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翔
(貴陽中醫(yī)學院,貴陽 550021)
?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主學習模式的構建
張翔
(貴陽中醫(yī)學院,貴陽 550021)
本文以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中的自主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兩類極具中國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新模式,以期望能夠既提高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又能夠培養(yǎng)新時期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責任意識與實踐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自主學習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載體,其教學方式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論的特征。所謂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狀況,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影響,促使受教育者產生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以形成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因此,教育界一直在進行著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探索。
但由于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的集權制社會,解放后又長時期深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工具教育論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再加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特殊性,一直以來都堅持“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當然它強調了學生對既定知識的吸收與消化,確保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科學性、完整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但“知識化”現象嚴重,過度強調了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工具理性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認為品德和情感可以通過道德認知推及而來,將品德的形成過程等同于知識的學習過程,把人性窄化為理性,將毫無生命的真理觀和價值觀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之中,思想、情感和體驗被漠視和被湮滅在抽象化、符號化的科學世界。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分析、論證等理性認知活動將本應包含知、情、信、意、行于一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知識化、抽象化的知識條目與論證體系,課堂變成了知識訓練的封閉場所。最終,本應促進人生命完整和充滿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壓抑人性、埋沒人性的一種訓練,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而成為了知識和理性的工具,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需求與內在人性需要的沖突,弱化了他們對新生事物的敏感性,鈍化了他們對知識探求的意識性,造成學習體驗不佳,學習效果不強,失去了學習熱情,使本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偏離教育的本質,有負于社會的價值期待。
1.1“自主學習”模式的內涵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自主學習”(自我調節(jié)學習)理論,此后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界對此概念都給予了高度重視。但由于各方學者對自主學習所使用的學科和研究方法不同,在自主學習的許多基本問題上所得出的結論還存在一些差異,因而在對自主學習概念的界定上,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一致的看法。一般將國內外諸多學者對自主學習所下定義歸為兩類。第一類是絕對獨立的自主學習。即一些學者認為的,“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 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jiān)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jié),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學習”。這類自主學習對教學條件的要求較高,對于初學者或剛剛開始自主學習抑或不適合完全自主學習的學科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類是相對獨立的自主學習。即另一些學者認為的,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自覺、自主地進行學習,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
1.2“自主學習”模式與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
在我國,“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始于20年代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然而到目前為止,關于在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如何開展自主學習,仍處于研究探索之中,雖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生身上,對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大學生如何開展自主學習模式的研究非常地少。已有研究成果都存在以下幾個共同的問題:第一,對于自主學習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材料不夠廣泛;第二,對于自主學習的研究一般僅限于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教學手段、教師引導作用等外在方面的研究,忽視如何具體培養(yǎng)學生內在的自主學習品質的策略;第三,對于自主學習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意義的研究,而忽視其內容及其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研究;第四,自主學習模式方案的設計突出的僅是自主學習的一般性,忽略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針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中自主學習模式研究中一系列問題和不足的現實狀況,本文期望能夠建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強化責任意識與素質提高為目標的新時期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主學習模式。
本文以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基礎,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自主學習”新模式,以期在實際運用中,既促進自主學習,同時又能夠培養(yǎng)新時期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責任意識與實踐能力。
2.1傳統(tǒng)授課與講座相結合的自主學習模式
傳統(tǒng)授課與講座相結合的自主學習模式,即主要由基礎板塊、提升板塊和考試板塊三個部分構成?;A版塊主要是普及基礎理論知識,在固定班級實行課堂教學方式,力求搭建全面系統(tǒng)化的知識理論框架,從而克服在單純的自主學習形式下只注重碎片化知識而忽略知識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問題,為后面提升板塊環(huán)節(jié)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提升板塊采用研討式開放性講座形式,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yè)背景和學習需要自由選擇不同主題、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專題講座,選定后,首先,要求學生以線上自主學習的方式閱讀講座老師所提供的相關材料和觀看MOOC資源,并進行線上互動交流;其次,要求學生在聽取完講座后提出疑問,并由老師現場進行答疑與點評;最后在規(guī)定時間內向老師提交展示自己觀點的實踐報告。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獲取互聯網時代前沿的學術資源,迅速捕捉到社會熱點問題,同時又可以培養(yǎng)個人的知識管理習慣與技能,鍛煉思維能力,擴寬視野,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考核模塊主要由實踐報告與討論考核兩個部分構成。因為此模式中的提升板塊主要是通過線上學習來完成的,而討論考核可以更好地考查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協作程度、參與程度、互動交流等完成情況;實踐報告則可以展示學生學習實際效果,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內心世界。
2.2教師團隊分工的自主學習模式
教師團隊分工的自主學習模式,即將所有校內課程教師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成立建設團隊和多教學點負責團隊。建設團隊主要負責在第一階段引入優(yōu)秀MOOC課程資源和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課程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并通過學生反饋來調整MOOC資源與線上自主學習的形式,同時負責第三階段的考試內容設計。一般由傳統(tǒng)試卷和學習心得兩部分組成,因為此模式線上學習的主要內容為課程的基礎知識,為了考核線上學習的實際效果,采取了傳統(tǒng)試卷的方式;學習心得主要是考查學生通過線下學習的方式對課程內容理解的深度。教學點負責團隊則主要負責第一階段對教學對象的分類,及第二階段針對學生線上學習后的疑難問題,在課堂上由老師進行答疑解惑或者針對性輔導,實現教師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椤皩W習的輔導者”,切實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并且間歇性地根據學生特點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椤爸鲃友芯空摺保源藖韺崿F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
本文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主學習新模式,與原有的教學模式相比,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促進學習者的思考與挑戰(zhàn),內化新知識產生的過程,而且它更加契合我國當前大學生的能力,符合“帕累托改進”,這是未來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然趨勢。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不可能成為靈丹妙藥,今后采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會更加多樣化,更加重要的是如何開展積極的教學改革,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提高其實效性。
[1]徐蓉.慕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生態(tài)優(yōu)化 [J].課程教育,2014年5月:61-67.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4.
[3]稻川三郎. 第三種課堂教學——培養(yǎng)會學習的學生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
[4]杰羅姆·西摩·布魯納著,邵增珍譯,王承緒校. 教學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23.
(編輯趙欣宇)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Learning Mod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ng
(Guiy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21, China)
Taking autonomous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builds two kinds of new educational mod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hopes that the two modes can both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in the new peri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ness;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2016-03-17
本文為2015年貴陽中醫(yī)學院教學研究與改革立項項目“運用自主學習模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貴中醫(yī)教改合字(2015)-15號)。
張翔(1982—),女。四川自貢市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三農問題。
G410
A
1672-0601(2016)06-00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