羊舌,不僅僅是一個小村莊名,還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姓氏,更擁有著一段美麗的傳說。2005年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又一處周代晉國墓地,發(fā)掘出了春秋時期的晉侯大墓。這里沸騰了,曲沃再次讓學界矚目,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厚重的歷史積淀
羊舌村在山西曲沃縣城東北方向約12公里,位于滏河河谷南側(cè)。晉侯墓地就在村南的嶺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馬遺址位于滏河河谷北側(cè)腹地,羊舌墓地與曲村——天馬遺址內(nèi)的北趙晉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間是寬闊的滏河河谷及臺地,直線距離4500米。
羊舌,僅從字面就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羊舌村村名的來歷已無從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恐怕是與春秋時期晉國的羊舌氏有關,因為曲沃有許多地名都與晉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羊舌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見其蹤影,但羊舌氏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顯赫姓氏,在晉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晉國晚期的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名播列國,為當時名臣。羊舌氏源出晉國公室,是晉之公族。史料中的羊舌氏首見于前660年。是年,晉獻公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赤狄,以羊舌突為軍尉,羊舌之姓由突始。羊舌氏家族,自羊舌突起到孫羊舌肸改姓,實傳只有三世。羊舌突生羊舌職。據(jù)史載,羊舌職性聰敏肅結(jié),素享賢名,曾偕同晉國舊臣迎接晉文公重耳返晉,為晉國后來的霸業(yè)奠定基礎,后仕晉景公為大夫。晉悼公即位(前572年),置百官,羊舌職佐祁奚為中軍尉,卒于晉悼公三年(前570年)。職有四子見之于《左傳》等,即羊舌赤、羊舌肸、羊舌鮒、羊舌虎,號羊舌四族,為晉之強族。羊舌赤,字伯華,銅鞮大夫,食邑銅鞮;羊舌肸,字叔向,晉公族大夫,著名政治家,食邑楊國;羊舌鮒,字叔魚,晉公族大夫,食邑平陽;羊舌虎,字叔羆、一曰叔熊,晉公族大夫,亦食邑平陽。其中羊舌肸因食封于楊而以楊為氏,其子為楊食我??上钍澄以跁x國卿族勢力的傾軋中獲罪,導致羊舌氏、楊氏最終被滅族,羊舌氏被淘汰出局,最終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今天的羊舌村也許就是羊舌氏當年的一個食邑,并因此名傳于今。
盜墓風影
2003年“非典”期間,據(jù)曲沃縣公安局通報,在羊舌村南的嶺上發(fā)現(xiàn)盜掘古墓情況。隨即,我?guī)ьI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村考古隊和曲沃縣文物局人員趕到現(xiàn)場。在東西向小路南側(cè)不遠的麥田里,有幾堆還濕著的黃土,土堆旁是盜洞,顯得非常醒目。黃土呈花土狀,正是通常見到的墓葬填土,在花土中夾雜有木炭,在盜洞周圍還散見有銅魚。有木炭說明墓葬槨室有積炭,有銅魚說明槨室裝飾講究。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里是一處東周時期墓地,并且墓葬級別很高。
2003年至2006年間,盜掘之風愈演愈烈,當?shù)毓膊块T已抓捕數(shù)伙盜掘者。2006年夏,盜掘者在上述盜洞以南約200米又踩好點,探明墓葬,準備動手,縣文物局緊急采取措施,進駐現(xiàn)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舌考古隊進入工地,羊舌大墓的考古工作正式啟動。
我們先對墓地進行了普探,在上述盜洞東約70米的地方,又發(fā)現(xiàn)了一組大墓,即后來編號為M1、M2的兩座大墓,有很大的墓室和很長的南北雙墓道。據(jù)村子里的老百姓講,這組大墓的地界近二三十年沒有發(fā)現(xiàn)有人動過,這是個令人興奮的好消息。此時正值秋季,漫山遍野的莊稼是盜掘者最好的屏障,盜掘活動非常頻繁和猖獗,正在發(fā)掘的絳縣橫水西周墓地和陜西韓城梁帶村墓地不時傳來盜掘者活動的信息,容不得我們有一點疏忽大意。我們決定先從這一組大墓著手。當時地里還種著玉米,再有幾天就可收割了,但是我們不能也不敢坐等玉米收完騰出地來再工作,因為盜掘者可以在比人還高的玉米地里肆意恣為,先進的盜掘方法可以在一夜間將一座大墓盜掘一空,我們不敢掉以輕心,否則悔之晚矣!必須與他們搶時間!當天,我們就與地主談妥賠產(chǎn),并從1公里之外的村里拉來了電,派出所的干警當夜進駐工地,確保萬無一失。
祭祀之盛
發(fā)掘工作進入程序并有條不紊地進行。我們按照通常的田野考古操作規(guī)程,采用大面積布方、分塊下挖、統(tǒng)一暴露的程序,當墓口、墓道全部暴露在我們視線下時,我們驚呆了,在M1、M2的墓室南部和南墓道上,有大規(guī)模的祭祀遺跡,祭祀坑間多有打破關系,其復雜的程度令人眼花繚亂。
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和清理了將近250座祭祀坑,坑深數(shù)十公分到兩米不等,祭祀坑之間多打破關系且十分復雜,可以認為是多次祭祀的結(jié)果。據(jù)對犧牲所做的種屬、齒齡鑒定,可以辨認的犧牲有人、牛、馬、羊、狗等,其中人牲10個,其余以馬牲為多。在眾多的犧牲中,以人牲最為令人驚心動魄,有蹲著的、有俯身的、有側(cè)身的,可以看到他們是被處死后扔進去的,可以想象當年的場面是何等慘烈。
羊舌墓地位置示意圖
形制規(guī)模之偉
M1和M2是兩座異穴并列帶南北墓道的中字型土壙豎穴大墓,方向北略偏西。墓室平面近方,壁較直,墓口墓底大小相差不大。墓底是積石積炭,用以加固槨室和隔離潮濕。 M2的墓葬形制及營造方法與M1大體相同,只是規(guī)模略小一些。這組墓葬是目前山西發(fā)現(xiàn)的兩周時期最大的墓葬。
這組墓向東15米處是一座大型的陪葬車馬坑,為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23.3米,南北寬11.5米,面積略小于目前正在發(fā)掘的北趙晉侯墓地最大的一個陪葬車馬坑。
盜乎 毀乎
在墓口暴露出來后,我們在填土中見到大量木炭顆粒,并且形成一個較大的范圍,似乎曾被盜擾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在發(fā)掘過程中盡量注意這樣的細節(jié),直到發(fā)掘進入槨室后我們才可以肯定兩座墓葬均被盜擾,地層的證據(jù)表明盜擾的時間不晚于漢代。破壞者是采用大開挖的形式,而不是通常見到的小洞。在墓口上部,盜洞面積占到墓室的一半還多,但沒有破壞墓壁,盜坑內(nèi)回填的土除含有大量的木炭外,還是比較純凈的。槨室內(nèi)的情況比較復雜,M1槨室內(nèi)的棺材毀壞,墓主人的頭骨棄置在槨室的西南角,墓主人上身的玉組佩被盜擾,下半身的玉組佩還保存完好,被盜擾的大玉戈、玉璜、組佩和覆面零碎構(gòu)件等被毀壞后隨意拋撒在棺槨間。在棺槨間還殘存有石磬、陶鬲等,幾乎沒有見到銅禮器的殘渣。M2槨室內(nèi)的棺或槨板材被移位棄置,整體被翻騰多次,只在盜擾的土中見到一些零星玉件。根據(jù)這些跡象,我們進一步推測盜掘時間或許是發(fā)生在下葬后不久。M1的情況表明,盜掘發(fā)生時槨室還沒塌陷,棺的板材結(jié)構(gòu)可能還好,墓中隨葬的銅禮器還可能保存完好,盜掘者將棺槨間的青銅禮器盡數(shù)搬走,但對玉器興趣不大,毀壞后隨意棄置。
根據(jù)以上種種現(xiàn)象,我們推測這種盜掘活動不是普通的盜掘,因為盜掘是不需要采用大開挖的方式,況且盜掘者是以盜取隨葬品為目的,斷無扔下金玉之器不取之理。所以,可能是一種有意識的毀墓行為,也許與復仇有關。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