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偉一
紫砂制作之我見
許偉一
當代的紫砂人,應該考慮如何去突破傳統(tǒng),如何將實用性與鑒賞性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即便在設計上無法達到突破,至少也應該在工藝上完成前人未曾達到的效果,例如純手工完成制作高難度器形。要用當代紫砂審美的新標準,疊加傳統(tǒng)壺作的古樸大度,再加上自己對紫砂器理解的創(chuàng)新概念,只有這樣,紫砂才能更有希望。
紫砂;制作
長久以來紫砂壺都是為茶服務的器皿,當今,紫砂壺的功能似乎有了一定的改變,很多紫砂器的完成,已經(jīng)不僅僅是用來泡茶,而是具備了類似與瓷器、青銅器等文玩一樣供欣賞和擺設的功效。我一直認為,在紫砂的設計上,是可以加入現(xiàn)代的審美甚至抽象的概念,適度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將一種新的理念融入到紫砂器的審美中,以突破當今業(yè)界不斷攀模前人作品的不良現(xiàn)狀。
紫砂的現(xiàn)狀讓很多愛好者尤其是年輕人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覺得只有類似石瓢、仿古、掇只類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紫砂壺。即便當代的新紫砂學院派作者的作品開始逐漸深入愛好者群落之后,他們的作品仍不足以占領(lǐng)市場的大份額,畢竟大部分玩壺人的心態(tài),從主觀上還是認為壺是為茶服務的,無疑給傳統(tǒng)派建立了足夠強大的后盾,反之讓創(chuàng)新的步伐停滯不前。但當代制壺業(yè)者長期吃前人飯,一味的攀模,最多是改良,更多是無限制的粗劣復制。這對愛壺者而言無疑是變相欺騙,對行業(yè)的促進起到的是極端的阻滯作用。
當代的紫砂人,應該考慮如何去突破傳統(tǒng),如何將實用性與鑒賞性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即便在設計上無法達到突破,至少也應該在工藝上完成前人未曾達到的效果,例如純手工完成制作高難度器形。要用當代紫砂審美的新標準,疊加傳統(tǒng)壺作的古樸大度,再加上自己對紫砂器理解的創(chuàng)新概念,只有這樣,紫砂才能更有希望。
紫砂器的審美,一直與人的形體和氣度息息相關(guān)?;蛐忝馈⒒驈娊?、或威武、或文雅……以人的氣質(zhì)為模本設計紫砂壺,使能夠?qū)氐木駳忭嵏侠淼谋憩F(xiàn)出來。但究竟如何能夠把紫砂器的韻味表達出來,然后還能獲得實用的功效,這是一個非常難辦到的課題,還需要在突破傳統(tǒng)的技術(shù)上能有所創(chuàng)新,這個就更難了。我一直在考慮將紫砂器融入一些生活實景或模擬元素,加以改良變成屬于我自己的創(chuàng)作。
陶藝人要做出壺的氣度、漂亮的比例,協(xié)調(diào)的搭配…..我認為是不能用難或者容易來比喻的。一位作者對壺的理解,對傳統(tǒng)器形的認知,對形體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完全依靠長年累月練習出來的。而更多是依賴作者的想法、師父的言傳身教、作者的固有審美、作者對壺的理解和要求來決定的。很多時候,并不是說一個人練多年純手工就能把制壺的感覺找出來,豈不見這么多老技工、老藝師們直到今天做壺的樣子還是那么呆板而死氣沉沉。當代有很多做仿老壺的,能夠把壺做的很有老味的,并不多是老藝人,其中很多是20多出頭的年輕人。這就足以定論:陶藝人之前的幾年練習基本功,到了后期要把壺做好,要靠的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條件,是自身對壺的理解,還有就是被調(diào)教的過程和作者的接受能力。反之,并不是說每天起20個身筒,十年后就能做到實力派強人能達到的效果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在勤練手上功夫的前提下,除了臨摹之外,需要認真努力的去摸索,去體驗生活,或許會對未來的創(chuàng)作更為有所助益。
[1]《紫砂茶壺的造型與鑒賞》江蘇人民出版社
[2]《陽羨砂器精品圖譜》臺北淑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