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雙
(吉林省四平盲童學校)
探究如何針對盲童進行美術手工教育
◆王連雙
(吉林省四平盲童學校)
盲童的手工教育,要基于盲童特殊群體對于空間認識的特殊性,從簡單的圖形認識開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多精神層面的信心,逐步擴大手工教育的效果,幫助盲童建立健全的的人格。
盲童 美術 手工教育
在盲童教育中,手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工具,由于視力方面存在的障礙,盲童在探究周圍環(huán)境時會選擇用雙手代替眼睛進行觀察,為了提高盲童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認識以及對于日常生活的信心,在盲童教學工作中應該增加美術手工教育課程,提高盲童雙手的觸覺感知程度。
首先,在盲童的教育過程中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盲童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盲童的生活行為會由于其視力方面的阻礙受到限制。在心智尚未完全開化的時候,盲童不能夠通過簡單的學習來完成照顧自己的任務,盲童的教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漫長的教育過程。
其次,手是盲童與外界接觸的最重要工具,在視力存在障礙的情況下,手就代替了眼睛的功能,幫助盲童完成對于外界的認知,手工教育可以鍛煉學生動手的能力,并且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系統(tǒng)的學習正確的感知方法,避免學生在視力受阻的情況下,在通過雙手感知外界時受到第二次傷害。
再次,由于盲童自身的缺陷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響著盲童的內(nèi)心活動,根據(jù)調查顯示,6~10歲的男盲童缺少安全感、缺少自信心,自我意識強,無歸屬感、心思不專一,而女盲童則在缺乏信心的同時更加消沉,對生活的熱情較低,在11~15歲階段,男盲童的內(nèi)心逐漸出現(xiàn)較強的猜忌感,并且缺乏自信以及歸屬感,對待愛有著強烈的需求,而女盲童則更加消沉、成就動機低落,綜合的表現(xiàn)為盲童的性格發(fā)展逐漸偏向于內(nèi)向發(fā)展。在兒童時期沒有接受良好認知教育的情況下,隨著年齡的成長,盲童會變得不易與別人相處,容易產(chǎn)生自卑的情緒,對生活的態(tài)度很消極并且對自身的缺陷較為敏感,針對于盲童成長過程中內(nèi)心的特殊變化,手工教育在幫助盲童完成認知的首要任務后,更多的是幫助盲童通過雙手來完成與外界的信息溝通,不僅使手成為盲童信息的來源,要更多的建立雙手在盲童心理層面的認識,使盲童在情緒表達的過程中更多的使用雙手,從。而增加盲童在溝通中的主動性。
在盲童入校學習之前,家庭是盲童入學前的主要活動場所,家庭生活環(huán)境對其個性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0~7歲的階段,兒童的大腦處于最旺盛的時期,在兒童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中外界的刺激會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痕跡,并且反復的刺激,在內(nèi)部向大腦傳遞出潛意識的信息,形成盲童在感知、記憶、思維等方面的基本認識,但是在這段時間內(nèi),很多的家庭教育沒有正確的對盲童進行教導,在身體殘疾面前,更多的家長選擇了溺愛與保護,用憐憫來代替教育,讓盲童在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并且對于其所犯下的錯誤,也沒有經(jīng)過家長的修正,逐漸的使盲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
手工教育的教學對象是盲童群體,教學不單單是手工制作層面,更多的是深入的精神層面的教育,教師要首先對盲童有心理與身體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有全方位認識。
1.感官替代練習
在盲童幼年的生活中,其主要的生活技巧都是不熟練的,如穿衣服、尋找物體以及對周圍環(huán)境認識的方面。在進入學校后,教師需要對盲童進行特殊的、有規(guī)劃的教學,學生是通過手來認識外界,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認知以及學習能力,首要提高的就是學生雙手的操作能力,而手工教學則是有效的手部鍛煉教學。開始的手工教學,要求學生完成對于圖形的認識,包括二維與三維圖形,通過雙手的摸索,使學生對于簡單的圖形有基本的認識,能夠迅速的分辨出圖形的差異,并且試著使鍛煉學生從二維到三維的認識能力,如將正方形組裝成正方體,在這一基礎的手工教育能夠簡單的完成學生對于生活中基本圖形的認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有系統(tǒng)的基礎認知,在完成基礎圖形認知后,手工教育課程可以完成更加復雜的教學任務,如讓學生嘗試制作編織物,如毛線或繩子的編織組合,在視力障礙的前提下,學生需要對周遭實物進行進一步探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并不是由簡單的圖形構成,其內(nèi)在有更多的結構。一方面,編織的練習是鍛煉盲童手部的靈活性,另一方面,是向學生展示較為簡單的內(nèi)部構造,在不能夠通過眼睛直觀觀察的情況下,增加學生對于事物認知的內(nèi)容,通過手工編織練習,讓盲童不僅能夠了解出圖形大體形狀,更能了解出圖形存在的細微差別,并且在針織教學引入的情況下,盲童需要對針織筆數(shù)進行計算,從側面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綜合地提高了盲童的生活能力。
2.空間想象練習
在完成了對于盲童的基礎手工練習后,盲童會對掌握對圖形的基本制作,在顯示生活中,事物的組合來源并不是單純的基礎圖形,更多的包含抽象的內(nèi)容,如曲線等,在盲人對于外貌的認知中,需要手部將對方的五官進行探測,逐漸的將手部接收到的信息轉化成圖像信息,這就需要在盲童時期對其進行空間想象的練習。針對于圖形的變化以及軟性圖形,可以對學生進行手工泥塑練習,讓學生通過雙手來制作自己認識的圖形,泥塑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喜好來進行制作,并且在泥塑制造的過程中,盲童之間可以進行相互交流,很多的盲童是先天性失明,所以在生活中對于外界的很多新鮮事物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相對較小的事物認知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但是對于較大的事物的認知則相當困難,在泥塑的引入過程中,盲童可以首先根據(jù)文字陳述的要求完成對于事物的塑造,其次在根據(jù)教師的修改完成對于陌生事物的認識,如讓學生進行鯨魚的泥塑中,學生構建出了模型的大體結構,但是一些細節(jié)的位置處理的還不夠準確,這時候教師可以對泥塑進行調整,使學生能夠準確的完成對信息認知,讓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完成有效的互動,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象的能力。
3.創(chuàng)造能力練習
盲童是內(nèi)心極為敏感的群體,如果在教育階段沒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有效的教導,很多盲童成年后的性格會偏向于內(nèi)向。根據(jù)人類的心理需求條件,從安全到衣食住行,到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盲童的手工教育在完成了認知過程之后,需要幫助學生完成自我實現(xiàn)的心理需求。在手工教學中,學生逐漸掌握了一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是通過雙手完成對外界環(huán)境的認知,但是這種認知是相對被動的,學生是單純的接受外界環(huán)境的信息,在學生具備一定操作能力的時候,教師應該更多的鼓勵學生用雙手進行創(chuàng)造。例如,同樣的泥塑課程,教師不再給予學生制作的目標,而是由學生自己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并且在完成制作后要對作品有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事物信息的接受者,變成信息的傳遞者,盲童之間可以將作品進行相互交流。一方面,能夠提升盲童整體對于圖形事物的認識;另一方面,能夠增加盲童之間的人際交流,讓語言與思維想象相結合,傳遞更加準確的信息。使手工教學的意義從手部的練習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創(chuàng)造上面來,給予盲童更多的生活信心。
盲童的手工教育,要針對其群體的特殊性展開,在視力障礙以及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的能等情況下,教師需要從基礎手工教育開始幫助學生建立對于圖形的基本認知,再進一步使用泥塑等方式提升學生對于周圍事物的認識,增進盲童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并且?guī)椭鷮W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環(huán)境,準確地掌握難以用雙手直接觸摸到的相關信息,最后通過分析學生的心理需求,將手工教育的中心放在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上,使學生在與外界的溝通過程中不僅僅是外界信息的接受者,讓學生有能力向外界環(huán)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幫助盲童建立更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手工教育的需要,教師將學生迫切需要的生活目標與長期心理生活相聯(lián)系,在保證學生生活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完善的思維方式,以期學生獲得更好的生活。
[1]章玉祉,張積家,黨玉曉.盲童空間認知的參考框架和語言表達[J].中國特殊教育,2011,(07).
[2]許保生.盲童的語言弱點及訓練對策[J].外語界,2013,(06).